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1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桂田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o-chun F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范博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0:17:1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0-07-14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0:17:1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7-14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7-0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逸欣(2006)。我國大學生的全球暖化現象之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立志(1995)。台灣地區森林對地球溫暖化的影響。地球環境變遷-地球溫暖化、溫室效應氣體對策研討會論文集,65-76。 王保進(1999,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江東佑(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茂興、陳夢怡(譯)(2000)。James S﹒Nairne著。心理學:適應環境的心靈。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維(譯)(2007)。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著。行為主義。台北市:胡桃木文化。 何武恭(2003)。學校行政人員工作輪調、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以南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鴻光(2003)。溫室氣體之衝擊與對策-我國之影響與因應措施。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肖主安、馮建中編著(2006)。走向綠色的歐洲-歐盟環境保護制度。江西高校出版社。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進(1992)。台灣的氣候變遷-氣溫和降水。大氣科學,20,295-318。 吳明進、柳中明(1995)。地球溫暖化趨勢對台灣之影響。地球環境變遷-地球溫暖化、溫室效應氣體對策研討會論文集,115-138。 周昌弘(1995)。地球溫暖化與長期生態研究。地球環境變遷-地球溫暖化、溫室效應氣體對策研討會論文集,1-18。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台北市:全華。 周桂田(1998)。現代性與風險社會(Modernity and Risk Society)。台灣社會學刊21,89-129。 周桂田(1998)。風險社會中結構與行動的轉轍。台大社會學刊,26, 97-150。 周桂田(2000)。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當代雜誌,154。 周桂田(2000)。生物科技產業與社會風險--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 239-283。 周桂田 (2000)。高科技風險:科學與社會之多元與共識問題。思與言,38(3),75-103。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3),89-129。 周桂田(2004)。獨大的科學理性與隱沒(默)的社會理性之「對話」-在地公眾、科學專家與國家的風險文化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1-63。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系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131-180。 周桂田(2007)。公眾信任與風險感知:以2003/2004年基因改造產品為案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4,151-178。 林子倫(2007)。低碳社會的前瞻。能源報導(3),11-13。 林子倫(2007)。建構低碳社會的遠景-低碳發展不僅是經濟遠景更是社會工程。2007台日公民社會論壇,47-49。 林子倫、博江恩(2000)。跨越污染與風險:溫室中的能源與環境政策。永續能源與環境策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策研究院(INPR)、美國德拉瓦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中心(CEEP)主辦。 林子倫、曹賜卿 (2007)。出席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第15次大會(出席聯合國總部會議之報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榮仁(2004)。從「互賴理論的『敏感性與脆弱性』」的概念探討我國溫室氣體的減量政策」。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怡伶(2006)。以文化觀點探討遊客對遊憩環境之風險知覺。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憶姍(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師資生溫室效應概念之認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朝宗(2007)。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地質,26(2),25。 林沛練、曾仁佑、盛揚帆、賴信志(2001)。台灣氣候變遷預設情境模擬之初步研究。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30,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邱碧婷(2006)。全球暖化下新興的媒介議題內容分析與意見領袖傳播行為之研究─以「京都議定書」為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蘭(譯)(2005)。恐懼之邦 (原作者: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台北市:逺流。 柳中明、王玉純、宋鴻樟、吳俊霖、莊淳宇、章珍珍(2005)。台灣都會區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死亡率與氣象因子之相關分析。全球變遷通訊雜誌,46,14-20。 柳中明(2007)。暖冬阻礙禽流感肆虐。科學人,6,25。 柳中明(2007)。從氣候變遷看產業衝擊。科學人,8,26。 柳中明(2007)。氣候變遷。科學月刊,456(12),921。 高尚仁(1996)。心理學新論。揚智文化出版社。 莊惠勤(2003)。醫院員工對醫療廢棄物風險知覺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區域醫院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恆文(2007)。二氧化碳減量。科學發展,413,4。 徐元玲等譯(2005)。風險的社會理論學說(原作者:Sheldon Krimsky,Dominic Colding)。北京:北京出版社。 許晃雄(2007)。暖化議題下全球化的綠色思為隱然成形-經濟與環保走向大和解。台灣環境,144,34。 許晃雄(2001)。淺談氣候變遷的科學。科學發展月刊,29(12),867-878。 許晃雄(2007)。全球暖化是個大騙局?科學人,9,48-51。 許琇玲(2006)。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遷之相關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添本、鄭先祐、陳亮全、紀駿傑、郭金泉、劉炯錫、李永展、喻肇青、曾旭正、施邦築、陶德銘、馬士元(2003)。2010年社會發展策略-環境空間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許志義、陳澤義、周鳳瑛(2000)。溫室效應與永續發展:21世紀台灣產業策略。台北市:俊傑。 曹永慶(2002)。紀登斯論現代社會的風險。