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76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榮堅(Jung-chien 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ao-Chieh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皓潔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0:39:5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9-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0:39:5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7-29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籍 甘添貴,〈刑法新修正之公務員概念〉,《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初版,元照,2006。 甘添貴、謝庭晃合著,《捷徑刑法總論》,修訂二版,自版,2006。 安豐雄等合著,《軍事學導論》,初版,揚智,2002。 李麒,《軍事法理論與實務》,一版,新學林,2005。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修訂七版,三民,2007。 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初版,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2,1998。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三民,2001。 吳庚主持,《公務員基準法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0。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增訂九版,自版,2005。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增訂九版,自版,2005。 林東茂,《刑法綜覽》,二版,學林,2003。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初版,元照,2006。 林明鏘,《公務員法研究(一)》,修訂二版,自版,2005。 周志宏,〈職務命令與服從義務〉,《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初版,五南,2000。 洪福增,《刑法之理論與實踐》,修正增訂再版,1988。 洪陸訓、陳膺宇主編,《軍事社會學論文譯介》,政治作戰學校,2004。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三版,元照,2006。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三版,元照,2006。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增訂一版,自版,2001。 翁岳生編,《行政法》,二版,翰蘆,2000。 許玉秀,《犯罪階層體系及其方法論》,初版,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6,2000。 許玉秀、陳志輝合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9-2,2006。 許玉秀,〈當代刑法理論之發展〉,載於王兆鵬主編,《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一版,學林,2002。 陳子平,《刑法總論(上)》,初版,元照,2005。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七版,三民,2002。 陳新民,《軍事憲法論》,初版,揚智,2000。 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二版,2004。 張苙雲,《組織社會學》,初版,三民,1986。 張潤書,《行政學概要》,十四版,五南,1985。 謝瑞智,《刑法總論》,增訂二版,自版,2002。 蘇俊雄,《刑法總論Ⅱ》,初版,自版,1997。 二、翻譯書籍 Brehm/Kassin/Fein著,王慶福等譯,《社會心理學》,初版,雙葉書廊,2006。 David Beetham著,鄭樂平譯,《科層制》,初版,桂冠,1992。 Samuel P. Huntington著,洪陸訓等合譯,《軍人與國家》,時英,2006。 Smith, Eliot/Mackie, Diane著,莊耀嘉/王重鳴合譯,《社會心理學》,初版,桂冠,2001。 Thomas Blass著,黃澤洋譯,《電醒世界的人》,初版,遠流,2006。 川端 博著,甘添貴監譯,余振華譯,《刑法總論二十五講》,初版,元照,1999。 三、期刊論文 Jakobs著,許玉秀譯,〈罪責原則(Das Schuldprinzip)〉,《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2期,頁45-84,1996年4月。 李建良,〈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頁5-32,2007年9月。 李紹威,〈軍人抗命行為與規範之研究(上)〉,《軍法專刊》,第46卷第1期,頁22-39,2000年1月。 李瑞典,〈論軍人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頁1-10,2002年10月。 吳耀宗,〈評析刑法新修正之公務員概念〉,《警大法學論集》,第11期,頁107-280,2006年3月。 林雍昇,〈實質的刑法公務員概念兼論職務犯罪之保護法益及不法內涵〉,《律師雜誌》,第316期,頁69-85,2006年1月。 洪陸訓,〈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軍人服從義務與軍隊政治教育的詮釋〉,《復興崗學報》,第68期,頁1-19,1999年12月。 黃榮堅,〈圖利罪共犯與身份〉,《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頁184-191,1999年8月。 黃惠婷,〈強制性的緊急避難-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二三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頁210-220,2006年6月。 陳新民、范聖孟,〈以德國最新行政法院判決論軍人服從命令之義務與界限〉,《開南法學》,第1期,,頁1-71,2006年7月。 蔡墩銘,〈刑事責任與期待可能性〉,《法令月刊》,第41卷10期,頁137-139,1990年10月。 蔡聖偉,〈論公務員依違法命令所為之職務行為〉,《台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1期,頁165-223,2008年3月。 四、學位論文 李麒,《軍事勤務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博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林士毓,《軍隊懲罰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陸海空軍懲罰法修法方向》,輔仁大學博士論文,民國95年5月。 