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1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蘭翔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an-Shiang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簡律生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Lu-Sheng Chie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8-16T17:11:1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8-16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8-09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Amos Rapoport(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張玫玫譯)。境與像。(原著1979年出版)
丁仁傑(2013)〈神明階序的結構與展演〉《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 今日東大(1995)〈校園簡介〉《今日東大》。取自:東海大學特色典藏。 王唯仁(1985)〈澎湖合院住宅形式及其空間結構轉化〉,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鎮華(2001)〈合院的格局與彈性--生命的變常與建築之彈性格局〉《城市與設計學報》。11.12。240-257。 田中淡(2011)〈先秦時代建築的結構〉、〈周原建築遺址的解釋〉《中國建築史之研究》(黃蘭翔譯)。臺北:南天。27-182。 石田浩(1985)臺灣漢人村落的社會經濟構造,大阪:關西大學出版社。 石田潤一郎(2019)〈對近代的懷疑-地域、環境、傳統〉《近代建築史》(黃蘭翔、吳瑞真譯)。臺北:南天。273-294。 余一蕾(2020)〈田中央事務所「地點性」建築實踐之研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權豪(2020)〈嘉義梅山山區的漢人傳統民宅〉,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乾朗(1983)〈現代居住空間運用中國傳統建築空間語彙可行性的探討〉,《傳統建築》。台北:北星圖書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98-207。 李乾朗、周宗賢(2010)《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或再利用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李添財(2003)〈歡喜作夥,打拼有成〉《寧靜的地景革命》。臺北:田園城市文化,頁9。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 1895-1945》。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宜蘭縣政府(1996)〈「宜蘭厝」推廣企劃案〉《宜蘭厝建築圖輯》。宜蘭:宜蘭縣政府、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頁53-114。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台原出版社,頁111。 林美容(2009)〈臺灣的神明信仰〉,《臺灣學系列講座專題》,頁207-218。 林會承(2020)《臺灣建築史》(四版)。臺北:藝術家出版社,頁6-8。 林澤昇(2005)〈台灣日治時期洋式木屋架構造應用發展之研究〉,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芙朝國小(n.d.)學校沿革史,https://www.fces.chc.edu.tw/departments/13/show,取用日期:2023/06/12。 原田孝行(1990)《圖解 木構造》。日本:學藝出版社。 孫全文(2004)〈結構主義建築與臺灣之傳統民居〉,《當代建築思潮》。臺北:田園城市。 堀込憲二(2007)《日式木造宿舍修復.再利用.解說手冊》,中原大學建築學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素玢(2018)《新修彰化縣志 卷九:人物志》。彰化:彰化縣政府。 張錫池(2004)〈二水鄉傳統建築之美賞析〉,《彰化文獻》。彰化:彰化縣文化局,第5期。 許漢源(2007)《二水長流 裕民情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許漢源(2007)《二水長流 裕民情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陳志梧(1983)〈民居空間理論模型之試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報》,2(1),頁21-31。 陳其寬(1995)〈我的東海因緣〉《東海風-東海大學創校四十週年特刊》。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77-188。(陳其寬口述,黃文興、林載爵整理) 傅朝卿(2006)《彰化縣重大意義歷史建築調查研究》。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傅朝卿(2009)〈臺灣文化主體性的建構〉,《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三)》,頁29-48。 彭淑貞(n.d.)〈菸草(菸葉乾燥窯)〉,https://blackwalnut.npust.edu.tw/archives/introduce/129971。 黃天爵(2000)〈譜序〉,《江夏黃世家譜》。彰化:曾厝崙黃氏宗親會。 黃天爵(2004)《田尾鄉之美系列(一):南曾村發展史》,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取自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2_00001676。 黃哲淵(2004)〈地域性住宅風貌的營造過程-以第一屆宜蘭厝為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貞(2013)〈從「內外」探討傳統合院建築之空間意涵〉,《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85:90-112。 黃蘭翔(1998)〈臺灣閩粵建築『燕尾』屋頂形式之文化性思考〉,田中淡,《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205-245。 黃蘭翔(2013)〈從漢人「宗族倫理風水觀」看臺灣傳統民宅〉《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南天。頁307-350。 黃蘭翔(2013)〈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形態的特徵〉《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南天。頁243-306。 黃蘭翔(2018)〈草創期東海大學校園建築樣式的決定因素〉《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臺北:南天。頁331-378。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地方範疇〉《思與言》。49(4)。5-25。 楊富閔(2018)《故事書:三合院靈光乍現》。臺北:九歌,頁12-14。 楊朝傑(2010)〈從清代二八水頂店仔楊氏家族歷史看地方發展〉,彰化文獻,第15期。 葉乃齊、張興國(2004)〈臺灣日治時期民宅變化之意義-一個生活型態變遷的觀點〉,第二回殖民都市與建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漢寶德(2003)〈情境的建築〉《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臺北:田園城市文化,頁12-25。 漢寶德(2013)《建築歷史文化》。黃健敏編。臺北:暖暖書屋。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史與臺灣史料》,頁43-64。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臺灣現代主義之地域性〉,《城市與設計學報》,39:49-90。 謝奇峰(2014)《圖解台灣神明圖鑑》。台北:晨星。 謝宗榮(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台北:晨星。 鍾兆生(2006)〈美濃地區菸樓空間營造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碩士論文。 聶志高、曾國維(2007)《雲林縣菸樓產業文化資產普查計畫》。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關華山(1980)〈臺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研院民族所集刊》,49:26-35。 關華山(1989)《民居與社會、文化》,臺北:明文。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911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漢人傳統合院建築,是一種空間概念,也是風水與儒家思想的具體物質展現,長久穩定的流傳。然而,在田野經驗中,卻有著不同於傳統概念的合院建築出現。因此,本研究的核心發問是「什麼樣的力量會突破合院,進而改變合院的型態」。
