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2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華真(Hwa-Jen Li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Chieh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振傑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00:50: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8-24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00:50:2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8-24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6)。〈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專輯就職演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51 內政部(2004)。《內政部九十三年度推展社會福利服務補助經費申請補助項目及基準》。 內政部家防會(2009)。〈我國駐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方案之設置與現況〉。《社區發展季刊》128:4-20。 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無日期)。〈109年暑期實習機構名單〉。取自https://bit.ly/3907HQ3 兒福聯盟(2017,12月20日)。〈【法律面面觀】民法第1055條之1「友善父母原則」〉。https://www.children.org.tw/goodbye/news/1895 方德琳(1997)。《專業科技雇員之勞動體制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永慈、劉一龍、邱湘婷、吳庭葦(2017)。〈臺灣新進社會工作者的職場經驗初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9:77-106。 王行(2013a)。〈我們如何製造了專業化的趨勢〉。《台灣社會研究》92:225-243。 ──(2013b)。〈走調的音符 台灣少數基層社會工作者的發聲、行動與期盼〉。 《台灣社會研究》91:93-123。 王珮玲、沈慶鴻(2008)。《駐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方案評估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王增勇(2009)。〈解嚴後台灣福利運動建制化的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407-417。 ──(2014)。〈後證照時期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如何自我解殖?〉。《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1-18。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王篤強、高迪理、吳秀照(2010)。〈台灣社會福利民營化的未預期後果:地方政府相關人員「官僚自主性」的初步闡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4(2):91-146。 王敏旭(2019)。〈社工明年加薪 侯友宜:中央請給新北更多支持〉。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7323/4257407 主計處(2020)。薪資及生產力統計。 司法院(2019,10月22日)。〈法院選任程序監理人需要我出錢嗎?費用大概多少?他會直接向我收費嗎?〉。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654-57238-b6548-1.html 民視新聞網(2019,12月5日)。〈社工工時最長逾12小時! 平均月薪37K爆缺工-民視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6-gd-gF9g 江俊良(2017)。《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專業認同衝突與因應之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睿智(2019,8月6日)。〈勞保高薪低報 小心吃大虧〉。經濟日報網。https://bit.ly/2OpBw2X 佘耕任(2017)。《管控誰的風險?臺灣兒少保護案件的實務成案標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正(2010)。《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者陪同出庭專業角色實踐經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婷(2003)。《保護業務社工員的專業才能裝備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雯珂、賴冠諭(2019,12月6日)。〈社工工時最長逾12小時!平均月薪37K爆缺工〉。民視新聞網。https://bit.ly/3j2qIpD 汪淑媛(2013)。〈影響家暴防治社工身心安全之風險因素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7(1):175-215。 汪淑媛、蘇怡如(2010)。〈社工督導功能期待與實踐落差研究-比較督導與被督者之觀點:以公部門家暴防治社工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9:41-84。 林上祚(2019,9月12日)。〈改善社工待遇、政府花3.7億調薪 勞健保、勞退提撥每月5千元由政府買單〉。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703788 林宥芯(2010)。《專業環境與情緒勞動:以保護型社工員為例》。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倖如、潘若琳、周怡君(2019)。〈從預算編列與議價方式分析政府與民間在社福方案委託中的地位〉。《社區發展季刊》166:65-74。 林淑萍(2006)。《組織變革下情緒勞務、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務社會工作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馨(2018)。〈協力神話的崩壞?我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現況〉。《公共行政學報》55:1-36。 林萬億(2011)。《當代社會工作 : 理論與方法(第二版)》。五南。 ──(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153-196。 姚淑文、李姿佳(2009)。《從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設置談司法倡導》。台北市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委託研究報告。 洪伯勳(2015)。《製造低收入戶》。群學。 徐煒勛(2014)。《社會福利機構社工人員之勞動現況與工作感受: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公辦民營機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馬克思(2008)。《資本論第一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 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2019,11月)。〈全區實習機構〉。取自https://bit.ly/3ewxHDF 康芸(2006)。《社工人員對於自身勞動權益的覺知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臺北市公設民營之社會福利機構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晉芬(2011)。《勞動社會學》。政大出版社。 張凱翔(2017,5月1日)。〈補助薪水進不到社工口袋? 社會局:加強查核〉。自由時報。https://bit.ly/3euSrLZ 梁乃文(2018)。《避風港裡的波濤洶湧-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情緒勞動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莊蕙慈、謝佳璇(2018,8月30日)。〈潛藏的社工殺手和社福危機:政府33K定價政策〉。報導者。https://bit.ly/3eyv9oo 許祖維(2007)。