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58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少雄(Shao-Hsiung Li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i-Hsuan L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羅珮瑄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0:23:3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7-26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7-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古典文獻
經部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周易二種》(臺北:大安,1997年)。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1994年)。 史部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子部 《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新編諸子集成本)。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續修,〔清〕王梓材校補:《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影印大正13年至昭和9年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排印本,簡稱《大正藏》),第14冊,第475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223經。 《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1509經。 集部 〔南朝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南朝宋〕江淹著,俞紹初、張亞新校注:《江淹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唐〕孟浩然著,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宋〕晁補之:《雞肋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四部叢刊本)。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蘇過著,舒大剛、蔣宗許、李家生、李良生點校:《斜川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宋〕劉攽:《中山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彭乘著,孔凡禮整理:《墨客揮犀》(鄭州:大象,2008年)。 〔宋〕邵浩:《坡門酬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第1346冊。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本)。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顏元著,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集部,別集類,第1591冊。 〔清〕黃子雲《野鴻詩的》,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王國維:《校注人間詞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89年1月)。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一卷本)。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專書 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北京古籍,2004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1994年)。 王瑤:《陶淵明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石守謙、廖肇亨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論文集》(臺北:允晨,2011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何佑森:《儒學與思想──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宋丘龍:《蘇東坡和陶淵明詩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李雲龍:《蘇軾《東坡書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文月:《擬古》(臺北:洪範,1993年9月)。 涂美雲:《北宋黨爭與文禍、學禁之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2012年)。 袁行霈:《陶淵明影像:文學史與繪畫史之交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馬一浮:《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馬一浮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清鍾:《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0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彭國忠:《元祐詞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年)。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楊玉成:《陶淵明文學研究─語言與民間禮儀的綜合分析─》(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1997年)。 劉中文:《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劉昭明:《蘇軾與章惇關係考──兼論相關詩文及史事》(臺北:新文豐,2011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2012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8月)。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硏究》(臺北:萬卷樓,2000年)。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1993年)。 鐘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下定雅弘《白楽天の愉悦:生きる叡智の輝き》(東京:勉誠,2006年)。 