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617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德馨(Te-Hsin Li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Zhong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怡仲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3-19T23:40:27Z | - |
dc.date.copyright | 2022-09-16 | |
dc.date.issued | 2022 | |
dc.date.submitted | 2022-09-0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書目 立法院公報處(1995)。《立法院公報》83(41),48-62。 方立天(1986)。略論中國佛教的特質。《文史知識》10。 王永會(1998)。簡論道教與佛教生死觀的差異。《宗教哲學》(16),150-157。https://doi.org/10.6309/JORP.199810_(16).0013 王健文(1996)。「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 ,163-207。https://doi.org/10.7076/BHDNCKU.199612.0163 王雅軍(2011)。《委婉語應用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濤(1987)。《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向光忠(1979)。成語與民族自然環境、文化傳統、語言特點的關係。《中國語文》(2),135-139。 安可思(2009)。概念隱喻,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55-8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朱志先(2007)。略論佛教的生死觀。《學術論壇理論月刊》(8),45-47。 朱喆(2000)。先秦道家生死智慧與現代西方死亡哲學。《宗教哲學》(22),137-143。https://doi.org/10.6309/JORP.200006_(22).0010 吳孟芯(2019)。中文四字格動物類成語之隱喻運作及教學應用──以十二生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https://doi.org/10.6342/NTU201901728 吳豔榮(2015)。論鳳凰的「性」變。《江漢論壇》(5),93-97。 吳豔榮(2020)。(龍)鳳冠成為皇后象征之歷史考察。《江漢論壇》(1),105-113。 呂叔湘、朱德熙(1979)。《語法修辭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李大農(1994)。成語與中國文化。《南開學報》(6), 59;68-71。 李美慧(2019)。華語死亡委婉語分析教學與應用。《應華學報》 (21),63-103。https://doi.org/10.6391/JAC.201912_(21).0002 李軍華(2010)。《漢語委婉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束定芳(1998)。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徵。《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6),10-19。 束定芳(2000)。論隱喻的語言修辭和社會修辭功能。《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1),1-6。 束定芳、徐金元(1995)。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5),17-22;80。 周明儀(2013)。椿萱的名物之辨及文化意涵探討。《台南應用科大學報》(32),129-156。 周薦(1994)。熟語的經典性和非經典性。《語文研究》(3),33-38。 周薦(1997)。論成語的經典性。《南開學報》(2),29-35;51。 林倫倫(1994)。《中國語言禁忌和避忌》。香港:中華書局。 林萬孝(1996)。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生命與災禍》(5),27。 竺家寧(1998)。《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 邱湘雲(2007)。委婉語在台灣語言及台灣文學中的表現。《第四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0。 金明求(2001)。《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中華佛學研究》(5),441-463。https://doi.org/ 10.29669/CHBS.200103.0015 金慧蘭(2018)。現代漢語與韓語委婉語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洪波(2003)。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探論。《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3(2),297-300。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臺北:新文豐出版。 唐作藩(2007)。《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唐啟運(1979)。論四字格成語。《華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6-35。 席格(2006)。老莊死亡哲學與道教的理論基礎。《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3),42-46。 徐耀民(1997)。成語的劃界、定型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1),11-17。 海波(2008)。死亡學視域中的佛教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1),150-153。 海波(2009)。「生死齊一」─先秦道家對傳統死亡哲學的消解和重構〉。《宗教哲學》(49),63-72。doi:10.6309/JORP.200909_(49).0005 崔峻(2007)。長生不死,羽化登仙─道教生死觀含蘊之初探。《世界宗教文化》(2),35-38。 張恒豪、王靜儀(2016)。從「殘障」到「身心障礙」:障礙標籤與論述的新聞內容分析。《臺灣社會學》(31),1-41。 張拱貴(1996)。《漢語委婉語辭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捷夫(1995)。《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郭于華(1994)。《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臺北:洪葉文庫。 郭文杰、史柚、楊林、王躍錡、聶坤(2012)。佛教生死觀在中國的臨終關懷語境。《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7-10。 郭魯兵(2008)。儒家的生死觀論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54-57。 陳亦愚(2004)。對漢語忌避語、委婉語、吉祥語文化意蘊的重新審視。廣西大學碩士論文。 陳原(2000)。《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原(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2005)。《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傅佩榮(1994)。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21(7),600-607。doi:10.7065/MRPC.199407.0600 勞思光(2012)。