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2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業立(Yeh-lih Wang, Ph.D.)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ei-Chu Ch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秦慧珠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5T18:01:3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10-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5T18:01:36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9-03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1997,《第九任總統副總統暨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2000,《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2004,《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2008,《第12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暨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5案、第6案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2012,《第13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2011,《99年直轄市市長及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bulletin.cec.gov.tw/Communique_QueryResult.aspx?ID=155#,選舉及公民投票公報查詢系統。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db.cec.gov.tw/,選舉資料庫網站。 包正豪,2010,〈原住民政治版圖的持續與變遷:1992-2008立委選舉的總體資料分析〉,《選舉研究》第18卷第2期,頁87-120。 朱雲漢計畫主持、胡佛等協同主持,1996,《三黨競爭下的台北市長選民投票行為研究: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的分析》,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怡銘,2001,〈臺北市選民分裂投票之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市長市議員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8卷第1期,頁159-209。 吳重禮、徐英豪、李世宏,2004,〈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以2002 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頁75-115。 吳重禮,2008,〈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2006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二期,頁27-58。 李世宏,2008,〈臺北市民進黨忠誠支持度變化之初探:1984、1998年市長選舉與2000年、2004年總統選舉之差異比較〉,《政治科學論叢》,第35期,頁95-126。 李海鴒,2008,《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昭揚,2012,《選舉輸家政治態度與行為之探討:以臺灣2012年總統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聰吉、游清鑫,2009,〈政黨形象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6-2008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9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林瓊珠,2008,〈議題、候選人評價、黨派意識-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投票行為研究〉,《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二期,頁59-87。 洪永泰,1995,〈分裂投票:八十三年臺北市長選舉實證分析〉,《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119-45。 洪永泰,2014,《誰會勝選?誰能凍蒜? 預知政治版圖,讓民調數字告訴你》,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洪永泰、陳義彥、劉義周、盛杏湲、游清鑫、鄭夙芬,2002,〈臺北市長暨市議員選舉選民投票意向〉研究報告。 洪煒婷,2010,《移轉投票者之初探研究-以2004-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網站,http://esc.nccu.edu.tw/main.php 徐火炎,2001,〈1998年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選民的黨派抉擇與分裂投票〉,《東吳政治學報》第13期,頁77-127。 徐永明,2001,〈政治版圖-兩個選舉行為研究途徑的對話〉,《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二期,頁95-115。 徐永明,2011,〈臺北雙城記?一個選舉地理的考察〉,《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二期,頁181-217。 郝培芝,2011,〈半總統制下蜜月期選舉時程的政治影響分析:策略性投票的分析觀點〉,「半總統制民主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政治系與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 張紘炬、林顯毓,年代「臺北市長選舉投票傾向的Logit模式分析」,民意研究季刊,第192期,1995,頁1-11。 盛治仁,2001,《臺灣二○○○年總統選舉投票選舉行為硏究》,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許勝懋,2001,〈臺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為:一九九八年市長選舉分析〉,《選舉研究》第八卷第一期,頁117-158。 許勝懋,2009,〈臺北市選民具有制衡觀嗎?一九九八年及二○○二年市長選舉之比較研究〉,《選舉評論》,頁69-96。 許詩嫺,2005,《性別差距與投票行為-以臺灣三次總統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俊,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宏銘,1996,〈競選策略與競選效能: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三黨候選人競選行為研究〉,《東吳政治學報》。 陳怡昌,1997,《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南臺灣地區之實證研究-族群,國家認同與投票行為》,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計畫主持、胡佛等協同研究,2000,《三黨競爭下的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的分析》,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若蘭,2001,《臺北市選民分裂投票之研究-民國八十三年與八十七年臺北市長選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陸輝、耿曙,2003,〈分立政府下的政治賦權: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2003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陳陸輝、游清鑫、黃紀主編,2009,《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游盈隆,2009年12月,〈2009年臺灣三合一選舉的觀察與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六卷第四期,頁217-225。 