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3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閻鴻中(Hung-chung Y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ao-wei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詔韋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5T18:01:5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25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5T18:01:57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5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世史籍
〔清〕徐元誥著,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顧 頡剛等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1998。 范祥雍訂補,《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上海:上海古籍,2011。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二、出土資料(依照刊布年代排列)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京山發現曾國銅器〉,《文物》1972:1。 鄒安編撰,《周金文存》,台北:台聯國風,1978。 山東省博物館等,〈莒南大店春秋時期莒國殉人墓〉,《考古學報》1978:3。 河南省博物館等,〈河南信陽市平橋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1。 信陽地區文管會等,〈信陽市平橋西三號春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81:4。 楊深富,〈山東日照崮河崖出土一批銅器〉,《考古》1984:7。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9。 信陽地區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5:1 信陽地區文管會等,〈羅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學報》1986:2。 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發掘〉,《文物》1988:6。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編,《臨沂鳳凰嶺東周墓》,濟南:齊魯書社,1988。 應山縣文物館,〈湖北應山吳店古墓葬清理簡報〉,《文物》1989:3。 信陽地區文管會等,〈河南信陽市平西五號春秋墓發掘簡報〉,《考古》1989:1。 信陽地區文管會等,〈河南光山春秋黃季佗父墓發掘簡報〉,《考古》1989:1。 楊深富、胡膺、徐淑彬,〈山東日照市周代文化遺存〉,《文物》199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山東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7。 信陽地區文管會等,〈固始縣葛藤山六號商代木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91:1。 山東省濟寧市文物管理局,〈薛國故城勘查和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1:4。 信陽地區文管會等,〈河南固始萬營山春秋墓清理簡報〉,《考古》1992:3。 南陽市文物研究所,〈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97:4。 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9。 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長清縣仙人台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8: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張家坡西周墓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1999。 莒縣博物館,〈山東莒縣大沈劉庄春秋墓〉,《考古》1999:1。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11。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滕州市東小宮周代、兩漢墓地〉,《考古》2000:10。 劉延常、王學良,〈2000年丹土遺址發掘簡報:五蓮縣丹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城址和東周時期墓葬〉,收入中國考古學會編《中國考古學年鑒2001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5。 山東大學考古系等,〈山東沂源縣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1。 山東大學考古系等,〈山東沂源縣姑子坪遺址的發掘〉,《考古》2003:1。 襄樊市考古隊等,《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北京:科學,2005。 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2005: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滕州前掌大》,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 棗莊市博物館等編,《小邾國遺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棗莊市山亭區政協編,《小邾國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曾國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齊墓》第一集,北京:文物,2007。 崔聖寬等,〈山東沂源姑子坪發掘一批周代墓葬〉,《中國文物報》參見以下連結:http://www.wenbao.net/wbw_admin/news_view.asp?newsid=355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蚌埠市雙墩一號春秋墓葬〉,《文物》2009:7。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庄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3。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霍邱堰台:淮河流域周代聚落发展报告》,北京:科學,201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鳳陽大東關與卞莊》,北京:科學,2010。