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4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劉可強(John K. C. Liu)
dc.contributor.authorKen-Wei Ch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張耕維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5T17:59:03Z-
dc.date.available2014-02-26
dc.date.available2021-05-15T17:59:03Z-
dc.date.copyright2014-02-26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2-12
dc.identifier.citationChristopher Alexander(1994)建築模式語言(王聽度、周序鴻譯),六合(原著出版於1977)。
Clare Cooper Marcus(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5)。
Franz Kafka(2012)啟程(周新建譯),讀者,2012-4:45。
Manuel Castells(2000)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唐山(原著出版於1996)。
Paul Goldberger(2012)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大家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9)。
Simon Parker(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合譯),群學(原著出版於2004)。
內政部營建署(1982)國民住宅管理維護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1982)國民住宅管理維護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研究報告。
王弘仁(2002)臺北市林口社區災後自助重建決策過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王振霄(2005)臺北市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茜穎(2005)擬全球城市中心與邊陲的界線運作與穿越─以信義計畫區與基隆路整宅為個案,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槐三(1990)公共的悲劇,當代,56:108-111。
王槐三(1991)空間分離主義與法律根源,當代,63:120-122。
王槐三(1991)空間的公私滲透,當代,59:115-117。
王槐三(1992)混亂的喜劇,當代,69:110-113。
石振弘(2001)台灣租屋市場之啟蒙:沈痾、新苗、與生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結果提要分析,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國民住宅資料,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1)臺北都會區住宅狀況抽樣調查分析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86)國民住宅住戶居住狀況(第二次)調查分析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米復國(1988)臺灣的住宅政策,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何友峰(1993)老舊與窳陋國民住宅社區更新改建制度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吳聖洪(2005)台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改建對策研究─以南機場整宅(忠勤社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聖洪(2005)台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改建對策研究─以南機場整宅(忠勤社區)為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維(2010)臺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規劃歷程與住宅平面型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鴻漢(2004)以社區營造推動都市更新整建及維護機制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立寰(2004)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素卿(2000)臺北市南機場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地理學報,28:47-78。
林史和(2005)臺北市整建住宅更新現階段執行中面臨課題與建議探討(以水源路一期、水源路二、三期及吳興街二期整建住宅為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2005)政策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推動國宅社區回歸適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皓瑋(2013)都市居住的社會排除與包容:以臺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記毓(2012)台北市整建住宅推動都市更新之研究 以中正區南機場一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夏鑄九主持(1988)臺灣的住宅政策:「國民住宅計劃」之社會學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正中書局。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1993)台灣地區住宅社區環境問題與改善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研究報告。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12)臺北市早期整建住宅基地暨週邊地區公共環境改善計畫先期規劃,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研究報告。
張梅英主持(1994)台北市蘭州國宅地區都市更新之規劃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規劃研究報告書,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