游清鑫、蕭怡靖,2007,〈不依黨性投票的選民:以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為例〉,「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6年北高兩市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 游清鑫、蔡佳泓主編,2009,《選舉預測》,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向群,2004,《台北市議員選舉之研究(1986~2002)-析論民進黨的角色與運作》,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宇元,1983,《臺北市發展史(一)》,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紀,臺灣政治地緣資訊系統,http://tpgis.nccu.edu.tw/MainPage/ 黃紀,《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2年北高市長、市議員選舉調查》 黃秀端,2001,〈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區相對多數制下的選民策略投票〉,《東吳政治學報》第十三期,頁37-75。 黃信達,2005,《我國選民投票行為模型之檢視與重構:以三次總統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信豪,2005,〈多層模型於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應用: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一期,頁161-201。 黃富三編著,1995,《臺北建城百年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萬美君,2006,《總統選舉經濟投票選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83,《臺北市發展史(三)》,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1995,《臺北市市長選舉實錄 第一屆》,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 選舉委員會編印,1996,《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1998,《第四屆立法委員臺北市第二屆市長臺北市第八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 選舉委員會編印,2000,《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 》,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2003,《臺北市第三屆市長臺北市第九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 選舉委員會編印,2005,《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暨全國性公民投票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2006,《臺北市第4屆市長臺北市第10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2008,《第12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暨全國性公民投票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 選舉委員會編印,2011,《臺北市第5屆市長臺北市第11議員臺北市第11屆里長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 選舉委員會編印,2012,《第13任總統副總統及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劉子立,2004,《省籍族群政治與投票:台北市選民行為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盛隆,2003,《台灣的階級投票研究: 1992 ~ 200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進貴、葉高華、張智昌,2007,〈投票行為之空間觀點與空間分析-以臺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4卷1期,頁33-60。 謝相慶,2011,〈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合併辦理之分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ost/2/9833。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2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為研究自1994年至2012年臺北市十次重要的選舉,包括五次市長選舉、五次總統副總統選舉臺灣的主要政黨國民黨、民進黨和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泛藍政黨,在全臺北市以及十二個行政區的得票情形,以了解藍綠政黨在臺北市的選票結構。
為深入探討,本論文除依據歷次選舉結果統計做量化分析外,更設定八項議題進行深度訪談做質化分析,共訪問了市長候選人、市議員、資深輔選人員及政治評論員等十七位受訪者,再將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綜合歸納,以研究解析論文所設定之議題,了解臺北市藍綠選票基本盤勢、泛藍分裂與棄保效應、各行政區選民投票傾向與差異等問題,對長達十八年來,臺北市首長選舉所形成的政黨選票結構和選民投票行為,做完整而深刻之研究。 在研究結果上,本論文有以下結論: 一、臺北市選票結構為:泛藍選票大於國民黨選票,國民黨選票大於民進黨選票。綜合平均五次臺北市長選舉,泛藍平均得票率為57.57%,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為50.12%,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為42.03%;五次總統副總統選舉,臺北市泛藍平均得票率為65.50%,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為47.65%,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為36.39%。 二、若將臺北市長選舉和總統副總統選票做比較,由上述得票率可知,臺北市民進黨和國民黨皆是市長選票大於總統選票,但泛藍則是總統選票大於市長選票。因此是「市長綠」大於「總統綠」,「市長藍」大於「總統藍」,「總統泛藍」大於「市長泛藍」。 三、臺北市藍綠板塊和全國各縣市平均的藍綠板塊相比差距不大。自1996年至2012年總統副總統大選,國民黨全國平均得票率為47.71%,在臺北市平均得票率為47.65%,差距為0.24%;泛藍平均全國得票率為60.33%,在臺北市平均得票率為63.50%,差距為3.17%。 四、早期選舉當泛藍分裂,有兩位或兩組以上候選人競爭市長或總統副總統時,容易造成民進黨當選,1994年市長選舉和2000年總統副總統選舉皆如此,但臺北市選民經過兩次教訓後不再重蹈覆轍,在投票時會採取自動棄保策略,因此棄保效應已逐漸內化為藍軍選民投票的準則,1998年、2006年市長選舉,2012年總統副總統選舉,藍軍雖然分裂,但在選民自動棄保下,仍然集中選票讓國民黨候選人當選,民進黨再也難以靠國民黨分裂而當選。 五、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選票結構各有不同,大同區為民進黨得票率最高的區,五屆市長選舉平均可得到56.20%的選票,是十二區中唯一得票率過半數的區;五屆總統副總統大選大同區平均可得到48.88%的選票,但仍未過半數。文山區則為國民黨得票最高的區,五屆市長選舉平均得到57.42%的選票,五屆總統副總統大選則平均可得到52.10%的選票。而泛藍選票在文山區則五屆市長平均可得到67.15%的選票,五屆總統副總統選舉則平均可得到72.01%的選票。 六、臺北市各行政區選民投票傾向之差異,和歷史淵源、人口結構有關,一般而言傳統社區較為偏綠,新興社區較為偏藍,因此臺北市最綠的區是大同區,最藍的區是文山區;大同、士林、萬華、中山是民進黨較具優勢的行政區;文山、大安、信義、中正則為泛藍和國民黨較具優勢的區。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n important elections in Taipei City between 1994 to 2012. The elections include five mayoral elections and five Presidential and Vic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include Kuomintang (KMT),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and the pan-blue political parties that withdraw from the KM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voting situation of the entire Taipei City and the twelv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to understand the voting structure of the blue and green political parties in Taipei City.
