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6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俊宏(Chun-Hung Li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Jui-Ching Hsue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薛瑞慶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5T17:59:3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2-12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5T17:59:39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2-12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2-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專著
(一)古籍 孔穎達,1983,《禮記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文子,1919,《通玄真經》,《續古逸叢書》上海涵芬樓印景宋本。 方以智(著)、張永義(校點),2011,《藥地炮莊》,北京:華夏出版社。 毛亨,《毛詩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夫之,2009,《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 王守仁(撰)、陳榮捷(編),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王守仁(撰)、錢德洪(編),1983,《王文成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弼(注)、孔穎達疏,1983,《周易註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弼(著)、樓宇烈(釋),2008,《老子道德經註釋》,北京:中華書局。 朱元璋,2009,《明太祖文集》(欽定四庫全書本),《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朱熹,2009,《四書章句集注》(宋刻本),《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朱熹、呂祖謙,1983,《近思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艾儒略P.Julius Aleni(著)、謝方(校釋),1996,《職方外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呂不韋、高誘,1983,《呂氏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呂坤,1983,《呻吟語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呂惠卿(著)、湯君(集校),2009,《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沈一貫,1973,《老子通》,嚴靈鋒(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97-99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沈一貫,1974,《莊子通》,嚴靈鋒(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9、1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沈一貫,2009,《易學》(明萬曆刻本),《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沈一貫,2009,《喙鳴詩文集》(明刊本),《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谷應泰,1983,《明史紀事本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延壽(集),1988,《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48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林希逸,2004,《南華真經口義》,張繼禹(編),《中華道藏》第13冊,北京:華夏出版社。 林雲銘,1968,《增註莊子因》,臺北:廣文書局。 宣穎(撰)、曹礎基(校),2008,《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紀昀(等),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祝允明,2009,《祝子罪知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荀況,1926,《荀子》,《四部叢刊初編》上海涵芬樓藏黎氏景宋刊本。 張廷玉,1983,《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曹仁虎、嵇璜,1983,《欽定續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郭慶藩,1961,《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陸西星(著)、盛克琦(編校),2010,《方壺外史》,臺北:宗教文化。 陸西星(著)、蔣門馬(點校),2010,《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 普濟(集),1989,《五燈會元》,《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80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智旭,1987,《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大藏經》36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智顗,1988,《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46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智顗,1989,《禪門章》,《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55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智顗,1989,《維摩經文疏》,《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18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焦竑,2004,《莊子翼》,張繼禹(編),《中華道藏》第1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 程以寧,1974,《南華真經注疏》,嚴靈鋒(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2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黃宗羲(著)、段志強(譯注),2011,《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 黃宗羲,1992,《明儒學案》,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楊慎,2009,《升庵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道原,1988,《景德傳燈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1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劉宗周,1983,《論語學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鳳苞,1999,《南華雪心編》,龔鵬程、陳廖安(編),《中華續道藏》第16冊,臺北:新文豐。 