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高青縣陳庄西周遺存發掘簡報〉,《考古》2011:2。 唐祿庭、江國鈞,〈山東黃縣東營周家村西周殘墓清理簡報〉,《海岱考古》第一輯。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臨朐縣西朱封龍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輯。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郯城縣大埠二村遺址發掘報告〉,《海岱考古》第四輯。 棗莊市博物館等,〈棗莊市東江周代墓葬發掘報告〉,《海岱考古》第四輯。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縣紀王崮春秋墓〉,《考古》2013:7。 棗莊市博物館等,〈山東棗莊徐樓東周墓發掘簡報〉,《文物》2014:1。 三、今人論著 丁蘭,《湖北楚墓分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王仕安、劉建忠、李凱,〈山東日照首次發現春秋時期樊國銘文青銅器〉,《中原文物》2012:4。 王迅《東夷文化與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王明珂,《華夏邊緣》,台北:允晨,1997。 王龍正,〈周代喪葬禮器銅翣考〉,《考古》2006:9。 王恩田,〈棗莊山亭郳器與郳國〉,收入棗莊市山亭區政協編,《小邾國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王恩田,〈上曾太子鼎的國別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95:2。 王青,《海岱地區周代墓葬與文化分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毛穎、吳敏,《長江下游的徐舒與吳越》,武漢:湖北教育,2005。 方輝,〈從考古發現談商代末年的征夷方〉,《東方考古(第一輯),北京:科學,2004。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張學海執筆),《曲阜魯國故城》,濟南:齊魯書社,1982。 田岸(張學海),〈曲阜魯城勘探〉《文物》1982:12。 孔令遠,《徐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2。 印群,《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北京:社科文獻,2001。 江奇豔,〈再論“葬日遣奠的奠器是否送於壙內”〉,《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8。 吉琨璋等,〈山西橫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題〉,《文物》2006:8。 吉琨璋,〈西周槨棺裝飾研究〉,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1/4-5。 吉小青,〈山東發掘出長清仙人台周代遺址〉,《走向世界》1995:4。 任雪莉,〈寶雞發掘石鼓山早期貴族墓驚現第三套禁器〉,《收藏界》2012:8。 任相宏,〈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周代墓地及相關問題初探〉,《考古》1998:9。 任相宏,〈仙人台周代國貴族墓地發掘的主要收獲及其對史學研究的影響〉,《山東大學學報》2004:1。 任相宏,〈山東沂源縣姑子坪周代遺存相關問題探討〉,《考古》2003:1。 朱繼平,《從淮夷族群到編戶齊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衝突的地理學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朱繼平,〈從考古發現談商代東土的人文地理格局〉,《社會科學》2007:11。 何光岳,〈淮夷史考〉,《安徽史學》1986:2。 吳曉筠,《商周時期車馬埋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華岡出版,1987。 李白鳳,《東夷雜考》,濟南:齊魯書社,1981。 李學勤,〈論新出現的一片征人方卜辭〉,《殷都學刊》2005:1。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李學勤,〈光山黃國墓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5:2。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收錄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1990。 李學勤,〈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收錄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1990。 李學勤,〈小邾國墓地及其青銅器研究〉,《東岳論叢》2007:2。 李學勤,〈論高青陳莊器銘“文祖甲齊公”〉,《東岳論叢》2010:10。 李學勤,〈曲阜周代墓葬的兩種類型〉,收入氏著《比較考古學隨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李學勤,〈棗莊徐樓村宋公鼎與費國〉,《史學月刊》2012:2。 李學勤等,〈山東高青縣陳庄西周遺址筆談〉,《考古》2011:2。 李峰,《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2007。 李零,〈讀小邾國銅器的銘文〉,收入棗莊市山亭區政協編,《小邾國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李零,〈讀陳莊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海岱考古(第四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李修松,〈淮夷探論〉,《東南文化》1990:2。 李修松,《先秦史探研》,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李修平,《黃河與長江之間──周代南陽盆地的政治支配與物質文化》,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季旭昇,〈周代試婚制度說的檢討〉,《中央日報》1981.10.30-11.01。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禮儀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05。 巫鴻,〈無形之神-中國古代視覺文化中的「位」與對老子的非偶像表現〉〉,《禮儀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05。 巫鴻,〈“明器”的理論和實踐-戰國時期禮儀美術中的觀念化傾向〉,《文物》2006:6 巫鴻,〈東亞墓葬藝術反思:一個有關方法論的提案〉,收錄《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三聯書店,2009。 巫鴻,〈“生器”的概念與實踐〉,《文物》,2010:1。 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10。 沈文倬,〈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考古學報》1958:2。 