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20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呂欣怡 | |
dc.contributor.author | Wei-Hua T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杜韋樺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9T17:40:1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19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9T17:40:10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9-08-19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ate.submitted | 2019-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書目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 。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1983〈台灣北部區域計畫〉。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1955〈內政部都市計劃審核小組會議記錄〉。 王梅霞 2005〈「性別」如何作為一套文化表徵:試論性別人類學的幾個發展方向〉。《考古人類學刊》64:30-58。 王雅各 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 朱偉誠 1998〈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35-62。 何春蕤 2016〈小心公民社會:當代台灣公民政治及其文明情感〉,刊於《性/別20》,何春蕤、甯應斌主編,頁1-20,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何翠萍 1991〈導言:禮物•人情•債——舊社會禮物交換形式〉,《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頁1-28。臺北:遠流。 吳佳原 1998〈城市荒漠中的綠洲:台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枝 2004〈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迌T」女同志社群為例〉,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婉婷2017〈同志紀錄片《日常對話》奪柏林影展泰迪熊獎——導演黃惠偵:證明「愛」放諸四海皆準〉。《自由時報》2月19日:A12生活版。 呂錦媛 2003〈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穎 2011〈套裝的死亡旅程通往何方?當代台灣死亡儀式商品化研究〉,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君 2015《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民主與性別的歧義分析》,臺北:花木蘭文化。 周華山 1998《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林文玲 2012〈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血親、姻親、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51-98。 林文玲2013〈製作「原住民」:轉換中的技術載體,轉化中的文化身分〉,《台灣人類學刊》11(1):155-187。 林文玲2014〈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刊於《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主編,頁169-204,臺北:群學。 林文玲2017〈從田野到視野:跨性別/肉身的體現、重置與挑戰〉,《台灣人類學刊》15(1):53-102。 林竹君、李苡昀、彭映淳、陳譽仁、蔡念辰 2013 《永和族群溯源》。臺北:小寫文化。 林其民 2009〈戰後三重市都市發展下的非正式部門〉。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澧、高明孝 2015《計劃城市:戰後台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田園城市。 林茂賢 2001《台灣傳統戲曲》。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書怡 2019〈從告白到對話:《我和我的T媽媽》和《日常對話》的倫理轉向〉,《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3:1-35。 林國明1999〈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台灣醫療保險體系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1:77-136。 林勝偉 2005《政治算術:戰後台灣的國家統治與人口管理》,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瑋嬪 2001〈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臺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0:1 -38 。 林瑋嬪 2014〈「比兄弟姊妹咯卡親」:移民、都市神壇與新類型的家〉,刊於《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主編,頁205-248,臺北:群學。 邱月亭 2007〈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貴芬 2016《「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施添福 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胡台麗 1985〈臺灣農村工業化對婦女地位的影響〉,《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頁337-353,臺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 胡郁盈 2018〈從「現身」到「關係」:台灣性別社會變遷與女同志親子協商〉,《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0:107-151。 孫松榮 2014〈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現代美術學報》27:77-104。 徐福全 2001〈台灣殯葬禮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華禮儀》7:1-9。 徐福全 2003《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徐福全出版。 徐憫忻、許文貞2017〈台片揚威柏林影展:《日常對話》奪泰迪熊獎〉,《中國時報》2月19日:A16文化版。 殷寶寧 1999《「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君玫2016《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臺北:群學。 張喬婷 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臺北:唐山。 張景森 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985-1988)》。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家瑋2013〈「禮儀師」的誕生:從台灣殯葬禮儀治理視角切入的歷史考察〉。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淸沂編1965 《永和鎮志》。