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70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美娥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Mei-E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周子謙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Tsz-Him Chau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9-15T16:53:3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9-16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9-15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10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按英文字母與中文筆畫順序)
一、報章、期刊雜誌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香港) The New Leader (美國) 《人生》(香港) 《大拇指》(香港) 《文藝季》(香港) 《中國學生周報》(香港) 《出版月刊》(香港) 《自由談》(台灣) 《自由陣綫》(香港) 《亞洲畫報》(香港) 《新思潮》(香港) 《盤古》(香港) 《學友》(香港) 《工商日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中華日報》(台灣) 《自由人》(香港) 《香港時報》(香港) 《星島日報》(香港) 《華僑日報》(香港) 《聯合報》(台灣) 二、作家文本 任穎輝,《夜香港》(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10)。 西西,《手卷》(台北:洪範出版社,1988.03)。 林適存,《鴕鳥》(香港:亞洲出版社,1953.05)。 林適存,《第一戀曲》(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10)。 南郭,《紅朝魔影(一集)》(香港:復旦出版社,1952.09)。 南郭,《紅朝魔影》(台北:兄弟出版社,1955.12)。 張一帆,《春到調景嶺》(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01)。 黃天石,《獻心》(香港:受匡出版部,1928.04)。 傑克,《珊瑚島之夢》(香港:自由出版社,1957.06)。 雲輝,《古城英烈》(香港:自由出版社,1952.09)。 曾憲法,《搭帳篷的地方》(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07)。 趙滋蕃,《半下流社會》(台北:瀛舟出版社,2002.02)。 托爾斯泰(Leo Tolstoy)著,傑克編,《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集》(香港:基榮出版社,1952)。 三、專書 Barlett, Christopher John. (1992).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A Political History of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1945. London: Longman. Bourdieu, Pierre. (1976).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f Arts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ang, Kuo-sin. (2016). Eight Months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A Report on the First Eight Months of Communist Rule in China.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Dimbleby, David, Reynolds, David. (1988). An Ocean Apa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tain and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Dobson, Alan P. (1995).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Fu, Po-shek. (2023). Hong Kong Media and Asia’s Co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ntham, Alexander. (1965, 2012). Via Ports: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ambro, Edvard. (1955). The Problem of Chinese Refugees in Hong Kong: Report summitt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Holland: A.W. Sijthoff-Leyden. Government Printer. (1956). Hong Kong Annual Report 1955.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Hohendahl, Peter Uwe. (2016). Building a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Case of Germany, 1830-1870. Trans. by Renate Baron Franciscono. Ithaca &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M.A. Barnett. (1962). Report of The Census 1961: Volume III.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Louis, WM. Roger, Bull, Hedley (Ed.). (1986).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since 194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obert, Priscilla (Ed.). (2016). The Power of Culture: Encount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Robert, Priscilla, M. Carrol, John (Ed.). (2016). Hong Kong in the Cold War.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Scott-Smith, Giles, Krabbendam, Hans (Ed.). (2003). The Cultural Cold War in Western Europe 1945-1960. London: Frank Class. Tolstoy, Leo. (1904). What Is Art? (Aylmer Maude Trans.).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mpany. 