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51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淳文(Chwen-Wen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Han-Chi Hsuen
dc.contributor.author許涵綺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5:32:41Z-
dc.date.available2014-09-13
dc.date.copyright2014-08-21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8-13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按姓名筆劃排列)
一、 專書
Hans, V. P.,2008,〈What difference do juries make?〉,黃國昌(編),《2008司法制度實證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105-148。
尤英夫,1965,《報紙審判之硏究》,台北市: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尤英夫,1997,《新聞法論 上冊》,臺北市:世紀法商雜誌社代理。
王玉民,1997,《社會科學硏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文化。
王澤鑑編,2010,《英美法導論》(初版),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尤英夫,2008,《大眾傳播法》,台北市:尤英夫。
朱石炎,2006,《刑事訴訟法(上)》(修訂四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吳庚、陳淳文,2013,《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台北:吳庚、陳淳文。
吳景欽,2010,《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例》,台北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景欽,2012,《法官應該我來當:各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新北市:法治時報社。
林永謀,2010,《刑事訴訟法釋論(上冊)》(改訂版),台北市:林永謀。
林利芝譯,2005,《英美法導論》,臺北市:元照。譯自W.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 legal system of theUnited States
林俊益,2012,《刑事訴訟法概論(下冊)》,台北市:新學林。
李震山,2000,〈論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審判〉,李震山等(編),《法與義 : Heinrich scholler敎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鈺雄,2007a,《刑事訴訟法(上冊)》,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林鈺雄,2007b,《刑事訴訟法(下冊)》,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信春鷹、葛明珍譯,2009,《我在最高法院的日子 : 歐康諾訴說法律的尊嚴》,台北市:博雅書屋有限公司。譯自S. D. O'Connor.The majesty of the law:Reflections of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段重民,1992,〈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翁秀琪、蔡明誠(編),《大眾傳播法手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頁131-157。
浩平譯,2005,《辯方證人》,台北市:商周出版。譯自E. F. Loftus、K. Ketcham.Witness for the defense : the accused, the eyewitness, and the expert who puts memory on trial.1991.
高忠義、侯荷婷譯,2001,《合理的懷疑 : 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系》,臺北市:城邦文化發行。譯自A. M. Dershowitz.Reasonable doubts : the O. J. Simpson case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張永明,2000,《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台北市: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麗卿,2000,〈參審制度之研究〉,李震山等(編),《法與義 : Heinrich scholler敎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403-456。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湯姆生出版。譯自E. R. 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陳世敏,1992,〈新聞自由與接近使用媒介權〉,翁秀琪、蔡明誠(編),《大眾傳播法手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頁219-247。
陳石安,1981,《新聞編輯學》,台北市:三民總經銷。
陳淳文,2010,〈獨立與分歧:台灣司法權威的危機〉,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頁423-457。
陳新民,2001,〈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一個比較法制上的觀察與分析〉,《法治國家論》,臺北市:學林文化,頁281-330。
湯德宗,2010,〈「政府資訊公開法」修正芻議〉,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頁263-322。
葉至誠、葉立誠,2011,《硏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蔡墩銘,1983,《審判心理學》,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蕭淑芬譯,2004,《媒體法》,台北市:元照出版公司。譯自松井茂記.マス・メディア法入門.2003.
