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695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舒楣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u-mei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洪與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Yu-cheng HU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3-05-02T17:02:11Z-
dc.date.available2023-11-09-
dc.date.copyright2023-05-02-
dc.date.issued2023-
dc.date.submitted2023-01-07-
dc.identifier.citation2021香港約章(2021)《2021香港約章》。取用網址:https://www.2021hkcharter.com/。取用日期:2021年7月1日。
Anderson, Benedict (2010)《想像的共同體》(二版)(吳叡人譯)。臺北:時報。
Blunt, Alison (2007)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Migra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1(5): 684-694.
Butler, Judith (2006)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udith and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2007) Who Sings the Nation-State?: Language, Politics, Belonging. London: Seagull Books.
Butler, Judith, Lynn Segal and Peter Osborne (1994) “Gender as Performance: An Interview with Judith Butler”, Radical Philosophy 67:32-37.
Carter, Sean (2005) “The Geopolitics of Diaspora”. Area, 37(1): 54-63.
Chan, Selina Ching (2019) “Tea cafés and the Hong Kong identity: Food culture and hybridity”, China Information, 33(3): 311–328.
Fung, Anthony (2001) “What Makes the Local? A Brief Consideration of the Rejuvenation of Hong Kong Identity”, Cultural Studies, 15(3-4): 591-601.
Genette, Gérard and Marie Maclean (1991) “Introduction to the Paratext”, New Literary History, 22: 261-272.
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lroy, Paul (2006)〈離散與認同的繞行〉,收於Kathryn Woodward 編《認同與差異》(林文琪譯)(頁547-628),臺北:韋伯文化。
Hall, Kira (2000) “Performativity”,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9(1/2): 184-187
Hall, Stuart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Rutherford, Jonathan (eds)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pp.222-237).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Johnston, Josée and Shyon Baumann (2018)《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曾亞雯、王志弘譯)。新北:群學。
Kalra, Virinder S., Raminder Kaur and John Hutnyk(2008)《離散與混雜》(陳以新譯),新北:韋伯文化。
King Kong 媽媽(2020)《移民臺灣大作戰》,香港:天窗出版。
Klinenberg, Eric(2021)《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臺北:臉譜出版。
Latour, Bruno (1999) “On recalling AN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7(S1): 15-25.
Lau, Siu-kai (1982)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Lefebvre, Henri (2004) Rhythmanalysis: Space, time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Continuum.
Mansvelt, Juliana(2016)《消費地理學》(呂奕欣譯),新北:韋伯文化。
Mathews, Gordon (1997) “Hèunggóngyàhn: 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Hong Kong identity.”,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29(3): 3-13.
Nelson, Lise (1999) “Bodies (and Spaces) do Matter: The limits of performativity.”, Gender, Place & Culture, 6(4): 331-353.
Pine, Adam M (2010) “The Performativity of Urban Citizenship”.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42(5):1103-1120.
Preston, Valerie and Audrey Kobayashi (2007) “Transnationalism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Hong Kong immigrants in Canada”. Asia Pacific Viewpoint, 48: 151-167.
Preston, Valerie, Audrey Kobayashi and Guida Man (2006) “Transnationalism, Gend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Canadian Case Studies of Hong Kong Immigran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38(9): 1633-1651.
Rose-Redwood, Reuben and Michael R. Glass (2014) “Introduction: Geographies of Performativity”, in Glass, Micheal R. and Reuben Rose-Redwood(eds) Performativity, Politic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Space (p.1-34). New York: Routledge.
Salaff, Janet W., Siu-lun Wong and Arent Greve (2010) Hong Kong Movers and Stayers: Narratives of Family Migr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ussman, Nan M. (2010) Return Migration and Identity: A Global Phenomenon, A Hong Kong Cas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Thrift, Nigel (2000) “Afterword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8(2): 213–255.
Thrift, Nigel and Dewsbury, John-David (2000) “Dead Geographies—And How to Make Them Liv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8:411-432.