《現代文學美術協會宣言》(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1959.02)。 《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圖書目錄》(香港:亞洲出版社,1959.09)。 上官予,《文學天地人》(台北:黎明,1981.05)。 也斯(梁秉鈞),《城與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2)。 也斯(梁秉鈞),《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論集》(香港:中華書局,2013.05)。 也斯著,黃淑嫻、沈海燕、宋子江、鄭政恆編,《也斯的五〇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論集》(香港:中華書局,2013.05)。 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編,《本黨經營事業四十六年度檢討報告》(出版地不詳: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1958)。 王世昭編,《天文臺報卅周年報慶特輯》(香港:天文臺報社,1966)。 王宏志,《本土香港》(香港:天地圖書,2007.03)。 王齊樂,《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香港:波文書局,1983.02)。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11)。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09)。 ———,《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7.11)。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8.02)。 ———,《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10)。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08)。 王德威、季進、劉劍梅編,《當代人文的三個方向——夏志清、李歐梵、劉再復》(香港:三聯書店,2020.07)。 王鴻志、梁元生、羅炳良編,《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香港中文大學四十週年校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白楊,《台港文學:文學生態與寫作範式考察》(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02)。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下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12)。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1979.07)。 江寶釵、王德威編,《第11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域外經驗與中國文學史的重構》(台北:文水,2017.06)。 危令敦,《《當代文藝》研究:以香港、馬新、南越的文學創作為中心的考察》(香港:天地圖書,2019.06)。 呂芳上、黃克武訪問,王景玲紀錄,《覽盡滄桑八十年: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12)。 呂大樂,《四代香港人》(香港:進一步,2007)。 李永熾口述,李衣雲撰寫,《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台北:游擊文化,2019.05)。 李尚埈著,萬象翻譯、鄧冰瑩譯,《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4.06)。 李淑敏著,鄺健銘譯,《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台北:季風帶,2019.02)。 吳昊,《香港電影民俗學》(香港:次文化,1993.07)。 吳海傑著,張升月、齊崇硯譯,《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香港:三聯書店,2024.04)。 易文著,藍天雲編,《有生之年——易文年記》(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 易君左,《海角天涯十八年(上集)》(台北:大明王氏,1970.12)。 易君左,《海角天涯十八年(中集)》(台北:大明王氏,1970.12)。 林適存,《文藝的履痕》(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03)。 官有垣,《半世紀耕耘:美國亞洲基金會與台灣社會發展》(台北:台灣亞洲基金會,2004.10)。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2007.03)。 杜英,《冷戰文藝風景管窺:中國內地與香港,1949-1967》(台北:台灣學生,2020.09)。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08)。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09)。 袁良駿,《香港小說史(第一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03)。 馬五先生(雷嘯岑),《我的生活史》(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70.04)。 馬家輝,《在廢墟裏看見羅馬》(香港:天地圖書,2006.07)。 徐蘭君、李麗丹編,《建構南洋兒童:戰後新馬華語兒童刊物及文化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10)。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01)。 陳平原、陳國球、王德威編,《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03)。 陳正茂,《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期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台北:元華文創,2021.12)。 陳昌鳳,《香港報業縱橫》(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06)。 陳建忠,《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台北:南十字星,2018.08)。 ———,《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台北:南十字星,2018.08)。 陳建忠等,《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03)。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陳國球編,《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評論卷一》(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02)。 陳國球、陳智德等著,《香港文學大系:導言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07)。 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台北:聯經,2019.07)。 