To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further, in addition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election results, the researchers also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on eight categories of issues and perform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y interviewed seventeen respondents including candidates for mayors, city councilors, senior campaign officers,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s. Then,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is paper. The topics include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voting potential of the pan-blue supporters and pan-green supporters, the pan-blue split and the effect of using the voting strategy of giving up a rook to save the king, and the problems of voting inclination and differences of the various administrating district voter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party voting structure and voters’ voting behaviors resulted from the Taipei Mayor Election for the past eighteen years.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Taipei City voting structure showed that pan-blue votes are greater than the KMT votes; the KMT votes are greater than DPP votes. 2.The effect of using the voting strategy of giving up a rook to save the king has gradually been internalized and became the standard rule for the blue political party voters. The examples occurred in the 1998 and 2006 Taipei Mayor elections and 2012 Presidential and Vic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lthough the blue political party splits, the voters, on their own, used the voting strategy of giving up a rook to save the king. As a result, votes were pulled toward the KMT candidates and the KMT candidates won the elections. 3.The difference in voter’s voting inclinations of the various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of the Taipei City is related to histor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general,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are inclined toward green and emerging communities are inclined toward blue. Thus, the district with the most green supporters is Datong District and the district with the most blue supporters is Wenshan Distric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8:01:3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P00322017-1.pdf: 1054636 bytes, checksum: 9c6641c00d45678b6dcc8689a17e54e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Ⅰ
謝辭 ……………………………………………………………………Ⅱ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貳章 臺北市市長、總統副總統直接選舉與文獻回顧 ……………7 第參章 臺北市的藍綠選票結構與基本盤勢 …………………………17 第一節 1994∼2010年市長選舉臺北市政黨選票變化……………17 第二節 1996〜2012年總統副總統選舉臺北市政黨選票變化……28 第三節 1994∼2012年市長選舉與總統副總統選舉臺北市選票 之比較 …………………………………………………47 第四節 深度訪談:臺北市藍綠選票結構 ………………………51 第一目 臺北市的選票結構是否為藍大綠小 ………………52 第二目 臺北市藍色選票是否為全國最高 …………………53 第五節 臺北市藍綠選票的基本盤勢 ……………………………54 第肆章 臺北市的泛藍分裂與棄保效應 ……………………………61 第一節 1994∼2012年市長選舉與總統副總統選舉臺北市國民 黨與泛藍選票之比較 ……………………………………61 第二節 同一泛藍候選人在臺北市不同選舉中得票之比較 ……69 第一目 馬英九:1998年、2002年、2008年、2012年之比較…69 第二目 連戰:2000年、2004年之比較 ……………………73 第三目 宋楚瑜: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之比較…77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泛藍分裂與棄保效應 ………………………80 第一目 臺北市是否有「投藍不投國民黨」的選票 ………80 第二目 棄保效應是否已在臺北市自動形成 ………………81 第三目 泛藍分裂泛綠候選人是否即能當選 ………………82 第四節 從「投藍或投國」到自動棄保 …………………………82 第伍章 臺北市選民的族群投票傾向與區域效應 ……………………89 第一節 1994∼2010年市長選舉臺北市各行政區政黨選票變化89 第二節 1996∼2012年總統副總統選舉臺北市各行政區政黨選 票變化 ……………………………………………………97 第三節 深度訪談:本土選票與各區選票 ………………………107 第一目 本土型藍營候選人是否會失去眷村鐵票 ………107 第二目 臺北市各行政區選票是否有藍綠差異 …………108 第三目 臺北市是否傳統社區偏綠新興社區偏藍 ………109 第四節 藍綠選票分布與區域差異 ……………………………110 第陸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貢獻 ………………………………………11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1 附錄 ………………………………………………………………………127 訪談人員簡歷 ……………………………………………………127 受訪者深度訪談意見 ……………………………………………130 深度訪談統計簡表 ………………………………………………19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1994~2012年臺北市長及總統副總統選舉
臺北市政黨選票變化分析 | zh_TW |
dc.title | Analysis of Change in Votes Gained by Respective Political Parties in Taipei from the Elections of Taipei City Mayor and President/Vice President for the Period from 1994 to 2012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信達,包正豪 | |
dc.subject.keyword | 臺北市長選舉,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藍綠選票,棄保效應,泛藍選票,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ipei city mayor election,presidential and vice presidential election,electoral geography,blue and green votes,the voting strategy of giving up a rook to save the king,pan-blue votes, | en |
dc.relation.page | 200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2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 1.0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