陳友鋒,《期待可能性-刑法上地位之回顧及展望》,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2年5月。 蘇昱憲,《我國公務人員服從義務之研究》,台北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貳、德文文獻 一、德文書籍 Alexy, Robert, Der Beschluß de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s zu den Tötungen an der innerdeutschen Grenze vom 24.Oktober 1996, in: Berichte aus den Sitzungen der Joachim-Jungius-Gese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e.V,Hamburg, Göttingen 1997. Eser, Albin, Schuld und Entschuldbarkeit von Mauerschützen und ihrer Befehlsgebern -Zu einem unbewältigten Problem bei der Bewältigung von DDR-Alttaten, in: Reinhard Böttcher u.a. (Hrsg) , Festschrift für Walter Odersky zum 65. Geburtstag , 1996. Jakobs, Günth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Aufl., Berlin/New York 1991. Kühl, Kristia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5.Aufl., München 2005. Marxen, Klaus/Werle, Gerhard: Die strafrechtliche Aufarbeitung von DDR-Unrecht Eine Bilanz, Berlin 1999.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1, 4.Aufl. ,München, 2006. Siekmann, Hanno: Das Unrechtbewusstsein der DDR-„Mauerschützen“, Berlin 2005. Stratenwerth, Günter:Verantwortung und Gehorsam-zur strafrechtlichen Wertung hoheitlich gebotenen Handelns, Tübingen 1958 Wessels, Johannes/Beulke, Wern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35.Aufl. , Heidelberg 2005. 二、期刊論文 Amelung, Knut: Die Rechtfertigung von Polizeivollzugsbeamten , in: Jus 1986. Dannecker, Gerhard: Die Schüsse an der innerdeutschen Grenze in der höchstrichterlichen Rechtsprechung , in: JURA 1994. Hirsch, Hans Joachim , Das Schuldprinzip und seine Funktion im Strafrecht , in: ZStW 1994. Küper, Wilfried: Grundsatzfragen der “Differenzierung” zwischen Rechtfertigung und Entschuldigung , in: Jus 1987. Lücke, Jörg: Der allgemeine Schuldausschliessungsgrund der Unzumutbarkeit als methodisches und verfassungsrechtliches Problem , in: JR 1975. Wittig, Peter: Der übergesetzliche Schuldausschließungsgrund der Unzumutbarkeit in verfassungsrechtlicher Sicht , in: JZ 1969. 三、法院裁判 BGHSt 39,1 BGHSt 39,168 BGHSt 40, 241 參、英文文獻 Milgram, Stanley: Obedience to Authority, New York 197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76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認為行為人行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最核心的判斷標準應為:「是否行為人當時之處境,幾乎所有與行為人同類型之人立於行為人之處境皆無可能為法所期待之行為,若肯定的話,就可認為行為人為適法行為無期待可能性,即於行為人處境之下,行為人對於該違法行為之反對動機遠小於行為動機時,則可認定行為人為適法行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在德國邊境圍牆守衛案中,邊境守衛是處於一個完全異於現代民主社會價值觀之極權社會中,基於當時東德整個政治生活環境氛圍,政府對人民強力為政治意識型態灌輸及形塑對於西德資本主義社會的敵對態度,再加上邊境守衛從小所接受的社會主義教育,一再強調對國家政府忠誠的重要性,而灌輸其叛逃的人民是國家及全體人民公敵的概念,另外考量到極權政府下軍隊中之個人所具有的反抗可能性,應認為東德邊境守衛當時所為的射殺行為,雖然依據理性的行為標準,應被評價為不法行為,但在評價行為人責任時,考慮到行為人當時所處之時代環境係極端異於現今價值觀之環境,且行為人在軍事組織中係處於最底層無任何決斷權力之執行國家指令的角色,應認為行為人在當時不為射殺行為之行為反對動機應遠低於為射殺行為以阻止人民逃亡之行為動機,因而應認定行為人在當時脈絡下欠缺為合法行為之期待可能性,其射殺行為若無行為人本身特殊可期待情形的話,應認為行為人之行為欠缺期待可能性而得阻卻刑事責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will be as follows. The standard to estimate the “Possibility of Expectation (Zumutbarkeit)” under the Criminal Law should be “when people at the point of the time to act, the incentive not to offense the Criminal Law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incentive to take that action, and we can’t expect people to take that legal action. We can affirm that to expect people taking a legal action at that point is im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Mauerschützen” Case in Germany”, under the milieu of East Germany totalitarian despotism where the nation strongly implanted ideology concept to their people, the frontier guard received socialism education