黎靖德,1983,《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藏雲山房主人,1974,《南華經大意解懸參注》,嚴靈鋒(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1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關令喜,1936,《關尹子》,《四部叢刊三編》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刊本。 覺浪道盛,1989,《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藍吉富(編),《禪宗全書》第59冊,臺北:文殊。 釋性通,1974,《南華發覆》,嚴靈鋒(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釋德清,1978,《憨山道德經解》,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釋德清,1989,《楞嚴經通議》,《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12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釋德清,1989,《憨山老人夢遊集》,《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73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 釋德清,1997,《莊子內篇注》(清光緒14年金陵刻本),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 (二)近、今人著作 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 方勇,2008,《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止庵,1999,《樗下讀莊》,北京:東方出版社。 王博,2003,《易傳通論》,北京:中國書店。 王博,2004,《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繼愈,1964,《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聯經出版社。 牟宗三,1987,《政道與治道》,臺北:學生。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 余英時,2008,《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 吳光明,1988,《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吳怡,1970,《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 吳怡,2011,《新譯莊子解義》,臺北:三民。 呂澂,1991,《呂澂佛學論著選集》,濟南:齊魯書社。 李澤厚,2012,《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 李霞,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明清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孟森,2011,《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 柳存仁,1991,《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 郎擎霄,1934,《莊子學案》,臺北:商務印書館。 唐大潮,2000,《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孫廣德,1990,《政治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復觀,2002,《中國人性論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高柏園,1992,《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崔大華,1988,《莊子歧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崔大華,1992,《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學智,2000,《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默生,1993,《莊子新釋》,臺北:天工書局。 張豐乾,2009,《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北京:華夏出版社。 張顯清、林金樹,2003,《明代政治史》,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 許地山,1999,《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 陳鼓應,2008,《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傅佩榮,1985,《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學生。 傅佩榮,2012,《傅佩榮譯解莊子》,北京:東方出版社。 傅佩榮,2011,《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臺北:天下遠見。 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涂光社,2003,《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 葉蓓卿,2011,《莊子逍遙義演變研究》,北京:學苑。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2003,《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劉笑敢,2010,《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盧國龍,1996,《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盧國龍,1997,《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盧國龍,2001,《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 蕭公權,1998,《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錢穆,2001,《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聯書店。 薩孟武,2011,《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 關鋒,1961,《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 龔鵬程,2005,《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三)翻譯著作 本傑明.史華茲Ben 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 : 江蘇人民。 