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89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聖琳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eng-Lin C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古子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ZI-LIANG GU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8-09T16:16:37Z-
dc.date.available2024-08-10-
dc.date.copyright2024-08-09-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7-30-
dc.identifier.citationAdams, w. 1990. Green development :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ilty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Routledge.
Allen, J. 2011. Powerful assemblages? Area, 43(2) : 154-157.
Baker, T. and McGuirk, P. 2017. Assemblage thinking as methodology: commitments and practices for critical policy research. Territory, Politics, Governance, 5(4): 425-442.
Brenner, N., Madden, D.J. & Wachsmuth, D. (2011): Assemblage urbanism and the challenges of critical urban theory. City: Analysis of Urban Trends, Culture, Theory, Policy, Action, 15(2): 225-240.
Bullard, R. 1990. Dumping in Dix : Race, Clas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Boulder: Westview.
Callon, M. 1986.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J. Law,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p.196-223). London: Routledge.
Chatterjee, P. (2004). The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 reflections on popular politics in most of the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 Laet, M. and Mol, A. 2000, The Zimbabwe Bush Pump: Mechanics of a Fluid Technolog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0(2): 225-263.
Deleuze, G. and Guattari, F.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iamond, J. 2005.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New York : Viking,
Farías, I. 2010. Introduction: Decentering the object of urban studies. In Urban assemblages : How actor-network theory changes urban studies, eds. I. Farias and T. Bender, (pp.1-24). London : Routledge.
Herbert, S. 2000. For ethn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4: 550–568.
IPBES, 2019,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 secretariat: Germany.
Latour, B. 1983. 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In K. D. Knorr-Cetina and M. Mulkay, (eds), Science Observed: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pp.141-17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atour, B. 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tour, B. and Hermant, E. 2006. Paris: Invisible City. (L, Carey-Libbrecht, Trans). Retrieved from(http://www.bruno-latour.fr/sites/default/files/downloads/viii_paris-city-gb.pdf ), 2024/04/25.
Law, J. 1990. Introduction : Monsters, Machines and Sociotechnical Relation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8 : 1-23.
Law, J. 2004. And if the global were small and noncoheren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2 (1): 13-26.
Law, J. 2009.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Material Semiotics. In : Turner, Bryan S. (eds) ,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3rd Edition.( pp.141-158). Oxford : Blackwell.
Madden, D. J. 2010. Urban ANTs : A review essay. Qualitative Sociology, 33: 583-589.
McCann, E. and Ward, K. 2012. Assembling urbanism: Following policies and “studying through” the sites and situations of policy ma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 42-51.
McFarlane, C. 2011a. Assemblage and critical urbanism. City: Analysis of Urban Trends, Culture, Theory, Policy, Action, 15(2) : 204-224.
McFarlane, C. 2011b. On context: Assemblag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tructure. City: Analysis of Urban Trends, Culture, Theory, Policy, Action, 15(3-4) : 375-388.
Mol, A. and Law, J. 1994. Regions, networks and fluids: Anaemia and social topolog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4 (4): 641-71.
Morimoto, Y. 2009. Need for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regards to species conservation. J Jpn Inst Landsc Archit 72(5):503–506.
Morimoto,Y, 2011. What is Satoyama? Points for discussion on its future direction. Landscape Ecol Eng, 7(2):163-171.
Moriyama, H. 1988. What is conservation of nature? Tokyo: Noh-Bun-Kyo.
Müller, M. and Schurr, C. 2016. Assemblage thinking and actor‐network theory: conjunctions, disjunctions, cross‐fertilisation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41(3): 217-229.
O’Callaghan, C. 2012. Contrapuntal urbanisms: Towards a postcolonial relation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8) : 1930-1950.
Prince, R. 2010. Policy transfer as policy assemblage: Making policy for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New Zealand.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2(1): 169-186.
Rose, N. and Miller, P. 1992. Political power beyond the state: problematics of governmen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2(2): 173-205.
Roy, A. 2012. Ethnographic circulations: Space–time relations in the worlds of poverty 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4(1): 31–41.
