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07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賴仕堯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ih-Yao Laien
dc.contributor.author楊凱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Kai-Jie Ya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1-06T17:04:35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1-06-
dc.date.issued2022-
dc.date.submitted2022-12-23-
dc.identifier.citation二師兄(2020)《台灣異聞錄》。有方文化。
川口葉子(2009)《樓頂不思議》(李希芷譯),麥田。
大日開發(2018)〈基隆時尚新地標:E-SQUARE享樂趣〉。《魅力基隆》,21,9-10。
日本建築學會(1985a)《建築設計資料集成3:單位空間I》(劉淑芬譯)。茂榮圖書。
日本建築學會(1985b)《建築設計資料集成4:單位空間II》(茂榮圖書有限公司編輯部譯)。茂榮圖書。
日本建築學會(1985c)《建築設計資料集成5:單位空間III》(茂榮圖書有限公司編輯部譯)。茂榮圖書。
日本建築學會(1998)《最新精簡版建築設計資料集成(住宅)》(石正義譯)。詹氏。
王志弘(2015)〈領域化與網絡化的多重張力:「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探討〉。《城市與設計學報》,23,71-100。
王志弘(2016)〈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65,75-106。
王志弘(2018)《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2019)〈道路建設的視線權力、空間修補與僵固性:台北市中華路一段的社會物質性〉。《人文社會學報》,19,51-92。
王志弘、李涵茹(2018)〈臺北跨河橋梁的景觀化與遊憩化:多重意義的疊覆〉。《人文社會學報》,18,13-58。
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2009)〈族裔公共空間的劃界政治:台北都會區外圍東南亞消費地景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6(1),3-48。
王志弘、高郁婷(2018)〈臺北市藝文場所轉變的空間政治:基礎設施化的視角〉。《地理研究》,74,1-35。
王美霞(2018)《熱戀林百貨、熱戀臺南:以「林」為圓心,最有溫度的府城時光漫步》。遠流。
王淳堯(2007)《台灣賽鴿文化「空」景之研究:以中部二鄉鎮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王惠君(201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 96-2221-E-011-15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慈蜂(2016)《台北地區當代住宅祭祀空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王瑞琦(2010)《基地台設置的風險溝通與公民參與之困境》。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台灣綠屋頂暨立體綠化協會(2014)《天空之園:綠屋頂二部曲——綠屋頂、綠牆、高樓綠化大趨勢》。麥浩斯。
台灣綠屋頂暨立體綠化協會(2015)《屋頂綠化技術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石鵬鴻(1998)《都市建築物屋頂視覺景觀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中華、黃燕釗(1991)《台灣地區的遊樂園》。詹氏書局。
吳明益(2011)《天橋上的魔術師》。夏日。
吳明益(2014)《浮光》。新經典文化。
吳鄭重(2010)《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聯經。
吳鄭重、莊景智(2011)〈公共廁所的微地理學:公廁空間的心理分析與賤斥主體性的空間歷程〉。《地理學報》,63,35-64。
吳豐雄(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63-78。
岑天晴(2018)《高中選修地理課程中的地方感研究:中正高中地理玩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宏堅(1994)《台灣日據時期鋼筋混凝土建築技術與樣式發展間之關係探討》。中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李屏瑤(2019)《台北家族,違章女生》。麥田。
李乾朗(2008)《台灣建築史》。五南。
李清志(1997)《都市偵探學》,創興。
李蔚、王志弘(2021)〈社區基礎設施化:新北市新店區花園新城供水爭議〉。《地理研究》,73,1-30。
村上春樹(1998)《地下鐵事件》(賴明珠)。時報。
沈孟穎(2015)《台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論文。
沈孟穎(2021)《台灣公宅100 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創意市集。
邢淵博(2012)《台灣賽鴿的社會學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素卿、林潤華(2008)〈與世爭高:台北市高層建築生產的在地脈絡〉。《都市與計劃》,35(1),1-28。
林君安(2018)《台北步登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田園城市。
林昆鼎(2004)《改裝城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致寬(2000)《區分所有建築物樓頂平臺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謙(2022)〈廢墟的歷史考古學:水源整建住宅的考察〉。《人類與文化》,47,35-59。
林寶秀(2015)《臺灣都會地區屋頂使用期望與屋頂綠化建置意願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103-2410-H-002-186-SSS),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邱啟新(2015)〈「朗讀違章」與「建構蘭花屋」:當代台灣違建論述之公共空間觀點與公共性詮釋〉。《建築與規劃學報》,16(1),21-40。