Wong, Ting-Hong(2016) “College Admission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Cold War in Asia: The Case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in the 1950s”,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56(2): 331-357.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院(2008a)〈市民對北京舉辦奧運會態度 意見調查結果摘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院。取用網址: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170602-114609_1.pdf。取用日期:2022年10月4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院(2008b)〈市民對四川大地震災難態度 意見調查結果摘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院。取用網址: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170602-114306_1.pdf。取用日期:2022年10月4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院(2017)〈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三分之一港人有移民傾向 較去年輕微下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院。取用網址: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171010-110809_1.pdf。取用日期:2022年3月29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院(2018)〈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三成港人欲移民 宜居城市評分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院。取用網址: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190103-123827_1.pdf。取用日期:2022年3月29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院(2019)〈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市民考慮移民意欲大增 近一成有移民準備〉,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院。取用網址: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191010-162355_1.pdf。取用日期:2022年3月29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院(2020)〈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宜居城市評分持續下跌更多市民作移民準備〉,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院。取用網址: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201007-105135_1.pdf。取用日期:2022年3月29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院(2021)〈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宜居城市評分回升 欲移民者無顯著增加 願居內地市民逾一成〉,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院。取用網址: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211020-110737_1.pdf。取用日期:2022年3月29日。
中央社(1953年5月20日)〈僑生一批 來臺升學〉,聯合報,03版。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伸〉,《地理學報》55:1-24。
王俊杰(2013a)〈本土意識是港人抗爭的唯一出路〉,見二○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頁33至49),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
王俊杰(2013b)〈序二〉,見二○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頁13至21),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
布寒野(2021)〈遇反送中返臺放不下政治 港人康駿銘加入基進黨:望十年後可參選立委〉,同文。取用網址:https://commonshk.com/2021/11/08/遇反送中返台放不下政治-康駿銘加入基進黨望十/。取用日期:2022年2月15日。
伍淑嫻(2020)〈香港食職人在臺中:移民後,我們誤判了臺灣的甜度嗎?〉,端傳媒。取用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013-culture-hk-immigrates-at-taichung-lifestd/。取用日期:2020年11月30日。
朱漢強(2014)〈另類佔領 旺角「撐小店」〉,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用網址: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22630取用日期:2022年5月7日。
朱耀偉(2019)《香港流行文化的(後)青春歲月》,香港:中華書局。
何明修(2021)〈反送中運動在臺灣:抗爭性集會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64(2):1-39。
何明國(1997年6月19日)〈九項臺港關係相關辦法 昨通過〉,聯合報,09版。
吳子文(2010)〈僑生教育與中華民國:臺灣國族想像的轉變,1951-2008〉,《文化研究》10:103-138。
吳心橋、劉亦修(2019)《港式臺派:異地家鄉的生活文化漫遊》,新北:大家出版。
吳燕和(1996)〈臺北的粵菜、香港的臺北菜:飲食文化與族群性的的比較研究〉。 見張玉欣主編《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6-21),臺北: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呂晏慈(2020)〈【六四31】自由廣場逾千人撐港悼六四 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臺灣蘋果日報。取用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00604/PSH45JADCHWEEYIKBSPR5DUIQY/。取用日期:2021年04月20日。
岑朗天(2014)〈「本土派」論述的神話操作〉,《思想》26:213-225。
