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46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文良(Wen-Liang Li)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i-Hsuan W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吳佩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3-19T21:08:0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22-09-26 | |
dc.date.issued | 2022 | |
dc.date.submitted | 2022-09-1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乾隆臺灣輿圖〉,檔號:平圖02079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臺灣山海全圖〉(Tai wan shan hai quan tu),典藏登錄號GE AA-1655,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臺灣古地圖〉,檔號:074632,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臺灣圖: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檔號A909.2232 704,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艋舺街至濁水海道圖說〉,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Susan Mann Jones; Philip A. Kuhn著,黃克武、潘自蓮譯,〈朝代衰頹與動亂之根源(Dynastic Decline and the Roots of Rebellion)〉,收錄於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臺北:南天書局,1987,頁131-190。 卜正民,《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0。 文慶、花沙納等修,《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第65卷、第98卷,1856。 不著撰人,《康熙字典》。上海:同文書局,189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書序號005662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80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方豪,〈康熙五十三年測繪臺灣地圖考〉,《文獻專刊》創刊號,1949.8,臺北,頁28-53。 方豪,〈「鄭氏?臺灣地圖」漢譯正誤〉,《臺灣文獻》第6卷第4期,1955.12,南投,頁107-108。 安樂博(Robert Antony),《海上風雲:南中國海的海盜及其不法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成一農,〈淺談中國傳統輿圖繪製年代的判定以及偽本的鑒別〉,收錄於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文津學誌》第五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頁105-113。 成一農,〈尚待挖掘的常見「新史料」:古籍中作為插圖存在的地圖〉,《中國史研究動態》2018年04期,2018.08,北京,頁36-40。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余定國(Cordell D. K. Yee)著,姜道章譯,《中國地圖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吳正偉,〈從盤山過嶺到丟丟銅仔: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與區域特性(1783-192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性誠,〈建北斗街碑記〉,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建昇,〈道光三年以前臺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分野、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形態〉,收入於黃永豪、蔡志祥、謝曉輝主編,《邊陲社會與國家建構》。新北:稻鄉出版社,2017,頁361-392。 李文良,〈積泥成埔:清代臺江內海「港口濕地」的築塭與認墾〉,《臺灣史研究》第26卷第3期,2019.09,臺北,頁1-37。 李其霖,〈清代臺灣水師與戰船的建置〉,收錄於李其霖主編,《宮廷與海洋的交匯》。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2017,頁379-408。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卓克華,〈淡蘭古道與金字碑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09期,1994.09,臺北,頁69-128。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凱,《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季麒光,李祖基點校,《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收錄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139-145。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3期,2012.09,臺北,頁47-94。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精裝)》。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林宜華,《臺灣兵備手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林樹海著,陳國強校注,《嘯雲詩文抄》。廈門:廈門大學,2013。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姚瑩,〈上孔兵備書〉,收錄於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139-141。 姚瑩,《中復堂選集目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姚濬昌,〈年譜〉,收錄於姚瑩,《中復堂選集目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240-244。 施添福,〈「臺灣地圖」的繪製年代〉,《臺灣風物》第38卷第2期,1988.06,臺北,頁95-96。 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田野研究通訊》第9期,1997.06,臺北,頁46-50。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洪英聖編著,《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 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 洪健榮,〈清代臺灣方志輿圖的政治文化意識〉,《輔仁歷史學報》第35期,2015.09,頁157-206。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唐羽,〈吳沙入墾蛤仔難路線與淡蘭古道之研究〉,《臺灣文獻》第40卷第4期,1989.12,南投,頁171-243。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臺北:知書房,1996。 夏黎明,〈國家統治與知識生產:清代臺灣地圖的繪製與區域發展〉,《興大歷史學報》第15期,2004.10,臺中,頁39-59。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高志彬,〈臺灣采訪冊編印說明〉,收錄於陳國瑛等纂,《臺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社翻攝臺灣圖書館藏本,1983。