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972
Title: | 由家庭脈絡呈現重鬱症病友手足的聲音 Representing the Siblings of People with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in the Family Context |
Authors: | Li-Wei Tien 田禮瑋 |
Advisor: | 余漢儀(Hon-Yei Yu) |
Keyword: | 手足,家庭脈絡,疾病歷程,重度憂鬱症,居住安排, sibling,family context,illness process,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living arrangement, |
Publication Year : | 2008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回顧家有精神障礙者家屬的處境,發現相關文獻多以病友與主要照顧者父母的角度出發,手足成為學術討論時不被看見的隱形人
。故此研究要理解手足在陪病過程的經驗,並立基精障者手足相關學術研究發展脈絡,不再從單一主體及疾病的觀點切入,而要由家人關係脈絡凸顯病友手足家庭整體經驗,從這樣的呈現中,還原病友家庭未受疾病影響前的關係脈絡與獨特性,並檢視在重度憂鬱症初發年齡、疾病歷程等特性衝擊下,與家庭脈絡交互影響的過程。故研究以半結構深度訪談、三元交叉檢視法資料來源多元性的運用 ,訪問三個家庭的重鬱症病友、手足與父母共10位參與者。 研究結果發現,疾病與家庭脈絡交互影響是持續的過程,且家庭整體對疾病衝擊的回應,會用家庭熟悉的運作方法,來平衡疾病刺激下的變動,從中達到新的系統恆定,而家庭本身在因應疾病衝擊時,雖然有其限制,但解決之道也會在家庭中發展出來。三個家庭的經驗反應出,手足在陪病家庭中具有獨特的功能角色,能夠提供病友認為較合適的幫忙、對家庭提供別具創意的互動策略,不同於父母與病友的互動經驗。但在病友與父母不同住,父母遙控、納入女性健康手足成為照顧代理人的過程中,均有性別角色分工、男女資源分配不對等的現象,故從居住安排可以反映家庭內部的權力結構,尤其會凸顯性別在資源、權力上的差異,其中更有文化意涵值得討論。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在衛生教育、心理衛生實務、精神醫療服務與未來研究發展上的建議,及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6972 |
Fulltext Rights: | 有償授權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社會工作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97-1.pdf Restricted Access | 861.52 k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