邱啟新(2018)〈陽光下之非正式性:綠能導向違建治理之發展願景與城市管理意義〉。《地理學報》,90,27-54。
侯志仁(編)(2019)《反造再起 : 城市共生ING》。左岸文化。
姚永和(2013)《集合住宅屋頂層使用管理問題之探討:以新北市三重區百御園社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珮苓(2011)《逃離與追尋:鍾文音的城市書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建築設計資料集編委會編(1999)《建築設計資料集[第二版] 第八冊:建築各部構造》。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麥田。
孫全文(2017)《都市建築與文化》。五南。
徐明松等(2010)《建築師王大閎:一九四五-一九九五》。誠品。
徐禎苓(2021)《流浪巢間帶》。時報文化。
時報新潮線、Anderson(2015)《台北蝸居夢想家:青春不會停,勇氣不會少,我的夢想永不停歇》。時報文化。
殷寶寧(2021)《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奇異果文創。
馬逢禧(2013)《區分所有建築物屋頂平台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馬曉輝(2019)《劇情短片《天台上的魔術師》 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碩士論文。
高名孝、蔡瑞麒(2018)《台灣建築地圖VOL.01 台北市》。田園城市。
國泰建設五十年史編輯委員會(2014)《國泰五十年史》。國泰建設。
康旻杰(2005)《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唐山。
張承澔(2018)《國內集合住宅屋頂空間之使用型態及公共性探討》。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哲凡(1995)《光復後台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張峻臺(2017)《公共性:公/私領域交界之性經驗探究》。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晃維(2009)《水塔:誰的水景?誰的地方?》。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娟(2016)《屋頂可食地景之降溫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張樞等(2013)《臺北・原來如此》。田園城市。
梁瑜(2017)《沒有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大塊文化。
畢恆達(1982)《高層國宅之空間設計與鄰里關係:國光社區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學研究》,8,55-56。
畢恆達(2015)〈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嚴祥鸞(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修訂二版)(頁29-84)。三民書局。
莊岳燊(2021)〈賽鴿賭博〉。張辰漁等著《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台灣地方政治史的50 個關鍵字》(頁174-177)。前衛。
郭宜婷(2020)《以蜂之名:都市養蜂的自然工作與社群凝聚》。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弘(2013)《台灣城市美學:在地覺醒的亞洲新風貌》。木馬文化。
陳文尚、黃士哲(1998)〈區域尺度的風格研究-一個地理學實踐的核心議題〉,《環境與世界》2: 15-37。
陳秀琍、姚嵐齡(2015)《臺南銀座摩登五棧樓》。前衛。
陳宛茜(2021)〈未定版城市〉。胡晴舫編《我台北,我街道》(頁128-137)。木馬文化。
陳韋聿(2021)〈歡迎光臨消費時代:80 年代百貨業的崛起〉。倪重華、故事StoryStudio(編)《捌零・潮臺北》(頁116-123)。大塊文化。
傅朝卿(2017)〈從潮流突圍與尋找自我的臺北建築〉。林志崧(編)《臺北建築》(頁36-49)。臺北市建築師公會。
曾偉展(2012)《屋頂地景之空間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曾偉翔、李舲(編)(2020)《非常普通田野計畫:非常普通文化:日常生活場域的顯與現》。軟設計。
游婉筑(2017)《台北市公有建築屋頂農業蔬果供應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建中(2008)《臺北市頂樓違章建築處理探討及改善對策之研究:以市民觀點論述》。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楊逸詠(2021)〈五十年來建築技術發展脈絡〉。潘冀等(編)《臺灣建築50年1971~2021》(頁66-103)。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
廖敬堯(2015)《鐵皮人生》。公共電視。
臺北市政府(2017)《臺北市田園城市推廣實施計畫》。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9)《社區交往:群與眾協作的場所創生》。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趙文欽(2016)《台灣地區戶外商業立體造形廣告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劉韋琪(2020)〈老屋的前世今生:從中藥行到博物館的轉生旅程〉。《臺北市客家文化季刊》,71,50-56。
潘淑滿、陳冠伶、王詩涵、曾淑欣、張凱婷(2011)〈社會工作研究者在田野中的倫理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34,513-529。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麗文文化。
蔡牧霖(2015)《從身體實踐到日常實踐:極限運動「跑酷」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蔡雨辰(2012)〈青春不敗?台灣同志電影的「成長」〉。程青松(編)《關不住的春光:華語同志電影20 年》(頁152-55)。八旗文化。