《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社會工作的歷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博軒(2020)。《專業價值與勞動權益:社工勞資爭議之行動歷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雅惠、徐瑜(2014)。〈逼上梁山?組織內道德困境對社會工作的壓迫〉。《社區發展季刊》147:64-75。 連詩雅(2005)。《生命商品化的勞動體制-台灣壽險業的銷售勞動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2)。《非自願性專業關係中之抗拒行為--兒保社工人員之觀點》。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芳(2013)。《變與不變的真實──少女中途之家的助人之「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韋宏(2019)。《「動作專家」還是「儀器操作員」?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自主與照護實作》。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怡(2018)。《非典型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方案委託對社會工作者專業服務與勞動權益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婷(2015)。《陪同兒少出庭社工之經驗初探 ─以監護權案件出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陶蕃瀛(2012)。〈社會工作、證照與專精化反思〉。《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1):65-78。 勞動部(2007)。〈96年勞動2字第 0960062674 號書函〉。 ──(2020,2月25日)。〈勞動條件方面的權利〉。https://www.mol.gov.tw/topic/5973/5974/7532/ 曾玉婷(2019,11月28日)。〈2020 社工調薪新制:工會提 5 項疑慮與 3 大訴求,盼看見政府誠意與具體對策〉。Right Plus。https://rightplus.org/2019/11/28/socialworksalary-2/ 黃心怡(2004)。《法官對婚姻暴力態度之研究─以北台灣法官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克先(2012)。〈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者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24:99-154。 黃源協、莊俐昕(2019)。〈社會服務契約委外何去何從?〉。《社區發展季刊》166:75-87。 葉靜倫(2020,4月1日)。〈高市社工為隔離者送三餐,民眾無理要求爆量、排擠弱勢服務惹議〉。Right Plus。https://rightplus.org/2020/04/01/2020-virus-kaoshiung/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21-29。 監察院(2019,2月14日)。《108內調0009調查報告》。取自https://bit.ly/3913JXq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12)。《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勞動權益研究》。 ──(2015)。《104年社會工作者勞動薪資調查研究》。 劉玉鈴(2014)。〈正向觀點的社工督導關係-以保護性業務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3:101-126。 劉彥伯(2003)。《縣市社工員行使兒童保護公權力之調查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淑瓊(2001)。〈社會服務「民營化」再探:迷思與現實〉。《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7-56。 ──(2008)。〈競爭?選擇?論臺灣社會服務契約委託之市場理性〉。《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67-104。 ──(2019)。〈我們不一樣─論小型在地非營利組織承接政府社服委外的挑戰與機會〉。《社區發展季刊》166:170-188。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心理出版社。 蔡孟君(2015)。《公部門兒少保社工的離職歷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涵宇(2007)。《一個社工,多個世界?社會工作勞動市場階層化現象初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18)。《社工專業制度規劃進度報告》。取自https://www.mohw.gov.tw/dl-46329-03c2e452-76a2-4e2d-9fc7-cfcaf172dcb4。html ──(2019,9月9日)。〈總統接見社工專業人員,期盼建置合理薪資結構留任社會工作人才〉。https://www.mohw.gov.tw/cp-16-49243-1.html ──(2020)。〈社會工作師事務所開業人數及所數概況〉。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41-4700-103.html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4,1月14日)。〈保護令是什麼?如何聲請?〉。https://dep.mohw.gov.tw/DOPS/cp-1160-8001-105.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社會工作專職人員數〉。https://dep.mohw.gov.tw/DOS/cp-2980-14049-113.html 衛福部(2018)。《衛生福利部推展社會福利補助作業要點》。 ──(2019a)。《社會福利補(捐)助核銷彙編手冊》 ──(2019b,9月9日)。〈總統接見社工專業人員,期盼建置合理薪資結構留任社會工作人才〉。https://www.mohw.gov.tw/cp-4253-49243-1.html 衛生福利部、教育部、勞動部、內政部(2018)。《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核定本)》。取自 https://www.mohw.gov.tw/dl-44382-01fcbb1f-f393-4b89-9b83-b8d615adf2c7.html 鄭怡世、鐘文鎂(2014)。〈不友善的勞動處境、不確定的勞動感受: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工員勞動現況之探索〉。《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86-123。 蕭信彬(2006)。《共識的形成或想像的限縮?----關於社會問題「社工化」的專業社會學考察》。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6)。《保護或支配?身心障礙保護工作中的象徵角力》。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文中(2018)。《變遷環境中主體性的重構:臺灣醫務社會工作之建制民族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秀芬(2010)。《社會個案工作 理論與技巧》。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謝國雄(1994)。〈勞動力是什麼樣的商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83 - 119。 ──(1997)。《純勞動 : 臺灣勞動體制諸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鍾伊玲(2014)。《社工人員之勞動條件、人際關係及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臺灣社會學研究》2:47-81。 蘇福明(2017)。《社會工作的意象:社會大眾如何看社會工作人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han, Park(2019, July 5)。〈「Be Water My Friend」|「Be Water My Friend」|重讀李小龍5句金句的警世思考背後意思〉。https://bit.ly/3h65bun Payne, K.(2018, May 29)。〈員工摸魚,是因為薪水太少了?幾個案例證明:薪資越不平等,產品品質越差〉。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22863 英文部份 Abbott, A. D. (1988).