陳智德編,《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文學史料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02)。 陳惠芬,《香港、國共與英美1949-1959:歷史與文獻》(香港:陳惠芬,2009.02)。 孫揚,《國民政府對香港問題的處置(1937-1949)》(香港:三聯書店,2017.12)。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王國軍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台北:聯經,2017.09)。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〇與八、九〇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09)。 許定銘,《醉書札記》(台北:威秀資訊,2011.06)。 梁家麟,《福音與麵包——基督教在五十年代的調景嶺》(香港:建道神學院,2000.12)。 梁秉鈞、陳智德、鄭政恆編,《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匯智出版,2011.03)。 梁錫華,《祭壇佳里》(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87.06)。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文化,2015.03)。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01)。 張美君編,歌頓.奧城(Gordon T. Osing)、梁秉鈞譯,《形象香港:梁秉鈞詩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台北:秀威,2016.02)。 張詠梅,《邊緣與中心: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67)》(香港:天地圖書,2003)。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04)。 ———,《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2.12)。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06)。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8.06)。 麥志坤著,林立偉譯,《冷戰與香港——英美關係1949-1957》(香港:中華書局,2018.07)。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03)。 黃子平,《害怕寫作》(香港:天地圖書,2005.09)。 黃仁,《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台北:秀威,2010.06)。 黃仲鳴,《香港三及第文體流變史》(香港:香港作家協會,2002.09)。 黃康顯,《香港文學的發展與評價》(香港:秋海棠文化,1996.04)。 黃愛玲、李培德編,《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 黃萬華,《跨越1949:戰後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文學轉型研究》(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19.03)。 黃潘明珠,《汗墨傳世——香港新文學出版第一人孫受匡及受匡出版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3)。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2003.12)。 馮品佳編,《通識人文十一講》(台北:麥田,2004.09)。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李啟彰等譯,《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台北:稻鄉,2012.06),頁25-44。 游勝冠編,《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2016.11)。 游勝冠、熊秉真編,《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10)。 單德興,《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台北:書林,2022.05)。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02)。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10)。 雷震著,傅正主編,《雷案回憶》(台北:桂冠,1989.03)。 雷震著,傅正主編,《雷震日記(1950年)》(台北:桂冠,1989.05)。 雷震著,傅正主編,《雷震日記(1951年)》(台北:桂冠,1990.07)。 雷震著,傅正主編,《雷震日記(1953年~1954年)》(台北:桂冠,1990.07)。 雷震著,傅正主編,《給蔣氏父子的建議與抗議》(台北:桂冠,1990.09)。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董橋,《橄欖香:小說人生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04)。 趙滋蕃,《文學原理》(台北:東大,1988.03)。 趙稀方,《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香港:三聯書店,2019.07)。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07)。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07)。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香港新文學年表(一九五〇—一九六九)》(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鄭蕾,《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香港:中華書局,2016.12)。 翟韜,《文化冷戰與認同塑造:美國對東南亞華人華僑宣傳研究(1949-196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0.07)。 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1997.10)。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慕容羽軍,《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香港:普文社,2005.07)。 ————,《看路開路——慕容羽軍香港文學論集》(香港:初文,2019.12)。 劉以鬯,《舊文新編》(香港:天地圖書,2007)。 劉以鬯,《同道心影:記憶中的文友》(香港:中華書局,2023.07)。 劉奎,《冷戰初期台灣與香港詩壇的交流與互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0)。 黎秀明,《文化雜交:1950年代香港言情小說》(香港:天地圖書,2020.05)。 樊善標,《諦聽雜音:報紙副刊與香港文學生產(1930-1960年代)》(北京:中華書局,2019.08)。 ———,《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香港:見山書店,2024.02)。 