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84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存智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i-Yu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蕙瑜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5:09: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5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
〔唐〕李瀚 1966 《蒙求》(一)、(二),收入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畿輔叢書》,第9冊,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唐〕李瀚撰 〔宋〕徐子光補注 2004 《補注蒙求》八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唐〕張守節 1983 《史記正義》,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陳彭年等 2004 《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宋〕王觀國 1984 《學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清〕永瑢等 196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四),臺北:臺灣商務。 〔清〕段玉裁 2005 《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清〕楊守敬 2002 《日本訪書志》(一)、(二),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清〕清聖祖敕編 1987 《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繆楷 1989 《經餘隨筆》,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二五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大藏經刊行會編 1983 《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二、今人著作 (一)專書 王力 2004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王福堂修訂 2008 《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 小倉肇 2011 《日本語音韻史論考》,大阪:和泉書院。 平山久雄 2012 《漢語語音史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早川光三郎 1968 《蒙求》上、下,東京:明治書院。 池田利夫 1988—1990 《蒙求古註集成》上卷、中卷、下卷、別卷,東京:汲 古書院。 成春有 2002 《日語漢字音讀研究》,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朱曉農 2010 《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佐藤武義 1995 《概說日本語の歴史》,東京:朝倉書店。 汪德邁 1993 《新漢文化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何大安 2001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李无未 2011 《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 1985 《古音概說》,臺北:崧高出版社。 1991 《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金文京 2010 《漢文と東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 金田一春彥 1968 《日本語音韻の研究》,東京:東京堂。 沼本克明 1982 《平安鎌倉時代に於る日本漢字音に就ての研究》,東京:武 藏野書院。 1991 《日本漢字音の歴史》,東京:東京堂。 1997 《日本漢字音の歴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周同春 1990 《漢語語音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伯樂 2005 《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馬渕和夫編 1991 《影印注解悉曇学書選集》第一卷,東京:勉誠社。 高本漢 1994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松政雄 1986 《日本漢字音概論》,東京:風間書房。 耿振生 2005 《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 2008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曦明、楊成虎 2011 《語音學與音系學導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世祿 1969 《中國聲韻學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渭毅 2006 《中古音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張維佳 2005 《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西安:陝西人民出 版社。 黑板勝美編 1971 《日本三代実錄》,東京:吉川弘文館。 1993 《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東京:東京:吉川弘文館。 飯田晴巳、中山緑朗編集 2007 《概說日本語学》,東京:明治書院。 黃淬伯 2010 《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北京:中華書局。 黃華章 2004 《華人的日語語音學》,臺北: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 裘錫圭 2006 《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董同龢 2011 《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趙忠德 2006 《音系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趙元任 1977 《語言問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劉元滿 2003 《漢字在日本的文化意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築島裕 1964 《国語学》,東京:東京大學。 