魏永征、張咏華、林琳,2003,《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北京市:中囯人民大学出版社。
蘇蘅,2002,〈公民vs消費者—媒體近用與普及服務〉,劉麗芳(編),《千禧傳播法治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編,頁97-138。
二、 期刊
Hans等,2012,〈國際經驗對台灣研擬中觀審制之啟示〉,《台灣法學雜誌》,195:80-122。
尤英夫,2000,〈論接近使用媒體權〉,《法令月刊》,51(6):12-18。
王澤鑑,2006a,〈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人格權、人格尊嚴與私法上的保護(一)〉,《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0):105-120。
王澤鑑,2006b,〈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二):憲法上人格權與私法上人格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1):89-108。
王澤鑑,2006c,〈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二):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4)-名譽權(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9):31-49。
江嘉琪,2006,〈接近使用媒體的權利〉,《法令月刊》,57(6):27-36。
何賴傑,2012,〈從德國參審制談司法院人民觀審制〉,《臺大法學論叢》,41(特刊):1189-1243。
吳永乾,2010,〈通訊傳播內容管制的重要課題-論媒體問責機制與當事人回覆權〉,《法令月刊》,61(1):23-44。
林子儀,1988,〈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18(1):227-275。
林子儀,1991,〈論接近使用媒體權〉,《新聞學研究》,45:1-23。
林承宇,2000,〈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關聯性之實證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4:129-153。
林恆志,2002a,〈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上)〉,《軍法專刊》,48(6):24-35。
林恆志,2002b,〈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下)〉,《軍法專刊》,48(7):31-46。
段重民,1988,〈論藐視法庭罪〉,《政大法學評論》,(38):113-186。
洪貞玲,2006a,〈國家管制與言論自由 -從衛星電視換照爭議談起〉,《廣播與電視》,(26):51-75。
洪貞玲,2006b,〈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台灣民主季刊》,3(4):1-36。
洪貞玲,2007,〈資訊公開與新聞媒體-國家機密的再商榷〉,《研考雙月刊》,31(3):61-70。
洪貞玲,2009,〈偵查不公開 干媒體何事?—反思媒體報導司法新聞〉,《全國律師》,13(9):46-54。
范立達,2009,〈共生與衝突-檢察官與新聞媒體之關係〉,《檢察新論》,5:109-129。
張升星,2008,〈「法官不語」與「言論自由」的憲法檢視〉,《月旦法學雜誌》,(156):103-140。
陳世敏,1989,〈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新聞學研究》,41:25-46。
陳政,2011,〈行走於新闻自由與司法獨立之間-關於“媒体審判”之争論點分析〉,《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3):42-45。
陳清河,2004,〈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台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爲例〉,《臺灣民主季刊》,1(4):109-138。
傅美惠,2006,〈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50(2):66-108。
彭文正、蕭憲文,2006,〈犯罪新聞報導對於司法官“認知”、“追訴”及“判決”的影響〉,《臺大法學論叢》,35(3):107-193。
黃東熊,1987,〈論出版法第三十三條-審判獨立與言論自由的關係〉,《輔仁法學》,(6):37-80。
黃國昌,2011,〈美國陪審制度之規範與實證〉,《月旦法學雜誌》,(194):68-89。
詹文凱,2002,〈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界限〉,《月旦法學教室》,2:108-119。
詹德松、康江良,2001,〈我國刑事案件統計與日本比較〉,《主計月報》,(547):6-17。
謝志明,2010,〈當言論自由衝擊公平審判-美國法對於訴訟參與人法庭外陳述之限制〉,《檢察新論》,(7):278-286。
嚴震生,1996,〈辛普森案與美國陪審團的爭議〉,《美歐月刊》,11(1):104-121。
蘇佩鈺,2008,〈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處理原則-以美國聯邦制度與我國法之比較分析為中心〉,《檢察新論》,(4):118-137。
三、 學位論文
王己由,2007,《新聞審判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李欣蓉,2009,《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限制與保障的制度抉擇》,新北市:私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周炳全,2003,《論人民媒體近用權之理論與實踐:以有線電視近用頻道為例》,台北市: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玠民,1996,《公平審判之硏究-以歐洲人權公約第六條與我國刑事司法之比較為中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硏究所碩士論文。
張時嘉,2009,《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碩士法律學研究所論文。
盛美元,2006,《偵查不公開原則-兼論與洩密罪之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中城,1995,《犯罪新聞報導:以犯罪人人權保障爲硏究中心》,台北市: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研究案
司法院(2012),司法院人民觀審制度研議資料彙編(上),台北市:司法院。
張永明(2010),閱聽眾接近使用傳播媒體權之研究,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99年委託研究報告。
五、 網路
文化部,2012,〈恐龍法官〉,《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108,最後檢閱:2013/10/18。
自由時報,2013,〈陳斐娟電爆軍檢曹金生 網友大讚〉,《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40917&type=%E5%BD%B1%E5%8A%87,最後檢閱:2013/10/31。
林思慧,2012,〈媒體公審makiyo案?ncc:不到處罰的程度 下週檢討〉,《今日新聞電子報》,http://www.nownews.com/n/2012/02/11/417093,最後檢閱:2014/6/6。