《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彭磊(2008)從「靈魂不死」到「肉體不死」─從思想之嬗變看道教神仙信仰之興起。《研究生論壇》(2),139-142。 彭鴻雁(2007)。中國傳統生死觀探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7(4),71-72。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臺北:書林。 程群(2008)。道教與基督教生死觀較研究。《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7。DOI:10.16007/j.cnki.issn2095-7114.2008.02.001 賀紅霞(2010)。漢語成語在認知語言學理論上的理解。《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2),99-102 。 黃宣範(1974)。隱喻的認知基礎。《語言學研究論叢》。臺北:黎明文化。 楊光(2005)。試析中國古代生死哲學之新意-以儒道佛為例之比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1),42-46。 楊愛瓊(2015)。以理想人格為視角看先秦儒道生死超越之路徑。《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3),63-68。 葉國良(2014)。《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文化。 蒲慕州(2007)。《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蒲慕州(2008)。《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華書局。 趙樸初、任繼愈(1990)。《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國文天地。 劉叔新(1982)。固定語及其類別。《劉叔新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劉明(2006)。論先秦儒家死亡價值觀的內在理路。《學術論壇》(9),23-26。 劉衍永、周曉陽(2008)。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死亡觀及其現代意義。《船山學刊》(1),64-66。 劉德馨、呂佳蓉、蔡宜妮、蘇以文(2019)。四字格成語的習語性和規律性──以「一X#Y」為例。《清華學報》49(4):683-719。https://doi.org/10.6503/THJCS.201912_49(4).0004 劉贏(2015)。論道教文化中的鶴崇拜現象。《安徽文學》(1),67;71。 潘富俊(2002)。《楚辭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鄧潤平(2010)。佛教、道教中「死」的同義詞理據探析。《語文學刊》(9),74-75;126。 鄭曉江(2000)。免於死亡焦慮與恐懼之方法──中國傳統死亡智慧「生死互滲」觀。《哲學與文化》27(3),257-269。https://doi.org/10.7065/MRPC.200003.0257 錢穆(1976)。《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 閻德亮(2008)。中國古代神話死亡讀解。《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6),117-120。 謝宗先(1994)。淺析委婉語─兼談禁忌語。《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87-91。 蘇以文(2006)。《隱喻與認知》。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釋道興(1997)。佛教生死觀。《安寧療護雜誌》(5),8-10。https://doi.org/10.6537/TJHPC.1997.2(3).2 Aristotle(1986)。《詩學》(羅念生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Bloomfield, L. (2009)。《語言論》(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Freud, S.(2013)。《圖騰與禁忌》(李至宜、謝靜怡譯)。臺中:好讀出版。 Lakoff, G. & Johnson M.(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譯注)。臺北:聯經出版。 Needham, J.(2006)。《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陳立夫主譯)[東方文化叢書]。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Saussure, F.(2007)。《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外文書目 Aristotle (2008). Poetics, (S. H.Butcher, Trans.). Salt Lake City: Project Gutenburg. Kövecses, Z. (2002).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chards, I. A. (1936).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新聞報紙 張子銘(2007年4月12日)。勿走回頭路 輓聯「另一段旅程開始」。TVBS新聞網。https://news.tvbs.com.tw/local/328274 吳晚風(2019年7月26日)。從「山胞」到「原住民族」: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525782 四、網路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21)。人口平均預期壽命(2015年)。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304&sj=2021 中華民國內政部(2020)。全國簡易生命表(109年)。https://www.moi.gov.tw/cl.aspx?n=2953 徐溢孺(2009)。道教。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225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2157/ 國家發展委員會。每5年人口金字塔及扶養比動態圖。https://www.ndc.gov.tw/cp.aspx?n=AAE231302C7BBFC9 教育部(2020)。線上版《成語典》。https://dict.idioms.moe.edu.tw/search.jsp?webMd=2&la=0 教育部(2021)。線上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la=0&powerMode=0 教育部(2021)。線上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常用提辭表〉https://dict.revised.moe.edu.tw/appendix.jsp?ver=0&ID=11 教育部。《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 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 臺灣殯葬資訊網。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 讀古詩詞網。https://fanti.dugushici.com/ Corpora Open and Search(COPENS語料庫)。http://140.112.147.125:8000/ Ministère de l'Europe et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法國外交部)。