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26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安祈(An-Chi W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Ling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昱伶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3:37:1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7-19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7-19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7-1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市:鼎文,1979)。 無名氏:《蘇武牧羊記》,見《古本戲曲叢刊》(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4)。 無名氏:《牧羊記》(串本)清抄本,見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15(北京市:學苑,2010),頁151-268。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市:里仁,1986)。 ﹝明﹞湯顯祖著,邵海清校注:《牡丹亭》(臺北市:三民,2009)。 ﹝明﹞湯顯祖:《南柯記》,見﹝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市:中華,1958)。 ﹝明﹞袁于令:《西樓記》,見﹝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市:中華,1958)。 ﹝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臺北市:里仁,1996)。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注:《臨川夢》(上海市:上海古籍社,1989)。 ﹝清﹞吳藻:《喬影》,見《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書(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 二、中文專書 1/2Q工作小組:《一桌二椅不見了:記1/2Q實驗崑劇》,臺北市:1/2Q劇場,2008。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市:里仁,1996。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市:三民,2002。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臺北縣:INK印刻,2008。 余從、王安葵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2005。 周傳家、薛曉金、杜劍鋒:《小劇場戲劇論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岳美緹口述、楊汗如撰述:《臨風度曲•岳美緹》,臺北市:石頭,2006。 林乃文:《跨界劇場•人》,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臺北市:書林,2007。 武俊達:《戲曲音樂概論》,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侯雲舒:《虛擬與寫實的碰撞:二十世紀前期京劇形式的新變與跨界》,臺北市:文史哲,2012。 段馨君:《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臺北縣:Airiti Press,2010。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洪維助主編:《崑曲硏究資料索引》,臺北市:國家,2002。 洪惟助:《崑曲宮調與曲牌》,臺北市:國家,2010。 宮寶榮:《法國戲劇百年:1880~1980》,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臺南市:臺南人劇團,2008。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市:聯合文學,2006。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市:國家,2002。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臺北市:國家,2005。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市:國家,2002。 劉慧芬:《原創與實驗:戲曲劇本創作新實踐》,臺北市:文津,2010。 鄭西村:《崑曲音樂與填詞》,臺北縣:學海,2000。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市:高等教育,2006。 鍾慧玲:《清代女作家專題──吳藻及其相關文學活動研究》,臺北市:樂學書局,2001。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市:揚智文化,1999。 三、外文譯著 Oscar G. Brockett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1。 四、單篇文章 王安祈:〈減輕程式負擔,翻掘前衛因子 談北京京劇院《閻惜姣》〉,《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35-37。