周崇雲、朱華東、陸勤毅,〈江淮地區商周青銅器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安徽史學》2012:3。 林歡,〈商代地理論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2。 林沄,〈小邾國東江墓地青銅器銘文部分人名的考釋〉,收入棗莊市山亭區政協編,《小邾國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唐蘭,〈中國奴隸制社會的上限遠在五、六千年前〉,《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1。 邵望平、高廣仁,〈戰國齊文化考古概說〉,收錄於宋文薰等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台北:南天書局,2002。 邵望平、高廣仁,〈兩周時期海岱考古遺存所反映的夷夏關係〉,《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科文獻,2002。 邵望平,〈考古學上所見西周王朝對海岱地區的經略〉,《燕京學報》新十期。 邵望平,〈先秦族群融合與社會演變〉,《燕京學報》新二十七期。 邵望平,〈東周時期夷夏融合的幾種模式─海岱區個案研究〉,《九州學林》4:4。 邵望平,〈商王朝東土的夷夏融合〉,《東方考古》第四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邵望平,〈賈湖類型是海岱史前文化的一個源頭〉,《考古學研究(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邵望平、高廣仁,〈淮系古文化概說〉,《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邵望平、高廣仁,〈析中國文明主源之一─淮系文化〉,《東方考古》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邵望平,〈《禹貢》“九州”的考古學研究〉,《九州學刊》1987:2。 逄振鎬,〈東夷土著民族論〉,《東岳論叢》1995:2。 俞偉超,〈漢代諸侯王與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論“周制”、“漢制”與“晉制”的三階段性〉,收入氏著《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1985。 袁俊杰,〈小邾國媵器隨葬於本國貴族墓地原因探析〉,《華夏考古》2008:2。 高兵,《周代婚姻型態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高江濤,〈泗水流域出土商代青銅禮器的歷史地理考察〉,《考古學集刊》第18輯(2010)。 高廣仁、邵望平,〈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海岱歷史文化區〉,《史前研究》1984:1,後收錄高廣仁,《海岱區先秦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高廣仁,〈莒文化的考古學研究〉,收錄於氏著《海岱區先秦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高廣仁,〈莒國在東周夷夏融合大勢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古學集刊》第18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3。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1994。 徐少華,〈羕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新探〉,《考古學報》2008:10。 徐少華,〈童麗公諸器與古鐘離國歷史和文化〉,《古文字研究28》2010。 徐少華,〈蚌埠雙墩与鳳陽卞庄兩座墓葬年代析論〉,《文物》2010:8。 徐少華,〈論春秋時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區的發展〉,收錄氏著《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1994。 孫敬明,〈從莒地出土兩周十四國金文看莒文化的交流與影響〉,《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13:1。 孫華,〈西周前期的周人墓地〉,《遠望集(上)》,頁265-289。 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1995。 秦潼,〈飾棺之儀—對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考古所見葬儀資料的復原〉,《上海文博叢刊》2012:2。 畢經緯,〈邊緣墓葬族屬、國別研究-以山東東周墓為例〉,《考古與文物》2011:4。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陶希聖,《婚姻與社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華僑,2008。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陳顧遠,《中國古代婚姻史》,長沙:商務,1939。 陳公柔,〈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考古學報》1956:4。 陳昭容,〈從古文字材料談先秦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4(2000.12),頁857-932。 陳昭容,〈周代婦女在祭祀中的地位-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一〉,《清華學報》新31,4(2003),頁395-440。 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本2 分(2006年6月),頁193-278。 陳昭容,〈樊國出土青銅器及其相關問題〉,收錄《王朝秘寶-古中原考古文物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陳昭容,〈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陳昭容,〈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夷狄華夏的融合〉,《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9.12。 陳昭容,〈性別、身分與財富-從商周青銅器與墓葬遺物所作的觀察〉,收錄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19-86。 陳昭容,〈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漢淮地區諸國婚姻關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本4 分(2004)。 陳夢家,〈隹夷考〉《禹貢》半月刊5:10(1941-1944)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三訂本)》,上海:上海古籍,2009。 陳槃,《不見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陳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輯考》,合肥,安徽大學,2007。 