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瑞榮(2008)。我國能源科技教育與節能減碳政策之推展現況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6)。 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原作者:Anthony Giddens)。時報出版。 陳昱伶(2005)。企業於全球暖化下之風險管理認知與對策研究-台灣的經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童慶斌、楊奕岑(2004)。氣候變遷對台灣河川生態之衝擊。全球變遷通訊雜誌(44),18-23。 童慶斌、楊奕岑 (2006)。氣候變遷對櫻花鈎吻鮭適當棲地之衝擊。農業工程學報,52(1)。 童慶斌、洪念民、陳主惠(1999)。氣候變遷對水資源影響評估與適應策略研擬。 中國農業工程學報,45 (4),73-90。 童慶斌(1997)。氣候變遷對大甲溪上游河川流量之衝擊。台灣水利季刊,45(2),64-70。 童慶斌、楊奕岑(2004)。氣候變遷對台灣水文環境之衝擊。全球變遷通訊雜誌44,1-8。 童慶斌、洪念民、譚義績(1998)。氣候變遷對大安溪水資源營運之衝擊。台灣水利季刊,46(2)。 童慶斌、謝龍生、柳文成(2004)。氣候變遷對大漢溪及新店溪流域防洪系統潛在衝擊影響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50(3),32-46。 童慶斌、許晃雄、柳中明、陳明業(2002)。2002年台灣乾旱之省思。立法院院聞,30(8),29-47。 童慶斌、吳明進、張裴章、林裕彬、謝龍生、李明旭、柳文成(2002)。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家通訊衝擊調適資料建置― 氣候、水文、生態部分(一)期末報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計畫編號:EPA-91-FA11-03-A100 張春興(1986)。心理學。東華書局。 張瓊懿(譯)(2007)。艾爾.高爾著。不願面對的真相。商周出版社。 張芳全(2008)。統計就是要這樣跑。台北市:心理。 張凱惠(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全球暖化相關概念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慶揚(2006)。企業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研究─ 以石化、電子及金融保險業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禎財(2002)。學者專家對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風險知覺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啟峰(2007)。二氧化碳與地球暖化。科學發展,413,6。 葉欣誠(2006)。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葉俊榮、姜皇池(1999)。因應重大環境議題相關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八十八年度專案研究計畫。 楊盛行(1995)。溫室氣體排放與農業生產。地球環境變遷-地球溫暖化、溫室效應氣體對策研討會論文集,77-97。 楊瑪利、王ㄧ芝(2007)。我們用經濟手段對抗全球暖化。遠見雜誌,10,217-218。 楊靖民(編譯)(2001)。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資訊動態,30。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楊雪冬等箸(2006)。風險社會與秩序重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承志(譯)(2001)。Charles Perrow著。當科技變成災難-宇高風險系統共存。商周出版。 蔡沛俊(2005)。家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翟芳怡(2000)。當代社會的風險與科技的震撼──理論的省思與實察之考察。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培滄(2001)。我國發展高科技政策之研究--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觀點。國立暨南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鄭武國譯,安東尼•紀登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市: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劉中玉(2004)。我國國民小學階段環境素養內涵之初探。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文琦(2007)。從營造工程施工風險認知觀點探討臺灣地區營造綜合保險對營造業經營發展之影響。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祥熹、莊慶達、陳均龍(2007)。從核四建廠風險認知觀點探討貢寮地區漁業經營對漁村經濟之影響。農業與經濟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s), 38,119-159,台大農業經濟學系出版。 劉銘龍、柳中明、商能洲(2006)。94年度台北市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行動策略計劃期末報告(DEP-94-027)。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劉銘龍(2005)。94年度台北市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行動策略計畫期末報告。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委託。 劉錦添(1994)。環境風險的知覺-台灣的實證研究。台灣銀行季刊,45(3),216-231。 劉錦添(1996)。石化專業區民眾之環境風險知覺與風險變動的價值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蕭代基、陳淑惠、林舒予、蔡玫芬、黃星翔、黃德秀、楊惠萱、陳柏甫(2006)。天然災害社會經濟衝擊與風險知覺調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ISBN986-00-5244-1。 蕭富元(2007)。全球暖化 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天下雜誌,369。 盧誌銘(2003)。CO2減量管理與能源政策。生態台北成空氣污染零排放策略論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秀如(1995)。大學生對於環保的態度以及其環保行為之研究-以台大學生為對象。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簡慧貞(1999)。環境議題之比較社經風險分析及其健康風險共同因素探索-以台灣專家認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顏兆輝譯(2007)。全球暖化問題的科學認識(原作者:劉雅章)。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02(8)。 蘇慧貞、林乾坤、陳培詩(2008)。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科學發展,421,12-17。 蘇國旭、王嘉弘、許佩蒨(2002)。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對我國之衝擊評估與適應策略,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33(8)。 饒見維(1994)。知識場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政治大學學報,69,57-79。 顧忠華(1999)。風險、社會與倫理。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9-37。 顧忠華(1999)。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辰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出版。 顧忠華主編(2001)。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台北:巨流。 牛頓科學雜誌(2007)人類面臨的最大課題:探究地球暖化的真相。牛頓科學雜誌,復刊一號(10)。 