川合康三著,劉維治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1977年)。 和辻哲郎著,陳立衛譯:《風土──人間學的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保苅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埋田重夫:《白居易研究:閑適の詩想》(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Charles A. Laughlin, The Literature of Leisure and Chinese Modernity, Honolu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Peter K. Bol(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2月)。 Wendy Swartz, 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427-1900), Cambridge, Mass.: published by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Xiaofei Tian, 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學位論文 金甫暻:《蘇軾和陶詩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金周淳:《陶淵明詩對朝鮮詩歌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徐莉娟:《蘇軾和陶詩的莊學思想》(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陳英姬:《中國士人仕與隱的研究──以陶淵明詩文與蘇東坡之「和陶詩」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2年)。 論文 文迪義:〈莫友芝和陶詩淺論〉,《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 4期,頁6-9、39。 方瑜:〈抉擇、自由、創造:試論蘇東坡筆下的陶淵明〉,收入《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2005年8月),頁149-174。 方誠峰:〈論北宋熙豐、元祐年間的中樞體制變動(1068-1093)〉,《漢學研究》第28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107-138。 方豪:〈〈方以智和陶詩手卷及全文──觀王雪艇先生舊藏方以智手書長卷〉跋言〉,《東方雜誌》7卷7期(1974年1月),頁26-29。 王定璋:〈試論蘇軾“和陶詩”〉,收入蘇軾研究學會、儋縣人民政府合編:《紀念蘇軾貶儋八百九十周年學術討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48 王啟鵬:〈“忘”與“游”:蘇軾心隱的精神家園──蘇軾遭貶後的心靈透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0-17。 王舜華,馮榮珍:〈郝經“和陶詩”的研究〉,《名作欣賞》第20期(2009年9月),頁62-64。 王圓圓:〈心靈深處的吶喊──張岱及其和陶詩〉,《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5年專刊,頁198-200。 王瑤:〈擬古與作偽〉,《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頁211-228。 任道斌:〈方以智的《和陶詩》〉,《文獻》1983年 4期,頁14-20。 曲德來:〈蘇軾宜興買田事考辨〉,《遼寧大學學報》總第133期(1995年第3期),頁88-92。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1993年12月),頁5-40。 何寄澎:〈從「變」到「化」──談〈赤壁賦〉中「一」與「二」的問題〉,收入《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頁147-153。 吳紹釚、陳彩娟:〈論朝鮮詩人金時習的和陶詩〉,《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97-103。 吳紹釚:〈中朝詩人:蘇軾與金時習《和飲酒二十首》之比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1999年),頁45-49。 李宗定:〈葛洪《抱朴子內篇》與魏晉玄學──「神仙是否可學致」與「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受命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 期(2008 年3 月),頁165-192。 李貞慧:〈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報》新36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427-463。 李寅生:〈日本和陶詩簡論〉,《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頁70-72 李劍鋒:〈張岱和陶詩輯佚與研究〉,《文獻》2011年第1期,頁86-94。 李劍鋒:〈蘇軾「和陶詩」深層意韻探論〉,《九江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頁15-20。 阮廷焯:〈退溪和陶詩發微〉,《大陸雜誌》83卷5期(1991年11月),頁46-48。 孟二冬:〈“無絃琴”的認同與啟示──論陶淵明“無絃琴”在唐代行程的基本內涵〉上、下篇,收入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13、14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2004年12月),頁53-71、203-253。 易朝志:〈晁補之年譜簡編〉,《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頁28-36。 林文月:〈陸機的擬古詩〉,《幼獅學誌》第12卷第3期(1989年5月),頁60-86。 林素芬:〈與苦難共生:論邵雍安樂哲學之建構〉,《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1期(2011年6月),頁136-162。 胡大雷:〈鍾嶸稱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辨——兼述陶淵明詩接受史上的一個問題〉,《許昌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6年4月),頁37-41。 唐長孺:〈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頁182-190。 唐海濤:〈鮑照模擬詩的成就〉,《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87年12月),頁51-62。 孫昌武:〈關於《愛蓮說》〉,《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5期,頁109-112 袁行霈:〈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頁149-161。 