盧瑋鑾編,《醒世懵言——懵人日記選》(香港:天地圖書,2011.06)。 盧瑋鑾、熊志琴編,《香港文化眾聲道1》(香港:三聯書店,2014.07)。 應鳳凰,《五〇年代台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台灣文學生態》(台北:春暉,2004.06)。 戴華萱,《成長的迹線——台灣五〇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台北,萬卷樓,2016.05)。 鄺可怡,《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香港:中華書局,2024.06)。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輯,《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出版,1998.02)。 羅永生,《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鐘文伶主編,《文學與思想的跨域交會——二〇一九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21.04)。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09)。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琦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02)。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01)。 高馬可(John M. Carroll)著,林立偉譯,《帝國夾縫中的香港:華人精英與英國殖民者》(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21)。 傅科(Michel Foucault)等著,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1)。 雷蒙特‧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1)。 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四、期刊、會議論文 力匡,〈五十年代香港的「副刊文學」〉,《香港文學》25期(1987.01),頁92-93。 王梅香,〈台灣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與可能〉,《社會分析》9期(2014.08),頁111-149。 ———,〈美援文藝體制與20世紀50年代臺港文學傳播——以《「亞洲」短篇小說選》為觀察對象〉,《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期(2017.01),頁279-301。 ———,〈冷戰時期非政府組織的中介與介入:自由亞洲協會、亞洲基金會的東南亞文化宣傳〉,《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卷1期(2020.03),頁123-158。 王鈺婷,〈冷戰局勢下的臺港文學交流──以1955年「十萬青年最喜閱讀文藝作品測驗」的典律化過程為例〉,《中國現代文學》19期(2011.06),頁83-114。 ———,〈文化資本與戰爭遺緒的共構:以臺灣外省籍男作家於《亞洲畫報》短篇小說徵文比賽之獲獎現象及其意義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15期(2018.12),頁221-266。 平可(岑卓雲),〈誤闖文壇憶述(續完)〉,《香港文學》7期(1985.07),頁94-99。 朱西甯,〈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9期(1977.09),頁2-9。 阮毅成,〈中央工作日記(三十)〉,《傳記文學》92卷2期(2008.02),頁119-131。 李金銓,〈香港新聞界的左左右右〉,《百姓》88期(1985.01),頁26-27。 李進發,〈從藝術與情感評托爾斯泰的藝術論〉。《美育月刊》15期(1991.01),頁36-44。 李瑞騰,〈香港文學在台灣:一個歷史的考察〉,《文學評論》21期(2012.08),頁38-43。 阿部軍治,〈武者小路実篤とトルストイ(その四)——〈新しき村〉を中心として——〉,《言語文化論集》49期(1999.01),頁1-66。 吳國坤,〈冷戰中的文化傳承——張國興與亞洲影業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3期(2022.10),頁142-159。 周芬伶,〈戰慄之歌——趙滋蕃小說《半下流社會》與《重生島》的流放主題與離散書寫〉,《東海中文學報》18期(2006.07),頁197-216。 南郭,〈香港的難民文學〉,《文訊》20期(1985.10),頁32-37。 秦賢次,〈新文學運動以來的文學社團(下)(一九二一~一九四九)〉,《文訊》32期(1987.10),頁269-282。 陳國球,〈文學與文學史的斷裂與賡續——《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總序〉,《臺灣文學研究雧刊》23期(2020.02),頁1-20。 陳德和,〈人文的創構與護持:儒道淑世主義的對比〉。《揭諦》6期(2004.04),頁141-161。 張詠梅,〈開拓者的足跡——試論《人人文學》〉,《香港文學》156期(1997.12),頁4-13。 須文蔚,〈葉維廉與臺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東華漢學》15期(2012.06),頁249-273。 ———,〈1950年代台灣的香港文化與傳播政策研究:以雷震之赴港建議與影響為例證〉,《中國現代文學》33期(2018.06),頁171-190。 須文蔚、顏訥,〈一九五〇年代香港文藝副刊連載小說研究:以《香港時報》副刊為對象〉,《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3卷1-2期(2016.05),頁94-130。 傅葆石,〈文化冷戰在香港:《中國學生周報》與亞洲基金會,1950-1970(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73期(2019.06),頁47-62。 黃天石,〈雲南起義的史實解剖〉,《大人》12期(1971.12),頁3-12。 黃仲鳴,〈兒女情多,風雲氣少——黃天石小說探索〉,《香港文學》348期(2013.12),頁69-76。 黃念欣,〈舞照跳——香港電影與文學中的舞廳文化與城市想像〉,《中國文學學報》2期(2011.12),頁281-293。 黃美娥,〈臺灣「反共文學」創作範式的形構、邊界想像與作家經驗〉,《東亞觀念史集刊》14期(2018.06),頁203-261。 ———,〈誰在調景嶺上吟詩?——戰後臺、港古典詩歌關係起點及其相關問題〉,《政大中文學報》36期(2021.12),頁301-344。 黃燕萍,〈「南來南國豈為錢」?——從五十年代初香港的難民潮談到南來文人在香港文壇的生存形態〉,《文學世紀》37期(2004.04),頁51-54。 傑克,〈狀元女婿徐枕亞〉,《萬象》1期(1975.07),頁42-48。 楊明,〈大隱於世:專訪林適存先生〉,《文訊》67期(1991.05),頁107-111。 楊孟軒,〈調景嶺:香港「小臺灣」的起源與變遷,1950-1970年代〉,《臺灣史研究》18卷1期(2011.03),頁133-183。 楊國雄,〈傑克:擅寫言情小說的報人〉,《文學評論》11期(2010.12),頁54-62。 葉高華,〈從解密檔案重估二戰後移入臺灣的外省籍人數〉,《臺灣史研究》28卷3期(2021.09),頁211-229。 趙稀方,〈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與香港小說〉,《二十一世紀》98期(2006.12),頁87-96。 趙綺娜,〈冷戰與難民援助:美國「援助中國知識人士協會」,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九年〉,《歐美研究》27卷2期(1997.06),頁65-108。 