曹定雲,〈周代金文中女子稱謂類型研究〉,《考古》1999:6。 曹瑋,〈散伯車父器與西周婚姻制度〉,《文物》2000:3。 曹瑋,《周原遺址與西周青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曹瑋,〈東周時期的賵賻制度〉,收錄氏著《周原遺址與西周青銅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曹豔芳、尹鋒潮,〈淄濰河流域與商周文化東漸歷史背景之考古學觀察〉,《管子學刊》2006:2。 曹兆蘭,《金文與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史》,長春:時代文藝,2007。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黃銘崇,〈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的類型與階段(上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4(2012) 黃銘崇,〈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的類型與階段(下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1(2013) 黃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2004。 張學海,《龍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張其賢,〈春秋時期族群概念新探〉,《政治科學論叢》(2009)。 張鐘云,〈淮河中下游春秋諸國青銅器研究〉,《考古學研究(四)》。 張愛冰、張鐘云,〈群舒(江淮)青铜器研究的意義〉,《中國文化報》2011:3月4日。 張慶久、楊華,〈從腰坑葬俗的延傳軌跡看東夷-華夏文明的融合過程—兼論周代山東地區腰坑葬俗〉,《文物世界》2008:3。 張懋鎔,〈夷曰匜研究—兼論商周青銅器功能的轉化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5:1(2007),頁1-14。 張長壽,〈墻柳與荒緯-1983-1986年灃西發掘資料之五〉,《文物》1992:4。 張天恩,〈周代棺飾與銅翣淺識〉,收錄《考古學研究(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1。 張明東,〈商周墓葬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 張明東,〈試論齊國的墓葬特色〉,《管子學刊》1995:2。 張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2009。 張錕,〈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10。 張富祥,〈海岱歷史文化區與東夷族問題形成之考察〉,《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3:6。 張富祥,《東夷文化通考》,上海:上海古籍,2008。 張劍,〈洛陽西周墓葬形制的分類〉,《考古與文物增刊》(2002) 張劍,〈洛陽西周墓綜論〉,收入《中原文物考古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張振謙,〈邾友父匜考釋〉,《中國文字研究》2009:1 。 管東貴,〈中國古代的娣媵制與試婚制〉,收錄《中國史學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84,第五輯。 齊文濤,〈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72:5。 鄂兵,〈湖北隨縣發現曾國青銅器〉,《文物》1973:5。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靳桂雲,〈東周齊國貴族埋葬制度研究〉,《管子學刊》1994:3 禚柏紅,〈莒文化研究〉,《東方考古第6集》,北京:科學,2009。 蒙文通,《古史甄微》,臺北:台灣商務,1980。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 趙平安,〈邿子中 的名稱和邿國的姓氏問題〉,收錄氏著《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2011。 鄭良樹,《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 鄭小爐,〈試論徐淮群舒青铜器——兼論徐、舒與吴越的融合〉,《文物春秋》2003:5。 劉延常,〈莒文化探析〉,《東南文化》2002:7。 劉延常、高本同,〈沂南縣西岳莊大墓─解讀一段東夷小國歷史〉,《文物天地》2004:6。 劉興林,〈莒城、莒墓、莒鼎-莒文化三事〉,《管子學刊》2009:4。 劉敦愿,〈古史傳說與典型龍山文化〉,《山東大學學報》1963:2。 燕生東、尹秀嬌、王琦,〈20世紀棗莊地區考古發現與研究〉,《棗莊師專報》2001:1。 鄢國盛,〈“卜辭淮夷說”商兌〉,《中國史研究》2011:2。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羅勛章,〈劉家店子春秋墓瑣考〉,《文物》1984:9。 嚴文明,〈東夷文化的探索〉,《文物》1989:6。 鐘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顧頡剛:〈由烝、報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上、下)〉,《文史》第14、15輯(1982)。 顧頡剛,〈周公東征和東方各族的遷徙-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一〉,《文史》第27輯。 顧頡剛,〈奄和薄姑的南遷-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四〉,《文史》第31輯。 顧頡剛,〈徐和淮夷的遷、留-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五〉,《文史》第32輯。 欒豐實,《東夷考古》,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欒豐實,〈史前棺槨的產生、發展和棺槨制度的形成〉,《文物》2006:6。 〔日〕山口縣立荻美術館、浦上紀念館企劃,《神秘の王囯'邿囯王墓'展》,東京 : 山口県立萩美術館、浦上記念館,1998。 〔日〕渡邊英幸,〈春秋時代の國際會盟と華夷秩序〉,收入《古代〈中華〉観念の形成 》,東京:岩波書店,2010。 傑西卡・羅森(Jesscia Rawson),〈西周青銅鑄造技術革命及其對各地鑄造業的影響〉,收錄氏著《祖先與永恆──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北京:三聯書店,2011。 Cohen, David Joel. The Yueshi Culture, The Dong Yi, And The Archaeology Of Ethnicity In Early Bronze Age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2001. Chang, K.C.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3rd ed.