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85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蓓蓓(Pei-Pei Ch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Feng-Hsia Hs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徐鳳霞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3:30:5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3-01 | |
dc.date.copyright | 2018-03-01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ate.submitted | 2018-02-2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台北市,鼎文書局,民88)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全三冊(台北:鼎文書局,民65 年11月) [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四》,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第110 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5年) [晉]劉昫《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三》(台北市:鼎文書局,民89) [宋]歐陽脩等《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五》(台北市:鼎文書局,民87) [宋]劉元高編《三劉家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第一九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1)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 [宋]吳稽《常談》,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別輯》第543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4) [宋]曾慥《類説‧卷四十七》,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3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5)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九》,收錄於《全宋筆記》第六編,第十冊(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3) [宋]祝穆《事文類聚》,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1 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李淸原著《南北史合注》(收錄於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從堪》,海南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 年6 月,第一版) [明]李淸原著,徐靜波等整理《南北史合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3 年) [明]黃宗羲《弘光實錄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中華書局出版,民57年3 月) [明]計六奇《明季北略》,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440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明]陳瑚《確庵文稿》,收錄於《汲古閣叢書》第三冊,共七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 [明]黃鳳翔《田亭草》,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56 冊(上海市:上海古籍,2003) [明]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卷三百七十三》,劉恕〈書資政通鑑外紀後〉,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06 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5) [明]朱明鎬《史糾》,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第411 冊(臺北:臺灣商務,民70) [清]張廷玉等《明史》 (臺北:中華書局,民55)[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史學出版社,民63)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清]徐旭旦《世經堂初集》,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97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姚瑩《東溟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13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一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徐元文《含經堂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13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清]溫睿臨《南疆逸史》(上海:中華書局,1959) [清]鄭之僑、趙彥俞纂,梁園棣修《咸豐重修興化縣志》(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顧汧《鳳池園集‧鳳池園詩集》,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57 冊(台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民77) 《域外所見中國古史研究資料彙編‧朝鮮漢籍篇‧皇明遺民傳》 (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3) [清]徐乾學《憺園文集》 (台北:漢華出版,民60 年8 月) [清]《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民]趙爾遜等《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年) 二‧近人論著 [民]張舜徽《中國歷史要籍介紹》(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 [民]徐浩《廿五史述要》(台北:世界書局,2009 年9 月)[民]錢穆著《中國史學發微‧中國史學之精神》(台北市:聯經出版社,民84 年) [民]瞿林東《南史和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三‧單篇論文 [民]王重民〈李清著述考〉,《圖書館學季刊》第二卷第三期(1928 年) [民]張曉芝〈李清著述補考〉,《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十一卷第四期(2008 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85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李清,字映碧,一字心水,明末清初人。