鄭宏泰、黃紹倫,〈何世禮身份認同的心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14期(2009.08),頁104-113。 劉以鬯,〈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文學──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香港文學》6期(1985.06),頁13-18。 劉俊,〈論香港文學(生產)的「馬賽克」形態——以文學制度/機制為視角〉,《香港文學》381期(2016.09),頁48-59。 樊善標,〈文學史「如何香港」的設想——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香港文學「三人談」與陳國球〈香港文學大系總序〉〉,《政大中文學報》25期(2016.06),頁91-128。 蔣興立,〈《半下流社會》、《藍與黑》的身體書寫與理想空間〉,《臺灣文學研究雧刊》24期(2020.08),頁1-32。 賴宇曼,〈香港報章連載小說之死〉,《百家文學雜誌》2期(2009.06),頁51-65。 謝泳,〈政治與學術之間:羅隆基的命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9期(1995.06),頁41-48。 蘇偉貞,〈在路上——趙滋蕃《半下流社會》與電影改編的取徑之路〉,《成大中文學報》45期(2014.06),頁373-404。 蘇雯,〈每因酒醉鞭名馬——訪永不退休的南郭〉,《中華文藝》21卷6期(1981.08),頁7-18。 李君山,〈《總裁批簽》與軍事議題舉隅〉(未刊稿),「新史料、新視野:總裁批簽與戰後中華民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正文教基金會主辦,2013.11)。 翁智琦,〈流亡時代的香港書寫:趙滋蕃《半下流社會》與邱永漢《香港》〉(未刊稿),「第十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主辦,2013.07)。 黃美娥、魏亦均,〈認識敵人的方法:林適存《紅朝魔影》的歷史敘事與文學政治〉(未刊稿),「語言的權力,權力的語言:概念/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主辦,2016.11)。 五、學位論文 Ying, Feng-Huang. (2000). Reassessing Taiwan's Literary Field of the 1950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吳兆剛,〈五十年代《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研究〉(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7)。 沈海燕,〈南來香港:「和平文藝」作者——一九五、六〇年代《星島晚報》副刊「星晚」的連載小說研究〉(香港:嶺南大學博士論文,2016)。 李卓賢,〈黃天石二十至四十年代報人小說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碩士論文,2018)。 林俊宏,〈「反共大業」:由《天讎》看翻譯運作〉(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胡芳琪,〈一九五〇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九)〉(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陳陵子,〈顯隱之間:文化冷戰中的香港亞洲出版社〉(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7)。 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臺灣五〇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陳智德,〈放逐的視角:五、六〇年代香港新詩硏究〉(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1999)。 柴宇瀚,〈徐復觀與《民主評論》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史學組碩士論文,2010)。 翁智琦,〈反共所繫之處: 冷戰前期臺港泰國民黨報紙副刊宣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 許元蘋,〈「文獎會」(1950-1956)中、長篇得獎小說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符澤琛,〈羅旭龢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20)。 曾卓然,〈周作人與五十年代香港散文〉(香港:嶺南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16)。 黃文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檠,〈「地方」的形塑與重構:戰後台港移民作家書寫中在地意識的過渡與轉折〉(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楊富閔,〈五〇年代臺灣文學在七〇年代的錯置與重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3)。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樊俊朗,〈國民黨在香港的組織、活動與困境(1949-197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8)。 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〇年代反共文藝體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六、檔案資料 Voluntary Liquidation of Foreign Companies Files, “Aid Refugee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c.”, From October 31, 1952 to December 30, 1960, HKRS113-2-199.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335次會議紀錄摘要」(1952.04.30),〈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記錄摘要〉,《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110701-00011-029。 「中常會第二〇一次會議(六月十三日)紀錄」(1955.07.01),〈一般資料——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記錄 (一)〉,《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605-001。 「台(41)改秘室字第0087號張其昀、蕭自誠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1/0072。 「台(44)中秘室登字第33號張厲生、鄭彥棻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2/0087。 「台(43)中秘室字第0044號張其昀、鄭彥棻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3/0031。 「台(44)中秘室登字第33號張厲生、鄭彥棻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4/0222。 