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賢治、黃光瀛主編,《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地輿圖(增訂初版)》。臺南: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地圖類(一)》。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地圖類(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地圖類(三)》。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張世民,《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文化局,2005。 清德宗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第65卷,清光緒25年石印本,1899。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志豪,〈清乾隆時期臺灣的番界清釐與地圖繪製:以中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為例〉,《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4期,2017.12,臺北,頁1-33。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陳宗仁,〈大英圖書館藏「臺灣輿圖」之研究:兼論鳳山縣關隘的描繪〉,《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1期,2018.03,臺北,頁1-38。 陳南旭,〈清代臺灣噶瑪蘭廳的成立與社會變遷(1786-18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俊,《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86。 陳國章,〈世界主要地理期刊之介紹〉,《教學與研究》第2期,1980.06,臺北,頁223-226。 陳國瑛等採集、王志楣點校,《臺灣采訪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漢光、賴永祥,《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黃同弘,〈還原《臺灣山海全圖》〉,《經典雜誌》,第215期,2016.06,花蓮,頁42-51。 黃典權,〈「臺灣地圖」考索〉,收錄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88,頁121-133。 黃阿有,〈淡蘭古道考〉,《人文藝術學報》創刊號,2002.03,嘉義,頁231-252。 黃淑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智偉,〈從「淡蘭便道」到「北宜公路」:一個交通史與古道學的考察〉,收錄於李素月、張曉婷、石雅如編,《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史館,2008,頁37-85。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大雁出版社,2011。 楊俊哲,〈楊廷理古道:兼談淡蘭古道的演變〉,《歷史月刊》第186期,2003.07,臺北,頁11-15。 楊俊哲、陳岳,〈燦光寮舖古道:清代嘉慶年間的淡蘭郵傳古道〉,《北縣文化》第75期,2002.10,臺北,頁48-53。 葉高華、蘇?楠,《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北:南天書局,2017。 葉凱蒂,〈從十九世紀上海地圖看對城市未來定義的爭奪戰〉,收錄於劉東主編,《中國學術》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頁88-121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1990。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30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2006。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36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2007。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50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2007。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51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200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 盧正恒,〈步入界外:新發現四幅嘉慶朝的蛤仔難地圖繪製與其知識傳承〉,未刊稿。 賴志彰、魏德文共著,《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南天書局,2018。 賴進貴、陳玉文等著,〈臺灣地圖觀點之研究〉,《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第14期,2004.07月,臺北,頁31-42。 賴進貴、黃清琦等著,〈古地圖的空間認知探索:以1878年《全臺前後山輿圖》為例〉,《地理學報》第42期,2005.12,臺北,頁47-68。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史館,2001。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三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謝金鑾,《蛤仔難紀略》。清道光十二年刻本,1832。 謝國興、陳宗仁主編,《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8。 謝貴文,〈清初姚瑩的事功〉,《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4期,2006.03,屏東,頁413-444。 簡宏逸,〈巧遇的接力:歐洲與東亞間的民族誌知識收集、整理、再相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羅威廉(William T. Rowe),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蘇?楠,〈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3期,2015.09,臺北,頁1-50。 蘇?楠,〈清治初期臺灣知識地理編製:美國國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5期,2018.05,臺南,頁133-165。 Rosny, L. Leon, “Carte complete orographique et hydrographique de Formose traduite du Chinois, ”Bulletin de la Soci?t? de g?ographie, Vol. 16, No. 4, 1858: no pages. Jomard, M.,(Edme-Fran?ois) “Notice sur l'?le Formose, ? l'occasion d'une carte chinoise de cette ?le, apport?e en 1856 par M. de Montigny, consul g?n?ral de France, membre de la Soci?t?,' Bulletin de la Soci?t? de g?ographie , Vol. 16, No. 4, 1858: 380-403. Rowe, William, “Introduc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anlong-Jiaqing Transition in Qing history,”Late Inperial China, Vol. 32, No. 2, 2011: 74-8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46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法國國家圖書館典藏一幅十九世紀的清代臺灣地圖,題名〈臺灣山海全圖〉。此圖長102公分,寬37.2公分,採「橫軸式」山水畫法。繪製範圍涵蓋臺灣島西半部與東部噶瑪蘭地區,並描繪沿岸船隻與島嶼。文字內容標示以府城為核心的道里記錄及沿海港口,添有五百餘字之圖說。 