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69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亮全(Liang-Chun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Edward K. Crimso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朱慶大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0:18:0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7-31 | |
dc.date.copyright | 2007-07-31 | |
dc.date.issued | 2007 | |
dc.date.submitted | 2007-07-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
丁育群、鄭紹材(1999)〈火災災害與預防〉。《建築物火害與災後安全評估法研討會論文 集》。台灣科技大學: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丁育群(2000)《建築物避難安全對策有關要素及替代方案之研究—以大型商場為對象》。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思峰(1994)《管理學習實驗之設計與學習遷移:動態性複雜案例處方性實驗研究》。國 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論。 王鵬智(2004)《撒水設備對性能式避難設計影響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 告。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1993)《建築防火資料文獻目錄彙編》。台北。 石逸璁(2003)《餐飲類用途建築物避難安全計算評估之研究》。中華大學建都所碩論。 呂宗憲(1994)《台北巿火災防治措施之變遷—以民國38 年至81 年為範圍》。國立台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杜怡昌(1996)《系統動力學觀點之台灣地區產業與人口變遷之探索性模式》。國立中山大 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論。 何明錦(1998)《複合用途建築物避難逃生設施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何明錦(2002) 《性能式防火避難安全設計法之研究(二)—煙控與避難驗證及審查技術規 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永展(1983)《相容的土地混合使用管制辦法之研究:以高雄巿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李孟璁(2002)《高雄地區愛河水環境生態復育及水污染防治策略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海 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論。 吳宗儒(2002)《從建築火災案例探討建築火災人命安全因素之研究—以85 年至89 年高 雄巿之建築火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吳偉碩(200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之評估火災風險比對分析》。國立中山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碩論。 吳榮平(1993)《火災災例分析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消防組碩 論。 余政龍(2003)《都巿震災應變計畫中防救災空間規劃原則之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 築與都巿設計研究所碩論。 林元祥(2000)《建築物火災危險度評估與實證調查研究》。桃園: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社。 林偉彥(2002)《公害糾紛系統動態模型之研究—以石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 理研究所碩論。 周智中(1993)《建築防火資料文獻目錄彙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專題計劃成 土地混合使用後火災風險改變分析方法之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 88 - 果報告。 洪志樺(2001)《常態性火災危險要因與危險度模式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研究所碩 論。 孫建國(1996)《住宅區建築物住商混合使用之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 術研究所碩論。 陳弘毅(1996)《火災學》。台北:鼎茂圖書。 陳柏宏(2002)《商業型建築火災荷重之調查研究(一)》。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四屆建築 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陳亮全(1989)《台北巿土地混合使用適宜尺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研究所。 陳詩蘋(2001)《以都市防災觀點探討危險據點設置之適宜性評估模式》。國立成功大學都 巿計畫研究所碩論。 陳育瑛(2004)《台中巿火災發生潛勢分析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都巿計畫研究所碩論。 陳璧(1996)《高火災危險建築物致命因素及評估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專題計 劃成果報告。 黃成忠(2004)《台灣量販店經營及獲利模式之研究—以家樂福及大潤發為例》。私立義守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論。 黃河順(2001)《以系統動態方法分析政治經濟環境對區域發展差異影響之初探》。國立成 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黃崑鏜(1992)《火災特性與土地使用、空間結構之關連性探討─以台北市78 年至80 年 之建築物火災案例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黃哲宗(2005)《應用系統動態學建立水患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 工程研究所碩論。 張力升(2001)《複合用途建築物使用特性之調查與防火避難設施設置規定之研究》。私立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巿計劃研究所碩論。 張慶進(2006)《火災風險量化評估與風險改善技術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 博論。 張鴻斌(2003)《高雄市都市發展與市中心區水污染之系統動力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論。 陸建浩(2002)《台中巿都巿防災系統動態模擬模式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 巿研究所碩論。 蔣得心(2004)《都巿地區街廓層級建物火災風險區劃方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 鄉研究所碩論。 熊光華(1998)《國內高層建築物火災危險與消防安全成本評估電腦化應用之研究》。內政 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熊光華(1999)《建築物火災危險及成本評估電腦模式適用性驗證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 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熊光華(2001)《都會地區地震後火災防制策略規劃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劃成 果報告。 