林靖堂,2013,〈走訪媽媽嘴 談「媒體審判」的心路歷程〉,《媒體觀察報》,http://enews.url.com.tw/media/73878,最後檢閱:2014/5/7。
柳采葳,2014,〈鄭捷曾言「壓力大」 竟成殺人動機〉,《TVBS新聞》,http://news.tvbs.com.tw/entry/532729,最後檢閱:2014/06/23。
突發、法庭中心,2014,〈創鄭捷粉絲團 男大生被逮〉,《蘋果日報電子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612/35888045/%E5%89%B5%E9%84%AD%E6%8D%B7%E7%B2%89%E7%B5%B2%E5%9C%98%E7%94%B7%E5%A4%A7%E7%94%9F%E8%A2%AB%E9%80%AE,最後檢閱:2014/6/12。
胡守得,2006,〈檢察官震怒︰起訴未求刑 亂報害死人〉,《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an/15/today-so1.htm,最後檢閱:2013/7/24。
胡慕情,2014,〈張德正這塊豆腐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article/972,最後檢閱:2014/04/2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Ncc依法監理廣電媒體,籲請媒體審慎報導偵查中案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新聞稿》,http://www.ncc.gov.tw/,最後檢閱:2013/07/29。
張志勤,2012,〈家屬痛罵恐龍法官 性侵智障女童竟判無罪 〉,《時報周刊》,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6605,最後檢閱:2013/7/24。
許敏溶,2013,〈《蘋果》閱報率7連霸〉,《蘋果日報電子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720/35163076/%E3%80%8A%E8%98%8B%E6%9E%9C%E3%80%8B%E9%96%B1%E5%A0%B1%E7%8E%877%E9%80%A3%E9%9C%B8,最後檢閱:2013/07/23。
黃意涵、林長順,2013,〈魏麗娟:和解只是提供另一選項〉,《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309270411-1.aspx,最後檢閱:2013/10/31。
新聞倫理資料庫,2013,〈媒體審判〉,《新聞倫理資料庫》,http://ethics.nccu.edu.tw/?q=taxonomy/term/16,最後檢閱:2013/1/17。
劉世怡,2014,〈洩密案有罪 黃世銘宣布將辭職〉,《中央社新聞網》,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215007-1.aspx,最後檢閱:2014/8/1。
趙麗妍,2013,〈曹稱被突襲 洪姊:我是敵人嗎?〉,《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E6%9B%B9%E7%A8%B1%E8%A2%AB%E7%AA%81%E8%A5%B2-%E6%B4%AA%E5%A7%8A%EF%BC%9A%E6%88%91%E6%98%AF%E6%95%B5%E4%BA%BA%E5%97%8E%EF%BC%9F-20130803001409-260102,最後檢閱:2013/10/31。
蔡沛琪,2014,〈黃世銘洩密案大事記〉,《中央社新聞網》,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403210265-1.aspx,最後檢閱:2014/8/1。
影劇中心,2012,〈友寄上節目受訪 網友轟:媒體公審〉,《東森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211/24292.htm,最後檢閱:2013/10/31。
貳、 西文部分
一、 書籍
Antoine, Garapon. 1996. “Justice out of court:The dangers of trial by media. ” Law as communication, Issues in law and society, Nelken David. Aldershot ; Brookfield, USA: Dartmouth, 231–45.
Bruschke, Jon,and William E. Loges. 2004. Free press vs. fair trials: examining publicity’s role in trial outcom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unker, Matthew D. 1997. Justice and the media: reconciling fair trials and a free pres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hermak, Steven M. 1995. Victims in the news: crime and the American news medi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Joy, Peter A., McMunigal Kevin C. 2009. Do no wrong: ethics for prosecutors and defenders. Chicago: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Dwight L. Teeter, Jr., Bill Loving. 2004. Law of mass communications: freedom and control of print and broadcast media 11th ed. N.Y: Foundation Press.
Overbeck, Wayne. 2009. Major Principles of Media Law. 2009 ed. Boston, Mass: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Pember, Don R.,and Clay Calvert. 2008. Mass media law. 2009-2010 ed.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Surette, Ray.2011. Media,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 images, realities, and policies. 4th ed. Australia ; Belmont, CA: Wadsworth.
Thayer, Frank. 1956. Legal control of the press: concerning those potential or actual controls that affect the press, particularly libel, privacy, contempt, copyright, regulation of advertising, and postal laws. 3rd ed. Brooklyn: Foundation Press.
Vidmar, Neil,and Valerie P. Hans. 2007. American juries: the verdict.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二、 期刊
Balkin, Jack M. 2008. “Media Access: A Question of Design. ” 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 76: 933–951.
