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93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俐璇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i-Hsuan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江炫霖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uan-Lin Chia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8-16T16:26:3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09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8-16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8-08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創作作品
(一)小說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1990。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釀出版,2011(BOD版)。 洪茲盈,《墟行者》,台北:寶瓶文化,2018。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平氏,1995。 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台北:聯合,2022。 張系國,《地》,台北:洪範,2002。 張系國編,《七十三年科幻小說選》,台北:知識系統,1985。 黃海,《銀河迷航記》,台北:知識系統,1985。 黃崇凱,《文藝春秋》,新北:衛城,2017。 黃崇凱,《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桃園:逗點文創,2012。 鄭坤五,〈火星界探險奇聞〉,林翠鳳主編,《鄭坤五研究》第一輯,臺北:文津,2004,頁211-229。 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聯合,2010。 駱以軍,《明朝》,台北:鏡文學,2019。 (二) 散文 張惠菁,《給冥王星》,台北:大塊文化,2008。 二、專書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Death of A Discipli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拉圖(Bruno Latour)著,陳榮泰、伍啟鴻譯,《面對蓋婭》(Face À Gaïa),新北:群學,頁146。 林建光、李育霖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13。 柯律格(Craig Clunas),黃小峰譯,《大明:明代中國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北京:三聯,2019。 張君玫,《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畢華克的批判書寫》,新北:群學,2016。 陳建忠,《記憶流域》,新北:南十字星,2018。 陳國偉,《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群學,2009。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麗文,2011。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7。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國安,〈台灣「80後」小說初探——以黃崇凱、神小風、朱宥勳的小說為觀察文本〉,《中國現代文學》(23),2013年6月,頁187-208。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4),2009年12月,頁133-167。 何嘉俊,〈論林燿德科幻小說《大日如來》、《時間龍》對日本動漫畫元素的轉化運用〉,《台灣文學學報》(28),2016年6月,頁93-118。 呂伯勳,〈林群盛科幻詩的星球書寫〉,《台灣文學研究》(11),2016年12月,頁11-57。 李育霖,〈遊牧的時間:夏曼.藍波安關於海浪的記憶〉,《台灣文學研究》第一卷第二期,2012年6月,頁231、233-249。 林佩珊,〈後現代的歷史言說與身世書寫:論駱以軍《月球姓氏》到《遠方》的敘事轉折〉,《靜宜中文學報》第11期,2017年6月,頁137-160。 林芳玫,〈以族群關係掩蓋性別關係:《西夏旅館》、滅種焦慮與厭女症〉,《台灣學誌》18,2019年4月,頁1-19。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13(9),2003年2月,頁130-159。 林淇瀁,〈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33(7),2004年12月,頁103-128。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2),1992年7月,頁151-167。 邱漢平,〈單子、褶曲與全球化:人文學科再造的省思〉,《中外文學》32(6),2003年11月,頁111-137。 洪凌,〈幻異之城.宇宙之眼.魍魎生體:分析數部台灣科幻小說的幻象地景與異端肉身〉,《中外文學》35(3),2006年8月,頁49-78。 紀大偉,〈色情烏托邦:「科幻」、「台灣」、「同性戀」〉,《中外文學》35(3),2006年8月,頁17-48。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24(7),1995年12月,頁140-145。 張志維,〈從假聲借題到假身借體:紀大偉的酷兒科幻故事〉,《中外文學》32(3),2003年8月,頁105-124。 陳芷凡,〈以「南島」為名:原住民族文學中的認同政治與島嶼想像〉,《中山人文學報》51,2021年6月,頁81-110。 黃宗潔,〈駱以軍《明朝》中的科幻敘事與美學想像〉,《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24,2020年8月,頁59-82。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32(1),2003年6月,頁109-125。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49(2),2022年6月,頁93-124。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與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32(3),2003年8月,頁63-78。 劉亮雅,〈酷怪的慾望迷宮:評紀大偉的《感官世界》〉,《中外文學》24(9),1996年2月,頁131-138。 潘少瑜,〈星際迷航:近現代文學中的宇宙視野與自我意識〉,《中國現代文學》34,2018年12月,頁65-84。 鄭明娳,〈林燿德論(之一)——少年林燿德〉,《東華漢學》17,2013年6月,頁287-320。 (二)學位論文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金儒農,《當代科技環境下台灣小說的新美學建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 姚旟荃,《新世紀的伏流:從黃麗群、周丹穎、洪茲盈、盧慧心看台灣女性小說新面向》,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曾瓊瑧,《從七年級還原個人——黃崇凱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黃偉誌,《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科技敘事2000-2020》,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楊勝博,《國族、日常、後人類:戰後台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三)會議論文 黃美娥,〈關乎「科學」的想像:鄭坤五〈火星界探險奇聞〉中火星相關敘事的通俗文化/文學意涵〉,李勤岸、陳龍廷主編,《臺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第六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9,頁387-415。 劉紀蕙,〈林燿德現象與臺灣文學史的後現代轉折:從《時間龍》的虛擬暴力書寫談起〉,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四、雜誌文章 吳俊瑩,〈從「誓不從倭」到日本臣民――臺灣住民的國籍「選擇」〉 ,《臺灣學通訊》,2015年5月,頁20、21。 陳國偉,〈類型宇宙的再生產——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領域的生成〉,《文訊》444期,2022年10月,頁22-25。 駱以軍,〈我的科伊伯帶——我與科幻小說〉,《21世紀評論》第194期,2022年12月,頁20-24。 五、電子媒體 〈《一起去地球吧!》