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2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安祈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un-Chi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侖靜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0:13:3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9-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0:13:3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8-22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8-2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劇本(按時代排列):
(明)徐渭著,周中明校注:《四聲猿》,台北:華正書局,1985。 (明)馮夢龍著,俞為民校點,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十二集,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明)王元壽:《景園記》,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57。 (明)阮大鋮著,徐凌雲、胡金旺點校:《阮大鋮戲曲四種》,合肥市:黃山書社,1993。 (明)許恆著:《二奇緣》,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57。 (明)沈君白:《風流配》,收於《鄭振鐸藏古吳蓮勺廬抄本戲曲百種第十四集》,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9。 (明)佚名著:《金花記》,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57。 (明)佚名著,毛晉編:《贈書記》,收於《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0。 (明)佚名著:《桃林賺》,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二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55。 (明)佚名著,康保成點校:《鹽梅記》,收於《明清傳奇選刊》,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朱寄林著,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倒鴛鴦》,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 (清)王夫之:《龍舟會》,收於《船山全書第十五集》,長沙:嶽麓書社:1989。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社,1992。 (清)李玉:《眉山秀》,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57。 (清)張彝宣著,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吉祥兆》,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 (清)朱雲從著,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龍燈賺》,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 (清)陳二白著,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稱人心》,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 (清)周坦綸著,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玉鴛鴦》,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 (清)薛旦著,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鴛鴦夢》,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 (清)徐石麒:《珊瑚鞭》,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范希哲:《四元記》,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尤燮:《江花夢》,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裘璉:《女崑崙》,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佚名:《盤陀山》,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周穉廉:《雙忠廟》,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萬樹:《念八翻》,收於《擁雙艷》,清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別墅刊本。 (清)臥月樓主人:《玉梅亭》,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佚名:《錦蒲團》,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57。 (清)佚名:《三鳳緣》,收於《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6。 (清)周書:《魚水緣》,清乾隆辛已博文堂刊本。 (清)佚名:《錦綉旗》,收於《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二十四集》,北京市:學苑,2003。 (清)沈起鳳著,吳梅編:《報恩猿》,收於《奢摩他室曲叢》,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清)沈起鳳著,吳梅編:《才人福》,收於《奢摩他室曲叢》,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清)沈起鳳著,吳梅編:《文星榜》,收於《奢摩他室曲叢》,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清)沈起鳳著,吳梅編:《伏虎韜》,收於《奢摩他室曲叢》,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清)王筠著,華瑋編:《全福記》,收於《明清婦女戲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清)王筠著,華瑋編:《繁華夢》,收於《明清婦女戲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清)顧以恭:《武香球》,收於《明清抄本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北京:線裝書局,1996。 (清)吳藻著,華瑋編:《喬影》,收於《明清婦女戲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清)何珮珠著,華瑋編:《梨花夢》,收於《明清婦女戲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二、古籍: (周)毛亨著,鄭玄注:《毛詩》,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1965。 (周)王夢鷗註,王雲五主編:《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7。 (周)金良年:《孟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周)管子著,趙守正注:《管子注釋》,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漢)班固:〈五行志〉《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漢)董仲舒著,曾振宇、傅永聚注:《春秋繁露新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漢)戴德纂,高明注:《大戴禮記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漢)鄭玄注,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南朝)沈約編:《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0。 (唐)李延壽編:《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0。 (唐)李延壽編:《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0。 (唐)李昉輯,文懷沙主編:《太平廣記五百卷》,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宋)朱熹、呂祖謙纂,張京華輯校:《近思錄集釋》,湖南長沙,嶽麓書社,2010。 (宋)朱淑真撰,鄭元佐注,冀勤輯校:《朱淑真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歐陽脩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元)高明著,錢南揚校注:《元本琵琶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元)夏庭芝:《青樓集》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明)王守仁:《傳習錄》,收於《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驥德:《曲律》,收於《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丘濬:《伍倫全備忠孝記》,收入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李樂:《見聞雜記》,收入《明代史料集珍》第二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明)李贄:《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 (明)李東陽撰,申時行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東南書報社,1963。 (明)沈明臣纂修:〈江蘇省〉《萬曆通州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明)沈自晉著,張樹英點校:《沈自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7。 (明)呂天成著,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2。 (明)佚名著,李正民、曹凌燕評注:《贈書記評注》長春:吉林人民,2001。 (明)祁彪佳著《曲品》,收於《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胡廣等修:《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62。 (明)徐渭:《雲合奇踪》。上海:上海古籍社,1994。 (明)徐秋濤:《女才子書》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第二百一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書局,1976。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收於毛效同編:《湯顯祖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張岱著,雲告點校:《琅環文集》,長沙:嶽麓書社,1985。 (明)張琦:《衡曲麈譚》〈填詞訓〉,收於《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冊。頁267。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 (明)焦竑:《焦氏筆乘》,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明)葉紹袁:〈序〉,收於沈宜修、葉紈紈、葉小紈、葉紹袁、葉世傛《午夢堂全集》。吳江唐氏寧儉堂排印本。 (明)謝肇淛:《五雜組》,台北:新興書局,1975。 (明)蕭雍:《赤山會約》,收入《涇川叢書》第三函,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李漁:《閒情偶寄》,收於《李漁全集》第十一卷。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清)吳藻:《華簾詞》清光緒乙未至丙申南陵徐氏刊本。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徐昆:《碧天霞》卷末收場詩,清乾隆丙戌三十一年刊本。 (清)張潮:《幽夢影》,西安:陝西旅遊,1999。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 (清)蔣廷錫等纂,《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典•閨媛典》,台北市:文星書局,1964。 (清)戴延年:《摶沙錄》,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三、單篇論文: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收於台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165-202。 李祥林:〈男權語境中的女權意識──戲曲中的「女扮男裝」題材透視〉,收於《四川戲劇》,1997年3期。 江寶釵:〈論中國文學中「考驗貞潔」之故事類型及其意涵〉,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台北:稻鄉出版社。頁65-100。 宋俊華:〈女性的沖決藩籬──元明清戲曲小說中女性價值探索〉,收於《湛江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2期。頁50-53。 佟迅:〈中國古代婦女社會地位及女扮男裝文學題材的演變〉,收於《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7月。頁92-99。 孟梅〈戲曲《喬影》與吳藻的'才子情結'〉,收於《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2007年第5期。 俞士玲:《論明代中後期女性文學的興起和發展》,收於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頁164-181。 徐扶明:〈明清女劇作家和作品初探〉,收於《元明清戲曲初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頁271-273。 孫康宜:《老領域中的新視野──西方性別理論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探索和突破》,收於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頁957-970。 許劍橋:〈女女出發,女男女抵達:李漁《憐香伴》中女同性愛的完成〉http://sex.ncu.edu.tw/course/liou/4_Papers/Paper_13.html 張小虹:〈越界認同:擬仿�學舌�假仙的論述危機〉,收於《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頁158-200。 張宏生:《才名焦慮與性別意識──從沈善寶看明清女詩人的文學活動》,收於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頁823-845。 陳節:〈從女扮男裝故事看傳統性別意識對作家的影響〉,收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4期。頁65-69。 陳鵬:〈從《琵琶記》和《兒女英雄傳》看雙美一夫模式及其文化意蘊〉,收於《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2005年第8期。頁6-9。 黃慶聲:〈明清笑話書中的「懼內」和「妒悍」笑話〉,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八集,頁185─270。 