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38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劉德馨
dc.contributor.authorYa-Xuan Y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楊亞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5:59:51Z-
dc.date.available2022-02-15
dc.date.copyright2019-02-15
dc.date.issued2019
dc.date.submitted2019-02-13
dc.identifier.citation1.中文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丁聲樹、呂叔湘、李榮等,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弓海濤,2012,〈楚簡「有」字句特點爭議〉,《蘭州學刊》第8期,頁189-192。
王軍,2008,〈《搜神記》「有」字句的語用分析〉,《語文學刊》第5期,頁90-92。
王偉,2009,〈論「在」的語法化〉,《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頁27-31。
王利、羅立方,2009,〈甲骨文中兼類詞「在」之研究〉,《語文學刊》第5期,頁86-87。
王錦慧,2015,〈時間副詞「在」與「正在」的形成探究〉,《語言暨語言學》,第16卷第2期,頁187-212。
石毓智、李訥,1997,〈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中國語文》第2期,頁82-96。
石毓智、李訥,2000,〈十五世紀前後的句法變化與現代漢語否定標記系統的形成—否定標記「沒(有)」產生的句法背景及其語法化過程〉,《語言研究》第2期,頁39-62。
石毓智,2004,〈漢語的領有動詞與完成體的表達〉,《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頁98-118。
石毓智,2006,〈論漢語的進行體範疇〉,《漢語學習》第3期,頁14-24。
申云玲,2007,〈「有沒有/有+VP」句法結構的嬗變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付義琴,2012,〈時間副詞「在」的定位功能〉,《漢語學報》第1期,頁29-35。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伊原大策,1986,《表示進行時態的「在」》,河北大學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3期,頁90-98。
伍文英,2003,《「有+VP」的格式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論文。
伍金輝,2008,《論方言持續體標記南北差異的成因》,〈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第5期,頁119-122。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金蘭,1994,〈「有」字句新探-「有」的體助詞用法〉,《青海師專學報》第2期,頁33-37。
宋石青,1996,〈《論語》中的「有」字與「無」字〉,《語文研究》第1期,頁44-47。
李泰洙,2000,〈古本《老乞大》的語助詞「有」〉,《語言與教學研究》第3期,頁77-80。
李偉,2009,〈從元漢兒言語「有」的用法透視語言接觸下的語言演變〉,《語文研究》第1期,頁11-16。
李海娟,2009,《《孟子》「有」字句研究》,新疆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吳瑞文,2011,〈閩東方言「進行/持續」體標記的來源與發展〉,《語言暨語言學》第12卷第3期,頁595-626。
林若望,2002,〈論現代漢語的時制意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第3卷第1期,頁1-25。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從認知、功能到篇章結構》,台北:文鶴出版社。
武振玉,2007,〈金文「在」字詞性初探〉,《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頁304-309。
武振玉、梁浩,2013,〈兩金周文中「有」的句法特點〉,《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家學版)》第32卷第1期,頁32-35。
范曉,1987,《漢語動詞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施其生,1996,〈論「有」字句〉,《語言研究》第1期,頁26-31。
祖生利,2007,〈元代的蒙式漢語及其時體範疇的表達-以直譯體文獻的研究為中心〉,《當代語言學》第9卷第1期,頁1-13。
高再蘭,2003,〈「有+VP」的語義考察〉,《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頁105-107。
倪懷慶,2004,〈從《國語》看「有」字的早期用法〉,《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6期,頁48-52。
高增霞,2005,〈處所動詞、處所介詞和未完成體標記-體標記「在」和「著」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期,頁68-73。
徐復岭,2010,〈《老乞大》、《朴通事》中存在「有+VP」嗎?-從普通話中「有+VP」句成因的一點異議〉,《漢字文化》第2期,頁83-84。
秦加怡,2014,《現代漢語體標記「在」和「著」的對比研究及類型學考察》,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孫琴,2003,〈對話中的「有+VP」〉,《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頁162-166。
孫晶,2011,〈從粵方言影響看「有+VP」結構形成的認知過程〉,《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第2期,頁38-40。
張文國、張文強,1996,〈論先秦漢語的「有(無)+VP」結構〉,《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61-67。
張亞軍,2002,〈時間副詞「在」、「正在」、「在」及其虛化過程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頁46-55。
張劼,2011,〈普通話副詞「在」源流考辨〉,《語言與教學研究》第1期,頁76-81。
