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45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湯志傑(Chih-Chieh T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Wei Li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梁家瑋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18:4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8-22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22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于宗先、王金利,1999,《台灣泡沫經濟》。台北:聯經
牛慶福,1994,〈社區資源 讓需要的都知道〉。聯合報,12月10日。 王瑞堂,1993,〈廣徵人員決在各地強勢促銷 陰宅業者盼能掀投資風潮〉。經濟 日報,2月11日。 民生報,1983a,〈死不起〉。民生報,3月31日。 ,1983b,〈葬儀社「吃」定了死人?〉。民生報,4月1日。 ,1988,〈哭喪弔孝 電子琴太吵人 市政府下禁令 決心滅音〉。民生報,5 月15日。 ,1991,〈靈骨塔位 交易熱潮冷卻 投資客變現難 慘遭套牢〉。民生報,2 月10日。 1993,〈329檔房市熱戰 陰宅也湊一腳〉。民生報,3月29日。 季良玉,1990,〈「死不起」殯葬連線「接案」趁機狠吃蠻拿,消基會行文說「公 道話」。〉。聯合報,9月14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0,《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台北:行政院勞 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李宗榮,1994,《國家與金融資本:威權侍從主義下國民黨政權銀行政策的形成 與轉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惠,1990,〈房屋市場 '陰'盛'陽'衰?〉。聯合晚報,7月1日。 李慧仁,2000,《殯葬業應用ISO 9000 品質保證制度之個案研究》。嘉義:南 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穎,2010,《套裝的死亡旅程通往何方?當代臺灣死亡儀式商品化研究》。新 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池宗憲,1986,《流行的色情》。台北:焦點 谷鳳翔,1970,〈響應 總統號召為 總統壽 以復興中華文化的成果為 總統壽〉。 聯合報,10月31日。 阮佩芬,1993,〈陽宅生意清淡 業者改弦易轍 中市陰宅市場銷售情況不錯〉。經 濟日報,2月24日。 吳泉源,1993,〈金融自由化的迷思: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15:1-37 吳樹欉,1988,《台灣地區墓地規則與管理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敏顯,2002,〈人生的畢業禮 搬上電視台 縣府宣導殯葬文化 邀學者探討生命 議題 明起透過有線電視播放〉。聯合報,12月11日。 吳嘉苓,2000,〈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 灣社會學研究》4: 191-268。 林永勝,1997,〈大學設殯葬系?〉。民生報,8月23日。 林果顯,2005,《「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台北縣 板橋市:稻鄉。 林政鋒、王樂群,1993,〈鼓吹火葬 納骨塔乘勢興起〉。經濟日報,3月19日。 林國明,2012,〈歷史研究法〉。頁167-210收錄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 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台灣東華。 林茂仁,2005,〈投入殯葬業 年薪百萬不是夢〉。經濟日報,6月26日。 邱佩玲,1999,〈殯葬研習 反應熱烈 列車續開〉。聯合報,3月1日。 邱麗芬,2001,《當前美國殯葬教育課程設計初探--兼論國內殯葬相關教育的實 施現況》。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宴竹,2010,《安寧療護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對戰後台灣醫療史的意義》。新北市: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柯志明,2000,〈理性的國家與歷史的機遇:清代台灣的熟番地權與族群政治〉。 《台灣史研究》6:1-76。 ,2005,〈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10: 149-170。 洪婉茹,2009,《台灣現代殯葬市場的浮現:企業與傳統葬儀社的制度鬥爭》。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琮榕,2001,〈以「殯葬一元化」為藍本 實行企業化經營、陽光化管理、人性 化服務 生前契約應運而生〉。經濟日報,3月29日。 洪震宇,1996,《從金融壓抑到金融開放—剖析90年代的金融開放政策》。新竹: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輝,1994,《「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人多,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下)〉。《當代》 150:108-133。 ,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42:119-182。 2002,〈傅柯的工具箱:國家篇〉。《當代》177:84-95。 若林正丈,1988,《中日會診台灣 轉型期的經濟》。台北:故鄉 ,2009,《台灣 分裂的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制然主義。 胡文郁、曾煥堂、陳芳玲,2008,《臨終與後續關懷》。新北:空大 秋雲,1996,〈如何協助員工 處理失落與悲傷〉。經濟日報,6月2日。 徐福全,2001,〈台灣殯葬禮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6:99-108。 