報紙、網站部份 王乙徹(2007,4月10日)。暖化脫序�台灣生態急劇變遷:溼地原生植物 30年來北遷70公里。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10/today-fo6.htm 林上祚(2007,12月17日)。OECD:2070年136城市泡湯。中國電子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17/4/q20j.html 陳成良(2007,11月18日)。暖化失控! 聯合國警告︰全球瀕臨大 災難。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18/today-int1.htm 陳成良(2007,3月29日)。IPPC警告 全球逾半大城市恐滅頂 紐約、東京、上海無一倖免。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7/3/29/n1661268.htm 楊明暐(2007,12月16日)。各國噓聲如雷,溫室減量美讓步。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 鄭曉蘭(2007,8月18日)。北極海冰層面積創觀測史新低 日本觀測今年入夏後急速融化。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18/today-int1.htm 魏國金(2007,5月15日)。候鳥預言暖化浩劫�到2050年 10億人流離失所。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15/today-int6.htm 魏國金(2007,9月4日)。暖化災難 世界地圖重劃。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sep/4/today-int3.htm 徐麗玲(2007,6月15日)。全球暖化,世紀大騙局?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72971 許瑜菁(2007,11月18日)。2100年全球氣溫可能上升6.4度,1/3物種瀕臨滅絕危機。東森新聞網。取自: http://www.jenergy.com.tw/epaper-detail.asp?eid=121&page=1 大紀元電子報(2008,3月28日)。北縣打造首座低碳城市。取自: http://news.epochtimes.com.tw/8/3/28/80638.htm 王先棠(2007,11月18日)。IPCC氣候變遷沒救了 只能努力適應。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kcglabor.coolloud.org.tw/node/11631 管淑平(2007,2月16日)。全球暖化�又一鐵證!安地斯山最大冰川五年內消失。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07/02/16/334-2056573.htm 林琳 (2007,7月29日)。耶魯學者:全球暖化效應貧窮國家受害最深。中央社紐約專電。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seainblue/23171421 洪淑珠、林澄洋(2007,7月29日)。全球暖化�梅嶺百合花季錯亂還激長至3公尺高。今日新聞網。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07/07/29/11426-2133342.htm 王韋婷(2008)。中國雪災,林子倫:面對氣候變遷,政府應建立全面性的應變措施。中央廣播電台。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131/58/stvz.html。 林子倫(2007)。後京都時代的城市角色: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關鍵節點。環境資訊中心。 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3416 林子倫(2008)。2008前瞻:後京都時代 低碳發展路徑的挑戰。環境資訊中心。 2008年5月6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9505 許晃雄(1999)。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之評析-氣候(I)。國科會研究報告。2008年2月10日,取自:http://hsu.as.ntu.edu.tw/twchang。 許晃雄(2000)。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之評析-氣候(II)。國科會研究報告。2008年2月10日,取自:http://hsu.as.ntu.edu.tw/twchang。 許晃雄(2001)。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之評析-氣候(III)。國科會研究報告。2008年2月10日,取自:http://hsu.as.ntu.edu.tw/twchang。 許晃雄(2003)。氣候變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全球與台灣的觀點。(「台北市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知識講座」講義 ) ,2008年2月10日,取自: http://hsu.as.ntu.edu.tw/peper/hsu_articles/hsu_article23.htm 童慶斌(2007)。從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談國土復育。環境資訊中心。2007年12月10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6206 童慶斌(2005)。環境科技與永續發展全球環境變遷之因應。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網站。2008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nsc.gov.tw/pla/tc/ 彭群弼(2007)。全球暖化台灣超速?氣象局:中等程度而已。中廣新聞網,2007年4月9日。 翁鳳英(2007)。德國減碳節能的作法。:2008年12月1日,取自: http://163.20.68.132/envi_epaper/9704/2.htm 中央日報網路報網址:http://www.cdnews.com.tw 2007-12-29 中廣新聞(2008)。大陸暴風雪不息 60年來最嚴重天災。大紀元大陸新聞,2008年1月2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1/28/n1993560.htm 大紀元(2008)。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揭牌。2008年1月10日,取自: http://tw.epochtimes.com/bt/8/1/10/n1972276.htm 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2007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tri.org.tw/unfccc/clime/clime02.htm 味全公司網站「減碳節能您也可以這麼做」。2007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weichuan.com.tw/news/content.。 經濟部產業溫室氣體減量推動辦公室。2007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ftis.org.tw/tigo/epaper/epaper01.htm#item3-1 經濟部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2007年12月20日,取自: http://proj.moeaidb.gov.tw/tigo/page4-2.asp 經濟部能源資訊網,取自:http://emis.erl.itri.org.tw/index.asp 環保署全民二氧化碳減量資訊站。2007年12月20日,取自: http://co2.saveoursky.org.tw/index.aspx 環保署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2007年12月20日,取自: http://combatclimatechange.blogspot.com/ 環保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2007年12月20日,取自: http://sd.erl.itri.org.tw/fccc/APP_/index_c.asp 環保署全民二氧化碳減量資訊站「生活小撇步,一起來減量」。