郭錫良,1997,〈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中國語文》第2期,頁131-138。
郭風嵐,1998,〈論副詞「在」與「正」的語義特徵〉,《語言與教學研究》第2期,頁35-47。
曹逢甫,1998,〈台灣閩南語中與時貌有關的語詞「有」「」和「啊」試析〉,《清華學報》新第28卷第3期,頁299-334。
曾心怡,2003,《當代台灣國語句法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平,1998,〈論現代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第6期,頁401-422。
陳海燕,2004,〈關於「有VP」中「有」的副詞性探討〉,《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頁90-92。
陳葉紅,2007,〈副詞確認標記詞:「有」〉,《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33-136。
陳麗君,2012,〈台、華語語言接觸下的「有」字句〉,《台灣學誌》第5期,頁1-26。
黃宣範譯,1983,Charles N. Li and Sandra A. Thompson原著,1981,《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馨慧,1995,〈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看臺灣國語裡的一些句法變化〉,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娜,2013,〈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有+VP」句式〉,《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11卷第4期,頁49-55。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蔡維天,2002,〈台灣國語和方言中的「有」-談語法學中的社會因緣與歷史意識〉,《清華學報》新第32卷第2期,頁495-528。
蔡雅雯,2011,《台灣華語「有字句」的語法及語義》,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傅習濤,2007,〈「有+VP」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第26卷第3期,頁1-9。
楊素英、黃月圓、孫德金,1999,〈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體標記習得〉,
廖婕妤,2016,〈試探現代漢語「有+動詞謂語」隱現過程〉,《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第4期,頁145-186。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頁7-17。
鄭縈,2002,〈台灣客語動詞「有」的語法特點與語法化〉,《台灣語言與語言教育》第6期,頁31-47。
鄭縈,2004,〈漢語「有」的語法化〉,《語言學報》第11期,頁63-202。
劉利,1997,〈古漢語「有+VP」結構中「有」的表體功能〉,《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66-68。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1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九版,台北:師大書苑。
戴耀晶,1997,《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鍾璇,2009,〈「有+VP」的語裡意義和存在原因〉,《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第7期,頁60-62。
韓旭,2009,《現代漢語「有+VP」句式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魏培泉,2015,〈古漢與時體標記的語序類型與演變〉,《語言暨語言學》第16卷第2期,頁213-247。
龔千炎,1987,《中國與法學史稿》,北京:語文出版社。
2.英文著作(依作者姓氏首字母排列)
Anderson, Roger W & Shirai, Yasuhiro. 1994. Discourse motivations for some cognitive acquisition principl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olume 16. Issue 2. Pp133-156.
Byee, Joan L et al.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ne, Bernd. 1977. Possession: cognitive source, for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ne, Bernd & Tania Kuteva.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ubler, Cornelius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Co. LTD.
Labov, William. 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ume 1: Internal factors. Oxford: Blackwell.
Langacker, Ronald W. 1991.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tthew, Stephen & Yip, Virginia. 1994. 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New York: Routledge.
Smith, Carlota S. 1991.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Dordrecht : Kluwer.
Teng, Shou-Hsin. 1985. Readings in Chinese Transformational Syntax.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td.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89.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Language: 46–47.
