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Collection's Items (Sorted by Submit Date in Descending order): 1 to 20 of 154
Issue Date | Title | Author(s) | Department |
---|---|---|---|
2016 | 理性化與再魅化:澳門荷官的日常工作 | Hoi-Io Wong; 黃海耀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9 | 臺灣原住民族都市教會之轉型過程及其動力因素 ─以基督教福音宣教會信實教會為例 | Hsiao-Han Fan Chiang; 范姜曉涵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9 | 商品價值的產生: 龍目島珍珠路的再鑲嵌經濟 | Chun-Ting Man; 文振庭 | 人類學研究所 |
2021 | 宗教骨肉與性別階級—泰國「男」傳佛教的出家性 | Pitch Sattrakulwong; 劉康定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9 | 成為沙巴「原住民」——馬來西亞Sino的生成 | Jia Han Bernard Ng; 吳佳翰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8 | 反金礦運動的性別化實踐:泰國黎府的婦女 | Pi-Hsiu Lin; 林必修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8 | 新加坡式的多元文化主義:以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民族誌為例 | Pin-Yi Li; 李品儀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8 | 原住民新都鄉文化之形成: 桃園大漢溪阿美族的河川與城市共構脈絡 | Hui-hui Li; 李慧慧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9 | 水泥之身,雨林之心:後環境運動下砂拉越Penan人的社會韌性與抵抗 | Nga Shi Yeu; 顏仕宇 | 人類學研究所 |
2006 | 想像的主體與想像的社群:以台灣的傑尼斯迷為例 | Ning-Tsui Wang; 王凝翠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8 | 文化、儀式與觀光:望鄉布農人的項鍊嬰兒祭 | Nai-Wen Chang; 張乃文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8 | 考古學文化與早期族群:台南市許秀才遺址發掘與研究 | Shu-Min Lee; 李抒敏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8 | 八尺門之後:國宅空間與都市部落的共生 | Yu-Chen Chuang; 莊淯琛 | 人類學研究所 |
2020 | 重新思考文化遺產的真實性:通過唐代墓葬物品與當代燒紙紮祭品的比較研究來追踪和評估中華祖傳習俗的最新變化 | Jana Denise Trimborn; 何晶晶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7 | 織成一個捕夢網:菲律賓原住民族運動中的反抗主體 | Yi-Yu Lai; 賴奕諭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7 | 臺灣北部5000-4000年史前文化內涵與相關問題研究 | Tai-Lung Lu; 陸泰龍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7 | 富源遺址出土陶容器之製作技術體系兼技術成熟度分析 | Yu-Wen Hsu; 許瑜雯 | 人類學研究所 |
2020 | 往昔的暗流:日本博物館的殖民遺緒與策略反思,1977-2017 | Edwin Pietersma; 蘭江戸 | 人類學研究所 |
2020 | 族群邊界與集體記憶:噶瑪蘭族立德部落的飲食研究 | Li Yun Goh; 吳麗雲 | 人類學研究所 |
2019 | 由臺東上里遺址石板棺資料探討卑南文化晚期至三和文化初期的社會轉變 | Po-Yang Chen; 陳柏仰 | 人類學研究所 |
Collection's Items (Sorted by Submit Date in Descending order): 1 to 20 of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