高文:〈劉因和陶詩及其隱逸文化人格探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8期,頁15-17。 梁大和:〈蘇東坡寓惠行蹤考──兼評有關論述〉,《惠城文史資料》第18輯(2002年),網路版http://www.hcq.gov.cn/ls/Show.aspx?id=21730 (2012.4.30.) 許東海:〈續騷•和陶•追柳—蘇軾黃州辭賦經典轉化與困境寫真之一側面〉,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宋代文學學會主辦,第五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2月。 喬力:〈晁補之年譜簡編〉,收於《晁補之詞編年箋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3月)頁223-267。 舒大剛:〈蘇軾《東坡書傳》述略〉,《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總第110期,2000年5月),頁84-91。 舒大剛:〈蘇軾《東坡書傳》敘錄〉,《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1年4月),頁149-151。 舒大剛〈蘇軾《論語說》流傳存佚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6期(2001年6月),頁123-125 楊國榮:〈“時”•歷史•境遇──《莊子》哲學中的時間性與歷史性問題〉,《天津社會科學》 2006 年第5 期,頁27-32。 楊勝寬:〈蘇軾《論語說》三題〉,《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 卷第6 期(2005 年11 月),頁49-53。 葉愛欣,王山林:〈元初劉因“和陶詩”的內蘊〉,《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2月),頁35-37。 賈秀云:〈元代儒學倡導者的悲歌──郝經《和陶詩》研究〉,《晉陽學刊》2005年2期,頁15-17、118。 管林:〈蘇軾“和陶詩”繫年〉,收入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詩論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177-189。 劉乃昌、楊慶存:〈晁補之年譜〉,收於《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附錄三,頁308-32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劉少雄先生:《晁補之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2期(1996年),頁53-83。 劉昭明、黃嘉伶合撰:〈王安石誣陷蘇軾運售私鹽始末考──兼論蘇軾與程之才之恩怨情仇〉,《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頁209-250。 劉述先:〈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形成〉,《台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第四節「時中觀念」,頁10-12。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2年),頁67-96。 鞏本棟:〈論唱和與唱和詩詞的淵源、發展與特點──唱和詩詞研究之一〉,收入《中國詩學》第1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73-82。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酒及藥之關係〉,收入《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1995年),頁1-18。。 橫山伊勢雄著,張寅彭譯:〈關於蘇軾的“和陶詩”〉,《陰山學刊》1998年第2期,頁9-15。 蕭玫:〈從〈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一語論周敦頤援佛入儒之文學轉化〉,《宗教哲學》第56期(2011年6月),頁113-144。 蕭慶偉:〈論蘇軾的「和陶詩」〉,《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頁40-45。 蕭麗華:〈東坡詩論中的禪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2001年7月),頁243-270。 鮑霦,〈蘇陶「詠三良」「詠荊軻」詩較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10期(1978年10月)頁55-57。 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73-124。 羅海燕:〈一卷和陶詩,滿腔忠義忱──論戴良的和陶詩創作〉,《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11年 7月),頁125-129。 龔勝生、劉卉:〈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6卷第4輯(2011年10月),頁22-34。 龔鵬程:〈論李商隱的櫻桃詩——假擬、代言、戲謔詩體與抒情傳統間的糾葛〉,《中國書目季刊》第22卷第1期(1988年6月),頁33-46。 下定雅弘:〈戰後日本白居易研究概況〉、〈續篇〉,《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第5期,頁15-20、29-36。 下定雅弘著,拙譯:〈白居易與釣魚〉,收入劉苑如主編:《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年3月),頁281-297。 今場正美:〈蘇軾「和陶詩」考〉,收入《隱逸と文學──陶淵明と沈約を中心として》(京都:中國藝文研究會,2003年),第三章,頁123-183。 末葭敏久:〈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并序」考──序と前半八首について──〉,《岡村貞雄博士古稀記念中国學論集》(東京:白帝社,1999年),頁387-416。 末葭敏久:〈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并序」考──後半八首について──〉,《中国學研究論集》第4號(東京:白帝社,1999年10月),頁31-52。 末葭敏久:〈次韻詩における韻字について──蘇軾の和陶詩を中心として〉,《中国学研究論集》第5集(2000年4月),頁81-90。 末葭敏久:〈次韻詩における韻字について──蘇軾の和陶詩を中心として──〉,《中国學研究論集》第5號(2000年4月),頁81-90。 末葭敏久:〈覆宋刻『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について〉,《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45/46集(小尾郊一博士追悼特集,2004年10月),頁269-279。 末葭敏久:〈蘇軾「和陶詩」訳注──「和陶飲酒二十首」(四)──〉,《中国学研究論集》第19號(広島中国文学会,2007年12月),頁81-82。 末葭敏久:〈蘇軾「和陶詩」訳注──「和陶飲酒二十首」〉(1)-(5),《中国学研究論集》第8、10、13、19、22集(2001年12月、2002年12月、2004年4月、2007年12月、2009年4月),頁36-56、100-110、30-40、74-83、92-99。 