國立臺灣文學館裝置藝術特展〉,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活動平台,https://event.culture.tw/NMTL/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10623,特展時間:2021年10月9日-2023年1月1日,檢閱時間:2022年6月30日。 Stephie Chiu,〈火星酒吧降落台南!臺文館最新策展:以金典獎小說為靈感,打造文學傳書機、快閃酒吧等裝置藝術〉,Shopping Design網站,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7356,檢閱時間:2022年7月23。 Steven Soter著,邱淑慧譯,〈冥王星為何不再是行星?〉,《科學人》網站,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969,2007年2月1日。檢閱時間:2022年10月3日。 王志成訪問紀大偉,《文學風景》紀錄片,公共電視台,網址:http://web.pts.org.tw/~web01/literature/p8.htm,檢索時間:2023年6月18日。 李屏瑤,〈《墟行者》洪茲盈:我時常覺得,我現在需要一個洞〉,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749,檢閱時間:2023年7月3日。 拉圖(Bruno Latour),「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2020年台北雙年展導覽影片,台北市立美術館,網址:https://youtu.be/Dvv6kTHpvXU,檢閱時間:2023年5月22日。 夏曼.藍波安,〈我們都住在不同的星球上〉,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21年5月21日,網址: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449883,檢閱時間:2022年7月4日。 陳建忠,〈荒謬的時代戲劇:談駱以軍的《月球姓氏》與族群文學書寫〉,原載於「四方書網」,2001年7月。現可查詢處為「隨意窩網誌」,https://blog.xuite.net/swimacter/twblog/111604736,檢閱日期:2023年6月6日。 蔣亞妮,〈「明朝的變態像勾進琵琶骨,這是《黑鏡》也拍不出來的。」──專訪駱以軍與他的抵達之謎〉,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485,檢閱日期:2023年6月21日。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893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上個世紀,當小說出現星球,往往是在科幻類型的研究範疇;千禧年後,因為科技高速發展的緣故,星球敘事不再是科幻範疇的特有物。本文以林燿德、駱以軍、黃崇凱、紀大偉、洪茲盈、夏曼.藍波安等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藉由史畢華克的行星性理論,以及拉圖的蓋婭理論,指出當代台灣小說的星球敘事,在面對國族(中國、民國、台灣)、性別(酷兒、異男、女性)、生態(原住民族的語言和神話)等議題時,所呈現的邊緣族群和權力中心者之間的角力關係。由此爬梳當代星球敘事的多重層次,脫離以往科幻脈絡的梳理方式。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夠藉此觀察出當代台灣國家、性別、生態族群方面發展的概況,以及作家又是如何將各自所面臨的問題,投射於不同層次的星球之上。最終也希望藉由本論文的書寫,能夠激發未來更多以不同於以往的文學分類方式梳理與討論文學作品。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 last century, when planets appeared in novels, they were often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Step in the 21st century,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etary narratives were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category of science fiction.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s the novels written by Yao-Te Lin, Yi-Chun Lo, Chung-Kai Huang, Ta-Wei Chi, Tzu-Ying Hung, Syaman Rapongan, etc.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With Spivak's planetarity theory and Latour's gaia theory, it will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lanetary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s novels present the wrest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ginalized groups and power centers, when they are in the face of nation (China,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gender (queer, heterosexual male, female), ecology (aboriginal language and mythology). From this, we can sort out the multiple layers of contemporary planetary narratives, breaking away from the way of combing in the context of science fiction in the past. On the other hand, I also hope to use this to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aiwan's nation, gender, and ecological group, and how writers use different meanings of planets to project the problems they face on. Finally , I also hope that the thesis can inspire more sorting and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future in way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literary classific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8-16T16:26:34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8-16T16:26: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疇 18 第四節 章節概述 26 第二章 政治星球:星際移民的國族想像 29 第一節 從「基爾星」到「奧瑪星」:林燿德的「中國」問題 32 第二節 從「月球」到「明朝」星球:駱以軍的「民國」問題 42 第三節 從「地球」到「火星」:黃崇凱的「台灣」問題 54 第三章 性別星球:浩瀚宇宙的自我安身 62 第一節 不詳星球上的酷兒主體 64 第二節 星球想像下的異男暴力 74 第三節 末日行星下的女性主體 86 第四章 生態星球:原住民族的自然神話 96 第一節 被文字書寫取代的口傳記憶 99 第二節 達悟亡靈共同打造的星空圖 106 第三節 以行星視角重寫星球/島嶼史 111 第五章 結論 116 參考資料 120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星際導航:當代台灣小說中的星球敘事 | zh_TW |
dc.title | The Interstellar Navigation: Planetary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s Novel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國偉;金儒農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Kuo-Wei Chen;Ju-Non Chin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國族,性別,生態,行星性,蓋婭,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ation,Gender,Ecology,Planetarity,Gaia, | en |
dc.relation.page | 125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2793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8-0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 2.72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