黃嫣梨,〈從徐燦到呂碧城-清代婦女思想與地位轉變〉,收於吳燕娜、魏綸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熊賢關:〈花木蘭與黃崇嘏──徐渭的非女權主義的女英雄〉,收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79-114。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之社會性別錯位現象透視〉,收於《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46-50、87。 劉宗賢:〈陽明道學革新與良知說的情、理、欲機制〉,收於鍾彩鈞:《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頁101-130。 劉思謙:〈性別理論與女性文學研究的學科化〉,收於《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一期。 鄭宗義:〈性情與情性: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收於熊秉真、張壽安主編《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頁97-120。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下,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頁253-272。 蔡祝青:〈世間好事屬何人?不在男兒在女子──徐渭筆下的女英雄、女狀元形象(上)〉,收於《婦言縱橫》,第67期,2003年7月。頁67-72。 蔡祝青:〈世間好事屬何人?不在男兒在女子──徐渭筆下的女英雄、女狀元形象(下)〉,收於《婦言縱橫》,第68期,2003年10月。頁86-92。 蔡祝青:〈雙性理想:論扮裝後的郎才女貌〉,收於《婦研縱橫》,第72期,2004年10月。 盧振杰:〈論中國文學中「女扮男裝」母題的嬗變〉,收於《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1期,頁16-41。 鮑震培:〈真實與想像──中國古代易裝文化的嬗變與文學表現〉,收於《南開學報》,2001年2期。頁68-80。 鮑家麟、劉曉藝:〈娥英兩花並蒂開──明清文學作品的中「雙美一夫」的婚姻模式〉,收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八集,頁271─310。 鍾慧玲:〈吳藻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收於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6。頁85-115。 嚴敦易:〈何珮珠的《梨花夢》〉,收於《元明清戲曲論集》,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頁303-304。 顧歆藝:《明清俗文學中的女性與科舉》,收於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頁34-57。 Wilt L. Idema, “Female Talent and Female Virtue:Xu Wei’s Nu Zuangyuan and Meng Chengshun’s Zhenwen ji” ,收入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頁549-571。 四、學位論文: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3。 吳玄妃:《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洪子薇:《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的類型書寫與追求》,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8。 陶磊:《試論明清通俗文學中女性易裝'越位'現象》,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喻緒琪:《明清扮裝文本之文化象徵與文藝美學》,高雄: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7。 鄧丹:《明清女劇作家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私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0。 蔡宜蓉:《明末清初「女扮男裝」故事研究》,新竹:私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2009。 五、中文專著: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王小健:《中國古代性别结構的文化学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 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王鳳華、賀江平等著:《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1978。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 王璦玲:《晩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矛鋒:《同性戀文學文學史》,台北:漢忠,1996。 西慧玲:《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学,2000。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说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市:里仁書局,2003。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邱貴芬•蕭立君編撰:《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後殖民主義》,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柏棣主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213。 姜緯堂:《中國女性史類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 段繼紅:《清代閨閣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 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上海市:上海書店,1987。 孫書磊:《明末清初戲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張靄珠:《性別越界與酷兒表演》,新竹:交大出版社,2010。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北京:中華書局,1987。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常彬:《中國女性文學話語流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陳芳:《晚清古典戲劇的歷史意義》。台北:學生書局,1988。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華瑋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 董康《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85。 趙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硏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劉亮雅編撰:《同志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 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劉詠聰:《德.才.色.權 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發行,1998。. 劉達臨、胡宏霞:《中國性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台北:里仁書局,1981。