臺北:永和鎮志編纂委員會。 盛淸沂、吳基瑞1977 《重修中和鄉志》。臺北:中和鄉公所。 莊淯琛 2018〈八尺門之後:國宅空間與都市部落的共生〉。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崇銘 2007〈混沌之後,開竅之前-台灣憂鬱症患者的疾病角色、疾病經驗與醫療化過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淳2010〈永和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 陳杏枝 2003〈台北市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臺灣社會學刊》 31:93-152。 陳明珠 2008〈新聞事件中性/別他者的再現與書寫:以2003年理律劉偉杰盜領案與治平專案鄭惠芳被捕案為例〉,《台大新聞論壇》7:3-39。 陳東升 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 陳昭如 1997〈離婚的權利史: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建立及其意義〉,國立台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 2010〈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27:113-199。 陳瑞芸 2008《「空中藥房」— 醫療消費文化之場域分析》,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薇真 2016《台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誌與亞際遭逢》。臺北:跨性別倡議站。 彭仁郁 2012〈進入公共空間的私密創傷:台灣「慰安婦」的見證敘事作為療癒場景〉,《文化研究》14:139-196。 彭仁郁2014a〈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刊於《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汪宏倫主編,頁435-513,臺北:聯經。 彭仁郁2014b〈失序的「家」:法國亂倫性侵倖存者的家庭經驗〉,刊於《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主編,頁127-167,臺北:群學。 曾旭正 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意識形構之研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雲林縣發展史編撰委員會編 1997《雲林發展史》。雲林:雲林縣政府。 黃孟雯 2018〈西裝與香花: 戰後初期台灣「穿褲的」女性的身影〉,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孫權 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黃惠偵 2016a《我和我的T媽媽》,54分鐘。臺北:黃惠偵。 黃惠偵 2016b《日常對話》,89分鐘。臺北:鏡象電影。 黃惠偵 2017《我和我的T媽媽》。臺北:遠流。 黃應貴 2014〈導論〉,刊於《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主編,頁1-31,臺北:群學。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1955〈中和鄉都市計畫案〉。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1985〈變更永和都市計畫第二次公共設施通盤檢討案〉。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1993〈變更中和都市計畫(部分住宅區、道路、水岸發展區為綠地及住宅區為道路)(瓦磘溝東支流整治計畫)案〉。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2000〈變更永和都市計畫中、永和都市計畫界及部分道路用地調整專案通盤檢討案〉。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2012〈變更中和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都市計畫圖重製) 書〉 。 葉俊男 2012 〈「嘸免法律的所在」:臺灣地下六合彩交易體系的考察〉,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 1999〈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0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37-83。 趙彥寧 2000〈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207-244。 趙彥寧 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 - 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 趙彥寧 2002〈家國語言的公開秘密:試論下階層中國流亡者自我敘事的物質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45-85。 趙彥寧 2005〈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7:41-85。 趙彥寧 2008a〈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文化研究》6:153-194。 趙彥寧 2008b〈社福資源的分配邏輯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談起〉,刊於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上冊),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編,頁165-210,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趙彥寧 2010〈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3-56。 趙彥寧 2014a〈新自由主義國家霸權與邊境暴富主體的交逢: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案例〉。《文化研究》19:150-186。 趙彥寧 2014b〈在地知識與全球理論的勾連關係:「家」的基進化可能〉。《考古人類學刊》81:215-220。 趙彥寧 2015〈餘命治理下的生死界閾照顧倫理:以老年就養榮民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0:53-90。 趙彥寧 2017〈與之共老的酷兒情感倫理實作:老T搬家四探〉。《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0:5-51。 劉人鵬、丁乃非 1998〈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刊於《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丁乃非、白瑞梅、劉人鵬合著,頁3-43。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劉文 2015〈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應用倫理評論》58:101-128。 劉欣蓉 2011《公寓的誕生》。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恆妏 1996〈臺灣法律史上國家法律體系對民間習慣規範之介入:以臺灣「典」規範之變遷為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紹華、林文玲2012〈應用人類學的倫理挑戰:美國經驗的啟發〉,《華人應用人類學學刊》1(1):117-135。 蔡佩如 2001《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臺北:唐山。 