蔡厚男(2013)《綠屋頂技術手冊》。詹氏書局。
蔡焜霖、蔡秀菊(2019)《我們只能唱歌:蔡焜霖的生命故事》。玉山。
鄧博丞(2020)《頂樓的自習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論文。
鄭洵(2016)《既有集合住宅增置屋頂農場可行性評估準則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名助(2018)《既存違章建築待拆之防災化管理探討:以新北市屋頂加蓋違建為例》。中國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設計系碩士論文。
蕭珧綺(2021)《通道、觀視與地方:台北市天橋的生產與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麟(2020)《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第5版)。五南。
賴子儀、王志弘(2021)〈亡者的文化迴響:臺灣爭議性墓葬襲產化的空間政治〉。《地理研究》,73,103-138。
閻亞寧(1991)《臺灣省立博物館之硏究與修護計劃》。臺灣省立博物館。
謝仰泰(2022)《3D 圖解建築技術規則》(第10 版)。詹氏。
謝宜安(2020)《特搜!臺灣都市傳說》。蓋亞。
謝家銘(2006)《屋頂上的家:以臺北縣市公寓「頂樓加建」的居住空間作為人與空間關係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鍾文音(2008)《少女老樣子》。大田。
簡妤儒、黃亞晴(2016)〈人人有機會的「公平」世界:賽鴿公平性的社會建構與效果〉。《台灣社會學》,32,57-108。
魏詮恩(2018)《基隆都市更新計畫之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Agnew, J. (1987). Place and politics: 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Allen & Unwin.
Agué, M.(2017)《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陳文瑤譯)。田園城市。(原著出版於2009)。
Bachelard, G.(2003)《空間詩學》(龔卓軍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57)。
Carse, A. (2017). Keyword infrastructure: How a humble French engineering term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In P. Harvey, C. B. Jensen, & A. Morita (Eds.), Infrastructures and social complexity: A companion (pp. 27-39). Routledge.
Cooper Marcus, C.(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5)。
Crang, M.(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98)。
Cresswell, 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群學。(原著出版於2004)。
Dawdy, S. L. (2010) Clockpunk Anthropology and the Ruins of Modernity. Current Anthropology 51(6), 761–793.
De Certeau,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laney, D.(2017)《領域》(王志弘、李延輝、徐苔玲譯)。群學。(原著出版於2005)。
Dobraszczyk, P.(2021)《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韓翔中譯)。臺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2019)。
Foucault, M. (2008). Of other spaces (De Cauter, L. and Dehaene, M. Trans.). In M. Dehaene & L. De Cauter (Eds),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Public space in a postcivil society (pp. 13-29). Routledge.
Frampton, K.(1999)《現代建築史:一部批評性的歷史》(蔡毓芬譯)。地景。(原著出版於1980)。
Graham, S.(2020)《世界是垂直的》(高郁婷、王志弘譯)。臉譜。(原著出版於2018)。
Hall, E. T.(1973)《隱藏的空間:人類的領域行為》(關紹箕譯)。三山。
Highmore, B.(2009)《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韋伯。
hooks, b.(1997)〈選擇邊緣作為基進開放性的空間〉(王志弘譯)。《建築與城鄉通訊》,11,75-81。
Jacobs, J.(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聯經。(原著出版於1961)。
Korosec-Serfaty, P. (1984). The home from attic to cella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4, 303-21.
Lai, S. Y. (2009, April 10-13). Museum a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city and an instrument of city image making Shanghai’s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Centre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Tainan, Taiwan.
Rivlin, L. G. (2006). Found spaces: Freedom of choice in public life. In K. A. Franck & Q. Stevens (Eds), Loose space: Possibility and diversity in urban life (pp. 38-53). Routledge.