Saito, Osamu, Subramanian, Suneetha M , Hashimoto, Shizuka. 2020. Managing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Asia. Singapore : Springer Nature.
Shidei, T ,1973. Value of forests. Tokyo : Kokin.
Simone, A. 2011. The surfacing of urban life. City: Analysis of Urban Trends, Culture, Theory, Policy, Action, 15(3-4) : 355-364.
Swyngedouw, E. 1996. The city as a hybrid : On nature, society and cyborg urbanisation. 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 7 (2): 65-80.
Swyngedouw, E. 2006. Metabolic urbanization: The making of cyborg cities. In the Nature of Cities: 21-39.
Takeuchi K, et al. 2002. Satoyama: the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of Japan. Tokyo: Springer.
Thrift, J. 2000. Afterword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8: 213-255.
UNU-IAS. 2010a. Biodiversity and Livelihoods: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n Concept and Practic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and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 Yokohama, Japan.
UNU-IAS. 2010b. Satoyama-Satoumi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of Japan. Summary for Decision Makers,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Tokyo, Japan.
Wise, J. M. 2005. Assemblage. In Stivale, C. J. (Eds), Gilles Deleuze: Key Concepts (pp. 77-87).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3.
九慶工程顧問公司(2020)《雙連埤上埤引水工程》,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11)《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12)《田寮洋濕地周邊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15)《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重要棲地保育合作先驅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17a)《貢寮水梯田棲地保育合作暨產業推動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17b)《羅東處里山辦公室計畫第1期:里山熱點盤點輔導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20a)《國土生態綠網–雙連埤案例輔導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20b)《雙連埤古水圳修復工作假期》,宜蘭: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22)《111年度宜蘭縣里山倡議推動輔導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宜蘭:宜蘭縣政府。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24)《話說人禾》,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s://eeft.org.tw/about/),取用日期:2024/02/05。。
內政部(2018a)《雙連埤重要濕地(國家級)保育利用計畫》,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2018b)《全國國土計畫》,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文格(2003)《民與官鬥:公審陳定南、游錫堃、劉守成》,台北:三文印書。
王志弘(2015)〈拼裝都市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之辯〉,《地理研究》62:109-122。
王志弘、李涵茹(2016)〈構框與織網:臺灣濕地的社會生產與治理〉,《地理研究》64:115-148。
王驥懋(2020)〈The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in the Taiwanese Countryside: Community-Led Projects, Reciprocity and Minjian Society.〉,《傳播與發展學報》35:43-68。
台灣大學(2019)《雙連埤古水圳修復委託調查規劃》,宜蘭: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2009)《八煙聚落砌石水梯田生態復舊與產業復甦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2014)《八煙聚落砌石水梯田生態復舊與產業復甦研究計畫–金山區里山倡議之實踐》,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2020)《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灣農民組合協會(2018)《金山地區生態網絡推動實踐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行政院內政部(2013)〈濕地保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209),取用日期:2023/09/20。