「台(44)中秘室登字第170號張厲生、鄭彥棻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4/0114。 「台(48)央秘字第254號陶希聖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8/0183。 「台(49)央秘字第060號唐縱、陶希聖、陳建中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9/0048。 「台(49)央秘字第115號唐縱、陳建中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49/0092。 「台(52)央秘字第045號唐縱、葉翔之呈」,黨史館藏,館藏號:總裁批簽52/0029。 〈香港時報社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程草案〉,「本黨經營事業概況」,黨史館藏,檔號:會6.41/4。 〈李秋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典藏號:129-240000-1362。 〈林適存(南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29-240000-3005。 〈黃天石(黃傑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典藏號:129-210000-3922。 〈雷嘯岑(雷南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國史館藏,典藏號:129-210000-0324。 香港中南日報社(1954.04.26)。「聘張彤為香港中南日報駐臺特派員及楊翰、錢翊平為駐臺灣記者」,〈海外報刊雜誌社在臺設分社〉。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75000000A/0043/012/1/1/006。 香港時報社(1952.06.28)。「香港時報社工作報告」,〈補助香港地區反共報刊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39/32907/0006/001/080。 香港時報社(1953.09.30)。「香港時報本年度八個月工作之檢討」,〈補助香港地區反共報刊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39/32907/0006/001/080。 香港時報社(1953.09.30)。「香港時報本年度八個月工作之檢討」,〈補助香港地區反共報刊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39/32907/0006/001/080。 香港時報社(1953.09.30)。「香港時報管理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議程」,〈補助香港地區反共報刊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39/32907/0006/001/080。 香港時報社(1953.09.30)。「承注及新世說之續寫擬于元旦改版時為之」,〈補助香港地區反共報刊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39/32907/0006/001/080。 總統府(1950.05.03)。「為擬具津助香港反共報刊辦法請核定」,〈補助香港地區反共報刊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200000000A/0039/32907/0006/001/080。 七、網絡及其他資料 Churchill, Winston. The Sinews of Peace. (1946). https://shorturl.at/Im3Dc 黃勇,〈「真實」的書寫?──張愛玲土改小說論〉,《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4期(2004.03)。網址: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401052.pdf 盧國綸,〈盧作孚之死〉,《南方周末》1106期(2005.04)。網址:http://www.southcn.com/weekend/culture/200504210032.html 趙綺娜,〈一九五〇年代的香港美國新聞處:美國在亞洲之反共宣傳政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4)。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70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自九〇年代以降,台灣文學研究者開始以重估或修正之姿,更周延地思考「反共文學」的複雜面貌。然而,倘若回到歷史現場,1949年作為國共內戰的關鍵時刻,事實上大量人員同時往台、港兩地移動,兩地文學場域亦隨之出現巨大變化。因此,若以上述台灣反共文學的重估史作為對照,將「五〇年代香港反共文學」視為獨立的研究範疇,其相關論述則仍亟待增補。
本論文以「文學生產」與「文本敘事」為座標,試圖處理反共小說此一文類在五〇年代香港文學場域中的生產模式、作品內容如何與「香港」闡連,又如何與反共理念彌合。首先,本文透過勾勒五〇年代香港反共文學生產空間的歷史面貌,指出在地緣政治局勢與讀者市場性格的影響下,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在場域中充滿競逐、妥協、合流等力量,因而造就出一種「政治市場化」生產策略共識,復以「美援」與「(國民)黨援」兩個外在政治因素為切入點,爬梳反共文學作品的實際生產模式與情形。接續,本文透過分析黨營報刊《香港時報》的反共連載小說,探討文本敘事如何因地制宜而作出轉變,呈現一種「由顯入隱的過程」。此外,則是以美援民間出版機構「亞洲出版社」為觀察對象,窺探其中以香港為敘事空間的反共長篇小說,如何透過結合空間道德化與啟蒙敘事;以及透過呈現流亡者處身香港社會時所呈現的生命困境,形構出「香港」的一種側面,同時又以此嫁接反共思想。結合「外緣的文學生產」與「內緣的文學敘事」,本文最後意欲指出,反共小說儘管未必有意識地體認與建構本土,然而在無意識間展露的「香港特質」:一種「不為本土發聲的本土」,或許已悄然撬動本土思考的成規。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ince the 1990s, Taiwan literary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re-evaluate or revise the complexity of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However, returning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the year of 1949 was a critical mo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n fact moved to Taiwan and Hong Kong, which led to a great change in the literary field of both plac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if we take the above-mentioned revaluation as a comparison, meanwhile regarding ‘Hong Kong's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as an independent field of study, obviously the relevant discussion of the latter still needs to be complemented.