2007年12月20 日,取自: http://co2.saveoursky.org.tw/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頁/環境教育/如何防止地球暖化。2007年12月20日,取自: http://www.epa.gov.tw/index.aspx 農委會「一生一樹.綠海家園」。2008年1月2日,取自: http://greentheworld.forest.gov.tw/eventnews.htm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站。2008年1月2日,取自: http://www.nmns.edu.tw/nmns/04exhibit/97/97-3-lowESTC/index.htm 公共電視網站「讓地球cool一下」。2008年1月2日,取自: http://www.pts.org.tw/~web03/warm_web/warm.htm 地方制度法。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九四○○一九九三六一號令修正公布第五十六條條文。2008年1月2日,取自: http://www.mocs.gov.tw/law/main_law_list_a.aspx?ln_id=nam04112400001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家通訊中華民國(台灣)UNFCCC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07年11月20日。 取自:http://sd.erl.itri.org.tw/fccc/ch/nc/02c_1.pdf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2007年11月10日。取自: http://www.ipcc.ch/。 歐盟氣候變化計畫網站(European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2008年1月13日。取自: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climat/eccp.htm。 歐盟經貿辦事處。2007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deltwn.cec.eu.int/index.php 「能源教育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能源教育資訊網。2008年12月2日。取自: http://energy.ie.ntnu.edu.tw/about_1-4.asp IPCC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Available at http://www.ipcc.ch IPCC(2001).IPCC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www.ipcc.ch UNESCO(2008)http://portal.unesco.org UNESCO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US EPA 美國環保署氣候變遷網站 http://www.epa.gov/climatechange/wycd/school.html US EPA 美國環保署氣候變遷兒童網站 http://www.epa.gov/climatechange/kids/index.html 英文部分 Anthony Allen Leiserowitz(2003).Global Warming in the American Mind:The Roles Of Affect,Imagery,And Worldviews In Risk Perception,Policy Preferences And Behavior.Presen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gram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Beck, U (1992). Risk Society : Towards a New Modernity.(Translated by Ritter, M.)London:Saqe Publishing. Benthin, A., Slovic, P., Moran, P., Severson, H.,Mertz, C.K., & Gerrard, M. (1995). Adolescent health-threatening and health-enhancing behaviors: A study of word association and imagery.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7, 143-152. Fetherstonhaugh, D., Slovic, P., Johnson, S.M., & Friedrich,J.(1997). Insensitivity to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 study of psychophysical numbing.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4(3), 283-300.Revised version in H. J. Langholtz, (Ed.),The psychology of peacekeeping .75-88. Westport, CT: Praeger. Finucane, M.L., Alhakami, A., Slovic, P., & Johnson, S.M.(2000). The affect heuristic in judgments of risks and benefi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3,1-17. Fischhoff, B., Slovic, P., Lichtenstein, S., Reed,S., & Combs, B.(1978). How safe is safe enough? A psychometric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s technological risks and benefits. Policy Sciences,9,127-152. Fischhoff, B., Slovic, P., & Lichtenstein, S. (1979). Weighing the risks. Environment, 21(4), 17-20, 32-38. [Reprinted in R. W. Kates, C. Hohenemser,& J.X.Kasperson (Eds.), Perilous progress: Technology as hazard. Boulder, CO: Westview, 1985.] Gregory, R., Flynn, J., & Slovic, P.(1995). Technological stigma. American Scientist,83,220-223. Giddens, A.( 2000).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Hohenemser,C., Kates, R.W., & Slovic, P. (1983).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hazard.Science,220,378- 384. [Reprinted in R. W. Kates, C. Hohenemser,& J.X.Kasperson (Eds.), Perilous progress: Technology as hazard. Boulder, CO: Westview, 1985.] Hertel, R. and Henserler, G.(2007)(eds.): ERiK–Development of a Multi-Stage Risk Communication Process. Authors: O. Renn, R. Carius, H.Kastenholz and M. Schulze. Report 201 61 218/05. Berlin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Jeanne X. Kasperson & Roger E.Kasperson.(2001).Border crossing. Transboundary risk management,207-243. Kasperson, J.X., Kasperson, R.E., Pidgeon,N.,& Slovic, P. (2003).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ssessing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y. In N. Pidgeon, R. Kasperson, & P. Slovic (Eds.),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13-46.