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67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鶴宜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Hoyi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傅裕惠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UI FU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10-03T17:06:5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7-30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10-03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8-08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專書論著
王嵩山:《臺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扮仙與作戲》,臺北縣(今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7年二版。 王安祈:《當代戲曲 : 附劇本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______:《臺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卷,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9年。 王世信:《歌仔戲〈燕歌行〉與敘事設計》,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22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硏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朱宗慶:《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臺北:時報出版社,2022年。 林經甫、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臺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 吳紹蜜、王佩迪:《蕭守梨生命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 : 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城邦文化發行,2004年。 汪其楣:《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沈惠如:〈地方性傳統劇目修編探討——以《陳三五娘》為例〉,收入《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頁171-200。 林美璱:《歌仔戲皇帝 : 楊麗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7年。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 : 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______:《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______:《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上、下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社,2016年。 林孝庭:《蔣經國的臺灣時代——中華民國於冷戰下的臺灣》(臺北:遠足文化,2021) 邱 婷:《明華園:臺灣戲劇世家》,臺北:獨家出版社,1995年。 ______:《出將入相亂彈嬌——一方舞台流轉人生》,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1年。 邱坤良:《民間戲曲散記》時報書系初版,臺北:時報文化,1979年。 ______:《野台高歌 : 臺灣戲曲活動的參與》皇冠叢書630種,臺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 ___:《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 ______:《舊劇與新劇 :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硏究(1895-1945)第一版》,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年。 ___:《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臺北:時報出版社,1996年。 ______:《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 : 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 ______:《陳澄三與拱樂社 : 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硏究個案》,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______:《飄浪舞台 : 臺灣大眾劇場年代 》,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邱坤良等:《踏過煙花、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臺北: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2020年。 邱莉慧等編著:《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臺北: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11年。 紀慧玲:《凍水牡丹》,臺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胡耀恆:《西方戲劇史》上、下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施如芳:《快雪時晴:施如芳劇作三齣》。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2017年。 徐麗紗:《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硏究》,臺北:學藝出版社,1991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出版社,2006年。 徐麗紗、林良哲:《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7年。 唐美雲:《人生的身段》,臺北:圓神出版社,2019年。 陳健銘:《野台鑼鼓》,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 陳幼馨:《臺灣歌仔戲的異想世界: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臺北縣(今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0年。 陳健銘:《野台鑼鼓》,臺北縣(今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89。 黃裕元:《飄浪曼波》I、II。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 許博允:《境會元勻:許博允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18年。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______:《戲曲經眼錄》,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年。 曾郁珺、徐亞湘:《城市、蛻變、歌仔味:臺北市歌仔戲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2年。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96年。 游素凰:《廖瓊枝歌仔戲唱腔藝術探討》,新北市:學海出版社,2004年。 ___:《歌仔戲音樂載體之研究(外二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22年。 廖瓊枝等:《陳三五娘》,臺北: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年。 ___:《山伯英台》,臺北: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年。 ___:《什細記》,臺北: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6年。 廖秀容:《歌仔戲實錄》,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4年。 _____:《見錄歌仔戲》,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5年。 _____:《印記舞台》,臺北:稻鄉出版社,2017年。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 _____:《璀璨明霞 : 歌仔戲影視三棲紅星小明明劇藝人生》初版,宜蘭: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1年。 _____:《臺灣戲曲景觀 》,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_____:《臺灣歌仔戲史論 : 文本、展演與傳播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劉南芳:《臺灣歌仔戲中的活戲套路及程式語言》,臺北:文津出版社,2016年。 ______:《劉南芳歌仔戲劇本創作集(一)》,臺北:文津出版社,2016年。 劉淑燕:《美夢正青春:春美的影像筆記書》,高雄:春美歌劇團出版,2011年。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_____:《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年二版。 