孫震宇,2002,〈龍譽國際培養新一代禮儀師 建立服務體系 殯葬禮儀 求新求變 帶動風潮〉。經濟日報,7月4日。 孫蓉華,1999a,〈飛鷹隊員頭七 縣長致祭〉。聯合報,10月8日。 ,1999b,〈悲傷輔導專業知能 擬辦研習〉。聯合報,10月21日。 郭錦萍,1991,〈學者之見 受傳統禮俗束縛 喪葬儀式 舖張誇大又繁雜〉。聯合 報,3月3日。 唐福春,1990,〈郝揆下令 省府捉拿違規電子琴花車〉。聯合報,9月14日。 ,1993,〈省社會處全面調查 納骨塔供過於求〉。聯合報,9月20日。 袁子倫,1993,〈葬儀業者大賺'死人生意'無法約束〉。民生報,10月30日。 夏鑄九,1990,〈全球經濟在結構中的台灣區域空間結構變遷〉。頁55-96收錄於 《國土規劃的挑戰》。台北:國家政策硏究資料中心。 陳永順,1999,〈殯葬管理大學開班42人結業〉。聯合報,5月19日。 陳宗仁,1990a,〈8萬元一坪‘別墅墓園’銷售一空 靈骨塔行情看俏〉。聯合晚報, 5月1日。 1990b,〈金寶塔暗中易手 千餘投人恐慌〉。聯合晚報,11月2日。 1990c,〈將軍山金寶塔易主 投資人恐慌〉。聯合晚報,11月10日。 1990d,〈將軍山起風 安樂窩零落〉。聯合晚報,11月27日。 1993,〈陰宅熱 納骨塔數 預售逾500萬個 承擔風險 小心 陰溝裡翻船〉。 聯合晚報,5月19日。 陳東旭,1999,〈有些喪事禮俗 令人哭笑不得〉。聯合報,5月19日。 陳佩周,1996,〈世紀末生命省思 打破禁忌談生死〉。聯合報,9月21日。 陳繼成,2002,《台灣現代殯葬禮儀師角色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繼成、陳宇翔,2006,《殯葬禮儀: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陳建宇,1994,〈勸捐器官 爭取立法〉。聯合報,4月28日。 梁永章,1970,〈「國民生活須知」的實踐〉。《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月刊》3(11): 36-37。 尉遲淦,1999,〈九二一災變與殯葬服務〉。《安寧療護》14: 40-43。 2003,《禮儀師與生死尊嚴》。台北:五南。 2004,〈從殯葬處理看現代人的悲傷輔導〉。《中華禮儀》12: 17-26。 ,2005,〈關於禮儀師證照考試建構過程中的一些省察〉。《中華禮儀》14: 6-9。 ,2008,〈台灣殯葬服務的發展趨勢〉。《鵝湖月刊》394:29-38。 ,2011,《禮儀師與殯葬服務》。台北:威仕曼。 教育部文化局,1971,《國民禮儀範例》。台北:教育部文化局 許雪姬,2002,《劉文仕先生訪問紀錄》,許雪姬訪問,劉芳瑜、黃維信紀錄。台 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莊瑞祥,1990,〈陰宅成為新興投資標的〉。民生報,8月18日。 章琦瑜,1989,〈電子琴花車 聲色滿街跑〉。聯合報,9月4日。 崔昌源,1996,《中韓社會文化中通過儀禮之比較硏究 : 以台灣與韓國喪葬儀禮 結構變遷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鈕則誠,2006,《殯葬學概論》。台北:威仕曼文化。 曾煥堂、林君妤、鄭志明、鄭錫聰,2008,《台灣喪葬教育與考照》。台北:文津。 黃文博,1989,《台灣信仰傳奇》。台北:台原 黃有志,2002,《殯葬改革概論》。高雄:黃有志。 黃金麟,1998,〈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0:163-203。 黃梅英,2004,〈立遺囑 不必忌諱〉。經濟日報,6月24日。 黃俊彥,2007,《死亡的社會建構—剖析安寧論述建構之死亡意象與社會文化意 涵》。新北市: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鳳英,1998,〈喪親家屬之悲傷與悲傷輔導〉。《安寧療護雜誌》10:69-83 黃鴻鈞,1992,〈人鬼爭地 國建艱困工程〉。聯合報,5月11日。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 〉。《台灣社會學》12:71-128。 張婉珍,1999,〈市場廣角鏡 殯葬業蛻變 企業化經營〉。經濟日報,11月15日。 張瓊霞,2002,《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應斌,2005,〈現代死亡的政治〉。《文化研究》1: 1-45。 董彭年,1970,〈文化復興的再推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月刊》3(11):28-29。 溫波,2006,《重建合法性 南昌市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1935)》。北京:學苑。 雷祥麟,2011,〈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133-177。 經濟日報,1974,〈中華民國開發國家萬萬歲〉。經濟日報,10月10日。 ,1984,〈電子琴花車 要登記課稅〉。經濟日報,12月28日。 ,1994,〈靈鳩山無生道場台北講堂成立〉。經濟日報,1月17日。 ,1998,〈關懷保戶的生命與心理 大都會人壽即日增協談服務〉。經濟日報, 3月2日。 楊永泰,1934,〈新生活運動週報〉。《新生活運動週報》12:頁7。 楊國柱,1989,《台灣地區墓地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楊國柱、葉修文,2006,〈殯葬專業證照制度規劃之評議〉。《中華禮儀》15:26-29。 楊瑪利,2007,〈新三師與舊三師 誰是金飯碗人才?〉。《遠見雜誌》251。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 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 台北:正中。 臺灣現行喪葬禮俗硏究小組,1983,《臺灣地區現行喪葬禮俗硏究報告》。台北 : 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硏究中心 趙可式,2007,《安寧伴行》。台北:天下遠見 ,2009,〈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與前瞻〉。《護理雜誌》56(1):5-10 鄭志明,2008,《民俗生死學》。台北:文津 鄭志明、鄭文龍、萬金川,2008,《殯葬歷史與禮俗》。新北市:空大。 鄭陸霖,2013,〈「陰柔專業性」的可能與弔詭:日本女性室內設計專業的歷史制 度形成〉。《社會分析》6:1-73。 鄧元忠,1981,〈民族復興運動在民國史中的意義〉。頁223-252收錄於中華民國 建國史討論集編委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史論集》(第三冊)。