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命科學院
  3. 動物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627
標題: 竹東地區東亞家蝠活動模式之研究
Study o f Activity Pattern of Pipistrellus abramus in Chu-Tung
作者: DAU-JYE LU
盧道傑
出版年 : 1988
學位: 碩士
摘要: 為瞭解台灣東亞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的活動模式及蝠群動態自1987年5月到1988年4月在新竹縣竹東鎮軟橋?一民宅中,對於棲於該處的東亞家蝠進行38晚直接觀察14次捕捉標放,並由1987年7月起至1988年4月調查夜行飛蟲10次。
東亞家蝠的活動模式,大致上屬於雙峰式。第一個高峰是日落時分大批家蝠離巢所造成;黎明時的集體離巢與返巢則形成另一個高峰。傍晚第一隻家蝠的平均離巢時間是日落前19.8分鐘(SD=22.73)最後一隻離巢時間是日落後20.7分鐘(SD=10.21)。整個蝠群傍晚的平均離巢時間,則是日落前2.94分鐘(SD=13.49)。在傍晚,當照度愈低時,離巢家蝠隻數的比率愈高。黎明時最後一隻返巢家蝠的返巢時間和日出時間有顯著相關(P﹤0.005)。在其他環境因數的影響方面,中雨以上的雨勢及13℃以下的低溫,會抑制東亞家蝠的夜間活動。另外雄蝠與雌蝠的活動模式相似,但傍晚時雄蝠比雌蝠早離巢。
蝠群的隻數以7月最多,12月、1月最少。蝠群性比率(雄/雌)在3月、8?11月是0.4?0.69間,4?6月?0.1以下,1?2月則是2.0左右。幼蝠出現於6月、9月以後成、幼蝠很難從外觀加以辨別。
所有採集到的昆蟲中,蜉蝣目最多佔32.4%,鞘翅目25.5%次之。大部份的飛蟲,自7月的高峰後,捕擭量就一直下降,冬天幾乎不活動。夜行飛蟲的活動曲線,多是單峰遞減式,但膜翅目及雙翅目則有雙峰式的傾向。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627
全文授權: 未授權
顯示於系所單位:動物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