which accentuated the importance of royalty to their nation. In addition, the frontier guard in the military was at the lowest position and had no right or power to make any decision.Therefore, when we think about the milieu at that time and the frontier guard’s position in the military, the action to shot the escaped citizen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at the action didn’t offense the Criminal Law because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Expectation (Zumutbarkeit)” to ask the frontier guard to take a legal action not to shot the citizen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39:5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a21054-1.pdf: 1914256 bytes, checksum: eae7d0fece94cc2edc34a0444f5632e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 2 第一項 研究範圍 2 第二項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德國邊境圍牆守衛案(Mauerschützen) 5 第一節 基礎事實背景 5 第一項 東德邊境設施情況 5 第二項 射擊武器使用的法律基礎 5 第三項 邊境守衛所受之政治灌輸 6 第四項 執行邊境崗哨前之值勤指令 7 第五項 致逃亡者於死或讓其逃亡成功對邊境守衛之影響 7 第六項 東德居民及邊境守衛對於邊境制度的看法 8 第二節 第一則邊境圍牆守衛案判決(BGHSt 39,1) 8 第一項、案件事實 8 第二項、關於守衛刑事責任之法院判決見解 9 第三節 第二則邊境圍牆守衛案判決(BGHSt 39,168) 10 第一項、案件事實 10 第二項、關於守衛刑事責任之法院判決見解 12 第四節 第三則邊境圍牆守衛案判決(BGHSt 40, 241) 13 第一項、案件事實 13 第二項、關於守衛刑事責任之法院判決見解 14 第五節 聯邦憲法法院邊境圍牆守衛案判決見解(BVerfGE 95, 96) 15 第六節 法院判決見解之學說評析 16 第一項 依上級命令之行為 16 第二項 禁止錯誤 18 第七節 小結 20 第三章 從行政學、組織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之角度分析服從行為 23 第一節 從行政學與組織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科層組織中之個人 23 第二節 服從權威之社會心理學實驗 26 第一項 實驗基本設計與進階變化實驗 26 第一款 實驗基本設計 27 第一目 招募實驗參與者 27 第二目 實驗地點與參與人員 28 第三目 實驗進行程序 28 第四目 實驗後的面談與詢問聽取 32 第二款 進一步變化與控制之實驗與實驗結果 33 第一目 遙遠無聲回應實驗 33 第二目 聲音回應實驗、靠近實驗、肢體碰觸實驗 33 第三目 實驗環境與學習者身體狀況變化實驗 37 第四目 實驗者與學習者個人特質變化實驗 38 第五目 實驗者遠離實驗 38 第六目 女性作為實驗對象實驗 39 第七目 學習者附加參與條件實驗 39 第八目 實驗地點改變實驗 40 第九目 實驗對象自由選擇電擊強度實驗 41 第三款 權威者身份地位改變之實驗 41 第一目 實驗者與學習者要求逆轉實驗 43 第二目 普通人扮演實驗者給予命令實驗 44 第三目 實驗者與學習者角色互換實驗 44 第四目 雙重權威實驗 45 第四款 團體影響之實驗 47 第一目 實驗對象同儕反抗權威實驗 47 第二目 實驗對象不親自施加電擊實驗 49 第二項 服從權威原因之分析 49 第一款 服從權威之內外在因素 50 第一目 階級制度的存在 50 第二目 神經機械學(Cybernetic)的觀點 51 第三目 可變性(Variability)因素 52 第四目 家庭 53 第五目 制度組織環境 54 第六目 獎賞制度 54 第二款 服從權威者心理機制之分析 55 第一目 服從之在前條件 55 第二目 代理人狀態 57 第三目 黏合要素 59 第三節 服從權威實驗之學說評析 61 第四節 小結 66 第四章 軍職人員服從義務之探討 69 第一節 公務員服從義務之界限 69 第一項 公務員概念之界定 70 第一款 學理上之公務員概念 70 第二款 我國現行行政法規上之公務員概念 70 第三款 我國現行刑法上公務員概念 71 第二項 命令概念之界定 73 第三項 公務員服從義務之界限 75 第四項 公務員服從義務規範之外國立法例 77 第一款 德國公務員服從義務規範 77 第二款 奧地利公務員服從義務規範 78 第三款 日本公務員服從義務規範 79 第五項 我國現行法公務員服從義務規範之評析 80 第二節 軍職人員服從上級命令之界限 81 第一項 軍隊組織之特性 81 第二項 軍人之角色功能 82 第三項 軍人服從義務之法律規範 83 第一款 德國法之規範 83 第二款 我國法之規範 86 第四項 軍人服從上級命令之界限 87 第三節 小結 89 第五章 軍職人員服從上級違法命令行為之期待可能性評價 93 第一節 違法性階層之評價 93 第一項 依上級命令之行為 93 第二項 義務衝突 99 第三項 強制性緊急避難 101 第二節 期待可能性之評價 103 第一項 罪責原則與罪責內涵 103 第二項 期待可能性 108 第一款 期待可能性概念之發展歷史 108 第二款 期待可能性之體系定位 112 第三款 期待可能性之適用範圍 114 第四款 期待可能性之判斷標準 118 第三項 東德邊境守衛依上級命令行為之期待可能性評價 122 第三節 小結 126 第六章 結論 127 附記 本論文後續相關待研究之議題 131 參考文獻 13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刑法期待可能性概念論軍職人員依上級違法命令之行為
-以<德國邊境圍牆守衛案>為核心探討素材- | zh_TW |
dc.title | Investigating the Issue of the Execution of Illegal Orders by Military Personnel under the Concept of Zumutbarkeit
-Taking the “Mauerschützen” Case in Germany as Core Material-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建良(Chien-Liang Lee),李聖傑(Sheng-chieh Lee) | |
dc.subject.keyword | 期待可能性,邊境圍牆守衛案,柏林圍牆射殺案,軍職人員,依上級命令行為,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ossibility of Expectation (Zumutbarkeit),Mauerschuetzen,Military Personnel,the Execution of Orders, | en |
dc.relation.page | 136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 1.87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