行政院內政部(2015)〈國土計畫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230),取用日期:2024/02/02。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1999)〈88年國家永續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9)〈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14)〈永續發展指標系統評量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19)〈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21)〈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年度總檢討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22a)〈111年國家永續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22b)〈台灣永續發展目標修正本〉,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臺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台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部(2012)《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部(2018)《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107-110年度)》,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部(2020)《國有林出租造林地補償收回計畫(110-113年)》,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部(2021)《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111-114年度)》,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部(2003)〈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公告函〉,《行政院農業部公報》19(20):45-51。
行政院農業部(2018)〈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120002),取用日期:2023/09/20。
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2)《水梯田濕地生態保存及復育補貼政策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4)《融入里山倡議目標的地景保護區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8)《107-110年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0)〈110-113年森林永續經營及產業振興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1)《111-114年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行政院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2007)《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業發展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吳杰穎、王安強、何天河、賴深江(2021)〈國土計畫法下國土復育促進地區之劃設與災害韌性規劃策略〉,《建築學報》123: 49-64。
台灣大學(2018)《107-108年度雙連埤重要濕地(國家級)水質、生態及水文環境調查分析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
李光中(2011)〈鄉村地景保育的新思維:里山倡議〉,《台灣林業》37 (3) : 59-64。
李光中(2013)〈日本里山–里海評估:目標、方法和結果〉,《台灣林業》39 (2) : 25-30。
李光中(2015)〈阿美族吉哈拉艾農業文化景觀的價值辨識及其協同規劃歷程〉,《原住民族文獻》22 : 11-18。
李光中(2016)〈地景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與生態農業〉,《地景保育通訊》42 : 12-18。
李光中、孫夏天、羅尤娟、石芝菁、張雅玲、邱雅莘(2020)〈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及臺灣里山倡議轉型策略架構芻議〉,《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144 : 8-27。
李光中、孫夏天、羅尤娟、石芝菁、張雅玲、邱雅莘(2021)〈臺灣里山倡議2021-2030轉型策略架構〉,《台灣林業》47 (2) : 15-22。
李承嘉(2010)〈地方發展的權力與行動分析:治理性與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的比較〉,《台灣土地研究》13(1):95-134。
李承嘉、洪鴻智、詹士樑、林華慶、蕭婷允、文嬿翔(2013)〈水梯田濕地生態與景觀之保育與價值評估〉,《臺灣土地研究》16 (2) : 1-22。
阮忠信、陳子英、毛俊傑、陳永松、郭鐘秀(2007)《雙連埤整體發展先期計畫:湖沼生態系之監測與基礎資料建立》,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大學(2023)《雙連埤地區整合發展計畫》,宜蘭: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
宜蘭縣政府(2003)〈『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育計畫書〉,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2023)〈宜蘭縣有機農業促進區設置審查及輔導管理辦法〉,宜蘭縣政府法規查詢系統(https://glrslaw.e-land.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736),取用日期:2023/12/20。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2010)《宜蘭縣大湖國民小學雙連埤生態教室委託合作經營管理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2003)《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育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易萱(2009)〈私有地上的生態保育:以雙連埤的協力治理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12)〈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水圳與梯田文化景觀登錄先期作業暨管理維護計畫〉,花蓮: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16)〈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環境回復力指標研究計畫〉,花蓮: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花蓮縣政府文化局(2018)《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通盤檢討》,花蓮: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邱彥貴(2006)《台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2-1–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邱錦和(2008)〈雙連埤浮島濕地〉,《台灣濕地雜誌》68:30-35。
邱錦和、黃朝慶(2003)《雙連埤整地後水生植物報告》,宜蘭:宜蘭社區大學。
施添福(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 : 141-168。