鄭美里 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 蕭伶玲 2004〈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台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孟如 1998〈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怡靜 2017〈同志生養下的母女關係——試論《日常對話》中的性別、家庭、階級及相關社會議題〉,未出版,發表於2017年女性學學會年度研討會。 閻雲翔 2017a《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1949-1999》,鞏小夏譯,上海:上海人民。 閻雲翔 2017b《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庄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 韓欣芸 2014〈逃家•離家──同居義務的女性主義法律史考察〉,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宛文 2008〈重看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 19(1):167 - 227。 簡家欣 1997〈喚出女同志──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萬侯 2005〈牽亡歌陣儀式意涵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Biehl, João 2007 Subjectivity: Ethnographic Investigations. Joao Biehl, Byron Good and Arthur Kleinman, e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iehl, João 2015[2007]《求生意志:愛滋治療與存活政治》(Will to Live: AIDS Therapies and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陳秋山、李佳霖、曹寶文合譯,新竹:交通大學。 Blackwood ,Evelyn 1998 Tombois in West Sumatra: Constructing Masculinity and Erotic Desire.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13(4): 491-521. Blackwood, Evelyn&Wieringa, Saskia 1999 Sapphic Shadows: Challenging the Silence in the Study of Sexuality. In Female Desires: Same-sex Relations and Transgender Practices Across Cultures. Evelyn Blackwood, and Saskia Wieringa, eds. Pp.39-63.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rneman, John 1997 Caring and Being Cared For: Displacing Marriage, Kinship,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154: 573-584.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Butler, Judith 2011[1994] 《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李鈞鵬譯,上海:上海三聯。 Butler, Judith 2009[2004] 《消解性別》(Undoing Gender),郭劼譯,上海:上海三聯。 Cohen, Myron 1976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llier, Stephen, and Lakoff, Andrew 2005 On Regimes of Living. In Global Assemblages: Technology, Politics, and Ethics As Anthropological Problems. Stephen Collier, and Aihwa Ong, eds. Pp.22-39 .MA: Wiley-Blackwell. Das, Veena 2010 Engaging the Life of the Other: Love and Everyday Life. In Ordinary Ethics: Anthropology, Language, and Action. Michael Lambek, ed.Pp. 376–399. N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Das, Veena 2015 What Does Ordinary Ethics Look Like? In Four Lectures on Ethic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Michael Lambek, Veena Das, Didier Fassin, and Webb Keane, eds. Pp.53-125. Chicago: HAU. Elliston, Deborah 1999 Negotiating Transnational Sexual Economies: Female Māhū and Same-Sex Sexuality in 'Tahiti and Her Islands”. In Female Desires: Same-sex Relations and Transgender Practices Across Cultures. Evelyn Blackwood, and Saskia Wieringa, eds. Pp.232-252.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esta, Paul 2007 Mahjong Agonistics and the Political Public in Taiwan: Fate, Mimesis, and the Martial Imaginary. In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80(1): 93-125.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Han, Clara 2012 Life in Debt: Times of Care and Violence in Neoliberal Chi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away, Donna 2010[1991]《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張君玫譯,臺北:群學。 Harrell, Stevan 1981Growing Old in Rural Taiwan. In Other Ways of Growing Ol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Pamela Amoss,and Stevan Harrell, eds. Pp. 193-21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rman, Judith 2018[1983]《從創傷到復原:性侵與家暴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施宏達、陳文琪、向淑容譯,臺北:讀書共和國。 Hutt, Corinne 1972 Males and Females. Oxford, England: Penguin Hwang, Kwang-Kuo 1987 Face and Favor: Chinese Power Game.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4): 944-974. Jordan, David 2012[1972]《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Gods, Ghosts, & Ancestors: Folk Religion in a Taiwanese Village)。