簡秀珍:《開枝散葉根猶在 : 宜蘭總蘭社的繁華與衰微》,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5年。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蔡欣欣主編:《牡丹花開:廖瓊枝七十風華》,臺北縣(今新北市):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2004年。 林朝號:《2005年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 吳正婷主編:《歌仔天團.春藝尬戲——2010-2015高雄春天藝術節歌仔戲紀錄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 林曉峰主編:《歌仔戲(薌劇)邵江海研究》,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5年。 Christopher B. Balme(克里斯多夫・巴爾梅),白斐嵐譯:〈導論〉,The Theatrical Public Sphere. 《劇場的公共領域》,臺北:書林出版社/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2019年。 江武昌等:《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 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室編:《閩台民間藝術散論》臺灣硏究叢書第一版,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年。 二、政策研究報告 文化部施政計畫:《文化部中程施政計畫(102-105年度)》 賴逸芳:《106年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生態觀察與分析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2017年。 賴逸芳、花佳正、盧俊偉:《109年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生態觀察與分析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2021年。 蘇昭英等:《臺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敎育部社會敎育司、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編作:《民間傳統技藝調查報告》(臺北市:敎育部社會敎育司),1980年。 敎育部社會敎育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編作:《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訪查報告》(台北市:敎育部社會敎育、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81年。 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簡訊第123號》,2020年4月24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獎項民間訪問調查分析與建議計畫》,臺北: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2021年。 《二〇二一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邱坤良、劉可強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東北部民俗技藝園整體規劃報告書》,1993年3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廖瓊枝、黃雅蓉、邱秋惠等著,《臺灣傳統歌仔戲藝術薪傳計畫》身段教材,1997年2月。 三、期刊論文與研討會合集 《民俗曲藝:民間劇場專輯》,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3年。 王安祈:〈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觀賞王吟秋《春閨夢》〉,《表演藝術》雜誌第42期,1996年4月號,頁94-95。 ______:〈專業素養與宏觀視野──八十九年度戲曲評論的貢獻與侷限〉,收入《八十九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1年,頁98-103。 ______:〈女人豈止在徽州?大陸地方戲在當代臺灣劇壇的處境〉,《表演藝術雜誌》第126期,2003年6月號,頁55-59。 王友輝:〈京劇元素在臺灣現代戲劇中的碰撞與融合〉,《傳藝雙月刊》第104期,2013年,108-11頁。 司黛蕊:〈胡撇仔的分裂時空──從「本土文化」之外再看歌仔戲〉,《民俗曲藝》第148期,2005年6月,頁7-42。 石文戶口述、古嘉齡記錄整理:〈談臺灣歌仔戲的精緻化──以實際的編導經驗為例〉,收入臺北市現代戲曲文教協會編︰《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6月,頁197-218。 石文珊:〈漳州歌仔戲「薌劇」〉,《漢聲雜誌》1989年6月號,頁78-81。 江 凡:〈變身求精緻,何苦獨愛京味?歌仔戲京劇化的思考〉,《表演藝術》雜誌第116期,2002年8月號,頁63-65。 狄珊口述、劉南芳、陳美莉記錄整理:〈臺灣電視歌仔戲劇本寫作之特色〉,收入臺北市現代戲曲文教協會編︰《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6月。頁103-165。 李 疾:〈浪子回頭時:葉青的「歌仔戲溯源」意義〉,《表演藝術》雜誌第12期,1993年10月號,頁26-28。 沈惠如:〈跨越文化地域,融鑄戲曲新境,「戲曲本土化」的省思〉,《表演藝術》雜誌第130期,2003年10月號,頁28-31。 周慧玲:〈「國劇」、「國家主義」與文化政策〉,《當代雜誌》107期,1995年3月1日,頁50-67。 ______:〈菁英論述與官方政策的共生與悖離:臺灣現代劇場論述的跨文化挪用問題初探〉,發表於「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臺北:2004 年 7 月 15-16日。 ______:〈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印尼峇里與臺灣台東布農部落的文化表演比較研究〉,收入《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蘇碩斌主編,臺北: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2年,頁77-151。 ______:〈全球化時代的戲劇史書寫策略——亞洲國際藝術與區域性美學板塊形構初探〉,收入于善祿、林于竝編:《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19。 林良哲:〈從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第38 期,1999年,頁3-49。 王見川:〈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第38 期,1999年,頁77-100。 陳進傳:〈本地歌仔研究的回顧〉,《宜蘭文獻》第38 期,1999年,頁134-58。 林幸慧:〈靜水流深的韻味——談《彼岸花》的第三者角色李金龍〉,《表演藝術雜誌》第101期,2001年5月號,頁61-62 林惠君:〈廖瓊枝:歌仔戲國寶,薪傳劇藝精髓〉,《遠見》雜誌第374期,2017年8月號,頁187-188。 林鶴宜:〈體系與視野:五十年來(1949-2002)臺灣學者對傳統戲曲學的建構〉,《戲劇研究》第3期,2009年1月1日。頁1-47。 ______:〈暗夜、金枝、胡撇仔——評金枝演社《臺灣女俠白小蘭》〉,《表演藝術》雜誌第51期,1997年2月號,頁54。 林茂賢:〈另類史觀,戲耍兒女情長:明華園戲劇團《鴨母王》〉,《表演藝術》雜誌第116期,2002年8月號,頁22-24。 林恩顯:《民間技藝人才與民族藝術傳承硏究報告》,林恩顯主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0年。 ______:《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調查與現況》,臺北:敎育部,1984年。 柯銘峰:〈淺談歌仔戲音樂新素材的運用──以《刺桐花開》一劇的平埔族歌謠為例〉,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頁334-52。 邱坤良:〈七十一年臺灣區地方戲劇大賽評審感言〉,《時報雜誌》第162期,1983年1月9日-15日,頁50-53。 ______:〈金玉其表:八十四年的臺灣民間戲曲〉,收入《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頁86-97 ______:〈為臺灣的野台戲整型 改善民間劇團營運的一點看法〉,《表演藝術》雜誌第 8期,1993年6月,頁29-56。 邱昭文:〈瞎子摸象乎?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表演藝術》雜誌第27期,1995年1月號,頁11-14。 紀慧玲:〈期待本土創作的起航〉,收入《八十五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7年,頁74-91。 ______:〈自築的神話國度:評國光劇團《媽祖》〉,《表演藝術》雜誌第66期,1998年6月號,頁84-87。 ______:〈囝仔轉大人:歌仔戲如何演繹史詩悲劇?〉,《表演藝術》雜誌第79期,1999年7月號,頁58-60。 ______:〈本土化的迷思與難題:國光劇團《廖添丁》〉,《表演藝術》雜誌第84期,1999年12月號,頁71-73。 ______:〈未被發明的傳統〉,《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34期,2020年10月號,頁11。 紀蔚然:〈劇評難為〉,《表演藝術》雜誌第50期,1997年1月號,頁94-95。 施如芳:〈劇之本不在,戲根著何土? 從中國大陸「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思考本土戲曲創作〉,《表演藝術》雜誌第123期,2003年3月號,頁27-34。 ———:〈為創作爭一席之地,孰能致之?從現有歌仔戲劇本徵選機制反思「外台價值」〉,《表演藝術》雜誌第126期,2003年6月號,頁12-15。 ______:〈老劇種新風向〉,收入《九十二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4,頁146-59。 秦嘉嫄:〈傳統化的現代劇場—歌仔戲在後殖民的脈絡中〉,收入《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王秋桂主編,2009年。 陳中申:〈的確是瞎子摸象 國樂參與歌仔戲〉,《表演藝術》雜誌第30期,1995年4月號,頁94-96。 