Rybczynski, W.(2020)《金窩、銀窩、狗窩:一段追尋「舒適」的住宅建築發展史》(譚天譯)。貓頭鷹。(原著出版於1986)。
Rybczynski, W.(2018)《論休閒——從閒閒沒事幹到比上班還勞累,啟發消費咖啡、小說、園藝、運動賽事的一段歷史》(梁永安譯)。貓頭鷹。
Sbriglio, J.(2006)《馬賽公寓》(王力力、趙海晶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4)。
Shelton, B., Karakiewicz, J. & Kvan, T.(2015)《香港造城記:從垂直到立體之城》(胡大平、吳靜譯)。三聯書店。(原著出版於2011)。
Stewart, D. W. & Kamins, M. A.(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董旭英、黃儀娟譯)。弘智。(原著出版於1993)。
Molotch, H.(2018)《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群學。(原著出版於2003)。
MVRDV & The Why Factory(2011)《垂直村落:個人的、非正式的、緊湊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Parker, S.(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群學。(原著出版於2004)。
Smetanina, V. (2018). Rooftop urbanism: Usage and potential of rooftop spac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uan, Y. F.(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國立編譯館。(原著出版於1977)。
Tuan, Y. F.(2006)《逃避主義》(周尚意、張春梅譯)。立緒。(原著出版於1998)。
Tuan, Y. F.(2018)《戀地情結》(志丞、劉蘇譯)。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974)。
Wu, R. & Canham, S. (2013). Portraits from above: Hong Kong’s informal rooftop communities. MCCM Creations & Peperoni Books.
Vasiliu, Şt. (2009). Evolution of flat roofs. The Bulletin of the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Jassy,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Section, 55(4), 71-80.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078-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一般人的認知裡,天台一向被人認為是邊緣、無法接近的空間。然而,如今有不少現象表明了天台:(一)可以各種方式被挪用,如頂樓加建、設置鴿舍,甚而凸顯出台灣的在地特色;以及,(二)成為一處富有地方歸屬感、人際關係或歷史的場所,如某些設置於天台的社區農園,從而挑戰前述提及之印象。應此,本研究旨在通過訪談、檔案分析和實地觀察等方法,並從相關案例裡探問天台借助於哪些空間特質、地方關聯,從而體現上述空間到地方的轉變。其中,天台如何於空間和地方二個概念之間進行意義和狀態的游移更是此一探索之核心。

本研究首先通泛性地檢視天台在臺灣的發展歷程,指陳天台各式空間的意義類型係於何種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應此,本文主要將天台分成三種面向,依序為:(一)空間類型:天台作為承載各種用途、形式和象徵的空間載體,如何從早先的建物附屬發展成為晚近的綠化空間。(二)附加物件:各個依附於天台的附加物件,如何參與和建構天台的空間用途和定位。(三)挪為它用:人們如何轉化
天台的常規用途,並發展出各種非正式的空間利用和文化。最終,本文將綜合上述面向,敘明其如何襄助我們探見都市的發展軌跡。

接著,本研究發現「地方形成」是探見天台從空間(或謂「非地方」)轉變為地方之關鍵,並以四類案例作進一步的考察:(一)地方想像和認同:天台如何成為異鄉人棲居、獨處的空間,甚至成為其想像和認同家鄉/異鄉之所在。(二)地方媒介:天台如何化作人和地景間的媒介,並成為地方學教育和地景展示的場所。(三)地方創造:天台用作像社區農園的公共空間時,如何促成在地的社會交往、地緣社群之發軔。(四)地方協商:天台如何捲入地方政治的過程,成為官方治理和民眾使用之間的協商場域。

最後,為了理解是哪些空間性質促成天台得以和地方產生聯繫的,本研究於是重新審視上述四類案例,並比較它們和其他一般情形下的天台有何不同之處。最終通過這層檢視,本研究將述明何以天台其「離地」和「接地」的空間特性將會是探討此題的關鍵線索。另一方面,相應於天台從空間(非地方)到地方的狀態改變,本研究亦反向思索天台是否可能因著地方意義的消逝,轉而從地方「退化」為空間。對此,本研究是以獅子林商業大樓天台分析案例,以之揭開「地方退化」面紗下,天台如何以新的地方樣態重新面向世人。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Rooftop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a marginal and inaccessible space by most of the people. However, nowadays, some phenomena show that rooftop, firstly, can be appropriated in various ways and challenging the impression, such as illegal rooftop dwellings or pigeon net, which may even accentuate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secondly, may become a place rich in belonging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r history, such as some community roof gardens. Thus,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s the rooftop’s “space to place”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applies the methods of interviews, archive analysis, field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by exploring relevant cases to reveal what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ce associations the rooftop relies on.

Furthermore, to discuss how the rooftop move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space” and “place”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tatus. This study starts from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oftops in Taiwan, referring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which various space types of rooftops were produced. Accordingly, the discussion is developed in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rooftop as a type of space, that carries various uses and symbols, and in different forms, trying to answer how the rooftop could evolve from a building attachment into a green space throughout history. Second, the rooftop as an additional object, that attaches to the roof, and however, how the rooftop can develop more and more uses and de-define the roof.