丁仁傑譯,台北︰聯經。 Kleinman, Arthur, and Fitz-Henry, Erin 2007 The Experiential Basis of Subjectivity: How Individuals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In Subjectivity: Ethnographic Investigations. Joao Biehl, Byron Good and Arthur Kleinman, eds. Pp. 52-6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mbek, Michael 2010 Introduction. In Ordinary Ethics: Anthropology, Language, and Action. Michael Lambek, ed. Pp. 1–36. N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enri. 1991[197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orde, Audre 1984 Sister Outsider: Essays and Speeches. CA: Crossing Press. Low, Setha 2000 On the Plaza: 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Mauss, Marcel 1991[1924]《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The Gift: Forms and Fu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汪珍宜、何翠萍譯。臺北:遠流。 Mol, Annemarie 2018[2015]《照顧的邏輯》(The Logic of Care: Active Patients and the Limits of Choice)。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臺北:讀書共和國。 Ortner, Sherry 1974 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to Culture. In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Michelle 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 eds. Pp. 67-8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abinowitz, Paul 2000[1994]《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They Must be Represented: 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游惠貞譯,臺北:遠流。 Rademacher, Anne 2011 Reigning the River: Urban Ecologies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Renov, Michael 2004 The Subject of Documenta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osaldo, Michelle 1974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a theoretical overview. In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Michelle 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 eds. Pp.17-42.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ubin, Gayle 2012[1992] Of Catamites and Kings: Reflections on Butch, Gender, and Boundaries. In The Persistent Desire: A Femme-Butch-Reader. Joan Nestle, ed. Boston: Alyson. (陳薇真摘譯:https://transgenderpunk.wordpress.com/2012/12/16/翻譯-gayle-rubin,of-catamites-and-kings-2/) Rubin, Gayle 1975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In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Rayna Reiter, ed.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Sang, Tze-lan 2014[2003]《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慾》(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王晴鋒譯,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Sangren, Stev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gren, Steven 2012[2000]《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Chinese Sociologics : An Anthro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Role of Alienation in Anthropology)。丁仁傑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Schneider, David 1972 What is Kinship All about? In Kinship Studies in the Morgan Centennial Year. Priscilla Reining, ed. Washington, D.C.: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Silver, Catherine 2003 Gendered Identities in Old Age: Toward (de)gendering?In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7:379–397. Simon, Parker 2007[2004]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Stafford, Charles 2000 Chinese Patriliny and the Cycles of Yang and Laiwang. In Cultures of Relatedness: 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Kinship. Janet Carsten, ed. Pp.37-5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thern, Marilyn 1988 The Gender of the Gift: Problems with Women and Problems with Society in Melanesia. Teri, Silvio 1999 Reflexivity, Bodily Praxis, and Identity in Taiwanese Opera. GLQ 5 (4): 585-603. Venkatesh, Sudhir 2006 Off the Books: The Underground Economy of the Urban Poo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James ,and Rawski, Evelyn 1988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olf, Arthur 1997[1974]〈神、鬼、祖先〉(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張珣譯。