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永和:貿騰發賣總經銷,1999。 嚴復:《嚴幾道詩文鈔》,台北:世界出版社,197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公司,1996。 六、外文譯著 (日)青木正兒著,隨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收於《元曲研究•乙編》。台北:里仁書局,2008。 (美)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 (美)侯爾(C.S. Hall)、諾德伯(V.J. 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合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 (美)卡莫迪(D. L. Carmody)著,徐均堯、宋立道譯:《婦女與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 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德)弗洛姆(Erich Fromm)著,孫依依譯:《為自己的人》,北京:三聯書店,1988。 (美)蓋爾盧賓(Gayle Rubin)著,王政譯:〈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收於《女權主義理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頁35。 (法)海倫娜西蘇(Hélène Cixous):〈美杜莎的笑聲〉,收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美)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黃學軍譯:〈作為婦女的閱讀〉,收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希臘)柏拉圖(Plato)著,吳錦棠譯:《饗宴》,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64。 (美)波利揚艾森卓(Polly Young-Eisendrath)著,楊廣學譯:《性別與欲望:不受詛咒的潘多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2。 (挪威)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2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扮裝的性別越界是對社會性別顛覆的挑戰,中國長久以來的父權思想,透過經典典籍、禮儀條規加以落實規範,「扮裝」被視為一種「服妖」的負面行為。然而,明清時期,傳奇、小說中大量出現的女扮男裝情節與現實生活中才女的增加,卻體現了此一時代性別思潮的鬆動與改變。
明清時期女扮男裝的彈詞、小說文本已有較多前賢研究,然而傳奇卻是研究女扮男裝故事中較缺乏的一塊。本論文以徐渭《四聲猿》為始,何珮珠《梨花夢》為終,期間歷時兩百多年,共蒐集四十三個文本,嘗試梳理明清時期「女扮男裝」戲曲故事的傳統脈絡、觀念突破、書寫者的書寫策略、戲曲文類的特殊性並比較不同生理性別作者的書寫差異,從而展現出的性別文化意義。 明清時期的社會背景,在重情思潮興起、服飾制度鬆動及戲曲頻繁的性別轉換演出下,對既有的女性刻板印象起了反動,女性的才、性、情都在女扮男裝作品中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女子有才被普遍的提出,成為佳人必備條件,而明清女劇作家更藉由「擬男」方式表達對社會性別不公的不滿,吐露展現自我才學的渴望;具有雙性特質的女性角色成為傑出的女英雄、女丈夫典範;女性在情感上的大膽追求、情感表達,更顛覆傳統被動佳人的角色形象,甚至在李漁及何珮珠筆下已觸及女性同志情誼模糊地帶的情感書寫。這些有別於傳統書寫的角色形象,呈現了明清時期對性別觀不同於前代的想像。 然而,雖然在性別對話上已有突破,父權思想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主流價值觀,戲曲蘊含的文人主體、風教觀、程式性,仍相當的影響了作品的寫作方式,作者藉由動機、情節設計、道德評價等方式,將此一扮裝的脫序行為重新納入父權正軌,再度強化女性的社會性別、貞節意識與一夫多妻的「理想」家庭模式,甚至連女性作家都無法擺脫父權意識的影響,結局往往只能藉度脫方式尋得救贖。女性,仍然是父權思想下被描繪投射的他者。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13:3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7129004-1.pdf: 16855381 bytes, checksum: 867c48aac1ba028c0016a16f4742a3e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說明與界義-------------------------5 第三節 文獻回顧-----------------------------------10 第四節 研究徑路─女性主義的啟發-------------------13 第二章 性別建構與扮裝越界 第一節 「男女有別」──中國性別建構的歷史---------18 第二節 挑戰越界──明清之前的女扮男裝嘗試--------23 第三節 流轉鬆動──明清時期的性別觀 一、重情的社會風氣----------------------------28 二、服飾制度的鬆動----------------------------32 三、戲曲演出的性別轉換------------------------34 第三章 女扮男裝情節類型分析與概述 第一節 扮裝目的分類與角色分析--------------------39 第二節 劇情概述----------------------------------47 第四章 女扮男裝的主體實踐──才、性、情 第一節 才女的兩種主體----------------------------63 第二節 具有「雙性」特質的人格理想----------------78 第三節 性別異位與情欲探索------------------------84 第五章 無法掙脫的父權禁錮 第一節 父權倫理的創作起點 一、 風教觀與文人主體-------------------------94 二、 崇新尚巧的審美趣味-----------------------98 三、 「權宜」與「被動」的動機收編------------105 四、 戲曲文化的程式性與類型化----------------108 第二節 馴悍的話語策略 一、 貞節的宣誓------------------------------111 二、 假妒喬醋的理想美德----------------------116 三、 假娶情節的多重枷鎖----------------------123 第三節 「他者」形象的再現 一、 男性凝視下的女性客體--------------------129 二、 「他者」內化的自我圖像------------------136 第六章 結論------------------------------------141 附錄---------------------------------------------148 參考書目 ----------------------------------------15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明清戲曲中「女扮男裝」情節之性別意涵 | zh_TW |
dc.title | Gender Studies of Female Cross-dressing in Chinese Opera during Ming and Chi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鶴宜,王璦玲 | |
dc.subject.keyword | 扮裝,父權,書寫策略,才女,擬男,風教,他者,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ross-dressing,patriarchy,writing strategy,feminism,other, | en |
dc.relation.page | 156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1-08-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 16.46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