紀駿傑(2003)〈環境時代的新社會福利課題:環境人權的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2 (4) : 201-221。
徐仁修(2021)〈哀哀無告連埤〉,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ilenciowild/posts/3782514455158921),取用日期:2023/09/23。
荒野保護協會(2014)《雙連埤生態教室(環境教育基地)經營管理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
荒野保護協會(2015)《雙連埤生態教室(環境教育基地)經營管理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
荒野保護協會(2017)《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成果報告》,台北: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2023)〈荒野保護協會官方網站〉,(https://www.sow.org.tw/about/41597),取用日期:2024/02/02。
康立和、吳銘峰(2006)〈雙連埤保護區設立之問題分析及經營管理策略之實務探討〉,宜蘭縣政府95年度興革計畫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農業處。
陳子英(2020)《里山地景對植物多樣性及其生育地分布之影響-以海岸型及濕地型生態環境為例》,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陳文立(2010)〈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1802-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財(2005)〈雙連埤,急轉彎,野生保護區像『甜甜圈』〉,《中國時報》B2:2005/04/11。
陳品何、趙芝良、藍姆路.卡造、鍾明光、徐霈馨、董景生、盧道杰(2021)〈應用PPGIS於里山地景變遷分析:以吉哈拉艾為例〉,《都市與計畫》84(4) : 347-375。
彭名琍(2002)〈雙連埤:一個宜蘭客家社區的初步考察〉,《宜蘭文獻雜誌》60:47-73。
曾明心(2021)《里山倡議的落實與實踐:以貢寮水梯田為個案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璧(2008)〈臺灣的環境治理(1950-2000):基於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國家理論的分析〉,《台灣史研究》15 (4) : 121-148。
曾華璧(2011)《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台北:國立編譯館。
曾裕淇、徐進鈺(2016)〈永續發展 一個都市政治生態學的批判性視角〉,《地理學報》82 : 1-25。
曾德耀(2013)〈應用能值分析建立生態係健康指標-以雙連埤為例〉,宜蘭: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馮馨瑩(2002)〈雙連埤古河道的地形演育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守忠(2019)《雙連埤濕地生態調查》,宜蘭:宜蘭縣政府。
黃守忠(2020)《雙連埤濕地水域生態及水質調查》,宜蘭:宜蘭縣政府。
黃信勳、徐世榮(2014)〈戰後台灣的環境治理進路:一個生態現代化視角的考察〉,《思語言》52 (4) : 5-63。
黃增添(2018)《廉能政治的實踐家:陳定南傳》,台北:主流出版社。
經濟部水利署(1997)《台灣地區北部區域雙連埤水庫可行性規劃》,台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宜蘭通信∕墾地招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4:1908/04/24( https://fanyun.dhcdb.com.tw/fanyunc/fanyuntp?@@935112467#JUMPOINT ),取用日期:2023/12/25。
臺北州警務部(1923)《臺北州里蕃誌『舊宜蘭聽』》,莊振榮、莊芳玲合譯(2014),李素月、陳文立、廖英杰合編,宜蘭:宜蘭縣史館。
臺灣日日新報(1919)〈宜蘭特訊∕墾地近況〉,《臺灣日日新報》8:1919/02/15( https://fanyun.dhcdb.com.tw/fanyunc/fanyuntp?@@1343971897#JUMPOINT ),取用日期:2023/12/25。
劉炯錫、陳子英、劉盈昌(1995)〈雙連埤生態園區解說規劃設計〉,宜蘭:宜蘭縣政府。
劉翠溶(2005)〈從環境史看永續發展〉,「永續發展科技與政策研討會」,12月23日,台北:行政院國科會永續發展研究動委員會。
劉翠溶(2011)〈環境保護之演變〉,見王汎森、趙永茂、劉翠溶、周濟、章英華、陳芳明等編《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下冊》(頁629-66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2020)《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品閱雙連埤的歲月之美》,台北:行政院文化部。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2021a)《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村再生基金計畫–朝耕暮耘,燦然一新》,台北:行政院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2021b)《110 年度『社區營造員培訓計畫』–山村歲月博物館》,宜蘭:宜蘭縣政府社會處。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2022a)《犬香薷推廣種植及契作生產》,宜蘭: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2022b)《宜蘭縣大湖國民小學雙連埤生態教室–111 年至113 年委託合作經營管理計畫》,宜蘭:宜蘭縣政府教育處。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2022c)《雙連埤永續林業多元經營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897-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20世紀末台灣社會興起的環保運動氛圍下,宜蘭縣政府委託劉炯錫等人(1995)針對雙連埤埤區水域進行首次的正式生態調查計畫,計畫發現 雙連埤埤區保留了台灣北部楠儲林帶多數的原生濕地植物群落 ,總計70科180種,特別是眾多的珍稀濕地植物,如水社柳、田蔥、鬼菱、石龍尾、蓴菜等。驚奇的生態調查結果,使台灣政府開始關注 雙連埤地區作為保留台灣低海拔原生濕地棲地的重要角色,也成為 民間 保育人士 保護雙連「埤」的依據。雙連埤 埤區 從此由農業灌溉設施 一舉躍身為國家級保育 濕地 ,同時也開啟了多重永續發展治理術在雙連埤地方的滲透過程。