《思與言》35(3):233-291。 Wolf, Margery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Antonia 2000 Women Who Become Men: Albanian Sworn Virgins. Oxford: Berg press. Young, Iris 2017[1991]《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陳雅馨譯。臺北:商周。 Zhang, Li 2010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Angeline Hsiao&Winnie Liao 2016〈平凡中的不凡家書,與《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對話〉,「BAZAAR雜誌」。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culture/filmandmusic/interviews/a1269/documentary-small-talk/ ,2016年12月07日上線。 Fanily觀點編輯 2017a〈《日常對話》導演拍攝母親同志情 媽媽看完後反應是這樣……〉。「Fanily觀點」。https://www.fanily.tw/archives/50649,2017年9月7日上線。 Fanily觀點編輯 2017b〈《日常對話》克服困難拍攝母親同志真情〉。「Fanily觀點」。 https://www.fanily.tw/archives/50655,2017年9月7日上線。 丁彥伶2001〈論人計酬方案追求更高的醫療品質〉。「中央健康保險局電子報」第194期。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2638&IsWebData=0&ItemTypeID=7&PapersID=223&PicID=,2001年8月25日上線。 內政部新北市統計圖表系統https://semap.moi.gov.tw/ntpc/Web/Map/STATViewer_Map.aspx 王嘉慶 2016〈臺北市掃黃踢鐵板 去年撤銷率100%〉。「蘋果即時新聞」。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61020/971453/ ,2016年10月20日上線。 王鴻國 2014〈象棋變麻將 警蒐證逮聚賭〉。「中央社新聞」。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430867 ,2014年03月08日上線。 王雙福 2007[1950]「牽亡歌仔團」。由石麗蘭女士捐贈。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詮釋資料識別碼:F-095-cca100062-KH2006_014_051)。http://nrch.culture.tw/view.aspx?keyword=紅&advanced=$3@+1950&s=88625&id=0006714581&proj=MOC_IMD_001,2017年1月1日上線。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2016〈11/05《日常對話》映後座談〉。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6WWj2kCXj4,2016年11月6日上線。 台視新聞部 2017〈台紀錄片日常對話奪柏林影展泰迪熊獎〉,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d8xfL-Uoc&fbclid=IwAR2Oc77kqcrroi7TLBDzBt_5MmA0n-xOg2iLmNZeUbTjMZ5FVoggdUYVNtY,2017年2月18日上線。 台灣採購公報網https://www.taiwanbuying.com.tw/default.asp 林映妤 2017〈為了同志媽媽跟女兒!丁寧挺大肚也要現身站台〉。「ETtoday星光雲」。https://star.ettoday.net/news/904009,2017年4月13日上線。 林韋萱2016〈【走入同志家庭】專訪紀錄片導演黃惠偵:我的T媽媽教我的,不是恨〉。「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homofamily-documentary ,2016年5月6日上線。 洪文2017〈台灣首例!同志紀錄片日常對話代表角逐奧斯卡〉,「ETtoday星光雲」。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015672,2017年9月21日上線。 洪與成2017〈《日常對話》奪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導演:給支持婚姻平權朋友最好的禮物〉。「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25032,2017年02月18日上線。 張哲鳴、李子凡2017〈日常對話揭母蕾絲邊,柏林奪泰迪熊獎〉。「蘋果日報」。 https://tw.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daily/20170219/37556536/,2017年02月19日上線。 許文貞2017〈同志紀錄片《日常對話》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218001731-260404,2017年02月17日上線。 許益源 2017a〈1995年至今的全民健保給付制度,還停留在魔術子彈時期的舊觀點〉。「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6695,2017年04月25日上線。 許益源2017b〈醫療如何變成尊爵不凡的商品——從台灣醫療發展談起〉。「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6688,2017年4月24日上線。 郭力昕2017〈在袒露、追究與對話中培力——從平路《袒露的心》到黃惠偵的《日常對話》〉。「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影音館」。https://imedia.culture.tw/channel/nmtl/zh_tw/media/41632,2017年10月21日上線。 陳怡君2017〈你不知道的《日常對話》:一個同志母親的故事,為什麼能代表台灣入圍奧斯卡(原名:尋常家庭,非一般日常對話)〉,「生活報橘」(原刊於2016年12月9日上報)。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7/09/22/small-talk-oscar/,2017年9月22日上線。 陳慧明2017〈媽媽是T又是女主角!台片《日常對話》獲柏林泰迪熊獎〉。「鏡週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218ent002/,2017年02月18日上線。 陳憑軒2017〈《日常对话》导演专访:一部女性「私电影」的社会意义〉。「豆瓣評論」。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405032/,2017年3月8日上線。 陳耀宗2016〈【婚姻平權公聽會】媽媽是同志,黃惠偵:社會曾讓我以為要仇恨母親才是正常人〉。「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95225,2016年11月28日上線。 雀雀2016〈用一輩子,換拍一家庭紀錄片——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BIOS monthly」。http://www.biosmonthly.com/interview_topic/8265,2016年11月21日上線。 童詠偉2016〈《日常對話》:雙面黃惠偵〉。「紀工報」第39期。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html,2016年12月20日上線。 楊惠君 2017〈不一樣的媽媽/黃惠偵:我的母親是同志,她讓我成為自己真正的樣子〉。「民報」。http://www.peoplenews.tw/news/345f6323-28ce-4865-8d87-150ecf73f6e6 ,2017年5月13日上線。 