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Flad, Rowan. “Ritual or Structure? Analysis of Burial Elaboration at Dadianzi,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3 (3-4): 23-52. Falkenhausen, Lothar von. “The Waning of the Bronze Age: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770-481 B.C.,” in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 Shaughnessy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Falkenhausen, Lothar v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1000-250BC):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Los Angeles :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6. Rawson, Jessica. “Ritual Vessel Chang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Periods,” 邢義田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1-57。 So, Jenny F. 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iotns, Washington, D.C. :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 ; in asssociation with 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New York : Distributed by Harry Abrams, Inc., 1995. Thote, Alain, “Burial Practices as Seen in Rulers’Tombs of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Patterns and Regional Traditions,” in John Lagerwey ed.,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4. 四、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Digital Archives of Bronze Images and Inscriptions)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及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殷周青銅器地理資訊系統』http://bronzevessel.appspot.com/m.html」。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3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夷、夏之辨」是一個學術界亙古不衰的命題,深刻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人的世界觀,本文藉由春秋時期流行於淮水流域的墓葬模式──「外藏椁」墓型 來回應此課題,觀察由此反映的夷、夏的差異為何,並探析此一差異的意義。
第二章的主軸為「外藏椁」墓型的提出,首節處理「外藏椁」的定義與分 類問題。次節透過形制的探源,指出「外藏椁」墓型無論在功能,或是外型特 徵,與三代流行的墓葬模式有著不小的落差,而西周晚期魯南地區的中小型墓 葬可能是該墓型直接的來源。由於其出現時間較晚,可以說明該墓型並非夷人 的文化遺產。末節則進一步連結「外藏椁」墓型所見的各種墓葬現象,辯析學 者一般將「外藏椁」墓型解釋為東夷文化遺產的看法並不允當,「外藏椁」墓 型固然含有族群的元素,更是一套承載實踐者認同、整合異質文化來源的價值 系統。在我看來,它反映與周人區別的意識,或許可以從西周時期周人與東方 國族長期對峙、衝突的背景來理解此一新興墓葬文化的出現。 第三章探討淮水流域社會與文化的聯繫,藉由婚姻、特定青銅器的流動, 來思考「外藏椁」實踐者之間的複雜互動。透過青銅器銘文所反映的長距離交 往(聯姻),可以證明「外藏椁」的實踐者的確ﰀ在密切的聯繫,而淮水即是 他們賴以溝通的渠道。 結論總結以上討論,歸納春秋時期淮水流域地區國族密切的聯繫,並將此 現象擺回到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中,觀察淮水流域政治生態的劇變對於這些國族的影響。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8:01:5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7123018-1.pdf: 48738579 bytes, checksum: f6132c7d403f85c7dd661e30b18cb10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Ⅰ
圖目錄 ………………………………………………………………………………Ⅱ 表目錄 ………………………………………………………………………………Ⅴ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文獻回顧∼東夷的再發現與研究基礎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 12 第二章 「外藏槨」墓型的分析 15 第一節 墓葬的介紹與分類 15 第二節 「外藏椁」墓型形制淵源探討 57 第三節 「外藏椁」墓型的文化闡釋 73 第三章 春秋時期淮水流域社會與文化的聯繫 89 第一節 西周以至春秋時期淮水流域地區的婚姻狀況 89 第二節 淮水流域的長距離通婚、交往現象:基於個別墓地的分析 103 第三節 特定器形的青銅器在淮水流域的流動 119 第四章 結論 129 徵引書目 132 附錄一、墓葬分類表 140 附錄二、「外藏椁」墓型墓葬情況簡易登記表 14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春秋時期的東夷與淮夷—以「外藏椁」墓型為主的考察 | zh_TW |
dc.title | Dong Yi and Huai Yi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Study Based on “Waicangguo” Burial Patter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昭容(Chao-jung Chen),陳伯楨(Pochan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東夷,淮夷,夷夏之辨,外藏?,婚姻,長距離交往,淮水流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Waicangguo,burial pattern,Dong Yi,Huai Yi,Marriage,Huai River, | en |
dc.relation.page | 142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2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 47.6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