張聰明(1985)窳陋地區更新優先次序之評選─以臺北市為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張獻忠(2000)「社區總體營造」對「東岳社區」動員之影響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阿雪(1988)戰後台北市都市發展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德和(2010)整建住宅住戶社會網絡結構與影響更新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整建住宅社區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世慧(2013)咱ㄟ社區─水泥叢林見溫情 中和世紀皇家社區,經典,178:106-121。
陳淑君(2009)默許違法行為之形成:以台灣無照攤販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銘德(2007)國宅社區轉型公寓大廈政策對社區管理維護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黃定國 計畫主持(2001)台北市住宅環境窳陋地區評估指標及改善優先順序之研究,臺北市政府國宅處。
黃定國(2001)臺北市住宅環境窳陋地區評估指標及改善優先順序之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臺北市政府國宅處委託。
黃珠茵(2005)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台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灣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新綠工程規劃設計有限公司(2001)台北市九十年度士林區劍後地區發展計畫,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規劃。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台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4:301-314。
楊裕富(1991)光復後台灣地區住宅發展與住宅論述的研究,建築學報第五期。
詹益忠(2000)台北市大同區斯文里整建住宅都市更新計畫規劃設計,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靳燕玲(1994)當前台灣住宅代間移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燕玲主持(2003)台灣地區住宅裝修行為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廖乙勇、陳錦賜(2006)臺北市整建住宅社區網絡建構之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臺北市政府(1964)市政七年,臺北市政府資料室。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1977)台北市十年來施政統計,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臺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1977)台北市國民住宅社區開發追蹤調查研究,研究報告專輯134號。
臺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1977)臺北市國民住宅現住戶居住環境、居住狀況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3),臺北市整建住宅改善計畫,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77)台北市改制十年,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1988)台北市改制二十年,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臺北市議會(1970)台北市違章建築處理委員會工作報告,臺北市議會公報,1(39):1396-1399。
臺北市議會(1971)國民住宅及社區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臺北市議會公報,3(1):39-41。
臺北市議會(1973)市政總質詢及答覆第七組,臺北市議會公報,7(5):161-181。
臺北市議會(1973)國民住宅及社區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臺北市議會公報,6(17):994-996。
臺北市議會(1975)市政總質詢及答覆第一組,臺北市議會公報,11(9):414-445。
臺北市議會(1975)質詢及答覆工務部門第二組,臺北市議會公報,11(7):322-339。
臺北市議會(1976)國民住宅處工作報告,臺北市議會公報,12(20):1304-1311。
劉可強(1994)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可強(1996)新臺灣社區建築意識─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與專業意義,建築師,262:94-95。
劉欣蓉(2011)公寓的誕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美琴(2000)整建住宅女性之城鄉遷移與定居:臺北市南機場忠勤社區整宅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芳(2004)弱勢地區民眾參與都市更新的迷思:台北市林口社區水源路一期整建住宅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添璧(1969)違章建築處理與整建住宅計畫問題,建築與計畫,20:28-30。
蕭家興(1994)尋找解放無產階級住屋權之實踐,永望文化。
謝嘉展(2010)台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秀華(2003)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44-
dc.description.abstract整建住宅興建於1962-1975年間,計23處基地、共11,012戶 ,是為安置臺北市1960至1970年代因應防洪防颱防空、河堤工程、改善交通秩序、國民中學教育建設用地徵收之拆遷戶所興建。1963年臺北市人均居住面積僅1.87坪(6.2平方公尺),當時以每戶平均容納6人為規劃,整建住宅提供每戶8至16坪,且符合通風、採光及獨立廚房、衛生設備。日後因住戶背景、住戶流動、區位、社區組織、建築設計、社會變遷、人均居住面積大幅提升等因素特性差異,造成現今各社區迥然有別的環境面貌。
國民住宅條例於1975年頒訂公布,明確定義興建、貸款、承購以及後續社區之管理維護辦法。然整建住宅不適用國宅條例管理辦法,使得大批整宅社區缺乏日後維管運作機制。截至2012年,在22處整宅中,僅3處整宅社區,成立符合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管委會,此為整宅社區高租賃戶比有關。其它整宅社區自治組織,多面臨缺乏行使公權力之法源,導致財務收入不穩定,缺乏維管經費等問題。本研究之社區所在─劍潭一、二期整宅,其社區自治組織,乃非法令定義之管委會,亦非社區發展協會。僅由幾名關心社區公共環境之住戶,逐漸發展與組織、並與社區其他住戶達成某種不成文規章的組織。