拉曼賽爾登Raman Selden等(著)、劉象愚(譯),2006,《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島田虔次(著)、鄧紅(譯),2009,《中國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 雅斯貝斯Karl Jaspers(著)、魏楚雄等(譯),1989,《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 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著)、余中先(譯),2001,《神話與政治之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二、論文 (一)專書論文 胡適(撰)、徐高阮(譯),1984,<中國哲學裡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Charles Moore(編),《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臺北:聯經。 秦家懿,1996,<王陽明與道教>,黃俊傑等(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臺北:正中。 商傳,2008,<對晚明政治與早期人文主義的一點思考>,東吳大學歷史系(編),《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文集》第2冊。臺北:東吳大學。 陳建華,1987,<論晚明思潮-一個反儒文化斷層>,復旦學報編輯部(編),《斷裂與繼承-青年學者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儒賓,2004,<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鍾彩鈞、楊晉龍(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二)期刊論文 Graham Parkes(著)、胡軍及王國良(譯),1992,<漫遊:莊子與查拉圖斯特拉>,《道家文化研究》,1:359-377。 王政書,2010,<論陸西星三教合一思想>,《中華文化論壇》,2:86-89。 王紅蕾,2007,<從憨山德清的交往看晚明叢林與士林的思想互動>,《南開學報》,3:101-102。 王紅蕾,2007,<緣起與本根:佛教與道教宇宙觀的衝突與調和-憨山德清《莊子內篇注.齊物論》研究>,《中國哲學》,4:29-32。 王紅蕾,2007,<憨山德清注《莊》動機與年代考>,《北方論叢》,2:32-35。 王博,2010,<權力的自我節制:對老子哲學的一種解讀>,《哲學研究》,6:45-55。 向仲敏,2007,<兩宋道教與君王政治倫理>,《雲南社會科學》,6:128-131。 江平,1989,<憨山大師思想特色>,《五臺山研究》,1:33-38。 朱喆,2001,<道言論-先秦道家語言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28(1):48-64。 池田知久,1995,<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混沌>,《道家文化研究》,8:122-136。 何平,1993,<論聖人與聖王神話—古代政治神話論綱之二>,《天津社會科學》,1:58-63。 何濤,2007,<從方以智王夫之《莊子》內七篇詮釋的異同看儒道會通問題>,《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8(2):32-36。 呂妙芬,1999,<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65-207。 束景南,1979,<論莊子哲學體系的骨架-兼駁關鋒的新發現>,《哲學研究》,11:48-55。 李波,2009,<以儒解莊:王安石學派的莊子學闡釋>,《晉陽學刊》,4:110-113。 李瑞振,2012,<明代內丹大家陸西星生平及思想略述>,《中國道教》,4:58-62。 李瑄,2006,<“懸解”與人生困境的解脫—以《莊子》注疏為考察對象>,《四川大學學報》,3:69-74。 李曦,1994,<釋德清莊子內篇注研究>,《五臺山研究》,3:16-28。 林安梧,1992,<語言的異化與存有的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鵝湖》,8:31-57。 林安梧,2006,<「後新儒家」的「新道家」可能-《「新道家」與「治療學」》序言>,鵝湖,32(2),46-52。 林俊宏,1999,<《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學論叢》,10:171-194。 林俊宏,2001,<《莊子》的語言、知識與政治>,《政治科學論叢》,15:101-134。 林俊宏,2003,<氣、身體與政治-老子河上公注的政治思想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9:1-34。 林俊宏,2002,<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政治科學論叢》,16:29-62。 林俊宏,2011,<《尹文子》中的政治思想淺析─從「名定分明」談起>,《臺灣政治學刊》,15(1):205-245。 林順夫,2004,<推門落臼:試論憨山大師的莊子內篇注>,《清華學報》,34(2):299-326。 邱敏捷,2005,<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南大學報》,39(1):37-54。 金岳霖(撰)、趙文洪(譯),1986,<論政治思想>,《清華大學學報》,1(1):56-64。 俞宣孟,2007,<論中國哲學形而上學的精神>,《社會科學》,4:115-139。 洪燕妮,2012,<德清與智旭對《中庸》 的詮釋>,《理論月刊》,2012:38-41。 唐大潮,2004,<性命雙修:“仙佛聖凡同具同證”—陸西星、李西月三教思想探析>,《宗教學研究》,4:38-41。 夏清暇,2002,<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論>,《佛學研究》,183-190。 夏清瑕,1999,<憨山德清的凈土思想>,《五臺山研究》,3:20-25。 徐聖心,2002,<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臺大中文學報》,17:21-66。 馬耘,2009,<論莊子哲學中「政治」之意義與地位>,《止善》,7:169-184。 高瑞泉,2010,<論莊子“物無貴賤”說之雙重意蘊>,《社會科學》,10:96-106。 張亨,1971,<先秦思想中兩種對語言的省察>,《思與言》,8(6):1-10。 張松輝,2005,<論老子禮學思想>,《中國哲學史》,2:25-30。 張學智,1995,<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莊>,《道家文化研究》,8:339-350。 梅珍生,2003,<論老子的禮學思想>,《江漢論壇》,9:74-78。 陳少明,1999,<從莊子看心學>,《道家文化研究》,15:100-116。 陳永革,2000,<佛儒交涉與晚明佛學的經世思>,《佛學研究》,55-66。 陳永革,2002,<修性與修命:晚明佛道之辨及其效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16-25。 陳永革,2002,<經世佛教與出世解脫:論晚明佛學復興的困境及其反思>,《佛學研究》,121-139。 陳清春,2004,<《莊子》知言觀中的道>,《中國哲學史》,2:35-42。 陳伯爵,2006,<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之義蘊>,《鵝湖》,32(1):33-40。 陳鼓應,1998,<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14:100-116。 陳鼓應,2000,<先秦道家之禮觀>,《中國文化研究》,28:1-11。 陳煒舜,2008,<林雲銘《莊子因》初探-以「歸莊入儒」及「文理相通」為論述中心>,《東吳中文學報》,15:41-72。 陳贇,2010,<“混沌之死”與中國中心主義天下觀之解構>,《社會科學》,6:108-116。 曾春海,2007,<《繫辭傳》與《黃老帛書》天道與治道之對照>,《哲學與文化》,34(11):133-149。 曾美雲,2006,<《周易.繫辭傳》聖人釋義>,《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2:155-188。 黃紅兵,2010,<沈一貫的莊學思想研究>,《江漢大學學報》,29(1):91-95。 黃紅兵,2010,<釋性通和釋德清二人的莊學思想及其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5(3):116-119。 黃紅兵、宋元武,2009,<陸西星莊學思想特色>,《宜賓學院學報》,5(5):38-40。 