1990 《長承本蒙求》,東京:汲古書院。 1992 《国語の歴史》,東京:大日本法令印刷株式會社。 濮之臻 2002 《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儲泰松 2005 《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藤堂明保 1976 《漢語と日本語》,東京:秀英出版。 羅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 國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 (二)專書論文/論文 丁邦新 1989 〈漢語聲調的演變〉,收入於《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 北:中央研究院),395-408。 小松英雄 1995 〈日本字音の諸體系〉,收入於《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 汲古書院),13-22。 三根谷徹 1995 〈唐代の標準音について〉,收入於《中古漢語と越南漢字音》 (東京:汲古書院),115-129。 王力 1984 〈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 1-26。 王吉堯 1987 〈從日語漢音看八世紀長安方音〉,《語言研究》,第2期,57-70。 王吉堯、石定果 1986 〈漢語中古音系與日語吳音漢音音系對照〉,收入於《音 韻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87-219。 平山久雄 1987 〈日僧安然《悉曇藏》裡關於唐代聲調的記載〉,收入於《平 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3-141。 石塚晴通 1995 〈聲點の起源〉,收入於《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汲古書 院),39-57。 田忠魁、田葳 2004 〈日本的重音與漢語的聲調〉,《日語學習與研究》,第1 期,1-5+19。 史存直 1986 〈日譯漢音、吳音的還原問題〉,收入於《音韻學研究》第二輯(北 京:中華書局),172-186。 朱曉農 2007 〈說鼻音〉,《語言研究》,第3期,1-13。 佐佐木勇 1989 〈『蒙求』字音点に見られる日本漢音の变遷——鐮倉時代を 中心として〉,《国文学攷》(121),1-31。 1992 〈長承本『蒙求』平安中期点声調体系〉,《国語学》168期,1 -11。 1997 〈〈蒙求〉における日本漢音聲調の伝承と衰退〉,《訓点語と 訓点資料》(99),19-33。 李无未 2004 〈日本學者對日語漢字音與漢語中古音關係的研究〉,《吉林師範 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13-17。 2005 〈日本漢字音的時間層次及其確認的證據和方法〉,《當代語言 學》,第7卷第3期,251-258。 李存智 2011a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聲母現象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 74期,頁51-102。 2011b 〈漢語史中的擦音聲母〉,《台大中文學報》,34期,頁395-466。 李愛國 2008 〈“圈發”源流考〉,《湖北社會科學》,第9期,133-135。 李新魁 1979 〈論《切韻》系統中牀禪的分合〉,《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01期,51-65。 吳聖雄 1998 〈由長承本《蒙求》看日本漢字音的傳承〉,《聲韻論叢》,第7 期,155-189。 金田一春彥 1983 〈從日語聲調擬測中國唐朝時代的四聲調值〉,《語言教學 與研究》,第2期,127-132。 金德平 1984 〈從日語漢音試論唐代長安話明母的音值〉,收入於《音韻學研 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78-182。 1988 〈唐代長安話日母讀音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01期,40-45。 1989 〈唐代長安方音聲調狀況試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04期,75-79。 周祖謨 1966 〈關於唐代方言中關於四聲讀法之一些資料〉,收入於《問學集》 (北京:中華書局),494-500。 施向東 1983 〈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漢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第1 期,27-48。 馮天瑜 2003 〈漢字文化對日本的深廣影響〉,《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56卷04期,389-395。 2004 〈「漢字文化圈」“芻議”〉,《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期,1-6。 梅祖麟 2007 〈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收入於《歷史層次與 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218。 尉遲治平 1982 〈周、隋長安方音初探〉,《語言研究》,第2期,18-33。 1984 〈周、隋長安方音再探〉,《語言研究》,第2期,105-114。 1985 〈論隋唐長安音和洛陽音的聲母系統——兼答劉廣和同志〉 《語言研究》,第2期,38-48。 1986 〈日本悉曇家所傳古漢語調值〉,《語言研究》,第2期,17-35。 陸曉光 2002 〈漢字傳入日本與日本文字起源與形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88-97+127。 陳忠敏 2002 〈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吳閩語虞韻讀音為例〉,收入於《閩 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73-84。 陳東輝 2006 〈日本的漢語史研究之歷史與現狀——兼論中日學術交流對漢語 史研究的重要作用〉,《東華漢學》,第4期,213-276。 郭麗 2011 〈《蒙求》作者及作年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49-58。 章劍 2007 〈『蒙求和歌』における漢故事の受容—四季の部を中心に—〉,《中 国中世文学研究》(51),62-79。 張光宇 1994 〈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第6期,409-418。 