土地混合使用後火災風險改變分析方法之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 89 - 蕭大山(2003)《火災風險度評估方法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巿 計畫研究所碩論。 蕭江碧(2000)《住宅廚房火災防制對策及技術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劃成果 報告。 蕭江碧(2001)《老舊住宅電線火災危險度調查分析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專題 計劃成果報告。 蕭江碧(2002)《建立與推廣都巿老舊住宅防火示範社區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 專題計劃成果報告。 羅郁棠(2004)《以系統動力學評估防治新興急性傳染病傳播對策之有效性—以台灣 SARS 疫情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論。 羅世輝(1990)《以系統動力學探討臺灣不動產市場週期循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少華(2002)《汐止水患影響都市發展與防洪政策之系統動力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論。 劉弘雁(1997)《高雄都會區水資源之系統動力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 所碩論。 劉東文(1997)《集合住宅複合使用對避難安全性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 究所碩論。 謝長宏(1980)《系統動力學—理論、方法與應用》。台北:中興管理顧問公司。 謝國正(1988)《居住環境火災危險度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巿中心商業區街廓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錢學陶(1996)《混合使用開發建築規劃準則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戴士杰(2004)《以系統思考分析危機管理:以印度波帕毒氣外洩事件為例》。國立中山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論。 土地混合使用後火災風險改變分析方法之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 90 - 日文 東京都防災会議( )《東京区部における地震被害の想定に関する報告書(II)》。 東京都防災会議(昭和53)《東京区部における地震被害の想定に関する報告書(I)》。 東京都防災会議(昭和60)《多摩地域における地震被害の想定に関する報告書》。 東京都防災会議(平成3)《東京における地震被害の想定に関する調查研究》。 英文 Abrahams, J., Stollard, P. (1991). Fire from First Principles—A design guide to building fire safety. New York: Chapman & Hall. Beard, A. N. (1996). Fire Models and Design. Fire Safety J., 1997: 28: 117-138. Bukowski, R. W. (1990). Fire Risk Assessment Method: Description of Methodology.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Burdekin, R. (1979). A Dynamic Spatial Urban Model: A Generalization of Forrester's Urban Dynamics Model. Urban Systems, Vol 4., pp.93-120. Cardona, Omar D. (2003). The Need for Rethinking the Concepts of Vulnerability and Risk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a Necessary Review and Criticism for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in R. G. Fox (Ed.), Recapturing Anthropology: Working in the Present Mapping Vulnerability: Duncanson, M. (1999). Spatial Patterns of Fatal Domestic Fire Incidents in New Zealand: Identifying Strategies for Injury prevention. Presented at SIRC 99 – The 11th Annual Colloquium of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re. Dunedin, New Zealand. Foster, H. D. (1980). Disaster planning: the preservation of life and proper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Frantzich, H. (1998). Uncertainty and Risk Analysis in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Lun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Report LUTVDG(TVBB-1016). Iowa City Fire Department (2002). 10-Year Strategic Plan- FY2003 to FT 2012. Jacobsen, C.(1984). Sociology and System Dynamics. Dynamica, Vol 10, Part I, summer 1984. Jonkman, S. N. et al (2003). An Overview of Quantitative Risk Measures for Loss of Life and Economic Damage. J.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3. Keisuke, H. and Takeyoshi, T. (). A Physically-Based Model for Urban Fire Spread. Marais, K. and Leveson, N. G. (). Archtypes for organisational safety. McGwin, G., Jr. et al (2000). The Epidemiology of Fire-Related Deaths in Alabama, 1992-1997. J. of Burn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2000: 21: 75-83. Parker, D. J. (1995). Hazard in the London Megacity. Middlesex University. Richardson, K. (2003). Learning from a Fi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Infill Housing. Robert, B. (1978).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of system dynamics, Cambridge: MIT press. Roux, J. (1982). A Discussion of Fire Risk Assessment. Fire Risk Assessment. 土地混合使用後火災風險改變分析方法之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 91 - Sayer, R. A. (1976). A Critique of Urban Modeling. Progress in Planning, Vol. 6, Part 3, Eds. Diamond, J.B. Loughlin, Pergamon Press, Oxford, 1976. Suvit, Y. ().