本研究分析出三個促進合院衍化與生成的動力,其一是日本文化的影響,其二是家族中信仰的發展,其三是新型農業設備的進入。首先,因為受到日本的統治,居民需要在合院中生產出可以接待他者的空間,在合院裡創造了和室,成為了新的機能空間;其次,當家祭神明香火逐漸興盛,或居民有信仰的需求,合院從住宅空間變成地方村廟,因為超血緣的祭祀而公共化;最後,農業設備的變遷,使得合院的概念發生轉化,設備空間成為了建築的中心。 其中,明顯突破合院的形制的是農業機械與設備,日本文化產生了附屬於合院的空間,而宗教信仰則加強了原本正身公共的特質。最後,影響這些個案的力量,並不是彰化地區獨有,而是臺灣區域性的特質,因此,從彰化合院的衍化與生成,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觀點來理解臺灣的合院。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 is a spatial concept and a physical manifestation of Feng Shui(風水)and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 It's a stable and constant tradition. However, through fieldwork, we could find out that some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 had changed in Changhua. Therefore, the main quest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what kind of forces will break the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 change its shape and its concept ".
This study analyzes three force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beliefs within the family, and the entry of new agricultural equipment. Firstly, due to the Japanese rule, the residents needed to produce a space in the house to receive others. So, they created the Japanese-style room in the far end of the arms of the residence, and produced a new functional space; secondly, when the incense of the family gods gradually flourished, or when the residents had the need for faith, the Han residence transformed from a residential space to a local temple, and became publicized due to the rituals of the beyond-blood sacrifices; lastly, the cha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equipment transformed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 The space of equipment became the center of the architecture. Among them, the obvious breakthroughs of the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 were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 and equipment. Japanese culture produced spaces attached to the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 and religious reinforced the original communal character of the body of Han residence. In addition, the forces that influenced these cases were not unique to Changhua, but rather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Therefore, from the locality derivation and generation of the Changhua Han residences, we may understand the Taiwan Han residences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6T17:11:16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6T17:11:16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合院的形式與意涵 2 二、合院的變遷與轉化 3 第三節 論文分析架構 6 一、分析架構 6 二、概念釐清:地域性、地點性與在地性 8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9 第二章 【在地性之一】合院裡的和室 22 第一節 田尾佑啟堂 23 一、黃氏聚落的形成 23 二、佑啟堂的建築歷程 24 三、佑啟堂的建築特色與空間分析 30 第二節 埤頭劉宅 40 一、和室與人客廳的組合 43 二、打破合院的向心性:人客廳與山牆正立面 45 三、和室的空間組成 47 第三節 附屬化的和室空間 50 第三章 【在地性之二】從合院到地方村廟:合院的公共化 53 第一節 民居到村廟:二水南天宮的發展 55 一、楊氏家族與玄天上帝信仰的起源 56 二、從家祭神明到南天宮 56 三、向上增長的正身 63 四、祖先與神明的 65 第二節 五進合院中的薛府王爺:田尾薛宅 67 一、五進合院 68 二、北天宮與王爺信仰 75 第三節 小結:公與私、血緣與超血緣 77 第四章 【在地性之三】農業機械、設施與合院 80 第一節 碾米機與合院 80 一、埤頭陳宅 80 二、以碾米廠為中心的合院 81 第二節 菸樓與合院 83 一、二水賴宅:附屬於合院的菸樓 84 二、二水鄭宅:以菸樓空間為主的住宅 91 第三節 小結:居住與農業機械、設備空間的關係 101 第五章 結論 103 參考文獻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在彰化發現的幾處臺灣合院建築之衍化與生成 | zh_TW |
dc.title | The Derivation and Generation of Several Taiwan Han Residences Found in Changhua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葉乃齊;蔣雅君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Nai-Chi Yeh;Ya-Chun Chi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合院,日本文化,超血緣祭祀,農業機械與設備,在地性,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raditional Han residence,Japanese culture,beyond-blood sacrifices,agricultural machine and equipment,Locality, | en |
dc.relation.page | 109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3338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8-10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 |
dc.date.embargo-lift | 2028-08-07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此日期後於網路公開 2028-08-07 | 12.9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