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33
Title: | 春秋時期的東夷與淮夷—以「外藏椁」墓型為主的考察 Dong Yi and Huai Yi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Study Based on “Waicangguo” Burial Pattern |
Authors: | Chao-wei Chang 張詔韋 |
Advisor: | 閻鴻中(Hung-chung Yen) |
Keyword: | 東夷,淮夷,夷夏之辨,外藏?,婚姻,長距離交往,淮水流域, Waicangguo,burial pattern,Dong Yi,Huai Yi,Marriage,Huai River, |
Publication Year : | 2014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夷、夏之辨」是一個學術界亙古不衰的命題,深刻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人的世界觀,本文藉由春秋時期流行於淮水流域的墓葬模式──「外藏椁」墓型 來回應此課題,觀察由此反映的夷、夏的差異為何,並探析此一差異的意義。
第二章的主軸為「外藏椁」墓型的提出,首節處理「外藏椁」的定義與分 類問題。次節透過形制的探源,指出「外藏椁」墓型無論在功能,或是外型特 徵,與三代流行的墓葬模式有著不小的落差,而西周晚期魯南地區的中小型墓 葬可能是該墓型直接的來源。由於其出現時間較晚,可以說明該墓型並非夷人 的文化遺產。末節則進一步連結「外藏椁」墓型所見的各種墓葬現象,辯析學 者一般將「外藏椁」墓型解釋為東夷文化遺產的看法並不允當,「外藏椁」墓 型固然含有族群的元素,更是一套承載實踐者認同、整合異質文化來源的價值 系統。在我看來,它反映與周人區別的意識,或許可以從西周時期周人與東方 國族長期對峙、衝突的背景來理解此一新興墓葬文化的出現。 第三章探討淮水流域社會與文化的聯繫,藉由婚姻、特定青銅器的流動, 來思考「外藏椁」實踐者之間的複雜互動。透過青銅器銘文所反映的長距離交 往(聯姻),可以證明「外藏椁」的實踐者的確ﰀ在密切的聯繫,而淮水即是 他們賴以溝通的渠道。 結論總結以上討論,歸納春秋時期淮水流域地區國族密切的聯繫,並將此 現象擺回到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中,觀察淮水流域政治生態的劇變對於這些國族的影響。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33 |
Fulltext Rights: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103-1.pdf | 47.6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