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Protecting the Poor. Delivered at the “Social Protect Workshop 6: Protecting Communities- Social Fund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Tanaka, T., Ohmiya, Y. (2000). A Risk-based Translation of Fire Resistance Requirement. Fifteenth Meeting of the UJNR Panel on Fire Research and Safety, vol. 1. Ward, E. (2003). A system thinking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study, report #12 in the series: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study. Center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ilson, A. G. (1978). Review of 'A Critique of Urban Modeling' by R.A. Saye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78, Vol. 10, p.1086. Wisner, B. (2004). At risk: natural hazards, 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 Routledge, New York: Routledge. Wolstenholme, E. F. (2003). Towards the definition and use of a core set of archtypal structures in sysem dynamics. Syst. Dyn. Rev. 19, pp.7-26. 網站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http://www.nfpa.org/index.asp?cookie%5Ftest=1 [ 2006. 9. 6 ] Ventana System Inc. http://www.vensim.com/ [ 2006. 11. 3 ] 行政院內政部消防署 http://www.nfa.gov.tw/index.aspx?pid=33 [ 2006. 10. 25 ] 東京都総合防災部 http://www.bousai.metro.tokyo.jp/index.htm [ 2006. 10. 5 ] 東京都都巿整備局 http://www.toshiseibi.metro.tokyo.jp/index.html [2006. 10. 5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869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土地混合使用對火災風險的影響,本文以強調系統內部結構及變因間因果關聯的系統動力學觀點並作為研究法來探討。
實際操作上參照系統動力學主要的建模程序。界定本研究的混合使用方式為商業及住宅(不含工業),在辨別系統內生變數階段,一方面從火災科學之文獻搜尋影響火災風險的關鍵因素,另方面從其他實證研究或災例報告歸納重要的致災因子,建構因果迴路圖,並以此為基礎,轉寫模式方程式。實證地區則選擇台北縣淡水鎮內混合使用行為較明顯之街廓,以2002-2006 年該範圍內建築物火災案件數及傷亡人數為主要參照變數,對前述建立之模式反覆模擬修正。對於提高洒水系統安裝率及提高火災保險兩項設計策略,除在結果展現符合一般期望之結果外,並能在系統其他內生變數的變動趨勢中觀察策略對系統整體之影響,同時又能由模擬結果與實際數據資料的差異暗示原模式中其它原先未列入的變因存在。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o the impact which mixed-use to the fire risk, this issue considers a perspective of system dynamics that emphasis the intern structure of a system and the casual-eff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as an analytical approach. In practice, it refers to modal-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ystem dynamics mainly. Only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use were blend in landuse that in the discussion. In the phase of intern variables identifying, important components were searched from fire science literatures. Fatal vulnerable factors were collected from case studies or reports the other way. The casual-effect loops were sketched; and translated to numerous equations. The research region is chosen the blocks had significant mix-use effect in Tamsui Town, Taipei County. The modal was repeated improving by referencing mainly the casualty and number of fire cases during 2000 to 2006. In conclusion, the modal not generally displays expectational outcomes that two strategies increasing the rate of the installation of spray system and fire insurance but also shows the impact given by strategies. With difference between simulated outcomes and real statistics, it has the ability of suggesting critical variables ignored at firs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18:0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544002-1.pdf: 2767890 bytes, checksum: 6339471bdd4f0f33d5da86e1617adab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災害研究與風險評估 6 第二節 火災科學 11 第三節 火災風險 16 第四節 系統動力學 24 第五節 系統動力學與都巿研究 35 第六節 系統需求與本研究定位 37 第三章 研究分析內容 38 第一節 土地混合使用之相關概念 38 第二節 商圈發展 41 第三節 火災危險度 44 第四節 救災效能與消防準備、設施 47 第四章 模式建構 49 第一節 模式架構 49 第二節 系統邊界 49 第三節 因果回饋圖 50 第四節 結構流程圖與方程式 56 第五章 模式模擬 63 第一節 模擬檢驗 63 第二節 政策模擬 7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與可能之後續研究 84 參考文獻 8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土地混合使用後火災風險改變分析方法之研究—系統動力學觀點 | zh_TW |
dc.title |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the variation of fire risk in mixed-use area in a perspective of system dynamic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童慶斌(Ching-pin Tung),吳杰穎(Jie-Ying Wu),簡賢文(S. W. Chien) | |
dc.subject.keyword | 土地使用,混合使用,火災風險,系統動力學,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anduse,mixed-use,fire risk,system dynamics, | en |
dc.relation.page | 10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7-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