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ldamus, W. (1961). Efficiency and Effort. Tavistock Institute of Human Relations. Beddoe, L. (2013). Health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knowledge.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12(1), 24-40. Blewett, J., Carpenter, J., Hanies, C., McLaughlin, H., Patsios, D., Platt, D., Scholar, H., Shardlow, S., Wong, C. Wood, M. (2012).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ilot Programme. Retrieved from London. Bluedorn, A. C. (1982). A Unified Model of Turnover from Organizations. Human relations, 35(2), 135-153. Braverman, H.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nthly Review Press. Burawoy, M. (2005)。《製造甘願》(林宗弘、張烽益、鄭力軒、沈倖如、王鼎傑、周文仁、魏希聖譯)。群學出版。(原著出版於1979) ── (1985).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Verso. Crompton, R., Jones, G. (1984). White-collar Proletariat: Deskilling and Gender in Clerical Work. Macmillan. Crozier, M. (1976). Comparing Structures and Comparing Games. In G. Hogstede M. Kassem (Eds.), European Contributions to Organization Theory (pp. 197-207). Van Gorcum. Edwards, R. C. (1979). Contested Terra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wentieth Century. Macmillan. Ezzy, D. (1997). Subjectivity and the labour process: conceptualising 'good work'. Sociology, 31(3), 427-444. Friedman, A. (1977). Industry and Labour: Class Struggle at Work and Monopoly Capitalism. Macmillan. Friedson, E. (1970). The Profession of Medicine. Dodd, Mead Co. Gerhart, B. A., Boudreau, J. W., Trevor, C. O. (1997). Voluntary turnover and job performance: Curvilinearity and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s of salary growth and promo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2(1), 44-61. Gibelman, M., Schervish, P. H. (1996). Social Work and Public Social Services Practice: A Status Report. Families in Society, 77(2), 117-124. Hansmann, H. B.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 Yale Law Journal, 89(5), 835-901. 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dson, R. S., Teresa A. (1990).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work. Wadsworth Pub. Co. Knights, D., Willmott, H. (1990). Introduction to Labour Process Theory. In D. Knights H. Willmott (Eds.), Labour Process Theory (pp. 1-45). Macmillan. Lamont, M. (1992). Money, Morals, and Manne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e, C. (1985). White-Collar Workers in the Labour Process: The Cas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3(2), 298-326. Larson, M. S. (1977).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 Grand, J. (1991). Quasi-markets and social policy. The economic journal, 101(408), 1256-1267. LeCory, C. W. (2013)。《社工員的故事(第二版)》(李晏甄、林立譯)。群學出版。(原著出版於2011)。 Littler, C. R., Salaman, G. (1982). Bravermania and Beyond: Recent Theories of the Labour Process. Sociology, 16(2), 251-269. Marx, K., Engels, F. (1947). The German ideology (C. J. Arthur, Trans.).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ol, A. (2018)。《照護的邏輯》(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左岸文化出版。(原著出版於2006)。 Price, J. L. (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 State University. Ramia, G., Carney, T. J. P., Politics. (2001). Contractualism, managerialism and welfare: The Australian experiment with a marketised employment services network. Policy Politics, 29(1), 59-80. Robbins, S. P. (1994). Management (4th ed.). Prentice-Hall. Thompson, P. (1989). The Nature of Work (2ed.).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Trotter, C. (2017)。《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朱惠英、郭凡琦譯)。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15)。 Wilensky, H. L.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2), 137-158. Young, D. R. (2000). A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ment-nonprofit sector relations: Theore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 149-17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22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為何社工的薪資狀況不佳,卻沒有使得社工的工作表現下降,反倒是社工認真工作以至於過勞的狀況經常發生?本文以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輔以法規制度、新聞報導與二手資料分析,分析社工的薪資與勞動過程。本文首先指出,社工的薪資由多方行動者拼湊而成,其中至為關鍵是政府的社福標案。政府廣泛地將社會福利民營化,以社福標案的形式將政府責任的社會福利服務委託社福機構。而社福標案的「非營利化」則有效動員了民間社福機構的資源與人力,形成制度性的剝削。社工的薪資踟躕不前,乃因於社福機構將各地政府機關的制度性剝削分攤到社工身上的結果。