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年),頁103-124。 王安祈:〈創作與評獎: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三部入選劇作為例〉,《民俗曲藝》164(2009年6月),頁191-227。 王安祈:〈邊緣與主流的抗衡──打造臺灣京劇文學劇場〉,《漢學研究通訊》31:1(總121期),2012年2月,頁16-22。 王珏:〈戲外『功夫』──由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所想到的〉,《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90-91。 王海燕:〈何妨常演常改──小劇場《馬前潑水》觀感〉,《中國京劇》2002年03期,頁38-39。 王新紀:〈《閻惜姣》創作札記〉,《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88-89。 王墨林:〈小劇場的成長與消失──小劇場史是一場「表演」或是一場「運動」?〉,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101-117。 白愛蓮:〈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關於京劇《浮生六記》的點滴〉,《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92-93。 刑本寧:〈從柳魄梅魂中,我們夢見了什麼?─評《柳•夢•梅》〉,臺大戲劇系電子報《抓馬報報─當代戲曲專題》試刊號(2004年5月19日),http://club.ntu.edu.tw/~club10754/DTD_Epaper_001/001_liumengmei.htm。 朱強:〈一個釋放的空間──由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想到的〉,《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84-86。 何琦瑜:〈你演你的西方劇,我唱我的歌仔戲〉,《天下雜誌》300期(2004年6月1日),頁148-150。 余非:〈當傳統戲曲遭遇現代小劇場〉,《文藝報》(2011年12月19日),第四版。 吳岳霖:〈重寫或刪本的選擇《南柯夢》〉,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11月21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4683。 李世明:〈小劇場與社會運動 台灣1979-1992〉,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76-95。 李佩倫:〈新的突破 本體回歸──評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中國京劇》2000年05期,頁12-13。 李佩倫:〈論京劇小劇場及小劇場京劇《閻惜姣》〉,《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8月),頁77-80。 李季紋:〈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中國小劇場迎向三十年〉,《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74-76。 李季紋:〈孟京輝 形式實驗不斷 最具票房魅力〉,《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80-81。 李鋒:〈首屆小劇場戲曲展演暨“傳統戲劇的當代拓展研討會”圓滿結束〉,《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頁126。 李黎明:〈貼近──“小劇場京劇”《閻惜姣》引起的聯想〉,《戲曲藝術》2003年01期,頁71-74。 汪宜儒:〈戴君芳 麻瓜進入魔法界 找到傳統與現代的互動〉,《PAR表演藝術》238期(2012年10月),60-61。 汪詩珮:〈出意翻新巧:才女 擬男 新崑劇〉,《民生報》(2006年10月18日),A10版�文化風信。 沈惠如:〈《戀戀南柯》的佛理•愛情 人蟻戀的虛擬實境〉,《PAR表演藝術》167期(2006年11月),頁56-57。 沈惠如:〈複調�拼貼?解構�建構?論台灣實驗戲曲的策略與前瞻〉,《香港戲劇學刊》第七期(2007年),頁357-374。 沈惠如:〈實驗崑劇文本中的拒抗論述─以1/2Q劇場的3、4、5號作品為例〉,收入于善祿、侯雲舒主編:《2009第七屆華文戲劇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48。 沈惠如:〈從《喬影》到《小船幻想詩》──論清代劇作家吳藻的性別意識與當代詮釋〉,收入周建渝、張洪年、張雙慶編:《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的多重透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頁1023-1056。 沈惠如:〈戲曲經典的詮釋與再現──以《桃花扇》的崑劇改編本為例〉,第二屆中國古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初稿,2012。 林于竝:〈「越界與對話」;兩岸實驗劇場學術研究的最新現況〉,《藝術評論》第十四期(2003年),頁1-16。 林立雄:〈兩個侯方域的選擇《亂紅》〉,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5月31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763。 林偉瑜:〈北京人沒有「小劇場」?一個台灣人對北京戲劇生態的幾種看法〉,《PAR表演藝術》120期(2003年12月),頁27-30。 