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56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彭錦鵬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ing-Peng P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晨恩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En Cha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05T16:36:5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06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05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7-3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部分
下山憲治、林倖如,2017,<於日本環境行政中之程序法的意義>,《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39。 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楊國樞,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王江偉,2015,<威權體制下的環境抗爭與政府回應-臺灣經驗的分析>,《兩岸基層選舉與地方治理研究通訊》,3, 20-33。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 33-56。 丘昌泰,2022,《公共政策》,臺灣:巨流圖書。 司法改革雜誌編輯部,2001,<RCA污染事件始末>,《司法改革雜誌》,35, 55-60。 石勳平,2019,《公害訴訟中因果關係要件事實舉證責任之分配與減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朱鎭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13-158。 何明修,2002,<衝突的制度化?公害糾紛處理法與環境抗爭>,《教育與社會研究》,3, 35-64。 吳仕吉,1999,《拜耳案與石化政策∼政策網絡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1998,<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 33-44。 李佳達,2009,《我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制度之實証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崇僖,2013,<公害訴訟中因果關係認定之科學與法理>,《全國律師》,17, (1):5-16。 孟維德,1999,《公司犯罪影響因素及其防制策略之實證研究 : 以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污染事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念慈,2009,《結構網絡與政策形成過程:國道五號蘇澳花蓮段案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芬,2015,《從預防觀點探討台灣公害糾紛之處理-以 2010 年六輕大火公害糾紛為例》,臺灣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林建龍,2004,《六輕問題與地方政府因應作為:網絡府際管理之觀點》,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胡至沛,2012,<管制風險認知與環境永續發展: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0, 41-71。 張新楣,2020,<美國法之環境損害賠償-兼論我國相關法制及裁判>,《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09-186。 張慶勳,2011,《論文寫作軟實力:悠遊在研究寫作天地中》,臺北市:五南。 許靜娟,2009,《環境運動與環評制度的合作與矛盾:以第六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宗,2018,《我國環境法制架構之研究-以環境公民訴訟制度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潁峰,2000,《台灣環保政治的結構與策略分析-核四案與拜耳案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傅玲靜,2022,<行政法上調解機制之法制研究-以環境調解為例>,《東吳法律學報》,33, 83-154。 馮瑞傑,2007,<民主轉型期台灣市民社會與國家的互動:市民社會菁英的認知>,《國家與社會》,127-170。 劉力仁,2017,《我國環境爭議公共參與機制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梓梅,2004,《政策網絡之研究--以台灣南北高速鐵路建設計畫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宗秀,2004,<鄰避情結之衝突協商>,《亞太經濟管理評論》,8, 67-84。 蔡震榮、余修智,2021,<由公共危害概念論行為與制裁之立法裁量及法實踐>,《軍法專刊》,67, 45-74。 鄭永志、張英磊,2019,<公害糾紛損害賠償事件舉證責任之標準-以公害糾紛裁決與法院判決之實務案例為中心>,《法政學報》,129-171。 戴裕家,2008,《中石化安順廠之環境治理—從社區居民的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簡奕寬,2011,《環境運動與人權:由環境公民訴訟談起》,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忠華,2006,《日本國憲法環境權法理與判例之研究-兼論台灣之環境權》,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貳、西文部分 Freeman, J. L 1955. The Political Process. New York:Doubleday. Heclo, Hugh. 1978. "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 eds. A. King.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87-124. Kenis, Patrick; Volker Schneider. 1991. Policy Neworks and Policy Analysis: Scrutinizing a New Analytical Toolbox. Frankfurt am Main:Campus Verlag. Kickert, Walter J. M., Erik-Hans Klijn. 1997.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Sage Publication. Lowi, Theodore J 1969. The end of liberalism: Ideology, policy, and the crisis of public authority. New York:W. W. Norton. Marsh, David; R.A.W. Rhodes.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Clarendon Press.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Wilks, S.; M. Wright. 1987. "Conclusion: Comparing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s: States, Sectors, and Networks". eds. S. M. W. Wilks. Comparative Government Industry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56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隨著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公害事件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加害行為的間接性、繼續性和複雜性,以及損害的深刻性和廣闊性。這些特性導致受害人在請求損害賠償時,面臨許多舉證困難,包括證明損害發生、計算損害數額、證明加害人故意過失,以及證明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係等,請求權消滅時效也是一個挑戰。