台北:中華民 國建國史討論集編委會。 蔣中正,1954,《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 ,1976,〈國父一百晉一誕辰暨中山樓落成紀念文〉。頁4-6收錄於《總統 蔣公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月旦。 蔣復璁,1971,〈中華文化及中華文化之復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月刊 4(11), 26-28 劉東皋,1992,〈台中區代書興起自覓土地集資蓋大樓 靈骨塔也採取預售方式促 銷〉。經濟日報,9月13日。 劉菁菁,1990,〈金頭腦 投資墓地靈骨塔 別忌諱!〉。民生報,3月3日。 蔡少華,2008,《殯葬禮儀師之專業成長歷程:以懷恩祥鶴公司為例》。新北:輔 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娟,1995,〈痛苦指數威脅健康座標 悲傷是一種病〉。聯合報,8月12日。 蔡麗香,2005,《重生》。台南:翰林 蕭阿勤,1990,《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 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回歸現實 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 院社研所 蕭信彬,2005,《共識的形成或想像的限縮?----關於社會問題「社工化」的專業 社會學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報,1952a,〈台灣建設顯著成效〉。聯合報,1月1日。 ,1952b,〈文化改造 明禮尚義 雪恥復國〉。聯合報,1月1日。 ,1952c,〈總統勗勉參加教育行政會議人員 高度發揮教育效用 促成全面改 造〉。聯合報,4月8日。 ,1952d,〈彰化教育改造委會 定十二日成立〉。聯合報,5月9日。 ,1954a,〈推行文化清潔運動 文教界聯名簽署 厲行除三害宣言〉。聯合報, 8月9日。 ,1954b,〈什麼是戰鬥交藝﹖〉。聯合報,12月13日。 ,1956,〈文協昨盛會 慶祝文藝節 文藝界總動員時機到了 發動筆的攻勢 打 擊共匪陰謀〉。聯合報,5月5日。 ,1971a,〈莊敬自強、獨立不撓、堅持目標〉。聯合報,6月16日。 ,1971b,〈推行國民禮儀 民局擬定工作計劃〉。聯合報,8月8日。 ,1971c,〈留美學生回國完成嘉禮 示範結婚拼除繁文褥節〉。聯合報,7 月13日。 ,1971d,〈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會 昨通過再推進計劃綱要〉。聯合報,11 月18日。 ,1974a,〈基層行政首長座談閉幕 謝主席作六項指示 貫徹政治向下紮根〉。 聯合報,6月23日。 ,1974b,〈心理建設與物質建設相輔相成之道〉。聯合報,11月24日。 ,1974c,〈國民黨領導革命新階段的開拓與使命〉。聯合報,11月23日。 ,1974d,〈蔣院長行政工作報告的三項經濟要義〉。聯合報,11月25日。 ,1978,〈行政院蔣院長施政報告全文(口頭報告)〉。聯合報,2月22日。 ,1982a,〈喪葬用品合理價格 葬儀公會近期公布〉。聯合報,12月17日。 ,1982b,〈車禍死亡.屍骨未寒 葬儀社急急來搬 做生意冷面無情〉。聯合 報,9月17日。 ,1984,〈電子琴花車違規演出 各縣市決加強取締〉。聯合報,11月9日。 ,1986,〈省府通令各地方首長 遇有電子琴花車場合 應以身作則拒絕參加 〉。聯合報,11月14日。 ,1999,〈走調的殯葬文化〉。聯合報,11月6日。 謝早金,1982,〈新生活運動的推行〉。頁247-289收錄於張玉法編,《中國現代 史論集 第八輯:十年建國》。台北:聯經。 謝蕙蓮,1997,〈老有所終市場無限 業者出招 送你念殯葬系〉。聯合晚報,8月 22日。 鍾蓮芳,2002,〈殯葬管理條例 草案初審通過路旁搭棚停棺 須經許可 二日為 限〉。民生報,5月31日。 ,2003,〈禮儀師 年薪100萬~250萬〉。民生報,11月5日。 龍益雲,1992,〈陽宅乏人問津 陰宅卻搶手 納骨塔價位節節攀高〉。經濟日報, 9月3日。 1993a,〈市場觀察 房仲業將大幅調整經營腳步〉。經濟日報,2月20日。 1993b,〈桃竹地區投資人一掃過去排斥心態 陰宅市場價格節節高升〉。經濟 日報,2月26日。 魏書娥,2010,〈文化全球化另一例:現代安寧緩和療護運動在臺灣社會的發展〉。 頁373-397收錄於王宏仁、龔宜君編,《臺灣的社會學想像》。台北:巨流。 顏世堂,1986,《臺灣地區墓地問題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 士論文 羅珮瑜,2002,《台灣殯葬業現代化的研究-台北地區的例子》。台北: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台北: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章勳,1962,〈殯葬禮儀與禮儀師的基本素養〉。聯合報,1月28日。 Abrams, Philip, 1982, Historical Sociology. Ichaca, N. 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Adams, Julia, Elisabeth S. Clemens, and Ann Shola Orloff, 2005, “Introduction:Social Theory, Modernity, and the Three Waves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Pp. 1-72 in Remaking Modernity: Politics, History, and Sociology, edited by Julia Adams, Elisabeth S. Clemens, and Ann Shola Orloff.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Buchner-Jeziorska, Anna, and Julia Evetts, 1997, “Regulating Professionals”.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12(1): 61-72. Calhoun, Craig, 1996, “The Rise and Domestication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Pp. 305-337 in The Historic Turn in the Human Sciences, edited by Terrence J. McDonald.