2008 〈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第2期,8-16。 2014 〈重建與演變——比較法在中國一百周年紀念〉,即將刊登。 張娜麗 2002 〈敦煌研究院藏李翰《蒙求》試解——與日藏古抄本之比較〉,《敦 煌研究》,第5期,81-94。 劉富華、趙世海 2012 〈日語漢字音中的長音與中古漢語音韻對應規律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44-147。 劉廣和 1984 〈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語文研究》,第3期,45-50。 1991 〈唐代八世紀長安音的韻系和聲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3期,32-39。 三、學位論文 耿志堅 1983 《唐代近體詩用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陳新雄、黃永武先生指導。 吳聖雄 1990 《日本吳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新雄先生指導。 王榮正 2002 《版刻本文鏡秘府論漢字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吳聖雄先生指導。 柯志宏 2004 《李瀚《蒙求》教育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羅清能先生指導。 戴薇珍 2009 《唐代啟蒙教材《蒙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鄭玉卿先生指導。 四、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ji.sinica.edu.tw/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全唐詩檢索系 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康熙線上電子字典 http://kx.cdict.info/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84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長承本《蒙求》為流傳於日本的古抄寫本,內容抄錄《蒙求》正文並記有訓點資料,因卷末註記「長承三年」,代表訓點資料添寫完成的年代,故以長承本《蒙求》稱之。卷中由漢字與訓點資料對應而成的漢字音被視為日本漢音典型的傳承,而日本漢音與唐代長安方音關係密切。本文以此卷作為研究材料,探討文本性質與漢字音所反映的音韻現象,共分為七個章節。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蒙求》的來歷、流傳情形與前人研究的成果。第二章探討書寫情形,從而得知添寫訓點資料者審音意識薄弱,不過若仔細比對漢字與訓點資料之間的對應,便不影響漢字音的準確性。第三章介紹現代日語的音韻體系與音節結構,並說明日語在上代與平安時代曾發生的音韻變化,特別關注日、漢語音節結構的比較以及假名表記的音節結構。第四、五章整理漢字音與中古漢語聲母、韻母的對當關係,從中觀察漢語音韻現象的反映並分析之。第六章整理聲點與中古漢語聲調的對當關係,認為長承本為六聲體系並分析其所反映的聲調現象。第七章為結論,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並且反省本文不足之處與思考未來相關的研究方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hang-Cheng, a version of Meng-Qiu, is an ancient hand-written copy circulated in Japan, and the original text of Meng-Qiu was copied out with Xnu-dian. Due to “Chang-Cheng” was annotated at the end of the book to signify the year of completing Xnu-dian, it is called The version of Chang-Cheng Meng-Qiu. In the book, pronunciations of Japanese Kanji are regarded as the typical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onunciation in Japan, 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ang Dynasty Chang-An Dialect. As a result, this paper adopted this book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 By dividing it into seven chapters, it probed into the property of the text and the tone phenomenon reflected by pronunciations of Japanese Kanji.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illustrates Meng-Qiu’s origin, circulation condition,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copy issues and perceives that theXnu-dian examiner had weak tone consciousness. Nevertheless, after carefully comparing the correspond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katakana signifiers, it is found that such weak consciousness does no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ccurate pronunciations of Japanese Kanji. Then,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phonetic system and syllable structure of modern Japanese, and explains changes of the tones in the last generation and Heian Era in Japan,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character syllables, and analysis of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katakana signifiers. As for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it