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aus, N., Malmfors, T., & Slovic, P.(1992). Intuitive toxicology: Expert and lay judgments of chemical risks. Risk Analysis, 12, 215-232. [Reprinted in Comments on Toxicology, 1993, 4, 441-484; also in Toxicologic Pathways, 1994,22.] Kasperson, R.E., Renn, O., Slovic, P., Brown, H. S., Emel, J., Goble, R., Kasperson, J.X., & Ratick, S. (1988).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isk Analysis,8, 177-187. Lichtenstein, S., Fischhoff, B., &. Slovic, P.(1979). Rating the Risks. Environment, vol 2, issue 3,14-20,36-39.Heldref Publications. Pidgeon, N., Kasperson, R., & Slovic, P.(Eds.). (2003).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of.Pavel Suian.(2007). Possible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wo Member Countries . UK and Romania in the Field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 . 2007 International NGO Forum On Climate Change, Taiwan. Renn Ortwin.(1998).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 for Risk Management.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59,49-62. Renn Ortwin.(2007).Components of the risk governance framework .The tolerability of risk .7-19. Renn Ortwin.(2007).The risk handling chain .The tolerability of risk .21-73. Renn Ortwin.(2007).Wider governance issues .The tolerability of risk .75-92. Roger E.Kasperson & Jeanne X.Kasperson.(1997).Consideration and Principles for Risk Communication for Industrial Accidents, the OECD workshop on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emical accident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63-90。 Slovic, P. (1993). Perceived risk,trust, and democracy. Risk Analysis,13,675-682. Slovic,P., Kunreuther, H., & White, G.F. (1974). Decision processes, rationality and adjustment to natural hazards. In G. F. White (Ed.), Natural hazards,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187-205.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Slovic, P., Fischhoff, B., & Lichtenstein, S. (1976).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societal risk taking.In J.S.Carroll & J.W.Payne (Eds.),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r.165-184. Potomac, MD: Erlbaum. [Reprinted in H. Jungermann & G. De Zeeuw (Eds.), Decision making and change in human affairs .7-36. The Netherlands: Dordrecht, 1977.] Slovic, P., Fischhoff, B., Lichtenstein, S., Corrigan, B.,& Combs, B. (1977). Preference for insuring against probable small losses: Insurance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44, 237-258. Slovic, P., Fischhoff, B., & Lichtenstein, S. (1982). Why study risk perception? Risk Analysis, 2, 83-93. Slovic, P., Fischhoff, B., & Lichtenstein, S. (1978). Accident probabilities and seat belt usag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0(2), 281-285. Slovic, P., Fischhoff, B., & Lichtenstein, S. (1980). Facts and fears: Understanding perceived risk. In R. Schwing & W.A. Albers, Jr. (Eds.), Societal risk assessment: How safe is safe enough? .181-214. New York: Plenum. Slovic, P., Fischhoff, B., & Lichtenstein, S. (1982). Response mode, fram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in risk assessment. In R.M. Hogarth (Ed.), New directions for methodology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The framing of questions and the consistency of response.21-3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lovic, P. (1986). Informing and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risk. Risk Analysis, 4, 403-415. (Reprinted in P.Kleindorfer& H.Kunreuther (Eds.), Insuring and managing hazardous risks: From Seveso to Bhopal and beyond .307-332.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lovic, P., MacGregor, D.G.,& Kraus, N.N. (1987). Perception of risk from automobile safety defect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9, 359-373. Slovic, P. (2000).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Ltd. Slovic, P. (2003). A difficult balance: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 communication in an age of terrorism. Paper prepared for the Terrorism Task Forc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Slovic, P. (1996). Perception of risk from radiation.