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0775
Title: | 翻譯艾略特的〈荒原〉:歷史、贊助和詩學 "Translating Eliot’s “The Waste Land”: History, Patronage, and Poetics" |
Authors: | TZU-YUN Wang 王姿云 |
Advisor: | 陳榮彬(RONG-BIN Chen) |
Keyword: | 艾略特,重寫,詩學,譯介史,贊助, Eliot,Rewriting,Poetics,Translation history,Patronage, |
Publication Year : | 2021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自出版以來改變了文人對「詩」的定義。透過世界各地的艾略特譯介史,能發現艾略特的作品及其詩學對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等不同國家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背後的原因經常是文人贊助、社會因素和文化政治。 透過爬梳艾略特的譯介史,尤其是《荒原》的翻譯史,我想要研究艾略特在中國和台灣的譯介概況,以便了解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產生了哪些譯本。我想以最早的三個《荒原》中譯本為例,深入了解每個譯本產生的過程和原因,以及每個譯本背後的社會、文化及政治脈絡,並探究譯者本身的詩學及美學如何影響譯文成品。 在第一個中譯本中,葉公超和翻譯家趙蘿蕤,也是贊助者和譯者的關係值得一究。葉維廉的第二個中譯本出現在台灣現代文學運動的鼎盛時期。杜國清的第三個中譯本靈感則是來自日文最早的兩個《荒原》譯本。此外,值得細究的面向便是譯者的詩學及美學。《荒原》中譯本的前三位譯者趙蘿蕤、葉維廉、杜國清都是詩人,因此我們或許能視他們為艾略特的「共同創作者」或「重寫者」,因為譯者經常在無形中將自己的詩學和文學觀融入譯文中。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0775 |
DOI: | 10.6342/NTU202103655 |
Fulltext Rights: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翻譯碩士學位學程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U0001-1110202123251300.pdf Access limited in NTU ip range | 2.48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