Third, the rooftop’s misappropriation, that how people transform the conventional functions of the rooftop and develop various informal activities and cultures.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synthesize the above discussions to find out how rooftop shapes a track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udy is then followed by analyzing the rooftop’s “place formation”, how it transforms from “space” (or "non-place") to “place”. by investigating four selected cases. First, the emerging of the imagination and identity building in the rooftop dwelling or retreat space of urban strangers. Second, rooftop’s place intermediary between people and landscape in the education of local history. Third, Rooftop’s place
making for public in fostering community’s social interaction. Fourth, Rooftop’s place negotiation in the local politic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op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properties that make the rooftop connect with the place,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above cases and compares them with other common rooftops. Through the inspection, this study explains why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f-ground" and "grounding" are the pair of the key concepts to explore this issue. Also, paralleling the change of rooftop from space (non-place) to place, this study ponders whether the rooftop may "degenerate" from place to space due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its original place meaning, or it can re-face the world in such a new place statu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1-06T17:04:35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1-06T17:04:3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i
圖次 viii
表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5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倫理 19
第二章 地方之前:天台的空間群像和意義生產 30
第一節 眾說紛紜:天台、樓頂、頂樓、屋頂平台 31
第二節 不只是結構物:從遮護屋頂到綠色平台 35
第三節 協商之物:與時俱進的天台附加物 45
第四節 量身改造:挪為它用的天台縫隙 52
第五節 天台變形史的啟示 62
第三章 漂泊地方:遙望、聯想與落地生根的天台異鄉人 64
第一節 開場:小高公寓裡的天台學 64
第二節 近景:頂加/家的「適」與「不適」 68
第三節 遠景:開展異鄉/家鄉對話之所 71
第四節 異鄉學子的天台歸宿 72
第五節 「承」與「啟」:自天台遙望出的地方 80
第四章 地方行動:天台作為地景認同和展演之媒介 81
第一節 從校景到地方:觀測、見證與銘刻的天台 81
第二節 當地方成為博物館:迎向社區的空中展覽台 91
第三節 天台:道說及延續故事的所在 95
第五章 社區孵化:建制、反抗和滾動的社區天台農園 97
第一節 示範農園?社宅天台的屋頂農園嘗試 97
第二節 田園都市典範:錦安頂菜園 104
第三節 殊途同歸?兩種農園的地方群像 110
第六章 地方協商:紀念、走避到象徵進步之都市地標 116
第一節 東岸商場變形史 116
第二節 官民分離:和平廣場vs.天空競技場 120
第三節 官民共榮:東岸商場空中跑道 125
第四節 東岸停車場/商場的地方創造 131
第七章 空間退轉?天台空間特質之彰顯和地方退化 133
第一節 天台空間的普同圖像 133
第二節 反轉天台印象:頂天「立地」的空間特質 146
第三節 地方退化?另一種地方到空間的天台取徑思考 153
第八章 結論 162
第一節 結語:天台的地方和空間之辯 162
第二節 研究貢獻、展望與未竟 167
第三節 後記 169
參考文獻 172
附錄 182
附錄一、研究問卷 182
附錄二、受訪者資料列表 185
附錄三、問卷調查回應人對天台相關用語之認識整理 194
附錄四、內有天台場景之影視和文學創作 196
附錄五、公共住宅各方代表意見彙整 199
附錄六、臉書社團「基隆人日常」和「我們都是基隆人」成員對於東岸停車場/商場之評論摘錄 202
附錄七、天台各式空間印象類型關聯整理 204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天際本事:天台的地方與空間探索zh_TW
dc.titleStories on the Skyline: Exploring the Place and the Space of the Rooftopen
dc.title.alternativeStories on the Skyline: Exploring the Place and the Space of the Rooftop-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coadvisor畢恆達zh_TW
dc.contributor.coadvisorHerng-Dar Bihen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康旻杰;陳懷萱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Min-Jay Kang;Huai-Hsuan Chenen
dc.subject.keyword天台,平屋頂,空間,地方,地方形成,空間特性,zh_TW
dc.subject.keywordrooftop,flat roof,space,place,place formation,spatial characteristics,en
dc.relation.page20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21017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2-12-2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010221223244024.pdf28.6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