就現存清代地圖史料來看,長幅式的臺灣輿圖多不具圖題與落款,導致研究者難以直接由表面資訊判別繪製脈絡。本圖雖有題名,但繪製年代、繪製者、敘事思維、圖資來源等議題仍待考證。故本文通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圖說三面向進行分析,指出本圖呈現一種官方視角下的地理與人文知識。藉由爬梳圖上道里的生成脈絡,推斷〈臺北道里記〉為本圖的重要知識來源。並依據圖中對於羅東巡檢、臺江內海新浮埔地、鳳山縣舊城、及對渡制度等資訊之描繪,推斷本圖所呈現為道光三年至四年間之狀況;至於繪製時間則應不會晚於道光六年。藉由探討本圖與〈臺北道里記〉和《東槎紀略》三份文本製成的時間,推論繪製者或與姚瑩有關。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 19 century map of Taiwan from the Qing dynasty, titled “Taiwan Shan Hai Quan Tu,” is collected in the La Biblioth?que Nationale de France (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BnF). The map, 102 cm long and 37.2 cm wide, features a “horizontal” landscape painting style. It covers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main island of Taiwan, eastern Kavalan region, as well as vessels and isles along the coast. The text indicates the route records and coastal ports with Fucheng as the center, supplemented by an legend of over 500 characters. As far as the extant Qing dynasty maps are concerned, most long-form chorographic maps of Taiwan do not have titles and inscriptions, thereby posing difficulties for researchers to distinguish the context of map making directly from the superficial information.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a title on this map,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date of its creation, identity of the cartographer, narrative thinking, and source of the map details remain unanswered. Therefore, the current study analyzed the map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natural landscape, humanistic landscape, and illustration, demonstrating that the map presents geographic and humanistic knowledge from an official perspective. By exploring the background for the origin of the routes on the map, this study inferred that the “Taipei Dao Li Ji 〈臺北道里記〉” w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knowledge for this map.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Luotung Patrol, new barrier flat in the inner sea of Taijiang, old fortress of Fengshan County, and Due Du system 對渡制度, it was deduced that this map was produced between the third and fourth years of the Daoguang period. Regarding the date of cre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p was created no later than the sixth year of the Daoguang perio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ime when three documents, namely, this map, the “Taipei Dao Li Ji,” and Dong Cha Ji Lue 《東槎紀略》, were produced,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at the cartographer might be related to Yao Ying 姚瑩.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3-19T21:08:0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009202202150200.pdf: 43537305 bytes, checksum: cf27d1c6a7ce12784e40f2b1f2e19b9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問題提出 0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07 第二章 內容特點分析 10 第一節 自然景觀的描繪 10 第二節 人文景觀的描繪 15 第三節 圖說的解讀 21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道里記之比較與敘事思維 29 第一節 〈臺灣山海全圖〉的道里記錄分析 30 第二節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文獻中的道里記錄比較 33 第三節 〈臺北道里記〉與〈臺灣山海全圖〉知識來源分析 53 第四節 小結 57 第四章 繪製年代與繪製者 59 第一節 道光三、四年間的描繪 59 第二節 道光五、六年間的描繪 65 第三節 小結:姚瑩與〈臺灣山海全圖〉 68 第五章 結論 70 參考文獻 73 附錄 81 附錄一〈臺灣山海全圖〉圖說 81 附錄二〈臺灣山海全圖〉與〈臺北道里記〉對照表 8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十九世紀〈臺灣山海全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 | zh_TW |
dc.title | Making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aiwan Sanhai Quan Tu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1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陳宗仁(Tsung-Jen Chen)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志豪(Chi-Hao Chen),盧正恒(Cheng-Heng Lu) | |
dc.subject.keyword | 地圖繪製,臺灣輿圖,〈臺北道里記〉,知識史,姚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ap Making,Taiwan Cartography,Taipei Dao Li Ji,Intellectual History,Yao Y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89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3270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2-09-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10092022021502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2.5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