黃修明,2011,<中國古代佛教勢力發展變化中的皇權政治因素>,《齊魯學刊》,1:44-49。 黃淑齡,2010,<明儒之萬物一體論及其道德實踐-以羅近溪工夫論為核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3:1-35。 楊儒賓,2008,<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79-110。 溫金玉,1988,<德清及其佛學>,《五臺山研究》,4:20-24。 葛兆光,2004,<「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與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歷史研究》,1:18-32。 賈學鴻,2010,<莊子中的神巫角色考說>,《學術論壇》,11:75-79。 鄔昆如,2003,<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30(2):3-18。 熊召政,2010,<籌國無成疑燕雀—記老滑頭沈一貫>,《紫禁城》,11:22-27。 劉海濤、謝謙,2009,<明代莊子接受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19:183-187。 潘華琴,2007,<立象盡意:內在情感的自我賦形-試論情感與語言的互塑關係>,《中國文學研究》,4:25-28。 蔡振豐,2010,<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1):155-199。 賴賢宗,2007,<本體詮釋與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省思:以老子為例>,《哲學與文化》,34(4):87-99。 賴錫三 ,2010,<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哲學>,《清華學報》,40(1):67-111。 賴錫三,2006,<陸西星的丹道與易道>,《清華學報》,36(1):73-108。 賴錫三,2008,<陸西星的男女雙修觀與身體心性論-內丹男女雙修的批判性反思>,《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307-350。 賴錫三,2010,<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臺大中文學報》,33:1-44。 謝正強,2007,<陸西星《老子玄覽》思想特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86:73-76。 謝明陽,2012,<覺浪道盛《莊子提正》寫作背景考辨>,《清華學報》,42(1):135-168。 韓煥忠,2010,<高僧能解南華意-憨山德清的《莊子內篇注》>,《五臺山研究》,103:26-31。 簡光明,2009,<莊學註疏「回歸原典」的方法及其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2:1-28。 蘇曉旭,2010,<《南華發覆》與《莊子內篇注》釋義比較及成書年代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7(3):26-29。 (三)學位論文 王萬得,2012,<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白憲娟,2009,<明代《莊子》接受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 郭啟傳,1988,<陸西星的道教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應哲,1991,<莊子明王之治思想>,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星,1991,<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其他 (一)工具書 一如 (編),2002,《大明三藏法數》,《佛學辭典集成》,美國:美國佛教會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丁福保(編),2002,《佛學大辭典》,《佛學辭典集成》,美國:美國佛教會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2002,《佛光大辭典》,《佛學辭典集成》,美國:美國佛教會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普潤法雲(編),2002,《翻譯名義集》,《佛學辭典集成》,美國:美國佛教會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楊卓(編),2002,《佛學次第統編》,《佛學辭典集成》,美國:美國佛教會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二)網路資源 杜保瑞,2011,<中國哲學史方法論-以四方架構為中心>,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4pap/9ord/29.htm,2013/8/10。 簡光明,2001,<明人「以儒解莊」研究>,輔英科技大學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8587,2012/7/1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6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係就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及沈一貫《莊子通》三部明代《莊子》注本進行「應帝王」思想詮釋研究。首先關注詮釋者對《莊子》思想的定位論題,進一步掌握注本之「應帝王」中心思想,繼而透過「應帝王」主要三個思想命題:「道與知」、「不測」及「明王之治」作為觀察趨向,並與注本各篇章及注者其他著作進行聯繫探討,提出結論如下:
陸西星以無為自然作為「應帝王」思想指歸,可區分為自然義、無為義與君民一體觀三個層次。聖人靜而無為,虛己順之而不可名狀,似無為實有為。其基於身國同構之論,乃將身體、心性乃至政治的思考相互融合,並緊扣著性命雙修之妙,乃將聖王的肉體修煉結合道德回歸的根本企圖,作為另一種政治神話範式而存在。 憨山的「應帝王」論述策略乃與內篇各相因次第連結,架接「個體/群體←→解脫/渡化」的思維路徑,扣合「體用/內聖外王」,呈現「破我執→無我→心同(無形礙)→遊世(順化而遊)→應世」的推論脈絡,其強調「正己」與「化物」兩層出入內外的論點,治天下在於用不損體,治不傷本性,並以體用無礙之說,在根本上消融了政治與非政治的區別。 沈一貫以莊易互通的論調為出發點,認為「應帝王」即為內聖外王之道,內聖是與神明俱無極,外王則是無為而無不為,其以「無思無為」之論作為儒道溝通基礎,續用「有定在而謂之極」之說,賦予皇權至高無上的合理性,亦透過「天有極」到「天無常」的概念轉換,作為君權與民權的折衝,繼而轉入個人結合本體層次,則藉「無定在謂之神」的論述,延伸出「沈潛之思」、「寧靜之力」等論點,為的是要當內在性道德得到確然掌握,所有政治範疇所涉及的職能與結構論題,皆得到妥適安排。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oncept “The Normal Course for Rulers and Kings” in Ming Dynasty by studying 《Nanhua Zhenjing Fumo》(南華真經副墨)、《Commentary o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莊子內篇注)and《Zhuangzi Tong》(莊子通).First of all , I focus on the three authors-Lu Xi-Xing(陸西星)、Hanshan Deqing(憨山德清)and Shen Yi-Guan(沈一貫)how to define Zhuangzi between different academic groups. Second, I try to find out the theme of “The Normal Course for Rulers and Kings” in those books . Furthermore , following by there subthemes-“Tao and the perfection of knowledge”、“how the enlightened king took his stand could not be fathomed”、“the government of the enlightened king”of Zhuangzi I analysis the three philosophers how to explain these concepts and then come to a conclusion .