我主要的田野材料是 1995年至 2023年併發於宜蘭縣員山鄉雙連埤地區的永續發展治理進程,以「永續發展的多重性」、「多重永續發展治理術的滲透機 制」及「異質行動者的回應」為三個核心發問, 總結 提出研究命題「多重永續發展治理術在雙連埤地方的滲透」。 我 指出雙連埤的三種永續發展治理術:荒野保護協會偕同宜蘭縣政府的「保護區治理術」、林業署借鏡里山倡議在私有地上作保育的「 SEPL治理術」,以及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的「社區營造治理術」。本研究 的 目的 是解析上述三種治理術如何滲透進雙連埤地方並建構出有效的鄉村保育治理機制 ,而 地方上的異質行動者又如何回應, 以 塑造出心目中的理想家園。結論有三:第一,傳統農耕聚落解離後的小家戶轉向,以及隨之發生的多元土地利用,我稱此過程為農業地景「斑塊化」, 並 認為此社會背景的 轉變是永續發展概念得以滲透進雙連埤地方的重要因素。第二,我引用拼裝理論( Assemblage的方法論視角,呈現異質行動者彼此間如何 合作、 對抗、順從或協作,交織成了雙連埤的多重永續發展治理拼裝體。第三,我指認出 關鍵的拼裝勞動為「保育標的」的生產,從保護區濕地物種保育到私有地濕地生態系串聯,揭示 保育政策與異質行動者互構的動態拼裝過程。我期望以多重永續發展治理術在 雙連埤地方的滲透過程為例,為當代台灣的鄉村保育治理提供一個特殊的觀點。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midst the rise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Taiwanese society, the Yilan County Government commissioned Chiung-hsi Liu and his team (1995) to conduct the first formal ecological survey of the Shuanglianpi area. This survey revealed that Shuanglianpi preserved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native wetland plant communities from the machilus--castanopsis forest zone in northern Taiwan, totaling 70 families and 180 species, including many rare species such as Kusano Willow, Common Philydrum, Maximowicz Waterchestnut, Sessil Marshweed, and Water Shield. These surprising findings prompte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Shuanglianpi as a key habitat for preserving low-altitude native wetlands, and it also became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to advocat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huanglianpi wetlands. As a result, Shuanglianpi was transformed from an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facility into a nationally protected wetland, initi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strategies in the area.
The primary field data for this study spans from 1995 to 2023, focusing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processes in the Shuanglianpi area of Yuanshan Township, Yilan County. This research is centered around three core questions: the multipli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enetration mechanisms of mult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strategies, and the responses of heterogeneous actors. This research aims to illustrate the penetration of mult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strategies in Shuanglianpi. I identify three key governance strategies: the "Protected Area Governance" implemented by 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Yilan County Government, the "SEPL Governance" inspired by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on private lands by the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and the "Community Building Governance" by the Shuanglianp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how these governance strategies penetrate the Shuanglianpi area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rural conservation governance mechanisms, as well as how local heterogeneous actors respond to shape their envisioned ideal homelan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reefold: First, the transition of small households following the dissolution of traditional farming settlements, accompanied by diverse land use, termed the "Patchific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s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factor facilitating the penet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 in Shuanglianpi. Second,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of Assemblage Theory, I demonstrate how heterogeneous actors cooperate, resist, comply, or collaborate, creating the mult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assemblages in Shuanglianpi. Third, I highlight the critical assemblage labor as the production of "conservation targets," from the conservation of wetland species in protected areas to the linkage of wetland ecosystems on private lands, revealing the dynamic assemblage process of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the co-construction by heterogeneous actors. By examining the penetration process of mult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strategies in Shuanglianpi,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rural conservation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09T16:16:34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09T16:16:37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i