Vendler, Zeno. 1967.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3.線上辭典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4.語料庫
《政大國語口語語料庫》:http://spokentaiwanmandarin.nccu.edu.tw/
《COCT口語語料庫2017》:http://coct.naer.edu.tw/cqpweb/bl2017/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modern/
《中央研究院近代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early/
《中央研究院中古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middle/
《中央研究院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ancient/
《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http://bcc.blcu.edu.cn/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1385-
dc.description.abstract「有V」句式常見於臺灣、中國南方等地,近年來更是普及至整個漢語圈,中國北方的媒體也開始習用此句式。然筆者於日常生活中發現,「有V」句式常與「在」共現,也就是「有在V」,此用法於臺灣口語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然而專門針對句式「有在V」的研究卻是付之闕如,又「有在V」的用法及功能是否為「有V」句式和「在」的綜合體,抑或有其特殊意義,為本研究的探討焦點。
研究結果顯示,「有在V」主要可分為兩種句式意義,分別為表過去持續到現在與表強調、確認,而前者又可細分為表習慣與表職業;「有在V」的語用功能最主要為相反預設與信息確認。再來,一項針對臺灣母語人士的語法判斷測試結果也發現,「有在V」在語法判斷測試中有其特殊性,可見臺灣人在需「表過去持續到現在」與「表強調、確認」的語境中會傾向使用「有在V」;最後,本研究根據「有在V」具獨特的語法、語用功能,臺灣人使用上的特殊性,加之標準漢語語言內部的表達空缺,推知「有在V」為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構式。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syntactical structure '有V' (you +verb) is common in Taiwan and Southern China and has recently spread across the Mandarin-speaking world. Media outlets in northern China have begun to use this structure. However, the present research found that '有V' exists in parallel with the structure '有在V' (you zai +verb), and gains frequency in Taiwanese colloquial usage, though this structure has not yet been the subject of scrutiny by researcher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instances and function of '有在V,' and aim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t is a synthesis of the syntactical structure '有V' and the existential verb '在' (zai), or it is a unique structure with independent meaning.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有在V' has two sets of syntactical significance, one being to express the continuation from past to present, the other to indicate emphasis and confirmation. The former can further split into denoting habits or denoting profession, but the main function of '有在V' is to express assumption to the contrary or to express the confirmation of information. Also, a grammaticality judgment test administered to native speakers of Taiwanese demonstrated that '有在V' is to Taiwanese speakers a construction specifically reserved for contexts that require the expression of a continuous state from past to present, or the expression of emphasis and confirmation.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unique syntactical and pragmatic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有在V' as used by Taiwanese speakers is an independently meaningful construction, which fills a specific need in standard Mandarin Chinese due to its lack of a similar form of expressio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5:59: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4146006-1.pdf: 2317048 bytes, checksum: 2adc8178bd6817a8630ce22e8887600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 現代漢語中的「有在V」 3
1.1 「有V」 3
1.2 「在V」 10
1.3 「有在V」 14
第二節 「有在V」的歷時演變及其興起 16
2.1 「有V」的歷時演變 16
2.2 「在V」的歷時演變 23
2.3 「有在V」的歷時考察 29
第三節 語言接觸下的「有在V」 31
3.1 「有V」 31
3.2 「在V」 36
3.3 「有在V」 39
第四節 類型學中的「有在V」 41
4.1 「有V」 41
4.2 「在V」 44
第五節 小結 45
第三章 「有在V」的語料分析 4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8
1.1 「有在V」語料的挑選標準 48
1.2 「有在V」的語料檢索方式 50
第二節 「有在V」搭配動詞分析 51
2.1 「有在V」的動詞搭配 51
2.2 「V了」、「有V」、「在V」與「有在V」的時貌標記差別 59
第四章 「有在V」的多視角分析 61
第一節 「有在V」時貌功能 61
1.1 「有在V」的句式功能 61
1.2 「有在V」句式功能的興起及其可能原因 68
1.3 「有在V」的語用功能 75
1.4 「V了」、「有V」、「在V」與「有在V」之比較 82
第二節 語法判斷測試 86
2.1 語法判斷測試之目的 86
2.2 問卷題目設計原則 86
2.3 受試者 87
2.4 測驗步驟 88
第三節 語法判斷測試與「有在V」時貌功能再分析 88
3.1 語法判斷測試的資料分析 88
3.2 「V了」、「有V」、「在V」與「有在V」 89
3.3 「有在V」的特殊性 95
3.4 綜合比較 98
第四節 小結 99
第五章 結論 100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0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01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語法判斷測試問卷 111
附錄二:語法判斷測試「有在V」、「有V」、「在V」與「V了」答題統計 12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試論臺灣華語「有在V」句式語法及語用之特殊性zh_TW
dc.titleThe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you zai V” in Taiwan Mandari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7-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莉萍,蘇以文
dc.subject.keyword有,在,有在,新興語法,動貌標記,構式語法,zh_TW
dc.subject.keywordyou,zai,you zai,new grammar,aspect,construction grammar,en
dc.relation.page12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900465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9-02-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2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