於明亡後歸隱山林,專心作史。《南北史合注》為其精讀李延壽之《南史》、《北史》後,為補其缺漏,重採北四史與南四史及當時可得相關史料而成。除純粹的補注外,他也刪改了《南史》、《北史》的部分內容,並大量加入自己的意見與批評。歷來的評論者多認定李清的改動不合乎一般注書習慣,故針對李清改動原書內容而未作標注,造成原文與新作文字混雜;以及其所補入的資料不符合所引原文,似憑一己之意擅改等情形作批評。凡此種種,致使《南北史合注》歷來評價並不高。然在對《南北史合注》的內容加以爬梳後,卻不得不注意到李清在書中表現出的史觀與價值判斷已超出注本的範疇,若單單以一注本對此書進行評價,似略顯偏狹。《南北史合注》對歷史與文學的貢獻與價值至少有四:首先,不拘泥於原文而能加以精簡內容,既能使全書不因資料量而顯冗贅,也能藉修改聚焦於各段重點,使情節與人物刻劃更為立體、清晰;其次,以較中立的價值觀重述歷史,適時平衡李延壽以北為正統的概念,以及史書中因成敗定論的情形,使歷史的記述不致因政治因素而偏頗;第三,於體例的改動則呈現出注重正統及忠逆分判的個人價值觀;第四,多處針對歷史寫作手法與事實的批評與考證,保存各類相異史料以供參照,同時也藉由辨析、比較,進一步釐清事件真偽。這些類型的改動,除呈現李清的史觀與價值判斷,也提醒讀者留意書寫者的立場對歷史記載的影響,更能起互見、參照與辨析之功。因《南北史合注》篇幅較大,因此今僅就南史的部分進行研究,討論李清的史學貢獻與價值觀,進一步回應歷來對此書的評價,嘗試討論其定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Li Qing (1601-1683)’s historic writingtheory and his character in “Nan Bei Shi Ho Zhu (the annotations of Nan Shi and BeiShi,南北史合注)” by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his supplement, dele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Nan Shi(南史)” and ”Bei Shi”(北史). Though the comments , regarded it as a “Zhu Ben(注本)”, evaluated it negative due to the modification , there sure be other value upon a Zhu Ben.Li Qing’s “Nan Bei Shi Ho Zhu” shows not only his own historic opinion but also his analysis ability.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presented four specialty of this book. First, the data implemented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historic events and personal traits better.Then, stereotype basis on political intention is being modified to a more objective one. Also, categories of people were changed, which shows clear and strong opinion between loyalty and betrayal of Li Qing. The last one is the insertion of Li Qing’s own critique, which included judgments of the records between the truth and the fake.Due to the huge amount of data,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part of Nan Shi. The finding shows “Nan Bei Shi Ho Zhu” should be given more conscious and higher value.The historic value of it is not only a collection of data or kind of supplement to “Nan Bei Shi”, but also a presentation of Li Qing’s thought and historic concep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3:30: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R03121017-1.pdf: 2604592 bytes, checksum: c5739f8ef50323f7e938b329ca6d2d7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基礎與構設 2 1研究材料 2 2章節安排 4 三‧李清生平及著作 5 第二章 《南北史合注》的形成及寫作意圖 15 一‧從南四史、北四史到《南史》、《北史》 15 1《南史》、《北史》的成書與改動 15 2《南史》、《北史》評價舉要 18 3清代名家論《南史》、《北史》 23 二‧從《南史》、《北史》到《南北史合注》 41 1〈注南北史凡例〉中呈示的成書藍圖 41 2前人評論舉要 51 第三章 《合注》資料類型的添補與功能 57 一‧資料的類型 57 1文學作品 57 2歷史事件 67 3時令制度與民生經濟 71 4神異事件 75 5其餘補入 76 二‧明晰史事 79 三‧呈現歷史觀點 86 第四章 《合注》的文句改動類型與功能 93 一‧改動內文、字句 93 1改易君主稱謂 94 2中立敘事用語 96 3刪減人物事蹟 98 4混同 99 5正文入注 101 6其餘改動 104 二‧改動補注資料 105 三‧顯示書寫傾向 109 第五章 彰顯意見的結構調整與考證辨析 113 一‧結構調整 113 1增傳 114 2改動人物配置 116 二‧考異與辯證 119 1顯示價值判斷的存異情況 119 2批判性的存疑與辨證 122 3改誤與存誤 129 三‧介入閱讀經驗 132 1藉補入表述意見 133 2 補入後加注目的 139 3直接論述 142 第六章 李清思想背景與核心價值 147 一‧神異觀 148 二‧天道觀與復仇觀 156 三‧是非忠逆觀 164 1強烈的道德分判 165 2包容亂世中的「奸」與「逆」 176 第七章 結論 183 一‧總論李清的修史特徵 183 1增、刪、改的記述特色 184 2客觀與主觀的角力 191 3介入史書形成互動 193 二‧總論李清的倫理思想 195 1朝代交替下的忠奸之辨 195 2堅持正統 199 三‧《南北史合注》的問題、價值與定位 203 1 擅改與考證失誤 203 2 史料保存及導讀之功 207 3《南北史合注》的定位 209 參考書目 21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李清《南北史合注》的史法與思想:以《南史》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The Historiography and Idea in Li Qing’s “Nan Bei Shi Ho
Zhu” : Focusing on the Part of Nan Sh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6-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閻鴻中,尤雅姿 | |
dc.subject.keyword | 李清,李映碧,心水,南北史合注,南北史合鈔,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i,Qing,Nan Bei Shi Ho Zhu,Nan Shi, | en |
dc.relation.page | 219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80062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8-02-2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5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