https://www.diplomatie.gouv.fr/en/coming-to-france/france-facts/symbols-of-the-republic/article/the-gallic-rooster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617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成語結構固定、語言凝練,在四字間承載歷代的思想與當代的文化,是華語獨特的語言形式;其中死亡類成語運用豐富的隱喻,以委婉的方式表達死亡禁忌,反映了華人文化中觀照死亡的態度。本研究聚焦於死亡類成語,藉由分析隱喻意象,探究深藏其中的文化意蘊。 本研究選取579筆具隱喻意涵和委婉語義的死亡類成語,首先依據使用對象的性別、年齡、身分、個人特質以及成語中的隱喻意象、語義色彩分為六類,歸納出各類較顯著的特徵,再逐一分析之。 研究結果顯示,死亡類成語取用的隱喻意象與文化緊密交織:成語中的隱喻映射機制展現了華人寄情於物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特色,成語中的思想觀念呈現了儒家的主宰性,而對於肉身或精神突破時間限制的追求,則指向了華人生死觀「不朽」的核心價值。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With its fixed structure and concise expression, Chinese quadricsyllabic idioms have sustained continuity of thought throughout the ages and comtemporary culture in a four-character phrase. It is a unique language form in Mandarin Chinese. Among all Chinese idioms, death-related idioms refer to various types of metaphors to express the taboo of death in an euphemistic way, reflecting the aspects of observing death in Chinese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metaphorical images,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death-related idioms. A total of 579 death-related idioms that contain metaphorical and euphemistic meanings were manually selected among three corpora containing 70348 idioms. These idioms we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gender, age, identity,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eased. Metaphors conveyed by these idioms and specific language features related to these idioms were analyzed in depth.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taphors used in death-related idioms were strongly intertwined with culture.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mechanisms represent the tendency of projecting thoughts onto objects specific to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jade, orchid, cranes, etc. Meanwhile, the dominance of Confucianism was likewise displayed. The pursuit of corporeal or spiritual existence beyond the material world echoed the core value of 'immortality' i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3-19T23:40: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0109202219520700.pdf: 4212625 bytes, checksum: f497a2199c63c8cb1e750ca5b5d08a0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成語研究 5 一、成語的劃界與特徵 6 二、成語與文化 12 第二節 隱喻研究 14 一、隱喻概說 14 二、隱喻定義與運作原理 16 三、隱喻的分類 17 四、隱喻運作的文化特徵 20 第三節 禁忌語與委婉語研究 25 一、禁忌語定義與分類 25 二、委婉語定義與分類 30 三、華人文化中的死亡觀 37 四、華人死亡委婉語研究 50 五、華人死亡委婉語的文化觀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確立範圍 58 第二節 語料分類 59 一、性別 59 二、年齡 60 三、身分 63 四、個人特質 65 五、隱喻意象 66 六、語義色彩 67 第四章 語料分析 69 第一節 性別 69 一、男性 70 二、女性 73 三、性別綜合比較 75 第二節 年齡 77 第三節 身分 82 一、親族 83 二、人際關係 86 三、職業 88 第四節 個人特質 92 一、名美德厚 93 二、忠烈勇毅 94 三、節婦賢母 95 四、文人才子 95 五、佳人紅顏 96 第五節 隱喻意象 97 一、人文隱喻──具體名物 97 二、人文隱喻──抽象思想 101 三、自然隱喻──天文 112 四、自然隱喻──地景:山 115 五、自然隱喻──自然現象:冰、霜、雪、露 116 六、自然隱喻──動物 116 七、自然隱喻──植物 120 第五章 結論 125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25 一、死亡類成語隱喻意象與文化緊密相連 125 二、死亡類成語隱喻映射機制反映華人死亡觀 125 三、死亡類成語文化意蘊反映四大傳統價值 126 四、死亡類成語展現儒家思想的主宰性 12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27 參考文獻 128 一、中文書目 128 二、外文書目 134 三、新聞報紙 134 四、網路資料 135 附錄 13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現代漢語死亡類成語隱喻意象及文化意蘊 | zh_TW |
dc.title | A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Death-Related Quadrisyllabic Idioms and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Modern Mandari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1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呂佳蓉(Chia-Rung Lu),蔡宜妮(I-Ni Tsai) | |
dc.subject.keyword | 死亡成語,隱喻,華人文化,委婉語,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death-related idioms,metaphor,Chinese culture,euphamism, | en |
dc.relation.page | 16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3082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22-09-0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zh_TW |
dc.date.embargo-lift | 2022-09-16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0109202219520700.pdf | 4.1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