摘要 i
Abstravt ii
目次 iv
圖次 viii
表次 x
第一章 諸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4
二、 文獻回顧 6
(一) 拼裝理論作為一種看待異質鄉村社會的方法 6
(二) 全稱式命題的永續發展概念 10
(三) 在私有地上做保育的里山倡議 15
(四) 多重永續發展概念的拼裝 23
三、 研究設計與方法 25
(一) 多重田野身分的參與式觀察 25
(二) 田野拓墾的歷程 26
(三) 研究的時空範圍 31
第二章 傳統聚落文化地景的建構 34
一、 殖民經濟下「官皮民骨」的移墾地方性(1905–1945年) 34
(一) 雙連埤的地理成因 34
(二) 移墾聚落成形 35
二、 集體農耕的水梯田文化地景(1930–1980年代) 39
(一) 建置「水」田環境 39
(二) 集體農耕的宗族聚落 40
第三章 農業地景斑塊化下的聚落再發展 43
一、 農業地景斑塊化(1980年代至今) 43
(一) 土地產權零碎化 43
(二) 地主離鄉離農 45
(三) 農業地景「斑塊化」 46
二、 保育人士的「好環境」標籤(1995年至今) 48
(一) 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 48
(二) 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49
(三) 荒野保育及新移民的好環境思維 50
(四) 新移民組織「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 51
第四章 保護區治理術的弱生態現代化傾向 53
一、 荒野保護協會的「荒野留存」 53
(一) 保護雙連「埤」 54
(二) 私有地保育的社區參與行動 56
(三) 以「志工群」為核心的組織框架 58
(四) 保護區棲地復育 60
(五) 與各組織的互動 62
二、 宜蘭縣政府的多層次治理身分 64
(一) 農村發展科的聚落發展跨單位平台整合 64
(二) 畜產科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棲地復育治理 67
(三) 水資處的濕地保育利用 71
三、 小結:保護區治理術的弱生態現代化侷限 75
第五章 SEPL治理術的新形態協同經營網絡 77
一、 林業保育署的里山倡議遠端治理 77
(一) 國土綠網計畫的政策脈絡 78
(二) 修水圳也修地方認同 79
(三) 在私有地上作保育 81
(四) 林業保育署的治理傾向 83
(五) 國土綠網計畫下的雙連埤里山再詮釋 84
二、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的轉譯角色 86
(一) 研究人員的自由度 86
(二) 保護區的價值評判 88
(三) 林業多元使用的里山價值 90
(四) 研究員的「轉譯者」身分 91
三、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第三方制衡角色 93
(一) 「保育標的」的生產予失真 93
(二) 建立「多方協力的永續發展治理機制」的行動策略 95
(三) NGO的協力者與制衡者身分 97
四、 小結:SEPL治理架構的「新型態協同經營網絡」 99
(一) 林業署國土綠網計畫的決策機制 100
(二) 林試所研究員與NGO的專業協力 100
(三)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的社區共識凝聚 102
第六章 社區營造治理術的美好家園陳述 103
一、 在地協會的里山村落願景 103
二、 永續社區的個人實踐 106
(一)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KX 107
(二)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HY 112
(三) 雙連埤地區永續發展協會理監事 GR 118
三、 保育治理舞台背後的他者 122
(一) 老人家們的農作生活 122
(二) 移居者的理想家園塑造 124
四、 小結:美好家園的異質陳述 126
第七章 非人物種的現身 129
一、 珍稀物種的被保育價值 130
二、 濕地物種在農地現身 131
三、 農作勞動與「害蟲∕雜草」的競合 133
四、 小結:非人物種的虛擬性及流動性 134
第八章 總論 137
一、 農業地景斑塊化下的永續發展滲透縫隙 137
二、 雙連埤的多重永續發展治理拼裝體 139
三、 雙連埤「保育標的」的關鍵拼裝 141
(一) 濕地物種保育的拼裝 142
(二) 私有地上的濕地生態系串聯 143
四、 結語 145
參考文獻 148
附件一 本研究參與之正式會議列表 160
附件二 訪談對象列表 162
附件三 雙連埤地區自1990年代後與保育治理相關之政府計畫列表 164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多重永續發展治理術在雙連埤地方的滲透zh_TW
dc.titleThe Penetration of Mult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Techniques In The Shuanglianpi Reg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coadvisor陳育貞zh_TW
dc.contributor.coadvisorYuh-Jean Chenen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盧道杰;洪廣冀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Dau-Jye Lu;Kuang-Chi Hungen
dc.subject.keyword雙連埤,濕地保育,永續發展,里山倡議,鄉村治理,拼裝理論,zh_TW
dc.subject.keywordShuanglianpi,Wetland Conservation,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Satoyama Initiative,Village Governance,Assemblage Theory,en
dc.relation.page166-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2323-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8-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dc.date.embargo-lift2027-02-02-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8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