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814
Title: | 面天山區刺鼠(Niviventer coxingi)之族群生態研究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Niviventer coxingi in the Miantienshan Area |
Authors: | Shih-Wei Chang 張仕緯 |
Publication Year : | 1991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自1989年8月起,在陽明山國家公園面天山區一處涵蓋芒草與闊葉林植被的實驗地,接續張簡(1989)的研究,對當地刺鼠族群進行19個月標放追蹤。每月連續四夜以捕鼠籠捕捉刺鼠。迄1991年3月共捕獲刺鼠120隻955次,其中雌鼠47隻,雄鼠73隻,性別比例偏離1:1(為1:1.55)。比較各月的雌雄鼠數量,一般也是雄鼠較多,雌鼠平均約佔各月捕獲量的37%。 實驗期間,全區族群量的變動一年有兩個高峰,以8、9月的數量最高,2月時降至最低,3、4月時是另一高峰。8、9月族群量的高峰與8-10月族群中非成鼠比例最高的時間相吻合,此時接群中有大量非成鼠加入,在12月以後這些非成鼠陸續成長為成鼠。因為成鼠加入族群的時間無明顯季節性,且刺鼠各月的月存留率(平均0.74)亦無顯著差異,因此大量非成鼠在秋天集中加入,應是族群量形成高峰的主要近因。根據雌鼠哺乳狀況的判定,實驗地刺鼠的生殖高峰在3-6月前後,推論8-10月大量出現的非成鼠應是在這段期間內出生。因此,族群量高峰的形成主要是季節性的生殖所造成。 1989年與1990年冬天的刺鼠族群量變動趨勢不同,前者下降較快,後者則較種定,可能與1990年冬天溫度較高、雨量較少有關。刺鼠是否會居留與性別無關,雌雄居留期長短的差異也不顯著,居留最久的時間皆是15個月,平均居留5.4個月。刺鼠各月的體重成長率以4月最高,9月最低,冬天成長則幾乎停滯。 1991年3-4月在同一實驗地,以鯨線電對六隻刺鼠進行六夜的定位追蹤。不同刺鼠個體在不同天的活動模式均有很大差異,但以夜行性為主。以最小凸多邊形估計的單夜活動範圍與總活動範圍平均值分別是1561平方公尺與4359平方公尺,顯示刺鼠每天利用的活動範團並未完全重?。而同時間的捕捉記錄所估計的活動範圍則僅有950平方公尺,顯示以捕捉記錄估算的活動範圍有低估的可能。雄性剌鼠間的活動範圍有相當的重疊,雌雄性間亦是如此。捕捉的資料則顯示,雌性刺鼠間的活動範圍僅略有接鄰。 實驗期間觀察到刺鼠爬樹的行為,也藉由無線電定位在芒草區發現一個以芒草葉編織、屬雌鼠所有的剌鼠巢。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814 |
Fulltext Rights: | 未授權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動物學研究所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