林偉瑜:〈孵一齣未來新戲曲 談近年來中國小劇場戲曲表演的趨勢〉,《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31-34。 林偉瑜:〈林兆華 從形式到表演 堅持前行的先鋒〉,《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78-79。 林偉瑜:〈李六乙 跨足戲曲與戲劇 雙刃揮灑革新〉,《PAR表演藝術》213期(2010年9月),頁82-83。 林鶴宜:〈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收入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市:里仁,2003,頁63-125。 林鶴宜:〈精致堂會戲VS.聰明小劇場〉,《民生報》(2005年6月1日),A10版�文化風信。 林鶴宜:〈從「敘事程式」的觀點談「臨川四夢」收場的辯證與創發〉,收入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市:國家,2011,頁83-112。 林鶴宜:〈小劇場的精緻新古典:臺灣實驗崑劇的雅意與創意〉,收入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市:國家,2011,頁189-222。 林鶴宜:〈異質做為多層次的時空對話〉,中時電子報(2012年8月12日),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81200109.html。 施工忠昊:〈從《維特魯維斯人》看見觀者達文西〉,《PAR表演藝術》165期(2006年9月),頁7。 施如芳:〈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 從《王有道休妻》試探台灣小劇場戲曲的走向〉,《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38-41。 施如芳:〈離開,是為了回來後更豐富 年輕戲曲演員的他類劇場經驗談〉,《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40-41。 施如芳:〈好個風月兩無功!二分之一Q劇場《掘夢人》〉,《PAR表演藝術》204期(2009年12月),頁38-39。 洪業:〈讓京劇離我們再近些──第一齣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演出手記〉,《中國戲劇》2000年09期,頁37-38。 秦嘉嫄:〈雙身對照 更見興亡之慨〉,《PAR表演藝術》235期(2012年7月),頁70。 馬成蘭整理:〈座談二:小劇場發展歷程〉,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215-226。 馬森:〈八○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收入馬森:《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崔偉:〈魅力與活力的迸顯──小劇場京劇斷想〉,《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74-75。 張啟豐:〈在小劇場中,聞笛─實驗崑劇《傷逝》初探〉,《藝術評論》14期(2004年4月),頁103-131。 張啟豐:〈亂紅一片 並置紛紛《亂紅》〉,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5月30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778。 張曼君:〈《馬前潑水》對小劇場京劇的探索〉,《中國戲劇》2001年11期,頁45-47。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收入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市:皇冠出版社,2004,頁51-97。 張燕鷹整理:〈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研討會綜述〉,《戲曲藝術》2000年04期,頁46-50。 張燕鷹整理:〈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引發熱烈討論〉,《中國京劇》2000年05期,頁8-11。 張燕鷹整理:〈眾口評說《閻惜姣》〉,《戲曲藝術》2003年01期,頁67-70。 張燕鷹:〈說不盡的《閻惜姣》〉,《中國京劇》2003年01期,頁24-25。 郭秋玲整理:〈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與戲曲小劇場藝術研討會實錄〉,《中國京劇》2010年03期,頁90-97。 郭啟宏:〈《桃花扇》京崑合演改編卮言〉,《劇本》2002年第10期,頁58-61。 陶子:〈感受小劇場京劇〉,《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94-96。 陶慶梅:〈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評析中國近年來「小劇場戲曲」的演出現象〉,《PAR表演藝術》133期(2004年11月),頁26-30。 傅裕惠:〈女人,如何不甘寂寞─「萬花嬉春」第二屆女節聯演計畫〉,《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5期(2000年6月1日),頁61-64。 傅裕惠:〈怎得換個「水乳交融」?!記戴君芳、楊汗如與施工忠昊劇場作品《柳•夢•梅》、《情書》與《小船幻想詩》等系列合作〉,收入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市:書林,2008,頁141-164。 傅裕惠:〈幾種不適應「和解」的磨合症狀──記二分之一Q劇場的實驗崑曲作品,以《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為例〉,收入王秋桂主編:《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9,頁481-502。 