陳永菁:〈開一台拖拉庫去做歌仔戲 新野台:新和興的電動拖拉庫舞台〉,《表演藝術》雜誌第39期,1996年1月,頁38-39。 陳 彬:〈國樂加入歌仔戲音樂的伴奏〉(上),《表演藝術》雜誌第40期,1996年2月號,頁94-96。 ___:〈國樂加入歌仔戲音樂的伴奏〉(下),《表演藝術》雜誌第41期,1996年3月號,頁85-87。 游源鏗:〈給我一個舞台 歌仔戲的野台怎麼變?〉,《表演藝術》雜誌第7期,1993年5月,頁6-9。 游素凰:〈學、演相濡的新科苗:復興劇校歌仔戲科〉,《表演藝術》雜誌第49期,1996年12月,頁20-21。 游庭婷:〈特別企劃: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新編京劇」的回顧與省思〉,《表演藝術》雜誌第87期,2000年3月號,頁28-33。 曾慧雪:〈歌仔戲實驗劇《李娃傳》座談會〉,《表演藝術》雜誌第39期,1996年1月號,頁72-76。 陶維鈞:〈好戲上場:臺灣戲曲中心開機暖身〉,《PAR表演藝術》第297期,2017年9月號,頁48-49。 張嘉容:〈兩齣說嘴戲、編劇雙「陳」記:淺談歌仔戲輕喜劇與文學性〉,《表演藝術》雜誌第105期,2001年9月號,頁8-11。 傅裕惠:〈九〇年代以來歌仔戲「正典化」的美學現象〉,《民俗曲藝》第209期,2020年9月,頁67-110。 ———:〈歌仔戲現代劇場化的全面演練:試探幾種藝術節機制與場域對新編歌仔戲的影響〉,《民俗曲藝》218期,2022年12月,頁113-59。 ______:〈情慾想像的流動性與政治性:從2000年代以來的幾齣新編與外台歌仔戲談起〉,《婦研縱橫》第111期,2019年10月31日,頁16-25。 ______:〈狂熱眼神為摯愛、追戲經年終不悔—戲棚下的戲迷身影〉,《PAR表演藝術》第318期,2019年6月,頁134-137。 ______:〈就信神明賞的飯!走進外台戲班的江湖—明珠女子歌劇團、一心戲劇團與春美歌劇團〉《PAR表演藝術》第318期,2019年6月,頁138-142。 葉玫汝:〈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外台歌仔戲表演生態——從官方與知識份子的介入談起〉,收入周慧玲主編《2019跨域借鏡產學對話想像臺灣下一波限當代戲劇史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出版,2021),頁218-231。 廖俊逞:〈秀琴范蠡獻西施,從外台演回內台〉,《PAR表演藝術》154期,2005年10月,頁104。 鄭宜峰:〈十年一覺戲棚夢〉,《表演藝術》雜誌101期,2001年5月號,頁80-83。 鄭黛瓊:〈師生同吟歌仔調,秀朗國小歌仔戲團〉,《表演藝術》雜誌第67期,1998年7月,頁95-97。 劉南芳:〈《李娃傳》——建築在兩岸歌仔戲之間的橋樑〉,《表演藝術》雜誌第36期,1995年10月,頁101-02。 ______:〈夏王與阿Q照個面:談京劇的現代化與本土化〉,《表演藝術》雜誌第45期,1996年8月號,頁86-87。 ______:〈追求戲曲藝術的個性-臺灣歌仔戲發展上的幾個基礎〉,《當代雜誌》第131期,1998年,頁34-35。 ______:〈色呈繽紛!花落何方?評河洛歌子戲團《彼岸花》〉,《表演藝術》雜誌第101期,2001年5月號,頁63-64。 ______:〈當今臺灣歌仔戲改編的挑戰—從即興到定本〉,《戲劇學刊》第四期,2006年7月,頁105-31。 劉秀庭:〈做一齣唐山公與平埔媽牽手的戲,陳美雲歌仔戲《刺桐花開》〉,《表演藝術》雜誌第86期,2000年2月號,頁10-11。 ______:〈天價不抵自製、明華園新戲《燕雲十六州》〉,《表演藝術》雜誌第46期,1996年9月號,頁10-12。 劉宇均:〈傳統的老戲、新編的景點——《陳三五娘》觀後記〉,《表演藝術雜誌》第6期,1993年4月號,頁114-15。 劉春曙:〈閩台錦歌漫議――歌仔戲形成三要素〉,《民俗曲藝》第72、73期,1991年7月,頁264-291。 蔡欣欣:〈原漢「牽手」的文化角力 評《刺桐花開》〉,《表演藝術》雜誌第88期,2000年4月號,頁61-63。 ______:〈臺灣歌仔戲八〇年代以來之發展〉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 ______:〈臺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〇到一九九七年台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131期,1998年,頁14-33。 _______:〈「日光歌劇團」演藝現象述論〉,《民俗曲藝》第198期,2017年12月,頁263-304。 蕭阿勤:〈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編輯委員會《臺灣的七十年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謝筱玫:〈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年,頁158-74。 ———:〈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年,頁79-110。 ———:〈兩個版本的《邵江海》:戲劇史的書寫政治〉,《戲劇研究》第6期,2010年7月,頁149-168。 ———:〈臺灣歌仔戲音樂愈見豐彩燦爛〉,《表演藝術》雜誌第235期,2012年7月號,頁79-81。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編印,1998年。 《宜蘭文獻雜誌歌仔戲專刊》第38期,宜蘭:宜蘭縣史館,1999年。 四、學位論文 王雲玉:《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方芷絮:《公設文化機構功能角色之探討——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石婉舜:《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班論文,2010年) 江秋華:《外台歌仔戲演員表演槪念之探討 : 九〇年代末期臺北地區的圈內觀點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莊曙綺:《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臺灣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AiritiLibrary, doi:10.6342/ntu.2005.02681. 許美惠:《七〇年代以來臺灣歌仔戲的現代性回應及其經營模式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澤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https://hdl.handle.net/11296/cc6yay>。 曾泳豪:《臺灣歌仔戲演員培育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黃慧琥:《民權歌劇團外台歌仔戲的音樂運用》(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鍾怡君:《「傳統與創新」—河洛歌子戲團的發展(1991-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鄭宜峰:〈河洛劇團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鄭佳姍:《政府資助表演藝術團隊之研究-以文化部「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瀏覽與擷取日期:2022年12月28日《華藝線上圖書館》。doi:10.6342/NTU202003397 劉南芳:《臺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祖慈:《文化政策下的臺灣歌仔戲─1982-2002》(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 紀慧玲:《國家政策下的外台歌仔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蘇碩斌:《戰後臺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映秀:《臺灣歌仔戲傳統文場樂師的養成及其技藝-以臺北地區為限》(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鍾怡君:《傳統與創新」—河洛歌子戲團的發展(1991-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蕭君霖:《融合中西戲劇文化的臺灣劇場歌仔戲─孫榮輝與一心戲劇團》(國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謝筱玫:《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Hsieh, Hsiao-Mei. Across the Strait: history, performance and gezaixi in China and Taiwan.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08. Silvio, Teri J. Drag Melodrama/ Feminine Public Sphere/ Folk Television: 'Local Opera' and Identity in Taiwan.” Diss.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8. 五、報刊媒體與網路 〈結合社會建設.提昇活動內涵 加強文化建設方案 十二項目四年完成〉,《中央日報》第4版,1987年2月5日。 〈研擬中長程文化建設方案 郭為藩提出開創性做法〉,《聯合報》第5版,1988年10月27日。 丁洪哲:〈《民生論壇》 誰有資格評選戲劇〉,《民生報》第9版,1988年3月23日。 牛川海:〈清明上河圖傳統樂棚出現文藝季:「民間劇場」活動發古幽思〉,《民生報》第7版(文化新聞),1982年10月10日。 王禎和:〈訪問對象歌仔戲導演陳聰明──歌仔戲仍是尚未定型的地方戲〉,《電視周刊》第742期,1976年12月27日出版。 王振義:〈從明華園的崛起經過,談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誤導〉,《自立晚報》第10版(自立副刊),1987年3月7日。 ______:〈鄉土情結與現代化暗影崇拜〉,《自立晚報》第10版(自立副刊),1987年4月27日。 王安祈:〈什麼是京劇本土化?〉,《自由時報》第39版(藝術特區),1998年4月25日。 王友輝:〈小劇場裡的大夢想:劇場青春記事〉,《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13年6月13日。 王亞玲:〈表演界:更改稅法會更有意義〉,《中國時報》第6版(大社會),1992年6月17日。 ______:〈歌仔戲全盛期最熱門的戲、劉南芳重新包裝陳三五娘〉,《中國時報》第37版(影視焦點),1993年2月5日。 ______:〈陳三五娘搶救歌仔戲〉,《中國時報》第29版(藝術/戲曲),1993年2月17日。 ______:〈國家劇院地下樓主機室失火、《陳三五娘》被迫停演〉,《中國時報》第22版(影視文化新聞),1993年2月21日。 台北訊:〈文藝季演出帳目、林懷民希望公開〉,《聯合報》第9版,1980年5月9日。 ___:〈北市戲劇季定廿日揭幕、連續33天演出66場〉,《聯合報》第9版(影視綜藝),1980年10月3日。 ___:〈「新聞專欄」何需付費、這筆費用付給誰、戲劇季宣傳費惹是非〉,《聯合報》第9版(影視綜藝),1980年10月3日。 ___:〈楊麗花昨演「漁孃」,觀眾踴躍情況熱烈〉,《聯合報》第9版,1981年3月3日。 ___:〈地方劇賽別生枝節〉,《聯合報》,1983年1月9日第9版。 台北市、高雄市與臺灣省地方戲劇編劇群:〈本省地方戲劇的改良與創新——給邱坤良先生的一封公開信〉,《聯合報》第5版,1983年1月26日。 ___:〈民間劇場下鄉、週四在台南將軍鄉演出〉,《中央日報》第9版,1987年11月23日。 ___:〈文建會提報廿七項文化建設方案.列為國建六年計畫優先執行項目〉,《中央日報》第12版,1990年12月18日。 本報訊:〈靈安社慶百十週年、民俗文化基金會宣布成立〉,《中國時報》第9版,1979年12月15日。 ___:〈文建會昨成立;孫院長勉積極策劃工作、推展文化活動紮根民間〉,《中國時報》第二版,1981年11月12日。 ___:〈強調傳統與創新、文藝季活動展開——共分四大項為期長達三個月〉,《中央日報》第九版,1982年10月3日。 ___:〈地方劇賽別生枝節〉,聯合報第9版,1983年1月9日。 ___:〈結合社會建設.提昇活動內涵 加強文化建設方案 十二項目四年完成〉,《中央日報》第4版,1987年2月5日 ___:〈研擬中長程文化建設方案 郭為藩提出開創性做法〉,《聯合報》第5版,1988年10月27日。 ___:〈鄉土與現代的結合:明華園歌劇是文藝季的開鑼戲,他們的狂野與純樸將搬上舞台〉,《中央日報》第9版,1983年9月9日。 社 論:〈論文藝季的作法〉,《中國時報》第2版,1980年3月27日。 社 評:〈文化會議閉幕、文建工作開始〉,《民生報》第2版民生論壇體育新聞,1990年11月11日。 老嘉華:〈慎重召開製作協調會議、所有決定不算數,社教館長隨時可做改變、亂踢皮球沒擔當,到底誰來為戲劇季作主?〉,《聯合晚報》第8版(藝文版),1988年4月9日。 李蕙璇:〈飆演白蛇傳水漫舞台,王海玲魏海敏孫翠鳳昨接力演出〉,《聯合報》第14版(文化),2001年6月26日。 李亦杜:〈國民黨選將大臺北掃街,人潮熱情相迎──馬英九偕丁守中、穆閩珠、蔡正元、陳雪芬等遊行拓票,與潘維剛同台唱歌仔戲博得滿堂彩,晚上北縣為劉炳偉站台〉,《中央日報》第5版二合一選戰特別報導,2001年11月29日。 李玉玲:〈外台戲巨星 秀琴前進台北劇場;去年有兩百多天外台演出紀錄,她身兼團長和演員,戲曲學者視為重振歌仔戲的明日之星,今演出《尪某情》〉,聯合報第14版,2002年5月10日。 ______:〈最近台北很歌仔:南部天王郭春美、廟口歌仔戲連番上場〉,《聯合報》C6版(文化),2006年7月20日。 ______:〈國家歌仔戲團 立院公聽會 近百戲曲人 分派對峙〉,《聯合報》C3版,2007年1月13日。 ______:〈姚嘉文黃虎印登台引議論〉,《聯合報》A8(文化/生活),2007年12月25日。 李 昂:〈一個魔幻與歡笑的劇場:看明華園歌仔戲團(上、下)〉,《中國時報》第8版(人間副刊),1983年9月16、17日。 吳心柳:〈文建會能做些什麼〉,《聯合報》第三版,1981年7月13日。 吳靜吉:〈擁抱我們的鄉土2:我的初戀,求新求變的歌仔戲〉,《聯合報》第8版,1983年9月11日。 ______:〈文藝季專題介紹,傳統與創新:從歌仔戲的傳統談明華園的創新〉,《中央日報》第10版,1983年9月20日。 汪宜儒:〈外台戲唱進國家劇院秀琴歌劇團圓夢〉,《中國時報》A14版,2012年3月21日。 呂福祿:〈戲教不好,還談成立歌仔戲團?〉,《自由時報》A5版(自由廣場),2007年1月24日。 何定照:〈學者定位:東方最美的詠歎調〉,《聯合報》A12版,2008年1月29日。 邱 婷:〈黑夜中的變奏曲:迷失在現代潮流中的歌仔戲〉,《自立晚報》第10版(自立副刊),1987年4月8日。 ______:〈歌仔戲葉青溯源行:民間藝術值得留紀錄、老藝人鄉土濃情動人〉,《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93年9月4日。 邱坤良:〈臺灣劇場的新本土主義:十分「感覺」與奇檬子?〉,《中國時報》第27版(人間副刊),1993年9月30日。 ______:〈誰打壓本土文化?〉,《中國時報》第11版(時論廣場),1994年11月28日。 ______:〈政治舞台通戲台、戲曲戲碼成文宣〉,《聯合報》第15版,1998年12月16日。 周美惠:〈歌仔源頭台下先引爆〉,《聯合報》第35版(文化廣場),1995年6月12日。 ______:〈國光、復興兩校團合併,有建言有雜音〉,《聯合報》第35版(文化廣場),1996年10月29日。 ______:〈陳勝福:形塑劇團自我特質,呼籲歌仔戲團不要一味移植其他戲曲形式,應有永續經營規劃〉,《聯合報》第14版(文化),1999年2月3日。 ______:〈李總統:多幾個劇團是好事:接見臺灣戲專國劇團,人應有多元發展,微涼井劇團合併案,投下變數〉,《聯合報》1999年7月20日第14版文化。 林馨琴:〈林懷民要演子弟戲〉,《中國時報》第7版,1977年2月1日。 林茂賢:〈蘭陽戲劇團摒除口傳心授的傳統教育方式——歌仔戲從基本訓練開始〉,《自立晚報》第20版,1993年1月30日。 ______:〈讓我們對她 有更高期許〉,《民生報》第19版(藝文新聞),1999年3月17日。 林鶴宜:〈《廖添丁》引爆「本土化」難題〉,《民生報》第5版(文化與藝術),1999年10月25日。 ______:〈土地 是文化的母親〉,《民生報》第5版(文化藝術),1999年5月18日。 ______:〈歌子戲的文學花蕊〉,《民生報表演評論》第A6版,2001年4月3日。 林志雄:〈新和興歌劇團購置電動車,配備先進機關重重,今晚公開演出「狀元樓」〉,《中國時報》第14版(彰化縣新聞),1994年10月25日。 姚一葦:〈六根竹竿的戲台〉,《聯合報》第8版(聯合副刊),1983年9月11日。 紀慧玲:〈辛苦傳薪,民族藝術接棒有人了〉,《民生報》第9版(文化新聞),1988年5月1日。 ______:〈大甲建醮民間劇場笙樂齊奏〉,《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88年12月6日。 ______:〈【臺灣民間戲曲系列】檢討上─喧鬧聲中成為眾矢之的〉,《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89年6月18日。 ______:〈【臺灣民間戲曲系列】檢討下─熱情之後不該徒留狼籍〉,《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89年6月19日。 ______:〈京劇搖籃孕育本土新生兒——民間文化轉入官方體系,起步留疑慮〉,《民生報》第15版,1994年7月2日。 ______:〈歌仔戲 似乎被時空變遷困住了〉,《民生報》第14版(藝術新聞),1994年9月15日。 ______:〈多元觀多變化的一年系列之三:文化性兩岸情——綿延永續中的發展與消失〉,《民生報》第14版(藝術新聞),1994年12月27日。 ______:〈歌仔戲 兩岸曲韻談新調:作家跨海交流 活唱活奏V.S. 定譜定腔《李娃傳》有意整合〉,《民生報》第15版(文化新聞),1995年9月7日。 ______:〈李娃傳實驗落幕受品評〉,《民生報》第15版(文化新聞),1995年10月24日。 ______:〈跨越口傳心授年代、復興劇校開拓課程教材時代:歌仔戲教材誕生〉,《民生報》第14版(藝文新聞),1996年7月10日。 ______:〈學校連接民俗村,教育傳薪兼具展演觀光,明華園夢的藍圖規模宏大〉,《民生報》第33版(藝文風采),1997年1月30日。 ______:〈歌仔戲薪傳教材具象化 廖瓊枝口傳心授,有心人苦心研發〉,《民生報》第19版(藝文新聞),1997年4月29日。 ______:〈歌仔戲 渡海論戲劇——學術交流訪問團臺灣赴廈門〉,《民生報》第19版(藝文新聞),1997年5月28日。 ______:〈學者藝人理論實務相輔相成,現代戲曲文教協會娘子軍令人印象深〉,《民生報》第19版,1997年5月30日。 ______:〈戲曲藝術的文化意義與展望研討會——不要輕看胡撇仔戲,劉南芳疾呼來搬演〉,《民生報》第19版(藝文新聞),1998年5月31日。 ______:〈國會傾聽本土藝術聲音〉,《民生報》第14版(藝文新聞),1996年6月15日。 ______:〈國光、復興合併改制案,首次邀請專家學者座談;與會者批評:決策倉皇漏洞多〉,《民生報》第19版,1996年10月29日。 ______:〈碩士唱歌仔戲 大秀基本功;「春風」向職業戲班看齊 今在紅樓演出〉,《民生報》A20版(文化經緯線),2006年3月12日。 ______:〈廖瓊枝謝戲——19年前向神明請願,今年五棚戲還願四處趕攤教學不為自己為歌仔戲〉,《民生報》A10版(文化風信),2006年4月12日。 ______:〈戲專甄教師、歌仔戲界鬧紛紛〉,《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2006年7月28日。 高雄訊:〈民間劇場進駐小港工業區、鑼聲響起百戲雜陳看頭足〉,《民生報》第26版(大高雄版),1988年4月2日。 唐惠彥:〈車停在那裡 戲就演到那裡:電動舞台車啟用,突破野台戲搭棚限制〉,《民生報》第10版(影視新聞),1994年6月30日。 徐亞湘:〈戲未演完急著落幕?國家劇院作法太離譜〉,《中國時報》第15版(意見橋),1989年6月18日。 許常惠:〈以民族音樂為基礎 建立新的音樂教育〉,《民生報》第7版(醫藥新聞),1980年11月23日。 陳幼君:〈北市戲劇季噪嚷擺不平、蘭陵善意退席掃「繁塵」!空出檔期「浮生六記」可望補位〉,《民生報》第9版(文化新聞),1988年3月24日。 陳正毅:〈大學生蘇澳演出子弟戲、漁民開懷紛贈賞金、總數匯集達12萬元、用來辦地方戲曲刊物〉《中央日報》第6版,1979年7月2日。 陳慶隆:〈學院派的文雅駢麗 VS 民間風的俚俗活潑〉,《民生報》A10版(文化風信),2005年7月6日。 陳小凌:〈傳藝國寶新秀匯聚芝山喜戲節〉,蕃薯藤新聞2017年10月19日,https://n.yam.com/Article/20171019138708(擷取日期為2021年12月1日) 張必瑜:〈明華園歌劇團試演獲藝文界同聲喝采〉,《中央日報》第9版, 1983年6月21日。 ______:〈八年文藝季劃上休止符?〉,《聯合報》第12版(文化藝術),1989年3月27日。 ______:〈為爭名次同業抗議、明華園總冠軍從缺〉,中央日報第9版,1983年6月23日。 ______:〈歌仔戲魅力深入民間 明華園各黨爭邀助選〉,《聯合報》第3版焦點新聞,1989年2月11日。 曾永義:〈民藝之大饗:從民間劇場到民俗技藝團〉,《聯合報》第7版,1986年10月25日。 ______:〈藝術的敬業與執著:記新和興江玉梅在舊金山演出〉,《中央日報》第16版(副刊),1991年11月16日。 ______:〈荔鏡情緣:現實生活中的堅貞情愛〉,《中國時報》第29版(藝術/戲曲),1993年2月17日。 ______:〈臺灣鄉土藝術的關懷——精緻歌仔戲:從野台到國家劇院〉上、中、下篇,原載於《聯合報》第45版聯合副刊,1993年3月10-12日。 喬慧玲:〈永樂國小歌仔戲團新戲碼,母女同台飆戲〉,《中國時報》C2版(北市新聞),2007年6月17日。 曹韵怡:〈歌仔戲去蕪存菁 續薪火、關心民俗曲藝學者擬與廖瓊枝合作共組菁英劇團〉《聯合報》1990年2月5日第17版文化藝術大家談。 ______:〈美國人類學準博士為陳三五娘跑龍套〉,《聯合報》第18版文化廣場,1993年2月19日。 郝譽翔:〈開出民族藝術之花〉,《聯合報》第37版聯合副刊,1995年10月18-21日。 黃北朗:〈舞台劇有多少內涵,第三害可提供答案〉,《聯合報》第九版,1975年12月24日。 黃寤蘭:〈今年台北藝文活動呈現一片蓬勃氣象〉,《聯合報》第9版(影視綜藝),1980年2月1日。 ______:〈傳統風貌歌仔戲登台,楊麗花明演出「漁孃」〉,《聯合報》第九版,1981年3月1日。 黃秀錦:〈國光藝校復興劇校改制問題受挑戰:學者提議由專科升格為大學〉,《中國時報》第24版(文化藝術),1996年10月29日 湯碧雲:〈「文藝季」看來很熱鬧、要辦好「困難」還不少〉,《中國時報》第7版,1979年11月27日。 廖瓊枝、紀慧玲:〈演員表現出色 教化意義深刻〉,《民生報》第10版(影劇新聞),1991年2月23日。 楊芷茜:〈迪化街封街來看歌仔戲,後天起廟口好戲連三晚,還將架起大銀幕方便民眾觀賞〉,《聯合報》C1版(北市教育),2008年7月9日。 楊權寶:〈鄉里培育人才、人才回饋鄉里:漚汪人同心協力辦民間劇場〉,《民生報》第9版(臺灣省新聞),1987年11月27日。 賴廷恆:〈鄭成功舞台揮灑,拋不掉泛政治化?〉,《中國時報》第11版,1998年12月18日。 ___:〈秋風辭 文官武將、正反角 民代客串〉,《中國時報》第21版(文化藝術),2001年6月22日。 趙雅芬:〈高縣27鄉鎮辦民間劇場,7月起展開50週的傳統民俗藝術表演〉,《中國時報》第20版(文化新聞),1990年3月15日。 ______:〈新和興廿八日在國家劇院演出,學者專家前往彰化作登台前技術協調〉。《中國時報》第21版(影藝新聞),1990年6月16日。 ______:〈廖瓊枝奔走籌設民藝學習處,歌仔戲傳習中心完成企劃〉,《中國時報》第21版(文化新聞),1990年12月4日。 劉南芳:〈歌仔戲該有的憂患意識〉,《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92年2月26日。 ______:〈山伯英台——老戲要唱進現代人心坎!?〉、〈加一段「找墓」,深一份情!〉《中國時報》1994年5月11日第33版(藝術/戲曲) ______:〈傳統四句聯,延續至今——山伯英台舊中翻新〉,《聯合報》1994年5月18日第35版(文化廣場)。 劉金清,〈明華園薪傳,歌仔戲學校招生〉,《聯合報》C2版(台南縣新聞),2007年1月4日。 簡遠信:〈也談歌仔戲該有的憂患意識〉,《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92年2月29日。 謝錦芳:〈新本土藝術節將登場〉,《中國時報》第15版臺北城,1995年2月28日。 郭明福:〈開放廣場:褪色的鄉愁〉,《自立晚報》第10版(自立副刊),1987年3月17日。 洪中周:〈開放廣場:原地踏兩步,向前跨一步〉,《自立晚報》第10版(自立副刊),1987年3月27日。 林英喆:〈藝術殿堂、接納野台〉,《民生報》第12版蔣公逝世紀念日暨民族掃墓節特刊,1987年4月5日。 六、影片與網路資料 黃庭輔導演:《廖瓊枝:臺灣第一苦旦》,螢火蟲映像體/檳榔綠視覺營造,1992。 尚若博(Jean-Robert Thomann)導演:《廖瓊枝戲夢巴黎》(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3)。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下課花路米——當灰姑娘遇見歌仔戲(上、下集)》第781、782集,2007年6月4、5日。 廖瓊枝:《廖瓊枝歌仔戲經典劇目精華版》,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8。 「文化部文化新聞」: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96167.html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19年2月1日。 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https://archive.ncafroc.org.tw/moderndrama 「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project/taiwanese_opera_production/list?page=0&size=10&main=&searchOrder=year-desc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0年10月5日。 國藝會TAIWAN TOP 演藝團隊 https://taiwantop.ncafroc.org.tw/about 國藝會「好戲開鑼」部落格 https://twoproject.ncafroc.org.tw/ 「好戲開鑼」臉書帳號 https://www.facebook.com/twoproject/ 王照嶼:〈冥河掀濤、人性永存〉(冥遊記),《表演藝術評論台》,2016年4月28日,瀏覽與擷取日期:2023年1月10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670bd624-0c2d-489e-81c0-afc8769ac468 卞金峰、張芷瑜:〈芝山喜戲節開幕季、新秀展技藝傳承戲曲〉,中央社。2017年10月19日,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710190260.aspx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1年12月1日。 汪俊彥:〈怪完整的臺灣戲劇認同 〉,《表演藝術評論台》,2021年2月18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5356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1年12月29日。 邱坤良:〈邱坤良專欄:挖東牆補西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角色混亂〉,《風傳媒》,2016年3月17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88153?mode=whole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2年1月22日。 ___:〈劍光閃爍、殺氣崢嶸——明華園走過九十,邁向期頤〉,《風傳媒》,2019年11月6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1946101?mode=whole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2年1月3日。 ___:〈愛在船過水無痕——高雄燈會大戲《船愛》之我思〉,《風傳媒》,2022年2月25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4207941?mode=whole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2年2月28日。 林慧真:〈在記得與不記得之間〉,《表演藝術評論台》,2019年11月14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55197 林立雄:〈再現經典劇本與臺灣早期劇場史〉,《表演藝術評論台》,2018年4月6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9105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1年12月29日。 紀慧玲:〈文人筆下的新歌仔氣味《安平追想曲》〉,《表演藝術評論台》,2011年12月30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49c5699d-1266-48d9-83ee-cfe391611199 ___:〈闇啞遺民,影歌交纏 〉,《表演藝術評論台》,2019年4月4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4383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1年12月29日。 許美惠:〈旗艦海上來,試說臺灣事〉,《表演藝術評論台》,2021年4月19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6298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1年12月29日。 楊靜佩:〈傳藝online-五年堅持有成、看家戲繼續開枝散葉(ncfta.gov.tw)〉傳藝月刊 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storyarticle_121_116.html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19年2月1日。 蔡文居:〈歌仔戲演《鄭成功傳奇》高思博:用台南歷史拚觀光〉,《自由時報》,2018年11月2日。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nan/breakingnews/2599989 謝筱玫:〈揚文抒情重說曹子桓〉《燕歌行》,《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年10月10日,瀏覽與擷取日期:2023年1月10日。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a0569daa-29ff-4481-8089-d32106f842c9 青藝論 – 青藝大小事 (wordpress.com)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1年6月1日。 https://ddcyxaf2019.wordpress.com/。 2006年華人歌仔戲創作藝術節網站資料,蔡欣欣:〈起心動念:開啟歌仔戲創作交流的新頁〉,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2年12月1日。http://www.operafestival.uu2.org/2006festival/ 劉秀芬:〈高思博邀鄉親免費看歌仔戲、拚觀光也拚選舉〉,《中時電子報》,2018年11月5日。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19年12月1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105003627-260509?chdtv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專區網站,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19年2月1日。 