organiz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vowels and consonants of pronunciations of Japanese Kanji and middle Chinese, from which it observes the Chinese tone phenomenon for further analysis. Chapter 6 continues to organize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tone (voice) points and middle Chinese tones, holding that the version of Chang-Cheng belongs to six-tone system and analyzing the tone phenomenon that the system reflects. Lastly, Chapter 7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the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outcomes, and reviews the insufficiency of this paper for considerations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09: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121010-1.pdf: 4972844 bytes, checksum: c87c3f41be72b93153d289d8655b95a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 2 一、《蒙求》作者與成書年代 2 二、《蒙求》體例與內容特色 3 三、《蒙求》在中國與日本的流傳情形 9 四、研究範圍及長承本《蒙求》書況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6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7 一、築島裕《長承本蒙求》 18 二、佐佐木勇〈長承本「蒙求」平安中期点の声調体系〉 20 三、小松英雄〈日本漢字音の諸體系〉 22 四、沼本克明《日本漢字音の歷史的研究》 23 五、吳聖雄〈由長承本《蒙求》看日本漢字音的傳承〉 24 第二章 文本書寫與《蒙求》性質 27 第一節 漢字文化圈與日本漢字音 27 一、漢字文化圈的內涵 27 二、日本漢字音的特質 28 第二節 長承本《蒙求》文本書寫 32 一、異文對照 33 二、正文書寫情形 36 三、訓點資料書寫情形 41 第三節 長承本《蒙求》文本性質 46 一、正文僅單純抄錄,非作為教育讀誦之用 46 二、訓點添寫者審音意識薄弱 48 第三章 日語音韻體系與音節結構 52 第一節 音韻體系 52 一、五十音圖 52 二、輔音與元音 53 三、日本上代時期及平安時代音韻演變 55 第二節 音節結構 56 一、日、漢語音節結構比較 56 二、假名表記所體現的音節結構 58 第四章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聲母系統 62 第一節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聲母與七音 62 一、唇音聲母 62 二、牙音聲母 64 三、喉音聲母 65 四、舌音聲母 67 五、齒音聲母 68 六、半舌與半齒音聲母 71 七、小結 71 第二節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反映的聲母音變現象 73 一、輕重唇音分化 73 二、濁音清化 75 三、鼻音塞化 76 四、日母的音值 78 五、曉、匣母與ハ行音的關係 79 第五章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韻母系統 82 第一節 漢字音韻母與十六攝 82 一、通攝 82 二、江攝 83 三、止攝 84 四、遇攝 85 五、蟹攝 86 六、臻攝 87 七、山攝 88 八、效攝 90 九、果攝 91 十、假攝 91 十一、宕攝 92 十二、梗攝 93 十三、曾攝 94 十四、流攝 94 十五、深攝 95 十六、咸攝 95 十七、小結 96 第二節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反映的韻母音變現象 99 一、保留三類陽聲韻尾與三類入聲韻尾 99 二、平入對應 104 三、三等韻具有j、i介音 105 四、以u介音或圓唇元音表示合口韻 108 五、多數同等重韻合流 109 六、三等東鍾有別,魚虞有別 111 七、江攝與宕攝混同 112 八、部分三等魚韻、陽韻字失去j介音 113 第六章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聲調分析 117 第一節 日語重音與漢語聲調 117 一、重音與聲調 117 二、圈發與聲點 120 第二節 漢音所傳漢語聲調 123 一、《悉曇藏》中四家所傳聲調 123 二、日本漢音聲調體系 127 第三節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聲調體系 129 一、朱點加點的位置 129 二、朱點為六聲體系 134 三、墨點的涵義 136 第四節 長承本《蒙求》聲點反映的聲調現象 137 一、全濁上歸去 137 二、平聲、入聲陰陽分野,上、去聲各為一類 139 第七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41 一、長承本《蒙求》的文本性質 141 二、長承本《蒙求》漢字音的音韻現象 142 三、長承本《蒙求》研究成果對漢語音韻史的貢獻 145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146 參考文獻 149 附錄一:李良〈薦蒙求表〉、李華〈蒙求序〉 155 附錄二:異文對照表 156 附錄三:誤字情形表 158 附錄四:漢字音韻母總表 162 附錄五:整理本 16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長承本《蒙求》漢字音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n Analysis of Japanese Kanji Pronunciation Based on the Chang-Cheng Edition of Meng-Qiu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吳聖雄,徐芳敏 | |
dc.subject.keyword | 蒙求,漢字音,日本漢音,長安方音,聲調體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eng-Qiu,Japanese Kanji Pronunciation,Kanon,Tang Dynasty Chang-An Dialect,tone system, | en |
dc.relation.page | 18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8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