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7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志弘(Chih-Hung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Yao-Chi Hsiaoen
dc.contributor.author蕭珧綺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00:53:05Z-
dc.date.available2021-02-20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00:53:05Z-
dc.date.copyright2021-02-20
dc.date.issued2021
dc.date.submitted2021-02-05
dc.identifier.citation三立新聞網(2016)〈好多台北夜景照從這來 網友呼籲別拆世貿天橋〉。《三立新聞網》,1月7日,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7068。取用日期:2020年6月4日。
大紀元新聞網(2003)〈挾女兒欲跳天橋自殺 員警制伏〉。《大紀元新聞網》,4月12日,https://www.epochtimes.com/b5/3/4/12/n299403.htm。取用日期:2020年5月10日。
小沛(1989)〈要命的天橋〉。《聯合報》,12月1日,版25。
中央日報(1968)〈行人走天橋〉。《中央日報》,7月30日,版3。
中央日報(1968/1/4)〈北市決定興建 五座人行陸橋 鐵路局亦擬另建平交道天橋〉。《中央日報》,版6。
中國時報(1983/10/2)〈光仁小學自費建天橋 市府研商原則已同意〉。《中國時報》,版7。
王志弘(2012)〈台北市人行空間治理與徒步移動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8:1-40。
王志弘(2017)〈機動化社會的韌命部署:台灣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術〉。《社會分析》,15:85-120。
王志弘(2018)〈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李涵茹(2018)〈臺北跨河橋梁的景觀化與遊憩化:多重意義的疊覆〉。《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8:13-58。
王冠仁(2019)〈忠西所陳抗多》抗議搖滾區 常回不了家〉。《自由時報》,5月27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291529。取用日期:2020年5月20日。
王敏旭(2017)〈信義區2.0!新板商圈好逛 多虧空中橋廊樓樓相連〉。《聯合報》,9月18日,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2706913。取用日期:2019年10月16日。
朱立熙(1978)〈何不走天橋〉。《中國時報》,12月6日,版6。
羊曉東(1992)〈三座陸橋被捷運「終結」掉 南門市場前天橋廿七日拆除 羅斯福路上另兩座橋也將被廢〉。《中國時報》,6月23日,13版。
吳明益(2011)《天橋上的魔術師》。新北:夏日。
李美玲(2012)〈串連商業中心立體人行設施空間之探討—以台北信義新天地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茹、吳嘉堡(2016)〈華江整建宅4天橋擬拆 上千住戶籲保留〉。《公視新聞網》,7月31日,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30474?fb_comment_id=927647297362286_928090280651321 。取用日期:2020年5月23日
李麗滿(2016),〈信義區新光三越 搭空橋經濟〉。《好房網》,4月11日,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621691126417.html。取用日期:2020年4月15日。
周維新(2005)〈美麗承諾 彩虹橋一盼6年〉。《聯合報》,8月10日,C2版。
周樑鐘(1990)〈行人穿越設施設置條件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倫文。
岳永逸(2006)〈城市生理學與雜吧地的「下體」特徵:以近代北京天橋為例〉。《民俗曲藝》,154:201-252。
拍手Clappin'(2019),〈改編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公視宣布旗艦戲劇製作〉。《拍手Clappin'》,1月31日,https://reurl.cc/5lNNjz。取用日期:2020年4月30日。
林志勳(2013)〈吳宇森重回西門町 難忘發哥在天橋〉。《中國時報》,12月25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25000735-260112?chdtv。取用日期:2020年5月10日。
林彥呈(2014)〈北市修法下禁令 競選旗幟不再飄揚〉。《風傳媒》,8月27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5174。取用時間:2020年6月12日。
林暉博(1995)〈建築物間跨越道路人行立體連通設施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維信(2009)〈訪臺北市政府交通局羅孝賢局長:談「 台北市整體交通與ITS發展策略」〉。《中華技術》,83:48-61。
法操司想傳媒(2018)〈警察杯杯躲在天橋上拍照!到底行不行?〉。《法操FOLLAW》,5月2日,https://follaw.tw/f-comment/f02/15276/。取用日期:2020年6月4日。