李宗憲(2020)〈政治動蕩下移民臺灣的香港人〉,BBC中文網。取用網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3232567。取用日期:2021年3月14日。
李雨夢(2015)《島嶼・浮城:15則香港人在臺灣的生活札記》,新北:南十字星。
杜瑋(1997)〈「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修正內容簡介〉,《港澳月報》86期。取用網址: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F0558A90D837D63E&sms=2FA6D6C71B443632&s=21F0223770A20817。取用日期:2022年3月27日。
周正偉(2014)〈海峽兩岸招收僑生策略之比較-以招收香港地區學生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4:43-65。
明報專訊(2021)〈反修例運動後 6大學內地生佔比升 港生申請赴臺讀大學 人數增四成〉,明報新聞網。取用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10510/s00002/1620584135584/。取用日期:2021年5月10日。
林卓元(2019)《生活方式遷移者的理想與現實:遷臺香港人的臺灣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泉忠(2017)《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臺北:時報。
邱志偉(2022)〈自由開講》陸委會應直接撤回港澳來臺定居資格修法〉,自由時報。取用網址: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918872。取用日期:2022年9月19日。
姜蘭虹、黃子健(2017)〈家在臺北:香港專業移民在大臺北都會區的生活印記〉,《地理研究》66:47-71。
香港蘋果日報(2004)〈5萬港人曾在臺升學〉,香港蘋果日報。取用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4083033/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040308/3901664。取用日期:2022年1月28日。
徐承恩(2019)《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增修版),新北:左岸文化。
晏山農(2018)〈學生不服從5》保釣運動期間的學生角色〉,新頭殼。取用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7-25/132218。取用日期:2022年8月13日。
書籍市場關注組(2020)〈關鍵時刻:請遏止「三中商」壟斷教科書市場!〉,眾新聞。取用網址: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27395/三中商-教科書-27396/關鍵時刻:請遏止「三中商」壟斷教科書市場!。取用日期:2022年7月9日。
桑普(2022)〈一位香港人離鄉抵臺的人生自白——嚴防分化臺港,警惕認知作戰〉,鳴人堂。取用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6196524。取用日期:2022年4月1日。
馬嶽(2011)〈「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8:4-14。
馬嶽(2020)《反抗的共同體》,新北:左岸文化。
張謙(2021)〈香港人口減少4.6萬人 淨移出近4萬人〉,中央社。取用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102180240.aspx。取用日期:2021年6月25日。
教育部統計處(2019)〈各級學校僑生及港澳學生概況〉,《教育統計簡訊》,106:1-3。
曹曉諾(2013)〈香港人的背後是整個文化體系〉,見二○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頁51至61),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
曹馥年(2020)〈臺灣,似近又遠──不同世代移臺港人的融入與隔膜〉,報導者。取用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hongkonger-immigrate-to-taiwan-generations。取用日期:2020年11月25日。
曹馥年、楊智強(2020)〈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移臺後,仍以「撐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報導者。取用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hongkonger-immigrate-to-taiwan-supporting-hongkong。取用日期:2020年11月7日。
梁一夢(2017)〈梁一夢:曾俊華狂熱──港人游離的政治性格〉,端傳媒。取用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324-opinion-dream-jt/。取用日期:2022年9月27日。
梁世榮(2006)〈茶餐廳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見吳俊雄、馬傑偉、呂大樂編《香港・文化・研究》(頁45至86),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梁奕豪(2020)《移民不移民?》,香港:白卷出版。
梁繼平(2013a)〈序一〉,見二○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頁7至12),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
梁繼平(2013b)〈綜援撤限爭議與本土政治共同體〉,見二○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頁23至31),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
莊景雅(2010)〈1950年代的「僑生」—以中央日報為中心討論〉,《政大史粹》19:45-88。
陳心瑜(2020)〈自由日日shoot》淡水有香港的fu 夫妻檔:生活品質變好〉,自由時報。取用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418924。取用日期:2021年3月18日。
陳文珊(2020)〈香港獅子山精神的死而復生〉,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用網址: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91813。取用日期:2022年3月28日。
陳帆川(2019)〈「黃色經濟圈」與「藍色杯葛圈」能持續嗎?〉,明報新聞網。取用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ins%E6%96%87%E6%91%98/article/20191219/s00022/1576677716368/。取用日期:2022年5月7日。
陳育晟(2020)〈港人移居臺灣,首選這座濱海小鎮 它有什麼魅力?〉,天下雜誌。取用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4614。取用日期:2021年2月23日。