傅裕惠:〈劇場裡,也有「鬼」打牆?!〉,《PAR表演藝術》194期(2009年2月),頁24-25。 傅裕惠:〈人生在世,豈「吃飯」而已?!〉,《PAR表演藝術》207期(2010年3月),頁50-51。 傅裕惠:〈跨文化劇場風景成形 追新貌戲曲混搭成風〉,《PAR表演藝術》221期(2011年5月),94-95。 華瑋:〈「擬男」的藝術傳統:明清婦女戲曲中之自我呈現與性別反思〉,收入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頁97-153,2003。 華瑋:〈擬男才女的心音──《喬影》〉,誠品展演中心,http://blog.yam.com/eslite_event/article/6347008。 黃兆欣:〈探尋實驗戲曲「今之視昔」的多重面向─以《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做》的創作元素為討論對象〉,收入陳慧珊主編:《第五屆表演藝術「跨界對談」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08,頁64-80。 黃醒醒:〈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PAR表演藝術》193期(2009年1月),頁36-37。 楊忠衡:〈一條演化的不歸路〉,《PAR表演藝術》193期(2009年1月),頁35。 楊純華:〈崑歌既會,零落亦不亂《亂紅》〉,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5月30日,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775。 楊乾武:〈推廣小劇場戲曲 突破市場化困境〉,《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79。 解璽璋:〈小劇場京劇的魅力〉,《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76-78。 廖俊逞:〈戴君芳+施工忠昊《小船幻想詩》以東方戲曲思維 解讀達文西密碼〉,《PAR表演藝術》165期(2006年9月),頁5-6。 廖俊逞:〈《戀戀南柯》大唱崑曲KTV〉,《PAR表演藝術》167期(2006年11月),頁56。 廖俊逞:〈劇場大師加持,戲曲跨界越來越有味!〉,《PAR表演藝術》181期(2008年1月),頁60-61。 廖俊逞:〈重掘《牡丹亭》 尋找愛情的出口〉,《PAR表演藝術》204期(2009年12月),頁39。 廖燦輝:〈京劇檢場人素寫〉,《戲曲學報》第四期(2008年12月),頁207-231。 廖燦輝:〈檢場在當代劇場的應用與引伸〉,收入于善祿、侯雲舒主編:《2009第七屆華文戲劇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1-328。 劉福民:〈是什麼打動了他們的心?──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的一段往事追懷〉,《中國京劇》2009年03期,頁80-83。 劉慧芬:〈「小劇場京劇」:一個新趨勢的觀察〉,《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年),頁125-150。 蔡欣欣:〈進軍小劇場:傳統戲曲在臺灣的新策略〉,《福建藝術》2004年05期,2004年,頁46-49。 蔡欣欣:〈新世紀(2001~2006)台灣傳統戲曲小劇場概覽〉,收入《新時期戲劇創作研究文集》,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頁353-401。 蔡欣欣:〈崑曲在臺灣發展之歷史景觀〉,收入蔡欣欣:《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市:國家,2011,頁34-110。 穆欣欣:〈色即是空──看小劇場京劇《閻惜姣》〉,《中國京劇》2003年04期,頁28-29。 戴君芳:〈中國古典vs.西方後現~柳•夢•梅〉,「1/2Q劇場」網誌,http://halfqtheatre.blogspot.tw/2007/01/vs.html。 戴君芳:〈達文西的靈魂自畫像〉,《PAR表演藝術》165期(2006年9月),頁7。 謝明玲:〈戲曲,是不可放棄的存在〉,《天下雜誌》427期(2009年7月29日),頁252-255。 謝柏梁:〈小劇場戲曲:實驗的活力與危機〉,《文藝報》(2012年8月27日),第四版。 鍾明德:〈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和小劇場運動: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1996年5月),頁26-60。 鴻鴻:〈從狂飆八○到繼續革命──與社會改革同步的台灣小劇場〉,《PAR表演藝術》209期(2010年5月),頁93-94。 廬健英整理:〈座談四:小劇場的困境與出路〉,收入吳全成主編:《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臺北市:文建會,1996,頁251-272。 五、學位論文 王威智:〈台灣小劇場論述研究──翻譯現代與想像國族〉,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周玉軒:〈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六、劇本 《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劇本,收入1/2Q工作小組:《一桌二椅不見了:記1/2Q實驗崑劇》,臺北市:1/2Q劇場,2008,頁60-63。 《亂紅》劇本,編劇沈惠如提供。 七、節目單 《情書》節目單。 《戀戀南柯》節目單。 《半世英雄•李陵》節目單。 《掘夢人》節目單。 《亂紅》節目單。 