末葭敏久:〈蘇軾の和陶詩について〉,《中国学研究論集》第2集(1998年1月),頁125-135。 松浦友久:〈白居易における陶淵明──詩的說理性の繼承を中心に──〉,《中國詩文論叢》第5集、第6集(1986年6月、1987年6月),頁1-24、116-139。 柳川順子:〈陸機擬する所の古詩について〉,《中国文学論集》(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28期(1999年12月),頁1-18。 原田愛:〈蘇軾「和陶詩」と蘇氏一族:蘇軾が子孫に遺したもの〉,《九州中国学会報》第50集(2012年),頁16-30。 高橋幸吉:〈金代における陶淵明の受容〉,《中国研究》(慶應義塾大学日吉紀要刊行委員会,2009年第2期),頁63-89。 鈴木敏雄:〈「擬明月何皎皎」詩に見る擬作の「演繹」性〉,《兵庫教育大学研究紀要》23卷(2003年3月),頁19-2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758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討東坡的和陶詩所體現的詩人的生活世界及其行動,如何發現新的文學意象與人格典範,透過「唱和」這樣的詩歌形式的中介,置換、擴充、或者添加意義,呼應著當代政治、思想、學術與文化中共同的生命課題,從而形成彼此互證的文本群組,將這些文本並置,可以發現其間彼此對話和影響的關係網路,這種關係網路不僅僅存在在當代的文人群體之間,東坡和陶詩的特殊性更在於,「追和」這樣的文學行動還連結起從東晉陶淵明以降,歷史上對於陶淵明的理解和詮釋,進而回應東坡自己所在世界的時代課題,最後成為一種具體的生命實踐。
本文分成四個主要章節,前有緒論,後有結論和餘論。緒論從蘇轍的一篇書序談起,從中掘發問題意識,並且揭示全文的結構。第一章〈形式〉首先探索從六朝到北宋陶淵明接受史中,擬陶、效陶與和陶這三種詩歌體裁的發展過程,說明東坡和陶詩在形式上的繼承與創新,並且進一步討論作為文學行動的和與不和,其中可能蘊藏的詮釋空間。 第二章到第四章,一方面沿著東坡和陶的時序發展,一方面做主題式的討論。第二章〈飲酒〉從揚州時期第一組和陶詩,即和陶飲酒詩二十首組詩,探討東坡的閒適詩學。白居易效陶詩的「閒」表現出,因被排除於政治核心之外,而無可奈何的「閒人」心境,東坡詩裡的「閑」超越了這種狹隘的「暫閑」,揭示出「長閑」的價值,和陶飲酒詩序所謂「適有餘」正是意圖體現這種心境,將陶淵明正式納入其閒適詩學的譜系中。然而和陶飲酒詩的閒適尚且擺盪在仕隱的兩端,只是一種「偶得」的「酒中趣」,經歷惠州和儋州時期的止酒與空杯,所謂「空杯亦長持」、「少飲得徑醉」、「得酒未舉杯」才真正超越了「酒」的物質性,而昇華為一種哲思化的酒境,與東坡對於陶淵明無絃琴故事的彼此辯證,從空而無,共同體現出「真」與「達」的自由意志,以及莊禪合一的修養境界。 第三章〈歸園〉從惠州時期的〈歸園田居〉組詩談起,探索東坡具體的買田活動到心靈故鄉的安頓。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故鄉話語」,強調東坡文學中「故鄉」這個概念的發展和轉化,從早期詩歌中與蘇轍有夜雨對床之約的眉山老家,到謫居黃州開始經營東坡與雪堂,再到元祐年間的宜興買田以及惠州時期的三度移居,「故鄉」的內涵從原生家庭變成讓子孫得以安居的產業,這是第一層轉化;爾後歷經惠州與儋州的生活,意識到現實世界的空間侷限,東坡和陶讀山海經組詩,藉由閱讀葛洪的《抱朴子》,展開一次追尋仙鄉的案上仙游,然而這場遊歷的結局卻是仙鄉不可期,東坡意識到自己仍舊得歸返人間,這是第二層轉化。東坡文學的故鄉話語最後總結在和陶桃花源詩,他找到了精神寄託的故鄉仇池,這是一個真實的地理空間,但東坡卻從未親身遊歷過,仇池成為他的桃花源,一方面來自於東坡素日讀書的印象,一方面也折射了鑑賞奇石的藝術品味,落實在人間世的桃花源,成為東坡最後的精神故鄉,這是第三層轉化。 第四章〈隱逸〉,是繼承第三章〈歸園〉,探討東坡的精神故鄉建構完成之後,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時命」與「寓跡」。首先從東坡晚年的《東坡三傳》切入,與和陶形影神詩互證,揭示東坡的時命思想最重要的特色,在於無思隨順,故而能夠包容萬物分殊的境界,是一種企圖融通三教的超越境界,落實於現實人間事務,於內是家庭倫理的互動,於外是民生百姓的關懷,以和陶詩來傳達勸農、勸學的教化用心,顯示東坡對於陶淵明的理解,並非僅止於退居園田的隱逸詩人而已,陶詩建立於人境之中的生活實踐,以及聖人之道的心嚮往之,無疑也是東坡師範的人格內涵之一。 另外,〈餘論〉從人境的寓跡延伸,略論蘇轍與蘇門的繼和詩,這些詩作幾乎都與東坡原作同時完成,與東坡和陶詩具有互文關係,一方面可以補充其內涵,一方面則體現出「唱和」這種文學活動的特質,無論是蘇轍,抑或晁補之、張文潛等,皆以其自身的生命歷程與蘇詩對話,也就是說,如果忽略這些繼和詩,我們對於東坡和陶詩的理解,必將有所欠缺。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0:23: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6121013-1.pdf: 10291555 bytes, checksum: adb9556e2773e2f5216a6f6abad549a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論:從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說起 ………………… 1
第一章 形式 ……………………………………………………… 11 第一節 從擬陶到和陶 第二節 和與不和之間 第二章 飲酒 ……………………………………………………… 47 第一節 偶得酒中趣 ── 和陶詩中的閒適詩學 第二節 空杯亦常持 ── 空與無的哲學 第三章 歸園 ……………………………………………………… 77 第一節 以彼無限景 ── 生活空間與故鄉話語 第二節 寓我有限年 ── 和陶詩中的桃花源 第四章 隱逸 …………………………………………………… 109 第一節 吾生有命歸有時 ── 和陶詩中的時命思想 第二節 我初無行亦無留 ── 隱逸與人間 結論 …………………………………………………………… 137 餘論:人境 …………………………………………………… 141 平生自相許,兄先弟亦次 ── 論蘇轍與蘇門和陶詩 附錄:蘇門和陶詩表 ………………………………………… 153 參考書目 ……………………………………………………… 16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蘇軾和陶詩的文化詮釋 | zh_TW |
dc.title |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u Shi's Poems Harmonizing Rhymes with Tao Yuanming’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奕珍(I-Chen Huang),張高評(Kao-Ping Chang) | |
dc.subject.keyword | 蘇軾,和陶詩,文化詮釋,飲酒,歸園,隱逸,蘇門,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u Shi,Poems Harmonizing Rhymes with Tao Yuanming’s,Cultural Interpretations,Drink,Return,Privacy,Faction of Su Shi, | en |
dc.relation.page | 176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7-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0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