http://60.249.241.46/pages/list/proj_items.aspx?id=1219991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ncfta.gov.tw) ,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19年2月1日。 https://taiwaneseopera.ncfta.gov.tw/home/zh-tw 蔡文婷:〈擦亮歌仔的容顏——陳健銘〉,《臺灣光華雜誌》(電子版)1990年6月。瀏覽與擷取日期為2023年3月1日。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63c86341-8c83-4b24-a47e-88682b5c947c 七、英文專書與期刊 Adorno, Theodor W. The Culture Industry :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Edited by J. M. Bernstein. London : Routledge, 1991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1991 Bate, Jonathan. Shakespearean Constitutions: politics, theatre, criticism, 1730-183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Boal, Augusto.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Trans.by Charles A. & Maria-Odilia Leal McBride.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1985 Breuilly, John. “Introduction.” In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Ernest Gellner.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lated by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Burawoy, Michael. Symbolic Violence: Conversations with Bourdieu.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9 Călinescu, Matei.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ang, Huei-yuan Belinda. “A Theatre of Taiwaneseness: Politics, Ideologies, and Gezaixi.” The Drama Review 41.2 [1997]:111-29. Dobson, Michael. The Making of the National Poet : Shakespeare, Adaptation and Authorship, 1660-1769.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Gellner, Ernes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troduction by John Breuilly,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Guillory, John. Cultural capital: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canon 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Habermas, Jürgen.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rans. By Thomas Burg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62)[1989] Hegel, Robert. Opera in the streets《Echo漢聲雜誌》英文版1973年4月號,pp.26-35 Hobsbawm, E. J. and Ranger, T. O.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_________. The Age of Extremes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1914-1991, 1st Vintage Books ed.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6. Print Jameson, Fredric Marxism and Form : Twentieth-Century Dialectical Theories of Literat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Kelly, Thomas A. The Back Stage Guide to Stage Management: Traditional and New Methods for Running a Show from First Rehearsal to Last Performance. New York: Back Stage Books, 2009. 3rd edition. 楊淑雯翻譯:《舞台管理——從開排到終演的舞台管理寶典》(臺北:臺灣技術劇場協會,2010)。 Kramnick, Jonathan Brody. Making the English Canon: Print-Capitalism and the Cultural Past, 1700-1770. Cambridg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 _________.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Canon.” PMLA, 112(5), 1087-1101.[1997] doi:10.2307/463485. Mbembe, Achille. “The Banality of Power and the Aesthetics of Vulgarity in the Postcolony” Public culture 4.2 [1992]: 1–30. Web. Schechner, Richard. Performance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http://tulips.ntu.edu.tw:1081/record=b2213553*cht. ________________. The Future of Ritual : Writings on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________________. Between Theater & Anthropolog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5 Schirato, Tony. and Roberts, Mary. Bourdieu: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Turner, Victor Witter.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1988 ________________. From Ritual to Theatre :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Performance Studies Series, New York: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Publications, 1982 Wilkerson, James. “Self-Referential Performances: Victor Turner and Theoretical Issues in Chinese Performative Genre”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hinese Ritual and Ritual Theatre《民俗曲藝》90: 99-146.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________________, Culture and Materialism : Selected Essays. Radical Thinkers ; London: Verso, 2005 Wu, Linda. “Thinking of Worldly Things” SZU FAN 思凡Echo Interview with Peiping Opera Diva, Kuo Hsiao-Chuang”《Echo漢聲雜誌》英文版1976年2月號pp. 20-33, 56-59. 八、訪談紀錄: 1. 2016年11月28日下午15:00-17:00 於遼寧街藝想空間訪談林金泉、葉玫汝。 2. 2019年3月13日18:00-20:00於臺灣戲曲中心3102排練室訪談孫富叡。 3. 2019年5月14日《鐵漢》於台南市南區喜樹萬皇宮公演前於後台訪談余錦琴。 4. 2019年5月14日《鐵漢》於臺南演出結束後返回郭春美寓所後,又連夜同車回臺北訪談鄭秋美。 5. 2020年2月14日12:30左右載鄭秋美前往金枝排練場途中訪談。 6. 2020年8月16日18:30於台中禾夏茶語咖啡廳訪談團長呂忠明。 7. 2020年11月10日上午10:30-13:30於遼寧街藝想空間訪談林金泉、葉玫汝。 8. 2020年11月16日於臺北市中正區下午14:00-16:00咖博館採訪陳瓊珠。 9. 2020年11月17日下午14:00-17:00於新北市板橋區瑞安街60號7樓訪談林竹岸、林金泉、王束花、王金龍、葉玫汝。 10. 2020年11月28日下午17:00-18:00於大稻埕戲苑訪談孫富叡。 11. 2021年1月10日屏東高樹鄉舊寮北極殿演出結束回程時,與郭春美深夜同車返回高雄。 12. 2021年1月24日下午15:00-17:30於南港citysuper星巴克咖啡訪問蔡明儒 13. 2022年4月7日下午1點至4點,於臺北市中正區客美多華山杭南店訪問劉南芳。 14. 2022年4月9日下午13:30-15:30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沙龍,施如芳於臺灣文史學會講座。 15. 2022年4月28日下午14:00-15:30於彰化員林香山寺活動中心訪問陳麗香歌劇團團長施純權。 16. 2022年6月23日下午2點至6點於臺北市國家音樂廳春水堂訪問紀慧玲。 17. 2022年7月25日上午11:30-14:00於西門町蜂大咖啡訪問劉秀庭。 18. 2022年8月6日晚18:30與22:00於臺南台江文化中心演出後台訪問米雪。 