侯慶莉(2015)〈蚊子陸橋7小時拆完〉。《TVBS NEWS》,1月11日, https://news.tvbs.com.tw/entry/562393。取用日期:2020年6月4日。
俞致偉(2008)〈藉空間知覺品質觀點探討行人天橋系統—以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行人天橋系統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洪文(2018),〈《比悲傷》西門町天橋紅到南韓!14大拍攝場景「粉絲跨海寫信求朝聖」〉。《ETtoday新聞雲》,12月16日,https://star.ettoday.net/news/1332243#ixzz6Llaan2x9。取用日期:2020年5月4日。
洪靖(2018)〈行為嚮導技術(上):勸服科技與助推〉。《社技哲學》,6月17日,https://blog.hungching.com/2018/06/behavior-steering-technology-part-1.html。取用日期:2019年10月16日。
胡欣男(2018)〈退警總會北市天橋掛布條:政府欠退休警消一個公道〉。《中時電子報》,11月12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112002700-260407?chdtv。取用日期:2020年5月20日。
唐榮麗(1998)〈板橋打造兩條童話隧道: 美化天橋地下道 展出燈箱畫作 讓行人樂意走〉。《中國時報》,6月4日,版17。
唐榮麗、顏玉龍、張謙俊、林金池(2008)〈使用率低 北縣基市拆天橋 北市不增建〉。《中國時報》,9月26日,版C4。
殷寶寧、陳宇珏(2016)〈建築現代性的想像及其終結:中華商場的誕生與死亡〉。《建築學報》,96:1-26。
馬驥傑(1997)〈民間捐建公共設施正流行 天橋、地下道、候車亭、座椅 企業都有興趣〉。《中央日報》,8月17日,版14。
高雄電影節官方網站(2019)〈天橋不見了〉。《高雄電影節官方網站》,10月11日,https://www.kff.tw/TW/film/filmDetail/3635/3648。取用日期:2020年5月10日。
張哲生(2013)〈《英雄本色》場景〉。《張哲生臉書粉絲專頁》,7月8日,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photos/a.10151511331044531/10151570566534531/?type=3 theater。取用時間:2020年6月10日。
張哲生(2014)〈獅子天橋〉。《張哲生臉書粉絲專頁》,11月21日,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photos/a.10152144402114531.1073741989.124164094530/10152596867314531/?type=1 theater hc_location=ufi。取用時間:2020年6月10日。
張樞(2005),〈張樞設計 台北信義區天橋 為都市增添水墨畫淡淡〉。《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11月8日,http://forgemind.net/media/archives/1167。取用日期:2020年4月15日。
許添本(2003)〈人本交通與綠色交通的發展理念〉。《都市交通季刊》,18:41-52。
郭安家(2020)〈陸橋拆不拆? 北市議員要市府拿出魄力〉。《自由時報》,5月13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64657。取用日期:2020年6月4日。
郭瓊俐(2014)〈【政治事】九合一選舉 旗幟、舞台業績掉八成〉。《新新聞》,11月12日,https://reurl.cc/MvgDEv。取用日期:2020年6月12日。
陳素玲(1990)〈天橋:攤販街〉。《聯合報》,3月18日,版13。
陳雅芳(2011)〈民俗慶典活動與集體記憶的探討—以艋舺青山宮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麒丞(1989)〈天橋成市場 行人何處走 「空中市場」成了特殊景觀〉。《聯合報》,12月12日,版21。
陸怡婷(2014)〈人行天橋維護管理與改善對策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喬慧玲(2007)〈「行」不行 天橋路口路霸要拆了〉。《中國時報》,12月2日,C2版。
報時光(2020)〈28年前的台北忠孝西路天橋〉。《報時光UDNtime臉書粉絲專頁》,1月16日,https://www.facebook.com/UDNtime/posts/842380002873750。取用日期:2020年6月10日。
報時光(2020)〈忠孝西路上的獅子天橋〉。《報時光UDNtime臉書粉絲專頁》,4月28日,https://www.facebook.com/UDNtime/photos/a.514674648977622/915651675546582/?type=3 theater。取用日期:2020年6月10日。
曾平毅、鄧振源(1989)〈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路線規劃之探討〉,《都市與計劃》,16:1-26。
曾至賢(1998/3/11)〈為信義計畫區的交通想想辦法: 國際金融中心 扮演整合角色〉。《中國時報》,版17。
曾至賢(1998/8/11)〈私人 自費建人行天橋地下道原則開放〉。《中國時報》,版18。
黃令名(2016)〈通往「現代」的曲折軌道:臺北捷運的詮釋彈性與科技生活形式〉。《科技醫療與社會》,22:9-61。
黃宗潔(2015),〈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東華漢學》,21:231-260。
黃彥昇(2019)〈艋舺迎尊王/站天橋看熱鬧會被趕?因為要尊重神明〉。《保庇NOW》,11月18日,https://bobee.nownews.com/20191118-33473。取用日期:2020年6月5日。