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8, “Explanation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Narrative, General Theory, and Historically Specific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 846-871. Clemens, Elisabeth S., 2005, “Afterword:Logics of History? Agency, Multiplicity, and Incoherence in the Explanation of Change.” Pp. 493-515 in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edited by Rolf Torstendahl, Michael C Burrag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lough, Ralph, 1978, Island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lins, Randall, 1990, “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Pp. 11-23 in 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 edited by Diego Gambetta. London:Oxford. Dirlik, Arif,1975,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4(4): 945-980. Eastman, Lloyd E,1992,《流產的革命:1927-1937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Evetts, Julia, 2003, “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ism: Occupational Change in the Modern World”.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18(2): 395-415. Foucault, Michel,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Colin Gorden (ed.) 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1982, “subject and Power” in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written by H. Dreyfus and P. Rabino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Governmentality” Pp.87-104 in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edited by G. Burchill , C. Gordon and P. Miller.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Freidson, Eliot, 1970, Profession of Medicine. Cambridge. New York : Dodd, Mead. Hinchman, Lewis P., and Sandra K. Hinchman, 1997, “Introduction.” Pp. xiii-xxxii in Memory, Identity,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 edited by Lewis P. Hinchman and Sandra K. Hinchman.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Johnson, Terry, 1993, “Expertise and the state.” Pp. 139-152 in Foucault's new domains, edited by Mike Gane and Terry Johns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xpertise.” Pp. 7-24 in Health Professions and the State in Europe, edited by Terry Johnson, Gerald Larkin, and Mike Saks. New York: Routledge. Larson, Magali S., 1977,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 Ming-Cheng M., 2005, “The Professions: Prodigal Daughters of Modernity.” Pp. 381-406 in Remaking Modernity: Politics, History, and Sociology, edited by Julia Adams, Elisabeth S. Clemens, and Ann Shola Orloff.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Rose, Nikolas, and Peter Miller , 1992, “Political Power beyond the State: Problematics of Government”.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3: 173-205. Sewell, William H., Jr., 2005,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kocpol, Theda,1998,《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桂冠。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45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這是一份關於台灣禮儀師誕生的研究。本研究企圖透過社會學的分析與考察,了解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會出現需精通殯葬禮儀且具有臨終關懷、悲傷輔導能力的禮儀師這樣的新職業?為什麼這種新職業會成為國家唯一認可的「專業」並納入國家法規當中呢?本研究從台灣殯葬禮儀治理的角度切入,分析台灣殯葬禮儀治理的政治理性與統治技藝與禮儀師之間的關係。本研究首先觀察台灣在中華文化復興時台灣禮儀治理的政治理性與統治技藝,這時台灣政府禮儀治理的政治理性是希望透過標準化禮儀的推動賦予國民政府統治正當性。在統治技藝方面,政府主要使用「宣導/示範」模式來實踐其禮儀治理,希望藉此展示「傳承中華文化的國民黨推動文化復興」,並透過這些展示使國民黨獲得統治正當性。到了1970年代初,國民政府面對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國民政府開始改變塑造正當性的方式,由原有的「復興中華文化拯救民族」改為「帶領台灣邁入開發國家」,也因為國民黨塑造正當性方式的轉換,本來就僅作為正當性手段的禮儀治理對國民政府來說不再重要。