陳智傑(2017)〈身份認同與建構他者:香港生活經驗中的中港關係〉,見張少強、梁啟智、陳嘉銘編《香港・社會・角力》(頁199至210)。香港:匯智。
陳雅文(2020)《香港民眾國際移民意願研究~2012-2016年二波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雲(2011)《香港城邦論》,香港:天窗出版。
陳雲(2014)《香港城邦論Ⅱ:光復本土》,香港:天窗出版。
彭麗君(2020)〈人民作為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修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份認同〉,《文化研究》31:152-162。
曾郡秋(2022)〈反送中紀錄片《時代革命》僅臺灣上映!導演揭「被消失」風險:全員「匿名」〉,新頭殼。取用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2-02-20/712552。取用日期:2022年5月28日。
馮建三(2003)〈香港電影工業的中國背景:以臺灣為對照〉,《中外文學》32(4):87-111。
黃宗儀(2020)〈為愛走他方:晚近香港「哈臺」敘事情感中的地緣政治〉,見黃宗儀著《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頁257至293),臺北:聯經。
黃舒楣、伊恩(2015)〈撐起雨傘的非常城市:遇見他者的閾限空間〉,《考古人類學刊》83:25-56。
楊羽雯(1994年7月29日)〈港澳生加分優待 84學年度起取消〉,聯合報,05版。
楊智強(2020)〈從移民公司、投審會到淡水──離港抵臺,他們的選擇與關卡〉,報導者。取用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hongkonger-immigrate-to-taiwan-process。取用日期:2020年12月1日。
葉蔭聰、易汶健(2014)〈本土右翼與經濟右翼:由香港網絡上一宗爭議說起〉,《思想》26:153-168。
董介白(2013年11月21日)〈港現移民潮?臺灣成新寵?〉,聯合晚報,A3版。
鄒頌華(2016)〈香港觀察:香港的奧運情結〉,BBC中文網。取用網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6/08/160809_hkreview_olypics。取用日期:2022年10月4日。
端小二(2018)〈還記得08年北京奧運嗎?十年後回望,你會有怎樣新的視角?〉,端傳媒。取用網址: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180808-roundtable-zh-08-beijing-olympic-games/。取用日期:2022年10月4日。
劉兆佳(1997)〈「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1:43-58。
劉東皋(1993年7月30日)〈九七將屆不少人願來臺定居 建商促銷瞄準香港人〉,經濟日報,15版。
劉修彣(2020)〈移民臺北後,一種內疚讓他們不知如何開口〉,端傳媒。取用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021-hk-taiwan-immigrants-taipei-identity/。取用日期:2020年11月7日。
德國之聲(2020)〈從流水到流亡﹕沒有歸期的香港抗爭路?〉,德國之聲。取用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860806811086712。取用日期:2020年12月4日。
黎蝸藤(2018)〈2008改變中國──這年為何成為中港關係的分水嶺〉,眾新聞。取用網址: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17228/中港關係-2008年-港獨-17262/2008改變中國──這年為何成為中港關係的分水嶺。取用日期:2022年10月4日。
賴言曦(2021)〈銅鑼灣書店重啟將滿週年 林榮基:虧損上升中〉,中央社。取用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104230229.aspx。取用日期:2021年6月4日。
聯合報(1955年7月16日)〈港澳高中畢業生 來臺入大專 可從寬錄取 教育部訂定辦法〉,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68年5月2日)〈小僑生才六歲 香港來鄒小妹 歸國讀書乳燕獨飛〉,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80年06月13日)〈港澳學生回國升學 給予加分優待〉,聯合報,02版。
羅永生(2014)〈香港本土意識的今生前世〉,《思想》26:113-151。
蘋果娛樂中心(2020)〈金馬最佳短片《夜更》喚良知 杜汶澤線上觀影淚潰堤〉,臺灣蘋果日報。取用網址:https://www.appledaily.com.tw/entertainment/20201124/DFDN7ASDLRAZFNYB2TJNHLWIF4。取用日期:2022年5月28日。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695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以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以來,在臺港人的生活實作與人際網絡為分析對象,並援引Butler的操演性(performativity)概念,嘗試回答本研究的核心發問: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在臺港人如何展現、重塑其身份認同?首先,本研究發現,港人在社會運動爆發、香港本土認同高漲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地透過再現香港的生活方式、街頭意象等實作,維持並強調自身的「香港人」邊界。不過,這邊界並非僵固不變,受到反送中運動影響,民主、自由等價值融入在臺港人的日常實作,成為凝聚在臺港人社群的手段,也為「香港人」賦予新內涵。這些實作既受特定空間支持,也持續生產空間,換言之,在臺港人操演空間的實作,亦同時操演認同。
臺灣高漲的本土意識,雖促成港人來臺生活,但也造成阻礙。臺港兩地民眾得以因「對抗中國」而凝聚,但在臺港人也不免被視為外人,導致其認同操演陷入矛盾。港人在臺灣社會基於「國安考量」而生的排斥下引發的負面情緒,以及定居法規的不穩定,都成為港人離開臺灣的推力。這不僅是在臺港人社群能否延續的隱憂,也凸顯既有在臺港人網絡的侷限:這些社群固然能發揮支持日常生活的功能,卻不見得能凝聚在臺港人的共同體,成為向臺灣政府施壓的力量。