現行法律主要依據民法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相關規定處理公害糾紛,但這種傳統型態的舉證責任分配,在公害案件中對受害者極為不利。雖然1999年民法修正增訂第191條之3,放寬了因果關係認定,但仍需探討是否足以應對公害糾紛的特殊性。此外,現行法律關於消滅時效的規定是否適用於公害糾紛,是否需要制定特別時效規定以加強保護,也值得思考。 本研究以RCA污染案為例,以政策網絡理論中行動者與議題面分析架構,將上述兩項主題透過文獻整理與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爬梳。本研究證實其網絡為行動者間以非利益的議題性相互連結,其主體為受害者所組的成自救會/RCA員工關懷協會,其他人權團體、律師團體、環保及公衛團體或個人,則以分工的方式運作。公民力量的展現,也影響了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在環境保護議題的結論。 現今民法規定尚不足因應當前公害事件的民事賠償處理,這部分在本案的運作網絡上有高度共識,且受訪者亦認有必要透過立法明文再予補強。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應以立法方式針對舉證責任明文加以調整,讓司法審理過程有明確依據;消滅時效亦應明文延長,以符合公害糾紛案件的特性;並應將資訊請求權明文保護,以回應現代社會對社會正義的需求。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nique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 tort cases in Taiwan, focusing on the complexities of proving harm, establishing causation, and resolving statute of limitations issues. It assesses the adequacy of current Civil Code provisions, including the 1999 amendments, in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isputes.
The research uses RCA litigation as a case study, uses policy network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of stakeholder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The study reveals collaborative networks of victims' associations,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s, legal groups and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highlighting the impact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on justice reform.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legal provisions on compensation for environmental torts. The study recommends specific legislation to adjust the burden of proof, extend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and protect 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requests. The proposals aim to address existing legal deficiencies and meet society's expect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05T16:36:54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05T16:36: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壹、研究動機 3 貳、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壹、研究範圍 5 貳、研究限制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8 壹、研究流程 8 貳、研究架構 9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0 壹、文獻分析法 11 貳、深度訪談法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我國公害事件處理現況 16 壹、公害糾紛處理法立法背景 16 貳、公害糾紛事件舉證責任分配 19 參、環境責任法草案 23 肆、環保及公害事件議題相關研究 25 伍、2017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 27 陸、小結 29 第二節 各國有關公害事件之規範與運作 29 壹、德國環境責任法 31 貳、日本公害紛爭處理法 35 參、美國環境訴訟案例 41 肆、小結 47 第三節 RCA污染案例介紹 47 壹、事件背景 48 貳、社團參與概況 51 參、RCA污染案相關判決整理 54 肆、小結 57 第四節 政策網絡相關理論及研究 57 壹、政策網絡概念之發展 58 貳、政策網絡分析之要素 63 參、運用政策網絡理論之環保議題相關研究 65 第三章 政策網絡理論在RCA污染案的觀察 69 第一節 各類團體在RCA污染案之網絡探究 70 第二節 RCA污染案在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的角色 77 第三節 RCA污染案後續發展 82 壹、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67號民事判決 82 貳、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0號民事判決 85 參、小結 87 第四節 其他重大公害案件比較觀察 88 第五節 小結 93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政策及修法建議 97 壹、適度調整舉證責任 97 貳、延長請求權時效 98 參、完善其他配套規定 99 參考文獻 101 壹、中文部分 101 貳、西文部分 103 附錄 105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公害事件舉證責任及時效問題研究-RCA污染案為例 | zh_TW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IN PUBLIC NUISANCE INCIDENT:A CASE STUDY OF RCA LAWSUIT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千維;李仲軒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hien-Wei Wang;Chung-Hsien Lee | en |
dc.subject.keyword | 環境侵權,舉證責任,消滅時效,政策網絡理論,RCA污染案例,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ENVIRONMENTAL TORT,BURDEN OF PROOF,EXTINCTIVE PRESCRIPTION,POLICY NETWORKS THEORY,RCA CASE, | en |
dc.relation.page | 115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1896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02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2.0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