社區自行建立起符合社區特性的非正式運作模式,不受法令的約束,而發展出社區最真實且最節約成本的模式,進行組織運作。本研究發現,劍潭社區自治組織運作良窳程度,與租戶率並無直接關係,而與住戶是否擁有社區意識有關。居民參與社區組織成員之動機,多發自共同利益或在地情感。後續公部門應針對整宅社區特性訂定社區規約之整宅條例,同時提供資源以協助社區組織發展、正式化,發展社區合作社,以提供社區弱勢戶經濟支助,並成為弱勢者融入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之管道。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7:59:0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8544017-1.pdf: 8038833 bytes, checksum: 00444225460256e95e9a159efc57be5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
目錄…………………………………………………………………………vii
圖目錄………………………………………………………………………xi
表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第三節 研究目的…………………………………………………8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13
第一節 整建住宅歷史脈絡………………………………………13
一、 整建住宅的興建脈絡………………………………13
二、 1975年以後的都市政策與整宅……………………16
第二節 歷年整宅相關計畫及研究取向…………………………21
一、 美化都市景觀………………………………………21
二、 推動都市更新所遇問題……………………………21
三、 住戶居住經驗及其它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整宅社區組織……………………………………………24
一、 管理組織級別………………………………………24
二、 財務狀況及來源……………………………………27
三、 公共支出項目………………………………………29
四、 社區組織所遇之困境………………………………30
第四節 整建住宅與國民住宅處…………………………………33
一、 整宅與國宅政策……………………………………33
二、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38
第五節 綜合評析…………………………………………………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42
第一節 研究基地…………………………………………………42
第二節 研究內容…………………………………………………46
第三節 研究設計…………………………………………………49
一、 研究對象……………………………………………49
二、 研究方式……………………………………………50
三、 資料彙整及運用……………………………………52
第四章 社區管理組織與公共意識形塑……………………………………53
第一節 劍潭一、二期整宅社區管理組織概況……………………54
一、 劍潭一期整宅………………………………………54
二、 劍潭二期整宅………………………………………58
第二節 社區組成…………………………………………………62
一、 社區管理組織成員─參與社區管理組織的動機…62
二、 社區住戶……………………………………………65
三、 缺席的住戶:在社區外的房東及(非)社區的房客71
第三節 社區組織…………………………………………………79
一、 公共意識形塑與生產組織的社區代表性…………79
二、 組織運作……………………………………………87
三、 延續組織、交接……………………………………90
第五章 從空間到社會結構的侷限…………………………………………94
第一節 空間邊界…………………………………………………94
一、 私人與公共的空間…………………………………94
二、 社區感的空間………………………………………102
三、 社區之內、住戶之外─店家、攤商…………………106
四、 劍潭地區整宅空間形式對社區組織之影響………114
五、 尚未到來的未來─都市更新………………………116
第二節 從空間到社會結構的侷限………………………………124
一、 整宅特殊性:規模、弱勢比………………………124
二、 無法觸及的法令─公寓大廈管理條例……………127
第六章 結論與後續建議……………………………………………………13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0
一、 法令門檻過高,社區自行建立符合社區特性的運作模式…………………………………………………130
二、 整宅社區之無法源自治組織運作良窳程度,不一定與租戶率有直接關係………………………………131
三、 居民參與社區組織成員之動機,乃發自共同利益或在地情感……………………………………………131
四、 組織運作:財務需經由住戶繳交之社區,組織掌握住戶程度較高………………………………………131
第二節 後續建議…………………………………………………133
一、 針對整體住戶進行居住現況調查…………………133
二、 制定予以整宅社區訂定規約之整宅條例…………134
三、 以整宅社區為案例,擬定予以弱勢居住者生活居住改善相關配套制度…………………………………134
四、 市府介入,提供資源以協助社區組織發展、正式化134
五、 提供公有空間予社區組織、社福團體駐點運作…135
六、 發展社區合作社,可提供社區弱勢戶經濟支助,同時為弱勢者(經濟、身分認定等弱勢)融入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之管道…………………………………135
第三節 研究限制…………………………………………………136
一、 個案研究,非一般性通案研究………………………136
二、 語言限制……………………………………………136
三、 研究方法的變動……………………………………136
參考文獻……………………………………………………………………138
附錄一 台北市違章建築處理委員會工作報告(節錄)………………142
附錄二 臺北市整建住宅社區及早期國民住宅社區住戶服務組織設置
    指導原則…………………………………………………………144
附錄三 承購整建住宅契約(水源路整宅)………………………………145
附錄四 劍潭地區整宅缺失調查結果(1992)……………………………148
附錄五 臺北市及士林區家戶資料統計表………………………………149
附錄六 歷年相關整建住宅之研究………………………………………150
附錄七 受訪者一覽表……………………………………………………15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屋主與租客─劍潭一、二期整建住宅社區空間管理維護困境與契機zh_TW
dc.title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Organizing- Case Study of Jiantan Resettlement Communi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康旻杰(Min Jay Kang),劉欣蓉(Hsin-Jung Liu)
dc.subject.keyword整建住宅,社區組織化,公共意識,社區參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zh_TW
dc.subject.keywordResettlement Community,Community Organization,Community Organizing,en
dc.relation.page15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4-02-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7.8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