黃哲崇(2001)〈建築物跨越道路立體連通設施發展層面與法令機制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黃捷(2018)〈警躲天橋拍照取締闖紅燈 被認定違法判撤罰〉。《自由時報》,4月27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408749。取用日期:2020年6月8日。
黃毓基(1998)〈綠化天橋 讓民眾漫步在雲端: 工務局提出改造計劃 先利用植栽美化 再由民間認養〉。《中國時報》,8月28日,版20。
黃瀚緯(2008)〈人行陸橋維護管理系統之建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子葆(1990)〈台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都會區大衆捷運系統計畫之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33-103
楊家慧(2018)〈啟蒙與治癒的施展:《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魔術書寫與生命記憶之探討〉。《第三十八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論文研討會會議論文集》,38:133-148。
詹三源(1997)〈信義計畫區 商機帶來交通危機 下月有大賣場、影城進駐 議員促及早因應交通問題〉。《聯合報》,10月12日,版13。
廖于晴(2019)〈都市場景化:台北電影城市意向塑造的皺褶效應〉。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翊筌(2019)〈快慢移動的交會: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嘉(1996)〈交通規劃以人為本 天橋、地下道將限建: 交通局長賀陳旦表示 今後對各方申請增設行人立體穿越設施將採「緊縮管制政策」〉。《中國時報》,11月4日,版14。
劉永嘉(1998)〈天橋影像展揭幕: 二百廿餘幅作品同步在十四座行陸橋展出〉。《中國時報》,8月9日,版18。
劉榮(2010)〈選舉旗到處插 罰單沒開半張〉。《自由時報》,11月2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46732。取用日期:2020年6月12日。
劉寶傑、呂紹煒(1994)《捷運白皮書: 4,444億的教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劉巍(1969)〈疏導標本交通兼治 多建天橋‧避免人車爭道 加強警力‧維護交通安全〉。《中國時報》,版6。
蔡永彬(2015)〈伴師生42年 老松「康橋」今拆〉。《蘋果日報》,7月17日,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50117/36333006/。取用日期:2020年6月5日。
蔡依蒨(2007)〈首座避震橋…彩虹橋10月通行〉。《中國時報》,9月1日,版C1。
蔡宗融(2010)〈商業空間設計與行人移動關聯性之研究—以信義計劃區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蔡幸真(2005)〈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人行通道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昀婷(2013)〈都會中心商業區人行徒步空間系統的真實與想像〉。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思培(2020)〈搶拍懸日要保持距離 忠孝西路天橋「人流管制」〉。《自由時報》,4月29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49597。取用日期:2020年5月23日。
蔡美娟(1998)〈天橋 可以成為美術館 板橋火車站前天橋,將展出老畫家畫作,地下道月底則將設置「童話隧道」〉。《聯合報》,6月2日,版14。
蔣志偉(2014)〈TVBS NEWS_金城武走過!忠孝東路、松山路口天橋拆了〉。《TVBS NEWS》,10月26日,https://news.tvbs.com.tw/entry/551924。取用日期:2020年5月10日。
賴人楷(2010)〈都市中心商業區空中通廊系統規劃設計考量因素之研究:以台北信義計畫區立體連通系統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於純(2016)〈走讀中山北路〉。《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部落格》,6月3日,http://rambletaipei.blogspot.com/2016/06/blog-post.html。取用日期:2020年6月8日。
鍾泓良(2016)〈天橋辦市集 地方團體盼柯市府別拆天橋〉。《自由時報》,7月30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79582。取用日期:2020年6月4日。
鍾泓良(2017)〈百名家長學童寒風抗議 要求保留基隆路天橋〉。《自由時報》,1月23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56029。取用日期:2020年6月4日。
顏鳳瑩(2009)〈人行天橋設計模式與使用型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Auge, Marc (1995) Non-places :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 London, New York: Verso.