Barron, Jerome A. 1967. “Access to the Press-A New First Amendment Right. ”Harvard Law Review. 80(8): 1641–1678.
———. 2003. “Rights of Access and Reply to the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 Communications and the Law 25: 1–12.
———. 2007. “Access to the Media - A Contemporary Appraisal. ” Hofstra Law Review 35: 937–954.
Bruschke, Jon, and William E. Loges. 1999.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trial Publicity and Trial Outcomes.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4): 104–120.
Dixon,Travis L.,and Daniel Linz. 2002. “Television News, Prejudicial Pretrial Publicity, and the Depiction of Race. ”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1): 112–136.
Greene, Edith. 1990. “Media Effects on Jurors. ” Law and Human Behavior 14(5): 439–450.
Hantler, Steven B., Victor E. Schwartz,and Phil S. Goldberg. 2004. “Extending the Privilege to Litigation Communications Specialists in the Age of Trial by Media. ” CommLaw Conspectu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Law and Policy 13: 7–34.
Kramer, Geoffrey P., Norbert L. Kerr and John S. Carroll. 1990. “Pretrial Publicity, Judicial Remedies, and Jury Bias. ” Law and Human Behavior 14(5): 409–438.
Ogloff, James R. P.,and Neil Vidmar. 1994. “The impact of pretrial publicity on jurors: A study to compare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television and print media in a child sex abuse case. ” Law and Human Behavior 18(5): 507–525.
Otto, Amy L., Steven D. Penrod,and Hedy R. Dexter. . 1994. “The Biasing Impact of Pretrial Publicity on Juror Judgments. ” Law and Human Behavior 18(4): 453–469.
Phillipson, Gavin. 2008. “Trial by Media: The Betrayal of the First Amendment’s Purpose. ”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71(4): 15–29.
Prosser, Tony. 2008. “Self-Regulation, Co-Regulation and the Audio-Visual Media Services Directive.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31(1): 99–113.
Ruva, Christine L., Christina C. Guenther,and Angela Yarbrough. 2011.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trial Publicity The Roles of Impression Formation, Emotion, and Predecisional Distortion.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38(5): 511–534.
Stewart, Potter. 1974. “Or of the Press. ” Hastings Law Journal 26: 631–638.
Surette, Ray. 1989. “Media trials. ”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17(4): 293–308.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519-
dc.description.abstract媒體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數位匯流下的媒體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據此,媒體產業的問題更值得關注。
本篇論文主要討論媒體公審的現象,並聚焦於「公平審判」與「媒體近用」兩個概念上。本文認為「媒體公審」的定義是「媒體公審係指新聞從業人員、司法人員、案件當事人或相關人對訴訟案件於媒體上發表不當或違法的報導或評論,致有侵害人民權利的行為。」接著分為三個面向討論媒體公審的現象。
首先,媒體公審的現象常會使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的權利產生衝突,如何兼顧這兩項權利是本文的關懷核心。其次,不同的審判制度會對媒體公審產生不同的影響力,本文討論陪審團制度、職業法官制和我國正在試推行的人民觀審制,其中媒體公審對陪審團制的影響力最大。再來,憲法保障人人皆有接近使用媒體的權利,但為了確保公平審判的進行,此權利應該隨著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有限制,不同身份享有的媒體近用權由寬廣到狹隘的排序是一般人民、訴訟案件的當事人或相關人以及人身自由受限的人。
最後,本文從媒體公審的三大參與者(媒體、人民、司法人員)的互動關係重新探討媒體公審的現象,提出如何改善媒體公審的現象;並認為可以從偵查不公開的落實、制度的建立以及落實媒體近用權三方面來兼顧人民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權利。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power of the media has been grow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media has become more influential. Therefore, the issue of the media industry is worth concerning.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with the media trial, and focuses on the “fair trial” and the “access to the media”. In this thesis, the definition of media trial is that journalists, judicial officials, litigants and stakeholders publish improper or illegal report or comment on litigation, and these behaviors ultimately cause to violate people's right. In this research, the media trial is analyzed through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media trial usually makes the free press conflict with the fair trial, so this thesis concerns about protecting the fair trial right. Second, different trial systems will influence the media trial in different way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ree trial systems:jury system, justice system and lay judge system. Among these trial systems, the media trial has the largest impact on jury system. Third, even though the constitution guarantees that people have 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 this right should be restricted based on different identities for ensuring the fair trial. This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people with different identities own different accesses to the media degrees, which from wide to narrow are general people, litigants or stakeholders, and prisoners.