19. 2022年10月19日晚10:00-凌晨電訪李靜如。 20. 2022年11月4日下午14:00於永和長照咖啡館訪談施如芳。 21. 2022年11月16日深夜10點至17日凌晨於台南香格里拉飯店房間訪談劉南芳。 22. 2022年12月28日下午14:30電話訪談林金泉。 23. 2022年12月30日凌晨11:50至12:30電話訪問李靜兒。 24. 2023年1月4日中午11:00至14:30於圓山飯店第一夫人咖啡館訪談李靜芳。 25. 2023年1月15日晚18:10於臺南鹽水區月津港燈節水月劇場旁訪談洪瓊芳。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67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我投入歌仔戲導演工作(包括在廟口外臺與現代室內劇場)近廿年來,期間經歷的反省與刺激,讓我開始好奇不同歷史脈絡發展下的臺灣歌仔戲,面對至今持續不斷的「現代化」創新,究竟反映了她什麼樣的社會面貌。自九〇年代以來,臺灣歌仔戲因應國族意識高漲、文化政策與資源改變,和七〇年代以來的新興藝文階級興起,逐漸步入我觀察到的「正典化」(canonization)歷程;亦即被「封聖」 成為台灣國族象徵與傳統。我研究關照新編現代劇場歌仔戲作品的時間範圍,原則上以河洛歌子戲劇團的《曲判記》於一九九一年首度參與國家戲劇院公開徵選作為起始點。近卅年來,隨著中央與地方補助政策的執行、劇場空間的興建與機構化,文化政策需求下的評鑑補助制度,逐漸主導著現代劇場生產製作,並且結構了一批文化生產場域裡,參與補助評審評鑑制度的「專家學者」。該制度目的在於以公平分配的資源,提升戲曲藝術性,彌補傳統戲曲生態的萎靡。然而這些所謂專家學者的知識權力階級,也參與了歌仔戲的「正典化」,並且也與臺灣歌仔戲「現代劇場化」的效應與變因交互作用,主導地位更趨明顯。
本論文試圖從臺灣歌仔戲的政治文化情境、「傳統」的論爭與實踐與文化政策的嬗變與現代劇場的生產製作來論述歌仔戲被正典化的歷程。另外,我也嘗試反映民間職業戲班如何適應現代劇場生產規制與文化場域,分析他們如何針對政府補助資源形成的文化場戲路,對應出折衷的生產製作模式。本階段的博士論文研究預計就臺灣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發展,觀察民間業界和參與創作的知識菁英為歌仔戲劇場化,磨合創新與傳統,並且與台灣當代社會國族意識和新興藝文階級興起的現象,做一對比整理。被稱為臺灣歌仔戲人間國寶的廖瓊枝,從外台職業戲班的經濟場域,跨足文化場域的種種努力與現象,正足以佐證歌仔戲被正典化的歷程。她雖然被視為「傳統象徵」,其實她的作為堪稱是她的當代表演的激進創新。 本論文的目標在於觀察和批判九〇年代以來,歌仔戲邁入被正典化的歷程。尤其現代劇場歌仔戲的美學自主性和場館資源分配之間,有著相當微妙的關聯;新興藝文菁英中參與官方補助計畫和評審評鑑制度的「專家學者」,更是居間影響深遠的關係人。歌仔戲的「正典化」,固然展現原創新編的創作,有著改寫或重構國族歷史與文化傳統的想像與企圖;然而文化資本化的趨勢與政治展演,可能掩飾了民間戲曲生態的問題。專家學者見證評審評鑑制度下表現優異的歌仔戲團隊和藝人,更是在政府部門出資的大規模展演中為代表的象徵權力所用。這些被動員的劇團與藝人們,其藝術表現勢必也等同獲得了象徵資本的保證與背書。這迫使我身在此一場域族群中,必須從政策資源、傳統建構、場域習慣和象徵權力等角度,來檢視現代劇場歌仔戲的美學政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 started working as a director some twenty years ago for Gezaixi,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 both in the outdoor space opposite the temples and in the venues of modern theaters. Throughout these years I have been puzzled by one particular question—why gezaixi shall constantly be “modernized”? I set out to examine Gezaixi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such as when it echoed with the rising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ism, when it responded to the emerging artistic and literary classes, and how it interacted with government subsidy 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Gezaixi has progressed to “canonization,” represented as a national symbol and cultural icon. I denote 1991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y study, because it was the year when the well-known Holo Taiwanese Opera Troupe won the first time ever open call by National Theater with A Case of a Court Judge. In the past 30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entral and local subsidy policies, both institutionalized theater venues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subsidy policies have directed the orientation of those productions in the field, it has structured a group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onymous to the public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s. The purpose of subsidy policies is to justify the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mprove the artistry of the opera and boost up the surviving business effectively. However, the same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also engaging with the “canonization” of the opera and their position as artistic mediators rises up to domin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study the process from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etting of the “Canonization”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the disagreements and practice about the “tradition” of the opera and the progression of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theater to defend my arguments. In addition, I also intend to demonstrate how the private business of local professional opera troupes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regulations and makings of modern theater production in the cultural field, how they identify and compromise with the Habitus in the field corresponding to government funding. My research thus aims firstly to delineate how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transform to modern theaters, and secondly to look at the friction and evolvement in the creation of original and traditional works, and thirdly, to recognize the occurrences of nationalism in the rise of emerging artistic and literary classes.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discuss in detail how Liao Qiongzhi, the living icon of Gezaixi, struggles with her uttermost endeavor to achieve prominence in the field all along. However, judging by her works rooted tradition, her efforts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radical innovation of Gezaixi, shaping and defending its tradi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finally, is to critically analyze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its artistic aesthetic autonomy and the allocation of venue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in modern theatre since it became canonized in 1990s.