App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sota,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rvey, David (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NJ: Wiley-Blackwell.
Graham, Stephen(2018) Elite avenues. City. doi: 10.1080/13604813.2017.1412190.
Harris, Andrew(2015) Vertical urbanisms: Opening up geographie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cit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9(5): 601-620.
HF CREW(2018)〈走進電影背後,細說林強為後現代女性譜的告白曲〉,《HOKKFABRICA.COM》,10月9日,https://hokkfabrica.com/millennium-mambo-music-lim-giong/。取用日期:2020年4月29日。
Liu, Ian(2017),〈方序中操刀金馬54典禮片頭致敬電影名景!藍色大門泳池、千禧曼波陸橋全入鏡〉,《La Vie》,11月2日,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702271。取用日期:2020年5月8日。
Gotham, Kevin Fox (2005) The orizing urban spectacles: Festivals, tour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of urban space. City, 9(2): 225-246.
Larkin, Brian (2013)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2(1):327-343.
Maurice, Halbwachs(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NY: Harper Row.
Patrick (2009)〈【不能沒有你】- 影評〉,《185電影人部落格》,7月16日,https://pm185.pixnet.net/blog/post/26575945。取用日期:2020年5月10日。
Setha , Low (2017) Spatializing Culture : The Ethnography of Space and Place.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Zukin, Sharon (2011)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London,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的台灣遊記(2009)〈Taipei #39;s Skywalk~找尋-台北車站的天橋〉,《T.R的台灣遊記部落格》,1月26日,https://reurl.cc/xZ8bo5,取用日期:2020年5月4日。
Winner, Langdon(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科技渴望社會》。123-150。(原文出版於1980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77-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探討台北市的天橋發展,以官方的交通治理和民眾的實際使用作為主要分析面向,並引入Setha Low(2017)的空間的社會生產和空間的社會建構概念來掌握此張力。作者將天橋視為安全通道和多重意義的空間,一方面從天橋的生產脈絡探究治理邏輯的演變,另一方面從民眾的多重使用中探尋地方建構的意義。作者以現地觀察和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並佐以次級資料分析,包括新聞報導、官方出版品、電影與書籍等。
作者首先梳理台北市交通的發展歷史與演變脈絡,從三個治理主軸理解官方如何使天橋生產、衰退到淘汰,分別是機動車城市、人本城市與意象城市。官方治理之手掌控天橋的生與死,從人車分離到人本交通,行人被引導至安全通道,卻在多年後再次回到平面。然而,在跨越道路的典型人行天橋衰退後,脫離交通治理脈絡的新型態天橋誕生,成為都市意象下的治理目標,開始追尋景觀營造、奇觀地景與經濟效益。
接著,作者整理並分析現地觀察的田野材料。本研究選用七個案例,說明天橋何以從官方治理的安全通道轉變為多重意義的地方,並分別從生活性、歷史性、景觀性與商業性質的地方主題來分類探討。治理縫隙中的使用,促成多重意義建構,讓我們看到除了交通治理與都市規劃之外的層面。為補充現況使用之外的天橋意涵,作者深入已消逝的過往經驗、記憶與再現,包括天橋現存的特殊現象與使用、不復存在的現象以及文本中的天橋再現。從多樣化的文本再現中,以創作者的角度探討天橋作為場景所隱含的地方感、地方意象與象徵。
最後,作者再次回到本研究的主要問題意識,強調天橋作為交通治理下的「安全通道」的同時,也有使用者彈性使用的「多重地方」存在;這兩者的張力不僅是同時存在,也是持續存在,更是交錯重疊的。都市天橋體現了台北市都市發展與治理邏輯的演變,反映了時代變遷,並且承載了市民的共同記憶。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pedestrian bridges in Taipei City, using both urban governance and actual use as the main analysis aspects, and introduces Setha Low's (2017) concept of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ace to grasp this tension. The author regards pedestrian bridges as a safe passage and a space with multiple meanings. On the one han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governance logic from the production context of pedestrian bridges; on the other hand, it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oc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multiple uses of the people. The author uses here-and-now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ccompanied by secondary data, including news reports, official publications, movies and books.