八、影音資料 1/2Q劇場:《柳•夢•梅》,2004年於皇冠小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情書》,2005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戀戀南柯》,2006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2006年於誠品書店藝文空間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半世英雄•李陵》,2008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掘夢人》,2009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1/2Q劇場:《亂紅》,2012年於實驗劇場演出之錄影。 上海崑劇團:〈西樓記:樓會•拆書〉,《雋雅輝煌》1,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王嘉明、江蘇省崑劇院:《南柯夢》上本、下本,2012年於國家戲劇院演出之錄影。 北京京劇院:《馬前潑水》,北京市: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2009。 北京京劇院:《閻惜姣》,劉山麗、高彤、包飛演出版本之錄影。 江蘇省崑劇院:〈西樓記:玩箋•錯夢〉,《秣陵蘭薰、秣陵蘭蘊崑曲精選合輯》10,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楊汗如:〈望鄉〉,《風華絕代.3.折子戲專場》,洪惟助製作,2005年4月於新舞台演出之中央大學九十週年校慶天王天后崑劇匯演錄影。 國光劇團:〈牡丹亭:幽媾〉,《鬼•瘋》,臺北市:國光劇團,2010。 國光劇團:〈烏龍院帶活捉〉,《鬼•瘋》,臺北市:國光劇團,2010。 九、訪談記錄 「1/2Q劇場」演員楊汗如訪談記錄,2012年6月22日。 「1/2Q劇場」編劇沈惠如訪談記錄,2012年6月26日。 王安祈的訪談,2012年11月30日。 十、網路資源 1/2Q劇場網誌http://halfqtheatre.blogspot.com/。 1/2Q劇場相片集http://www.flickr.com/photos/halfqtheatre/sets/。 中國京劇戲考http://scripts.xikao.com/。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taishinart.org.tw/index.php。 台灣瘋歌仔 http://blog.yam.com/user/sgfang0613.html。 陳美雲歌劇團 http://www.wretch.cc/blog/chernmeiyung。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網站http://www.nhtta.gov.tw/。 國光劇團網站http://www.kk.gov.tw/kk/code/。 當代傳奇劇團網站 http://www.twclt.com/index.aspx。 戲點子工作坊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showcase200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26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戲曲演出於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開啟新頁,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結合,發展出新的演出型態──「戲曲小劇場」。臺灣「戲曲小劇場」吸收西方實驗劇場創新與反叛的精神,視小劇場為規避傳統的實驗策略,希冀為戲曲表演注入新的思維,帶起一波「戲曲小劇場」的創作熱潮。「戲曲小劇場」不僅為戲曲表演的內在思想、演出形式帶來影響,也改變戲曲創作固有的工作模式,影響層面相當廣泛。或許目前並非主流,但其前瞻性卻是相當值得研究的重點。在「戲曲小劇場」的創作團體中,擁有八年創作經歷和七部作品數量的「1/2Q劇場」,是非常值得觀察與討論的對象。由於傳統戲曲的研究方法並不適用於「戲曲小劇場」,所以本文試圖建立一套「戲曲小劇場」的研究模式,以此討論「1/2Q劇場」的作品。本文的架構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戲曲小劇場」的背景與內涵;第二部分針對研究對象「1/2Q劇場」的作品進行深入探討,將每部作品區分為內在思想與外在形式兩大面向討論;第三部分則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描繪實驗遭遇的困境與跨界工作情形。藉由這三個部分完整建構與回顧「1/2Q劇場」的實驗之路,反思臺灣的「戲曲小劇場」現象。並從「1/2Q劇場」這樣一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組合而成的劇團,闡述戲曲從事實驗與跨界合作的過程與困難,為之後以「1/2Q劇場」為主的研究,提供一些個人的觀察與看法。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Xiqu Little Theatre practice of 1/2Q Theatre, a Xiqu company in Taiwan. Xiqu Little Theatre is a new experimental form of performance that combines Little Theatre and traditional Xiqu, bringing new elements into Xiqu and make it more accessible for the audiences in modern society, which is emerging in both China and Taiwan.