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among the emerging art and literary elites are influential, though sometimes invisible, mediators. Those who attempt to re-write, create and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ons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anonization of the opera. Nonetheles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udience are almost unaware of the inclin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ization and political performance working in good harmony. That serves well to completely conceal the setbacks and problems in the private business of folk operas. Experts and scholars, or artistic mediators, positioned in the system as witnesses endorsing those commissioned by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become parts of the political spectacles during the national celebrational productions such as Maritime Glow: The Main Lantern Is A Play, A Taiwanese Opera(2022) or Witness The Fortress (2016,2018), as they earn the symbolic power. The artistic involvement of these troupes and artists is bound to be equivalent to the guarantee and endorsement of symbolic capital. This compels me to examine the politics in the aesthetic of Gezaixi in modern thea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resources of cultural polic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s, and the Habitus and the symbolic power in the Fiel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10-03T17:06:55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10-03T17:06: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IV
摘要 VI ABSTRACT VIII 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轉型為「現代劇場歌仔戲」的意義 4 第二節 歌仔戲步入「正典化」 7 第三節 研究觀點、方法與理論 11 一、空間與場域(Field)的思考 13 二、傳統套路的「表演性」與現代化「重建行為」(Restoration Behavior) 17 第四節 文獻回顧 20 第五節 章節結構說明 32 第二章 臺灣歌仔戲「正典化」的政治文化情境 40 第一節 「正典化」的象徵與意義 43 一、九〇年代至廿一世紀之前歌仔戲國族論述的概況 45 二、從政治到美學:「正典化」(Canonization)的定義與脈絡 49 第二節 文化工程與國族意識 56 一、七〇年代末期至八〇年代末期的國族認知 58 二、八〇至九〇年代歌仔戲的現代劇場化 60 三、九〇年代京劇本土化議題的思考與衝擊 65 四、二〇〇〇年以來歌仔戲國族論述的內涵 71 臺灣主體性的建構:以陳美雲歌劇團製作《刺桐花開》(2000) 為例 73 第三節 知識菁英的介入 77 一、尋找與重構傳統 78 二、文化資源與空間機構化 83 三、新興藝文世代的參與 87 (一)學術界指導關係影響傳承 89 (二)擁護不同明星支援劇團經營 90 (三)從鄉土到文化:單向人脈關係的「轉譯」 91 第四節 九〇年代末以來正典化美學的意義與現象 93 第三章 歌仔戲「傳統」的論爭與實踐 98 第一節 一九八二至八七年:古路與胡撇仔孰為正統 100 一、一九八二年「明華園」的地方戲劇比賽事件 101 二、「傳統」論爭立場的歧異 105 第二節 一九八七至二〇〇三年:「傳統」的重構、想像與模仿 108 一、建構「傳統」需要故事 109 二、「想像」傳統而成創新:劉南芳 111 (一)由「都馬調」啟發的「傳統」:以國家劇院委託製作《陳三五娘》為例 113 (二)歌仔戲的劇場化現象——從定調與定譜(國樂合奏)的討論談起 116 三、從模仿變成「傳統」的創新內涵:河洛歌子戲劇團 120 (一)建構精緻歌仔戲的文學性內涵 122 (二)原創新編《彼岸花》的「文學性」 124 第三節 一九八七年至今廖瓊枝投入歌仔戲「傳統」建構的歷程 127 一、劇藝傳承如何建置與系統化 128 (一)廖瓊枝與社教館延平分館研習班(薪傳歌仔戲劇團的前身) 129 (二)歌仔戲教學體系的建立 130 二、經典劇目確立與整編的問題 133 (一)廖瓊枝與薪傳歌仔戲劇團 134 (二)學者、中央與地方的合作協進 139 第四節 一九九九年至今歌仔戲傳統的「再創造」 142 一、現代劇場歌仔戲的新局面 144 二、「編劇中心」的劇作文學:以唐美雲歌仔戲劇團的《燕歌行》(2012)為例 147 第五節 「傳統」的意義與象徵 151 第四章 歌仔戲生產場域的正典化:文化政策的嬗變與現代劇場的規制 155 第一節 藝文節慶意涵的擴充與改變——文藝季轉型至專業藝術節節目規劃需求 157 一、文建會的文藝季轉型與文化部相關戲曲文化政策 159 二、專業評審評鑑制度的功能與效益 162 第二節 戲曲現代化的全面演練 164 一、歌仔戲透過「文化場域」內的競爭而邁向正典化 165 二、「現代化」的全面演練:「專家學者」的角色 168 (一)「習慣」作為「場域」現代化的指標:以國藝會主辦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2003-2013)為例 173 (二)機構化的行銷與品牌推廣:以高雄春天藝術節歌仔戲系列(2010-)為例 176 (四)跨界、品牌與策展之大成:反映歌仔戲正典化的臺灣戲曲藝術節(2018-) 184 第三節 新興藝文世代的參與 188 一、現代劇場生產分工與實踐 190 (一)排練期程與人際相關 191 (二)設計分工專業相關:含身段動作設計(舞蹈化)與舞台裝置(視覺整合) 193 (三)行銷與製作為中心:資源分配機構化後最明顯的趨勢 195 二、表演藝術(歌仔戲)評論的場域與媒體 196 第四節 小結 202 表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傳統劇團開枝散葉計畫」之「戲曲夢工場」節目徵集補助計畫相關脈絡 204 表2:臺北市政府藝文推廣處「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劇種與團隊概要 205 第五章 歌仔戲正典化的美學政治與雜音 207 第一節 歧出與挑戰:外台戲班的跨場域經營與現代劇場模式的套用 209 一、外台場域演出與現代劇場生產製作模式的匯入:從春美歌劇團的職業戲班生態談起 212 (一)民戲、公演與文化場代表了不同場域下的生產製作 214 (二)生產製作模式的改變與象徵資本的「象徵暴力」 216 二、外台與現代劇場生產製作模式的磨合與折衷:春美歌劇團外台民戲《牽你的手》(2016年左右) 220 (一)現代劇場導演中心的誤解 221 (二)品味的衝突,等於競爭美學的合法性 223 (三)舞台監督的角色功能突顯了場域習慣 226 第二節 對立或搖擺?取捨外台民戲與文化場之間的歌仔戲 228 一、行規與人緣:以家班為本、循家傳經營的民權歌劇團與明珠女子歌劇團 229 二、企圖與定位:彰化陳麗香歌劇團與南投/臺北李靜芳歌劇團 233 三、題材新編與資源運作:臺南秀琴歌劇團與臺北一心戲劇團的新編製作 238 第三節 小結 245 第六章 結論:現代劇場歌仔戲的美學政治 248 第一節 專家學者主導的「美學合法性」 249 第二節 「現代劇場歌仔戲」是外台班排練戲曲現代化的「重建行為」? 252 第三節 劇種與「國家」:從地方戲曲比賽事件到《見城》(2016、2018)、《船愛》(2022) 259 【參考文獻】 265 【附錄列表】 287 附錄一:本論文相關人事自1984年以來大事紀與重要現代劇場歌仔戲演出記錄(至2023年) 287 附錄二:廖瓊枝投入歌仔戲研習推廣主要活動年表(1977-2022) 335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邁向「正典化」之路:一九九〇年代以來現代劇場歌仔戲的美學政治 | zh_TW |
dc.title | Toward The “Canonization” of Gezaixi : The Aesthetic Politics of Gezaixi in Modern Taiwanese Theater since the 1990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周慧玲 | zh_TW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Katherine Hui-Ling Chou | en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仁豪;王安祈;邱錦榮;王璦玲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Jen-Hao Walter Hsu;An-Chi Wang;Chin-Jung Chiu;Ayling W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現代劇場歌仔戲,明華園,正典化,國族意識,廖瓊枝,美學政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in modern theater,Ming Hwa Yuan arts and cultural group,Canonization,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ism,Liao Qiongzhi,Aesthetic Politics, | en |
dc.relation.page | 343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2574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8-0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 7.2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