劉郁汶2017〈釋憲法庭在即 同志號召寫信給大法官正視權益!〉。「新頭殼」。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3-16/83010,2017年03月16日上線。 潘琴葳2017〈投書/紀錄片《日常對話》:在關於傷痛的對話中,構築愛與理解的日常〉。「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small-talk-counseling-psychologist-view,2017年4月27日上線。 潘鈺楨2017〈黃惠偵獨力籌資太客氣〉。「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24000669-260112?chdtv,2017年2月24日上線。 蔡雨辰 2017〈【紀錄‧人物】蘋果落地,離樹不遠-專訪《我和我的T媽媽》導演黃惠偵〉。「紀工報」。http://docworker.blogspot.com/2016/03/t.html,2017年01月24日上線。 鄭秉泓 2017〈她和她的同志媽媽——《日常對話》無疑是今年台灣最好的電影〉。「udn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012/2407721,2017年4月17日上線。 謝孟穎2017〈台灣同志紀錄片前進奧斯卡!她拍下母親埋藏30年心聲:為何想殺死父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334299,2017年9月21日上線。 寶島聯播網2016〈【寶島新故鄉】牽亡媽媽 黃惠偵的人生〉。「寶島新故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ojf9fnbDU,2016年5月15日上線。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20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現年六十三歲的阿女作為紀錄片《我和我的T媽媽》與《日常對話》的拍攝主角,其陽剛化的外表與女女情慾,因紀錄片的映演與獲獎而受到媒體關注,進入了當代性別論述與倫理討論之中。本研究指出影像公共化後的一系列論述,立基於同一性邏輯的身份政治與倫理規範,並以此錯置作為追尋的起點,自阿女「性別樣態」的關注轉向其「生存/生活」的命題:嘗試通過對複雜碎裂處境的描述,重探阿女的個人生命與其存活,如何與台灣社會的都市化與「家」的動態過程相互生成 ; 同時,拆解過往研究中既定的認同與社群邊界,聚焦在與牌友們共處的宮壇空間及日常生活裡,描述不同處境的生命樣態如何通過金錢或藥物,持續地生產親近性共處,共築具體生存的日常倫理、相互照顧,並以此存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With the success of the Teddy Award-winning documentary SMALL TALK(2016),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63 years old main character A-Nju(阿女), has become a public topic. Being recognized as a lesbian mother, A-Nju herself, though, doesn’t really agree with tha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istance between public dissertations and her self-location, then swift to her gambling for survival, which is emerging from urbanization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home/house/family in Taiwan. Focus on her daily life in old age in the urban shrine, I paint a picture of how people in similar situation gathering here, and how they make affiliations by gambling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the everyday-life practices of monetary and medication exchanges, they form flexible sustaining systems different form kinship. By these descriptions, I present another possibility of seeing her, not just about identity, but alternative ethical practices of caring and livi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9T17:40: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4125003-1.pdf: 8681245 bytes, checksum: 50ffeb42ce9540280dc3a208dea419d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不/可界定 4 第三節 非關類屬:從本質到倫理 9 一、 本質化及同一性邏輯的問題 9 二、 人觀與性別的民族誌重探 12 三、 照顧與日常倫理的立場 16 第四節 展露存活的痕跡:章節介紹 19 第五節 寫於章節之前 23 第二章 成為T媽媽:紀錄片的公共化 25 第一節 前言 25 第二節 從「我」到「我們」:私敘事的政治性與爭議 27 第三節 鏡頭對準了誰:代言與療癒 33 第四節 『金馬獎』來了:日常生活裡沒有電影 39 第五節 小結 43 第三章 離家、逃家與「回家」: 都市間隙的生命史 45 第一節 前言 45 第二節 從雲林到台北:工廠內外 48 第三節 從前場到紅頭:婚姻內外 51 第四節 買一個家:在法律間遊走,在城市裡逃亡 57 第五節 「回家」 62 第四章 有緣作伙: 棲身都市的關係與日常照顧 66 第一節 前言 66 第二節 菜市場、公園與廟壇 67 第三節 「你是哪裡人?」 76 第四節 博徼(PUH-KIÁU)與博感情:關係網絡的建立 79 一、博徼(puh-kiáu) 79 二、博感情 82 三、另一種關係:日常倫理的運作 87 第五節 當病痛成為日常:關係的力量 92 第六節 小結 99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結語 101 第二節 可能 102 第三節 限制 104 第四節 後來 105 參考資料 107 中文書目 107 英文書目 117 網路資料 12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逗陣來博:一位「穿褲的」女性的日常生命實踐 | zh_TW |
dc.title | Life in Gambling—Everyday Practice of a “Woman in Pant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開世,林文玲 | |
dc.subject.keyword | 性/別,紀錄片,都市空間,日常倫理,照顧與存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exuality,documentary,urban space,ordinary ethic,care and survival, | en |
dc.relation.page | 129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3025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9-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人類學研究所 | zh_TW |
dc.date.embargo-lift | 2024-08-19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人類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8-1.pdf | 8.48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