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68 (3/4), 165-180. Slovic, P., Flynn, J. H., Layman, M.(1991). Perceived risk,trust, and the politics of nuclear waste. Science, 254, 1603-1607. Slovic, P., & Monahan,J. (1995). Probability, danger, and coercion: A study of risk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n mental health law. Law and Human Behavior, 19, 49-65. Slovic, P. (1998). Do adolescent smokers know the risks? Duke Law Journal, 47, 1133-1141. Slovic, P. (2005). Review of “Risk in perspective: Insight and humor in the age of risk management” by Kimberly M. Thompson. Risk Analysis, 25, 49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1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社會強化對全球暖化風險感知的影響,及社會強化、全球暖化風險感知對國小學生行為反應的影響。根據文獻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初次架構了「全球暖化風險感知量表」、「節能減碳行為反應量表」,以便利取樣的方式對97學年度台北縣的公立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由階層迴歸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強化對全球暖化風險感知有正向的顯著影響;社會強化對節能減碳行為反應有正向的顯著影響;社會強化、全球暖化風險感知對節能減碳行為反應有正向的顯著影響。最後透過階層迴歸模型的聯合檢定,可以得知在社會強化與節能減碳行為反應之間,「全球暖化風險感知」此一變項具有部分中介效果。綜合研究結果,可提供政府有關單位對全球暖化相關決策之參考,以提升全球暖化風險管理之品質。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how social amplification affects risk perception of global warming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behavior. This study also aims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mplification , risk perception of global warming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behavior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two questionnaires are developmen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data comes from a surve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finished in January,2009(n=936). After data analysis ,major result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1.social amplification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risk perception of global warming. 2.social amplification and risk perception of global warming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behavior. 3.The effect of social amplification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behavior is partially mediated through the students’risk perception of global warming.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nalysis provided several managerial suggestion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unit and some discuss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17:1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4341044-1.pdf: 1645005 bytes, checksum: f5456ce8d7a7206da483a3f5bbee1f1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V 目錄………………………………………………………………… VI 表目錄……………………………………………………………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風險與風險感知……………………………………………11 第二節 心理測量範式理論…………………………………………22 第三節 風險的社會強化理論………………………………………34 第三章 全球暖化風險…………………………………… ……… 43 第一節 IPCC評估報告………………………………………………43 第二節 全球暖化風險與特性………………………………………51 第三節 台灣社會強化全球暖化風險之情形………………………58 第四節 全球暖化風險之相關研究…………………………………69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73 第二節 研究假設……………………………………………………75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及測量工具………………………77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式………………………………………82 第五節 分析方法……………………………………………………84 第六節 測量工具信效度分析………………………………………8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93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93 第二節 信效度分析…………………………………………………96 第三節 迴歸分析……………………………………………………9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之相關教材內容要項 附錄二、「社會學習領域」全球暖化環境議題之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內涵 附錄三、國中七至九年級社會領域基本內容 附錄四、環境教育議題中有關於全球暖化之分段能力指標 附錄五、「國小學生社會強化、全球暖化風險感知與節能減碳行為反應」問卷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全球暖化風險感知研究-以北縣國小學生為例 | zh_TW |
dc.title | Risk Perception of Global Warming:A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童慶斌,林子倫 | |
dc.subject.keyword | 風險,全球暖化,風險感知,社會強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risk,global warming,risk perception,social amplific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33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09-07-0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 1.6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