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rom Taoism to Taoist religion , Lu Xi-Xing, who was the expert of inner alchemy (neidan) in Ming Dynasty, make the linkages between body and political affairs .He believes that the true king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leader but also the man who can use occult arts skillfully. In my opinion, Lu Xi-Xing created a type of political myth which combined with body metaphors of “Tao-Te”and political ideology . Master Hanshan was one of the four eminent monks who spared the revival of Buddhism in the Late Ming. About the concept “The Normal Course for Rulers and Kings” of 《Commentary o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he advocated the theory of “unity in essence and appearance”. He emphasised on “Understanding”(覺)—this one word is the source of all mysteries. And the best method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s to do one's tasks without deliberate effort or purposeful mind. In this way, he narrowed the gap between political and non-political fundamentally. Thus the sage is both of this world and the other world. Shen Yi-Guan thought Zhuangzi is one of the best philosopher of Confucianism. He made a connection between 《Book of Changes》 and 《Zhuangzi》 , and centered on the ideas of the dynamic balance of opposites, the evolution of events as a process, and acceptance of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 He believed that the whole truth is the Tao of ' sageliness within and kingliness with-out'. The true king must be the sage who doing for nothing instead of doing nothing , his mind was so vast that it lay in a single stream with Heaven and Earth. And finally, the king understand that over and above society as a whole, there is the great whole which is the universe. He is not only a member of society, but at the same time a member of the universe. This understanding and self-consciousness constitute for him a higher sphere of livi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7:59: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322059-1.pdf: 1751728 bytes, checksum: ab35ef6c356f09a3ac41cd40c847283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壹 現有研究方法檢討 8 貳 採取同異比較 10 第四節 「應帝王」主要概念分析 13 壹 <應帝王>題解與「應帝王」分析方式 14 貳 <應帝王>各段政治寓意分析 17 叁 小結 30 第五節 明代莊學發展背景 31 壹 政治層面 32 貳 學術思想層面 35 第六節 文獻回顧 40 壹 明代莊學研究 41 貳 三部注本研究 42 第二章 《南華真經副墨》之「應帝王」 51 第一節 「應帝王」思想定位 54 壹 莊學定位-《莊子》會通《老子》及佛門 54 貳 「應帝王」中心思想 61 第二節 「應帝王」概念析論 65 壹 先天無極之「道」與德性之「知」 65 貳 「不測」義理與丹道 70 叁 立基於身體與根源之道的「明王之治」 78 第三章 《莊子內篇注》之「應帝王」 87 第一節 「應帝王」思想定位 89 壹 莊學定位-《莊子》與佛門的聯繫 89 貳 「應帝王」中心思想 94 第二節 「應帝王」概念析論 100 壹 「道」與「識」 100 貳 「不測」義理與止觀 109 叁 立基於應世之用的「明王之治」 116 第四章 《莊子通》之「應帝王」 125 第一節 「應帝王」思想定位 126 壹 莊學定位-《莊子》與孔門的聯繫 126 貳 「應帝王」中心思想 131 第二節 「應帝王」概念析論 134 壹 「智」與「治」 134 貳 「不測」義理與神、化 137 叁 立基於貴賤等差的「明王之治」 148 第五章 結論 155 第一節 「應帝王」義理同異分析比較 155 壹 「應帝王」思想定位 155 貳 「應帝王」概念析論 157 第二節 「應帝王」研究的思想史意義 160 壹 以注本內涵而言 160 貳 以注莊活動而言 16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明代《莊子》注本中的「應帝王」思想:以《南華真經副墨》、《莊子內篇注》及《莊子通》為核心 | zh_TW |
dc.title | The Annotations on 《Zhuangzi》 about The Concept “The Normal Course for Rulers and Kings” in the Ming Dynasty:Base on《Nanhua Zhenjing Fumo》、《Commentary o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and《Zhuangzi Tong》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郭應哲,張其賢 | |
dc.subject.keyword | 莊子,應帝王,道,知,不測,明王之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ZHUANGZI,TAO,KNOWLEDGE,UNFATHOMED,“THE GOVERNMENT OF THE ENLIGHTENED K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83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4-02-1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 1.7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