到了1980 年代中期之後,由於脫衣舞電子花車的出現並成為送葬陣頭的一環,政府不再像1960、1970年代僅將殯葬禮儀當成「禮儀之一」,而是將殯葬禮儀當成一個單獨、需改善的問題。這時政府殯葬禮儀治理的目標不再是透過禮儀治理來獲得正當性,而是「驅除傷風敗俗的殯葬禮儀」。然而,雖然此時政府殯葬禮儀治理的政治理性已經有所轉變,但在統制技藝上卻仍受過去禮儀治理慣性影響,這時政府仍意圖使用一種「宣導/示範」模式來治理殯葬禮儀,這也造成政府殯葬禮儀治理的政治理性與統治技藝有所落差。隨著1990年代出現的大型禮儀公司及其對「黑心葬儀社」的建構、生前契約概念的引入,政府發現這些無法解決的殯葬禮儀問題並不只是禮儀問題而已,殯葬禮儀跟殯葬禮儀的施為者是完全扣連在一起的,所以政府要面對、處理的其實是殯葬禮儀服務產業的問題。也就是說,透過治理對象的重新界定,殯葬禮儀問題變成了一個「服務品質」的問題。而在殯葬禮儀治理政治理性改變的情況下,政府需要新的統治技藝來實踐其政治理性,此時大型禮儀公司引入的「日本模式」使得追求「提昇殯葬服務業品質」的政府有了可供參考的範本,所以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政府開始推動禮儀師的證照化,這也促成了禮儀師這種「專業」的誕生。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18:4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325013-1.pdf: 1436436 bytes, checksum: 03d539110f310663eda0fda5c428d31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i 摘要…….…………………………………………………………………………..….....................v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4 一、殯葬禮儀師及殯葬相關文獻………………..….……………………...…..............4 二、專業社會學…………..……………………….………………………...……................10 三、歷史社會學..………………………………….…………….…………..……................16 第三章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禮儀治理…….……….………….……......………........20 一、國民政府與禮儀政策………….…………….………………….………….................20 二、新生活運動的影響…………………….….……………………..……...…….............25 三、1960年代的文復運動與禮儀治理……………….…………… ...………...........29 四、1970年代鉅變以及禮儀政策邊陲化………................……........35 第四章 殯葬禮儀的問題化與治理對象轉變................…..........39 一、殯葬禮儀的問題化...................................….....39 二、1990前後的巨大轉變-新型殯葬業者的出現..................…....45 三、1990前後的巨大轉變-從殯葬設施到殯儀服務......................51 四、殯葬禮儀治理對象的轉變....................................57 第五章 殯葬禮儀師的誕生......................................63 一、專業殯葬禮儀師的出現......................................63 二、臨終關懷、悲傷輔導與禮儀師的接合............................69 三、他們為什麼不反對?........................................76 第六章 結論................................................81 一、發現與討論..............................................81 二、前程未可知..............................................85 附錄一.....................................................87 參考文獻...................................................8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禮儀師」的誕生:從台灣殯葬禮儀治理視角切入的歷史考察 | zh_TW |
dc.title | The Birth of the 'Funeral Director':A Historical Review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Funeral Etiquette Governanc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國明(Kuo-ming Lin),姚人多(Jen-to Yao) | |
dc.subject.keyword | 禮儀師,殯葬禮儀,治理,政治理性,統制技藝,專業,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uneral Director,Funeral Etiquette,Governance,Political Rationality,Governmental Technology,Expertise, | en |
dc.relation.page | 9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