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JSPUI

DSpace preserves and enables easy and open access to all types of digital content including text, images, moving images, mpegs and data sets

Learn Mor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Browse
    •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 Publication Year
    • Author
    • Title
    • Subject
  • Search TDR
  • Rights Q&A
  • Help
    • My Page
    • Receive email
      updates
    • Edit Profile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127
Title: 臺灣原住民身分認定變革因素之探討
The Studies of the Elements of Changing the Regulation of Indigenous Status Identification
Authors: Wei-Jer Liou
劉維哲
Advisor: 洪鎌德
Keyword: 原住民身分認定,原住民,平埔族,原住民族政策,
Indigenous Status Identification,Indigenous People:Pin-pu Peoples,Indigenous policy,
Publication Year : 2006
Degree: 碩士
Abstract: 本文以新制度主義(the new institutionalism)的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為研究途徑,探討2000年公布施行的《原住民身分法》與以往原住民身分認定標準的差異,並將焦點集中在原住民身分認定放寬的原因、為何無法採取自我認定、平埔族群後裔為何無法影響決策、原住民身分法的妥適性等問題。原住民身分受法律保障,享有優惠待遇,因此原住民身分認定的背後,是一套以民族政策為基礎的身分制度,且與國家的原住民族政策走向密切相關。臺灣原住民族歷經清代、日治及國府統治,隨著統治者的原住民族政策轉變,連帶使原住民身分認定由過去轉變為現在的形式,其中涉及的問題癥結,不僅止於尊重原住民本身的身分/認同,或者是原住民現有資源分配的問題,惟有瞭解制度背後的國家原住民/族政策思維、族群關係及位階、政策變遷要素的動力轉化和困境,才能有效解釋改變的原因。
本文先就清代、日治時期及國治時期的原住民政策作探討,以釐清制度安排的背景。清代實施族群隔離政策與族群政治運用,造成「生番」(今日的原住民族)與「熟番」(平埔族群)的族群邊界分明,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當代。日本領臺之後,挾著現代化武力有效控制山地以外的地區,平埔族已經失去其政治上的制衡作用,再加上漢化已深,被歸類為本島人。相反的臺灣總督府為「殖產興業」及爭取高砂族(原住民族)政治上效忠的需要,賦予其特殊的政治身分。進入國治時期以後,平埔族已經喪失政治上的特殊性,沒有實施特別行政的必要,「山地同胞」則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中「邊疆民族」的概念,予以特別扶植。奉行孫文民族主義的國民黨政府,將原住民視為中華民族的一支,其身分上的民族屬性刻意忽略,在社會位階上為生活水準未及平地的「弱勢國民」,原住民身分成為優惠待遇的代名詞。
臺灣在80年代中期以來的民主化效應,傳統單一的中國認同受到強烈質疑,為原住民族運動開啟解放空間,原住民在臺灣的歷史地位獲得承認。1993年以後政治族群化效應,卻帶動將「原住民政策」轉型為「原住民族政策」,使原住民身分「去污名化」,不再被視為負面標籤後,才會有人願意去爭取取得原住民身分,並要求政府放寬原住民身分認定。另一方面,國家法律制度的轉變,也提供變革的助力。但在立法過程中,原住民政治菁英偏好於福利意識型態,使原住民身分認定不單純是要解決原住民個人的認同問題,而且與資源分配息息相關。原住民社會認為只要具有原住民血統,即可取得原住民身分,原民會在放寬原住民身分認定的同時,以從姓或取原住民傳統名字作為原住民身分取得條件,也反映出擔心原住民社會出現只享權利不盡義務的偏差情形。原住民身分認定也是原住民的資源分配的族群邊界,原住民族與平埔族群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使得族群邊界不易打破。現今的原住民族政策並沒有可供平埔議題論述的空間,原住民又掌握「原住民」定義的詮釋權,平埔族群後裔且缺乏接近決策的管道,使得平埔族群復名運動倍加困難。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127
Fulltext Rights: 有償授權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發展研究所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ntu-95-1.pdf
  Restricted Access
1.1 MBAdobe PDF
Show full item record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