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s on everyday life practices and social networks of Hong Kong people who live in Taiwan after the Anti-Extradition Law Amendment Bill Movement (Anti-ELAB Movement) of Hong Kong in 2019 and uses Judith Butler’s theory of performativity, attempting to answer the core question as the following: how do Hongkongers in Taiwan perform and rebuild their identities under the particular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First, this study find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outbreak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rise of Hong Kong’s local identity, Hongkongers in Taiwan maintain and emphasize their own “Hongkongers” boundaries through the representations of Hong Kong's lifestyle and street imageries. However, this boundary is not rigid and unchangeab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nti-ELAB Movement, values such as democracy and freedom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practice of Hong Kong people in Taiwan and give “Hongkongers” new connotations. These practices are supported by specific spa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 to produce spaces. In other words, these practices performed by Hongkongers in Taiwan also perform identity.
Although Taiwan’s high localism facilitates Hongkongers to move and live in Taiwan, it also hinders them. The people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are able to unite because of “confronting China”, but Hongkongers in Taiwan are also regarded as “outsiders” of Taiwan, which leads to contradictions in their identity performativities. Hongkongers’ negative emotion, caused by Taiwanese society’s exclusion of Hongkongers based on “national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as well as the instability of settlement laws, have become the push for Hongkongers to leave Taiwan. These are not only hidden worries about whether the Hongkongers’ communities in Taiwan can be maintained, but also highligh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Hongkongers’ network in Taiwan: although these communities can perform the function of supporting daily lives,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contribute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HongKongers community in Taiwan. Neither do they become a force to pressure on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5-02T17:02:11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5-02T17:02: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與研究發問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主要論點 18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22
第五節 本研究預期貢獻 28
第二章 告別香港:在臺港人的移居動機與生活策略 29
第一節 政治動盪下的港人移臺法規變遷 30
第二節 政治因素與自我實現之間:港人的移臺動機與認同 35
第三節 實現自由夢:在臺港人的生活安排與政治表態 44
第四節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港人在臺生活的挑戰與困境 48
第五節 小結 51
第三章 在臺港人組織的形構與運作 53
第一節 反送中運動前後的在臺港人組織 54
第二節 黃色經濟圈:香港抗爭策略的延續與仿效 58
第三節 「後黃色經濟圈」的港人組織與串連 63
第四節 小結:從抗爭到生活的轉變與挑戰 68
第四章 在臺港人店家的認同操演與網絡形構 72
第一節 展演「道地」:港人店家的空間特徵與氛圍 73
第二節 港人店家作為共享之地 80
第三節 港人店家作為同樂之地 83
第四節 港人店家作為傳承之地 88
第五節 小結 96
第五章 結論:香港在他方? 102
第一節 帶著族裔邊界的「入境隨俗」 103
第二節 互為表裡的認同操演與空間生產 105
第三節 努力當個「臺灣人」:在臺港人身份操演的矛盾 107
第四節 在臺港人網絡的作用與侷限 110
後記 114
參考文獻 117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香港在他方:在臺港人的認同操演與網絡形構zh_TW
dc.titleHong Kong Elsewhere: Identity Performativities and Network Formation of Hongkongers in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1-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宗儀;葉蔭聰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Tsung-yi Huang;Iam-chong Ipen
dc.subject.keyword操演性,香港本土意識,反送中,香港移民,海外香港社群,zh_TW
dc.subject.keywordPerformativity,Localism of Hong Kong,Anti-ELAB Movement,Hong Kong immigrants,overseas Hong Kong communities,en
dc.relation.page124-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30001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dc.date.accepted2023-01-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1-1.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4.69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