In conclusion,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phenomenon of media trial from three participants’ interaction (journalists, general people, judicial officials), and suggests th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media trial. Then,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ree ways to balance free press and fair trial, for implementing investigation secrecy, building the institu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32:4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322041-1.pdf: 1513120 bytes, checksum: 076e2db1a451d8bb8c9f79c876f195e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次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壹、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的衝突 4
貳、媒體公審和審判制度的關聯 9
參、媒體近用概念的檢討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6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2
壹、研究方法 22
貳、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24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7
第一節 媒體公審之意涵 28
壹、媒體公審之起源與發展 28
貳、媒體公審之意涵 31
參、媒體公審之類型 40
肆、對媒體公審的評價 42
第二節 媒體公審與司法原則之衝突 47
壹、媒體公審與無罪推定原則之衝突 48
貳、媒體公審與偵查不公開之衝突 49
參、小結 52
第三章 媒體公審與公平審判之衝突 53
第一節 公平審判之意涵 54
第二節 媒體公審與公平審判之衝突 56
壹、媒體公審影響公平審判的面向 56
貳、媒體公審和公平審判的衝突類型 57
第三節 如何確保公平審判 60
壹、《出版法》第33條(已於1999年廢止) 61
貳、現行廣電三法:《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 63
參、政府資訊公開法 64
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功能 66
伍、他山之石-國外的做法 68
第四節 如何面對媒體公審的現象 76
壹、第一層次的媒體公審 77
貳、第二層次的媒體公審 78
參、第三層次的媒體公審 79
第四章 媒體公審和審判制度之間的關 聯性分析 81
第一節 陪審團制度 81
壹、制度介紹 81
貳、陪審團制度與媒體公審之間的關聯 84
參、小結 86
第二節 職業法官制 87
壹、制度介紹 87
貳、職業法官制與媒體公審之間的關聯 88
參、小結 91
第三節 人民觀審制 92
壹、制度介紹 92
貳、人民觀審制與媒體公審之間的關聯 94
參、小結 96
第四節 小結 96
第五章 媒體近用概念之再思 99
第一節 媒體近用之概念 99
壹、意義 99
貳、贊成或反對建立媒體近用權的理由 103
參、本文觀點 105
第二節 媒體近用權與媒體公審的互動 105
壹、更正權與答辯權的意義 106
貳、媒體近用權和媒體公審的關聯性 108
參、小結 110
第三節 近用媒體的可能性與限制 110
壹、現象描述 111
貳、解決方式 112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六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媒體、司法人員和人民三方之互動關係 119
壹、人民和司法人員之間的關係 120
貳、司法人員和媒體之間的關係 120
參、媒體和人民之間的關係 121
肆、小結 121
第二節 如何兼顧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的權利 122
壹、偵查不公開的落實 122
貳、制度的建立 123
參、媒體近用概念的落實 124
第三節 結語 125
參考文獻 129
圖目次
圖 1-1 研究流程及研究架構圖 25
圖 2-1 媒體公審的三個層次 36
圖 2-2 媒體公審的影響過程圖解 38
圖 2-3 媒體公審和司法原則的衝突 47
圖 3-1 公平審判的概念 55
圖 3-2 媒體自律規則的落實方法 67
圖 4-1 影響審判過程的公式 89
圖 4-2 人民觀審制的優點 93
圖 5-1 限縮媒體近用權的三個層次 116
圖 6-1 媒體公審中主角的互動關係 119
表目次
表 1-1 日本對於訴訟繫屬中案件可否評論之學說 6
表 1-2 近年來媒體公審事件 17
表 2-1 媒體公審的類型 40
表 5-1 我國與媒體近用權有關的法規範 10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媒體公審現象的檢討-以「公平審判」與「媒體近用」概念為中心zh_TW
dc.titleThe Review of Phenomenon of Trial by Media-Focus on Fair Trial and Access to the Media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宮文祥,高仁川
dc.subject.keyword媒體公審,新聞自由,公平審判,媒體近用權,偵查不公開,zh_TW
dc.subject.keywordMedia Trial,Free Press,Fair Trial,access to the media right,investigation secrecy,en
dc.relation.page13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8-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4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