Taking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textual narrative’ as the coordinat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al with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anti-communist fictions in Hong Kong literary field during the 1950s, and how the works are connected with ‘Hong Kong’ while harmonizing with the anti-communist thought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overall landscape of the anti-communist literary production space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1950s, pointing out that a result of ‘political marketis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geo-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personality of the readers' market in Hong Kong. After that, by using the two external political factors of ‘US aid’ and ‘KMT aid’, this paper collates the actual mode of production of the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as well as how their contents were linked to “Hong Kong” and how they were integrated with anti-communist thoughts. Nex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nti-communist serial novels in the party-run newspaper Hong Kong Times(《香港時報》),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he narrative style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texts, presenting a ‘process from the visible to the invisibl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US-aided private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Asia Press’(亞洲出版社)as another example to observe how anti-communist fictions set in Hong Ko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moralization’ and enlightenment narratives, as well as presenting the plight of the exiles, form a certain side of ‘Hong Kong’, while, once again, grafting on the anti-communist thoughts. Overall, by combining the ‘exogenous’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the ‘endogenous’ (textual narrative) part, this paper aims to point out that although anti-communist fictions may not consciously recognise and construct the locality, but a kind of ‘dis-appearance’ of locality, which may still able to stimulate the possibilities of local thinki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9-15T16:53:33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9-15T16:53: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i
學位論文學術倫理暨原創性聲明書 iii 謝 辭 iv 摘 要 vi Abstract vii 目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理論與視角 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理論 12 三、研究視角 14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19 一、「反共文學」研究 19 二、「五〇年代香港文學」研究 24 三、「五〇年代香港反共小說」研究 31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 35 第二章 五〇年代香港反共文學生產空間 37 第一節 協商區域:五〇年代香港反共文化空間形塑 37 第二節 美援文學生產:非牟利組織(NGO)與民間出版機構 51 第三節 黨援文學生產:國民黨、《香港時報》與僑辦刊物 60 第四節 小結 68 第三章 《香港時報》連載反共小說的敘事趨向 69 第一節 副刊年代:五〇年代《香港時報》副刊風格(1949-1959) 69 一、五〇年代香港報紙文藝副刊與連載小說 69 二、《香港時報》副刊的反共文化宣傳 75 第二節 寫實與虛構:林適存(南郭)的報導反共小說 83 一、〈紅朝魔影〉的政治操作與醜怪敘事 83 二、從〈紅朝魔影〉、〈南雁北飛〉到〈燭影搖紅〉的虛構變化 90 第三節 淑世的策略:黃天石(傑克)的言情反共小說 95 一、言情視閾外的「傑克小說」 95 二、〈隔溪香霧〉、〈珊瑚島之夢〉的教化與救贖 100 第四節 小結 106 第四章 「亞洲出版社」長篇反共小說敘事的「香港」形構 107 第一節 跨媒介網絡:「亞洲出版社」與五〇年代香港文化產業 107 一、「亞洲出版社」、「亞洲電影公司」與《亞洲畫報》 107 二、「亞洲出版社」的文學生產模式與特色 112 第二節 島內與島外:空間中的地方感知與成長啟蒙 118 一、地方空間書寫中的二元對立 118 二、難民的流動遷移與成長啟蒙 125 第三節 在香港活下去?:流亡敘事中的生命困境 132 一、《半下流社會》的理想困境與超越 132 二、《春到調景嶺》與《搭帳篷的地方》的生存困境與抉擇 138 第四節 小結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143 參考文獻 147 附錄一:新世紀出版社文學創作出版目錄(1952-1954) 164 附錄二:自由出版社「自由文藝叢書」目錄(1952-1954) 165 附錄三:友聯出版社文學創作出版目錄(1951-1959) 166 附錄四:亞洲出版社「文藝創作」出版目錄(1953-1961) 168 附錄五:「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會員名單與簡史 173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文學生產與文本敘事:五〇年代香港反共小說研究 | zh_TW |
dc.title |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Textual Narratives: The Study of Hong Kong’s Anti-Communist Fictions in the 1950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須文蔚;陳智德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Wen-Wei Shiu;Chi-Tak Cha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五〇年代,香港文學,反共文學,《香港時報》,亞洲出版社,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1950s,Hong Kong Literature,Anti-communist Literature,Hong Kong Times,Asia Press, | en |
dc.relation.page | 174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3207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10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8.67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