The author first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urban governance on transportation in Taipei City. Using three main concept to understand how pedestrian bridges were produced, then went through decline and elimination, namely, a motor vehicle city, a humanity-oriented city and an image city. The governance controls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pedestrian bridge, that is from the separation of people and vehicles to human-oriented traffic. Pedestrians are guided to pedestrian bridges, but later return to the ground again after many years. However, after the typical pedestrian bridge that crosses the road declined, a new type of pedestrian bridge that was out of the context of traffic governance was born and became the governance goal under the creation of the city image, and began to pursu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pectacle and economic benefits.
Next, the author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field materials observed on-site. This study selects seven cases to illustrate why the pedestrian bridge transforms from a safe passage to a place with multiple meanings, and discusses it separately from the themes of everyday life, history, landscape and commercial space. The gaps in the governanc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meanings, allowing us to see more than traffic governance and urban planning.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meaning of the pedestrian bridge beyond the current use, the author delves into the experience, memory and representation that has gone, including some special phenomenon and use of the bridges which has no longer exists,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bridge in different kinds of text. From these diversified reproductions and explor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eator, they show the sense of place, imagery and symbolism implied by the pedestrian bridge as a movie scene.
Finally, the author once again returns to the main concept of this paper, emphasizing that pedestrian bridges are used as 'safe passages' under traffic policy, and there are also 'multiple places' that users can use flexibly.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is not only simultaneous, but also continues to exist, but it also overlaps. The urban pedestrian bridge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Taipei's urban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logic, reflects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carries the common memory of citizen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00:53: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0402202121482200.pdf: 16348442 bytes, checksum: ba295582c3b9615fbb04190db912c78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1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基礎設施的生產與地方的建構 3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主要論點 8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9
第二章 天橋的生產:官方交通治理與政策 16
第一節 機動車城市:以安全之名的通道(1960-1980年代) 17
一、機動車當道的台北市都市交通 17
二、人車分離:進入天橋的生產高峰 18
三、保平安的通道 21
第二節 人本城市:行人再次回到平面(1990年代迄今) 27
一、大眾運輸系統崛起的台北市都市交通 27
二、人本交通:對於天橋的質疑與批判 28
三、修正和轉向:淘汰或加強維護? 31
第三節 交通之外的立體世界(1990年代迄今) 34
一、跳脫交通治理的天橋生產脈絡 34
二、築起奇觀的立體世界:空廊的美好想像 37
三、進到河濱:水與綠的入口 38
第三章 從非地方到地方:天橋使用與建構 44
第一節 「天」橋何以為天:天橋作為制高點 44
一、凝視、監控與宣示的平台 44
二、拍攝好角度:凌駕於道路的空間 48
三、看板化的都市生活地景:天橋上的選舉旗海 51
四、天橋落地:相對於天的橋下縫隙 53
第二節 天「橋」何以為橋:通過、串聯與停留 56
一、立體化的生活地方:華江社區天橋、樂群一、二、三號 57
二、地標與景觀地方:客家公園橋、水源同安、水源詔安、彩虹橋 65
三、奇觀的商業與消費地方:信義空橋系統 73
第四章 保留或拆除?天橋召喚的經驗、記憶與再現 83
第一節 走向衰退:天橋的拆除行動 83
一、何以生存?交通治理下的天橋未來 83
二、懷舊地方:平樂天橋、華江社區天橋歷史意義的建構 89
三、不復存在的集體記憶:天橋的消逝與留存 96
第二節 既是過場也是場景:文本中天橋的再現 99
一、你我都走過:不可忽略的生活過場空間 101
二、神秘的時空隧道—場景化的奇觀地方 106
三、迷人卻危險的制高點 112
四、懷舊情懷的展演空間 115
第五章 結論:治理縫隙中的社會建構 119
第一節 類型化分析:治理邏輯與型式 119
第二節 何以成為公民地方?縫隙中的社會建構 121
第三節 治理與使用的交錯重疊 123
參考文獻 127
附錄 13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通道、觀視與地方:台北市天橋的生產與建構zh_TW
dc.titlePassage, Vision and Place: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edestrian Bridges in Taipei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9-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畢恆達(Herng-Dar Bih),呂欣怡(Hsin-Yi Lu)
dc.subject.keyword天橋,台北市天橋,空間的社會生產,空間的社會建構,交通治理,zh_TW
dc.subject.keywordpedestrian bridge,Taipei pedestrian bridge,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ace,the governance of transportation,en
dc.relation.page155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10054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1-02-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0402202121482200.pdf15.9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