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JSPUI

DSpace preserves and enables easy and open access to all types of digital content including text, images, moving images, mpegs and data sets

Learn Mor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Browse
    •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 Publication Year
    • Author
    • Title
    • Subject
  • Search TDR
  • Rights Q&A
  • Help
    • My Page
    • Receive email
      updates
    • Edit Profile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589
Title: 蘇軾和陶詩的文化詮釋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u Shi's Poems Harmonizing Rhymes with Tao Yuanming’s
Authors: Pei-Hsuan Lo
羅珮瑄
Advisor: 劉少雄(Shao-Hsiung Liu)
Keyword: 蘇軾,和陶詩,文化詮釋,飲酒,歸園,隱逸,蘇門,
Su Shi,Poems Harmonizing Rhymes with Tao Yuanming’s,Cultural Interpretations,Drink,Return,Privacy,Faction of Su Shi,
Publication Year : 2013
Degree: 碩士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討東坡的和陶詩所體現的詩人的生活世界及其行動,如何發現新的文學意象與人格典範,透過「唱和」這樣的詩歌形式的中介,置換、擴充、或者添加意義,呼應著當代政治、思想、學術與文化中共同的生命課題,從而形成彼此互證的文本群組,將這些文本並置,可以發現其間彼此對話和影響的關係網路,這種關係網路不僅僅存在在當代的文人群體之間,東坡和陶詩的特殊性更在於,「追和」這樣的文學行動還連結起從東晉陶淵明以降,歷史上對於陶淵明的理解和詮釋,進而回應東坡自己所在世界的時代課題,最後成為一種具體的生命實踐。
本文分成四個主要章節,前有緒論,後有結論和餘論。緒論從蘇轍的一篇書序談起,從中掘發問題意識,並且揭示全文的結構。第一章〈形式〉首先探索從六朝到北宋陶淵明接受史中,擬陶、效陶與和陶這三種詩歌體裁的發展過程,說明東坡和陶詩在形式上的繼承與創新,並且進一步討論作為文學行動的和與不和,其中可能蘊藏的詮釋空間。
第二章到第四章,一方面沿著東坡和陶的時序發展,一方面做主題式的討論。第二章〈飲酒〉從揚州時期第一組和陶詩,即和陶飲酒詩二十首組詩,探討東坡的閒適詩學。白居易效陶詩的「閒」表現出,因被排除於政治核心之外,而無可奈何的「閒人」心境,東坡詩裡的「閑」超越了這種狹隘的「暫閑」,揭示出「長閑」的價值,和陶飲酒詩序所謂「適有餘」正是意圖體現這種心境,將陶淵明正式納入其閒適詩學的譜系中。然而和陶飲酒詩的閒適尚且擺盪在仕隱的兩端,只是一種「偶得」的「酒中趣」,經歷惠州和儋州時期的止酒與空杯,所謂「空杯亦長持」、「少飲得徑醉」、「得酒未舉杯」才真正超越了「酒」的物質性,而昇華為一種哲思化的酒境,與東坡對於陶淵明無絃琴故事的彼此辯證,從空而無,共同體現出「真」與「達」的自由意志,以及莊禪合一的修養境界。
第三章〈歸園〉從惠州時期的〈歸園田居〉組詩談起,探索東坡具體的買田活動到心靈故鄉的安頓。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故鄉話語」,強調東坡文學中「故鄉」這個概念的發展和轉化,從早期詩歌中與蘇轍有夜雨對床之約的眉山老家,到謫居黃州開始經營東坡與雪堂,再到元祐年間的宜興買田以及惠州時期的三度移居,「故鄉」的內涵從原生家庭變成讓子孫得以安居的產業,這是第一層轉化;爾後歷經惠州與儋州的生活,意識到現實世界的空間侷限,東坡和陶讀山海經組詩,藉由閱讀葛洪的《抱朴子》,展開一次追尋仙鄉的案上仙游,然而這場遊歷的結局卻是仙鄉不可期,東坡意識到自己仍舊得歸返人間,這是第二層轉化。東坡文學的故鄉話語最後總結在和陶桃花源詩,他找到了精神寄託的故鄉仇池,這是一個真實的地理空間,但東坡卻從未親身遊歷過,仇池成為他的桃花源,一方面來自於東坡素日讀書的印象,一方面也折射了鑑賞奇石的藝術品味,落實在人間世的桃花源,成為東坡最後的精神故鄉,這是第三層轉化。
第四章〈隱逸〉,是繼承第三章〈歸園〉,探討東坡的精神故鄉建構完成之後,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時命」與「寓跡」。首先從東坡晚年的《東坡三傳》切入,與和陶形影神詩互證,揭示東坡的時命思想最重要的特色,在於無思隨順,故而能夠包容萬物分殊的境界,是一種企圖融通三教的超越境界,落實於現實人間事務,於內是家庭倫理的互動,於外是民生百姓的關懷,以和陶詩來傳達勸農、勸學的教化用心,顯示東坡對於陶淵明的理解,並非僅止於退居園田的隱逸詩人而已,陶詩建立於人境之中的生活實踐,以及聖人之道的心嚮往之,無疑也是東坡師範的人格內涵之一。
另外,〈餘論〉從人境的寓跡延伸,略論蘇轍與蘇門的繼和詩,這些詩作幾乎都與東坡原作同時完成,與東坡和陶詩具有互文關係,一方面可以補充其內涵,一方面則體現出「唱和」這種文學活動的特質,無論是蘇轍,抑或晁補之、張文潛等,皆以其自身的生命歷程與蘇詩對話,也就是說,如果忽略這些繼和詩,我們對於東坡和陶詩的理解,必將有所欠缺。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589
Fulltext Rights: 未授權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ntu-102-1.pdf
  Restricted Access
10.05 MBAdobe PDF
Show full item record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