1/2Q Theatre i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y producing Xiqu Little Theatres, their products mixes in not only Xiqu, but also other performance elements like fine arts, installation arts, dancing, music, video, multi-media etc. They have produced 7 experimental Xiqu productions during 2004-2012.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ir productions and shows their progression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Former researches on 1/2Q Theatre mostly relied on using traditional Xiqu analysis methods and lacks perspective of modern audience. This thesis is the first work focusing on their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s using different elements, and covering their complete work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3:37:1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29003-1.pdf: 1962860 bytes, checksum: 2a391267e69798eee3862b652a09f27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致論文之路上給予我溫暖的人們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第二章 戲曲小劇場:規避傳統的實驗策略 11 第一節 縱向啟發:由中國到臺灣 11 一、為當代的年輕人創作──中國「戲曲小劇場」 11 二、中國啟發、臺灣涵養──臺灣「戲曲小劇場」 17 第二節 橫向影響:從戲劇到戲曲 20 一、反抗政治與社會主流──臺灣「小劇場運動」 20 二、臺灣「戲曲小劇場」的獨特內涵 25 第三章 偏重視覺思考的實驗:《柳•夢•梅》與《情書》 31 第一節 《柳•夢•梅》 31 一、聚焦一段幽微之事:面對經典的折衷手段 31 二、從「單純」到「複調」:現代劇場的視覺性思考 33 三、雙頭馬車:文本與形式的分歧 38 第二節 《情書》 41 一、摘取原著,另寫一紙繾綣《情書》 41 二、新奇與古典並置:戲謔古今的視覺意象 43 三、才子佳人化做少男少女:詮釋愛情�傳統的新角度 49 第四章 兼探外在形式與內在思想:《戀戀南柯》與《小船幻想詩》 51 第一節 《戀戀南柯》 51 一、一點情千場影戲:譜一曲「療傷系水磨情歌」 51 二、有情�無情的生存困惑,貫穿幻境�實境的現代寓言 56 三、虛擬科幻劇大唱崑曲KTV 58 第二節 《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 61 一、幻化由天,主持在我:案頭劇還魂復生 61 二、今之視昔,形影同化:由擬男才女映照性別困惑 65 三、不求水乳交融,只願如影隨形:連接文本與形式的小船 68 第五章 回歸文本試驗:《半世英雄•李陵》、《掘夢人》與《亂紅》 73 第一節 《半世英雄•李陵》 73 一、文本補述、重探舊事:李陵與大漠的千古遺恨 73 二、新奇不再?還是成熟圓融?轉趨含蓄、低調的演出意象 76 三、環形架構,圓滿英雄半世的缺憾? 78 第二節 《掘夢人》 82 一、為還魂回生之路尋一個出口 82 二、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84 三、掘出新奇、掘出趣味、掘出愛情與劇場之夢 85 第三節 《亂紅》 87 一、扇底紅桃折射出大時代的眾生群像 87 二、時空光影虛實疊映,崑歌並置雙聲疊韻 91 三、亡國文人心事,連結當代創作者心聲 95 第六章 「人」,是劇場裡最美的風景 99 第一節 如人飲水:談「1/2Q 劇場」的實驗之路 100 一、一場不得不為?還是樂觀其成?的實驗 100 二、嚴謹v.s.活潑:「1/2Q 劇場」的實驗策略 103 第二節 眾生�聲喧嘩:當戲曲人走入現代劇場 105 一、跨界合作:跨越「界」線新氣象 105 二、合作還是妥協?干擾還是助益? 110 三、信任與尊重:跨界合作的關鍵 114 第七章 結論 117 參考文獻與資料 12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臺灣戲曲小劇場「1/2Q劇場」的實驗之路(2004-2013) | zh_TW |
dc.title | Experimenting Xiqu in Taiwan: 1/2Q Theatre's Little Theatre Practice (2004-2013)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沈惠如,張啟豐 | |
dc.subject.keyword | 1/2Q劇場,戲曲,戲曲小劇場,小劇場,實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1/2Q Theatre,Xiqu,Xiqu Little Theatre,Little Theatre,Experiment, | en |
dc.relation.page | 13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7-1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9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