社工的薪資來源一方面限制了社工薪資的成長,另一方面產生了複雜的業務。而社工藉由「業物劃界」與「專業劃界」建立自身的專業認同。然而,社工專業的制度性的肯認並不充分,社工為抵抗勞動現場中的邊緣性,而依據「直接服務中心主義」展現社工的專業性。社工兢兢業業,甚至將原本固定工時的工作「做」成「責任制」,即是因為缺乏穩固的專業表徵,而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工作,以證明自身的專業性。社工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工作中「無價的價值」,然而這份價值卻建立在勞動權益的妥協上。社工專業雖已逐漸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但專業的進程仍是未竟之業。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Why is the salary of social workers not good, but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workers is not reduced? Why do social workers even work hard so that overwork often occurs? This article adopt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supplemented by institutions, news, and second-hand data to analyze the salary and labour process of social workers. This article first points out that the salaries of social workers are pieced together by multiple actors,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the government’s social welfare bid. The government has extensively privatized social welfare and outsourced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of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social welfare agencies in the form of social welfare bids. The 'non-profit' of the social welfare bids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resources and manpower of non-governmental social welfare agencies, resulting in institutional exploitation. The stagnant salaries of social workers'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welfare agencies apportioning the institutional exploitation of various government agencies to social workers. On the one hand, the source of social workers' salary limits the growth of social workers' salari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creates complicated tasks. And social workers establish their own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rough 'boundary work of task' and 'boundary work of profession'. However, the i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is not sufficient. In order to resist the marginalities in the workplace, social workers perform the professionalism based on 'direct-service-centrism.' Social workers go the extra mile which even changes the original fixed-hour work into an 'exempt employee.' That is, because they lack a solid professional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they need to work hard again and again to prove their professionalism. The case of social workers allows us to see the 'priceless value' of work, but this value is based on the compromise of labor rights. Although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has gradually achieved phased results, the professional process is still unfinishe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00:50: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308202004520100.pdf: 11738906 bytes, checksum: ac5e4e25d85c79b7b2d43515a656237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i 圖表目錄 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前言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2 第三節、研究方法 8 第四節、田野─胖達法院服務處 10 第二章:法院社工的薪資結構 16 第一節、不願出全力的衛福部 17 第二節、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 22 第三節、尋求內部整合的總會 29 第四節、小結 38 第三章、法院社工的勞動過程 41 第一節、核心的直接服務 43 第二節、繁瑣的方案與行政工作 70 第三節:專業認同的劃界 76 第四節、小結 89 第四章、法院社工的甘願勞動 93 第一節:沒有蘿蔔與棒子的管理 94 第二節:未竟的社工專業 97 第三節:製造甘願的意識形態 103 第四節:專業追求下的甘願勞動 111 第五章、結論 120 參考文獻 125 附錄一、勞動過程研究 136 附錄二、受訪者名單 144 附錄三、訪談大綱 146 附錄四、衛生福利部推廣社會福利補助經費申請補助項目 148 附錄五、109年度標價清單 151 附錄六、2020年《補助民間單位設會工作人員薪資制度計畫》 154 附錄七、家事事件列表 15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甘願勞動:社工的薪資與勞動過程 | zh_TW |
dc.title | Consent to Go the Extra Mile: the Salary and Labour Process of Social Worker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克先(Ke-Hsien Huang),陳毓文(Yu-Wen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社會工作,薪資,勞動過程,甘願勞動,社會福利民營化,專業,劃界,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ocial work,salary,labour process,consented labour,privatization of social services,profession,boundary work, | en |
dc.relation.page | 160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3190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20-08-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1308202004520100.pdf | 11.46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