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2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盧道杰
dc.contributor.authorPin-Chun Chi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江品君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4T17:50:45Z-
dc.date.available2018-08-21
dc.date.available2021-05-14T17:50:45Z-
dc.date.copyright2015-08-21
dc.date.issued2015
dc.date.submitted2015-08-20
dc.identifier.citationAcheson, J. M. (2006) Institutional failure in resource management.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5: 117-134.
Adams, J., et al. (2005) Watershed planning: pseudo-democracy and its alternatives–The case of the Cache River Watershed, Illinois.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2 (3): 327-338.
Allan, J. D., and A. S. Flecker. (1993) Biodiversity consrvation in running waters. Bioscience 43(1): 32-43.
Berkes, F., et al. (2000) Link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social mechanisms for building resil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awford, S. E. S., & E. Ostrom. (1995) 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3): 582-600.
Foster-Fishman, P. G., et al. (2001) Building collaborative capacity in community coalitions: A review and integrative framework.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9(2): 241-261.
Gruber, J. S. (2010) Key principles o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 synthe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identified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managing the common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5(1): 52-66.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 (3859): 1243-1248.
Hollingsworth, J. R. (2000) Doin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nov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7 (4): 595-644.
Imperial, M. T. (1999)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4 (4): 449-465.
M.A. Davenport, E. Seekamp (2013) A multilevel community capacity model for sustainable watershed management.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6 (9): 1101-1111.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untjoy, N. J., et al. (2014) Identifying capacity indicators for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itiatives: focus group results from conservation practitioners across Illino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57(3): 329-348.
Nakao Eki (2006) 從山美-達娜伊谷經驗看「封溪護魚」。臺灣地區封溪護漁論壇,18-21,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台北。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ssell, D. and C. Harshbarger. (2003) Groundwork for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social research, AltaMira Press.
Shepsle, Kenneth A. (1986)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and equilibrium institutions. In Herbert Weisberg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New York: Agathon, pp. 51-81.
Shepsle, Kenneth A. (1989) Studying institutions: some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 (2): 131-47.
Tai, H. S. (2007) Development through conservation: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indigenous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in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35(7): 1186-1203.
Tang, C. P., & Tang, S. Y. (2001) Negotiated autonomy: Transforming self-governing institutions for local common-pool resources in two tribal villages in Taiwan. Human Ecology 29 (1): 49-67.
Terry, G. (1960) 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Richard Irwin Inc., Homewood III.
Western, D. and Wright, R.M. (1994) The background to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In Western, D. and Wright, R.M. (eds), Natural connections: perspectives in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USA: Island Press.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 Prentice-Hall Press.
中國時報 (1986/09/10) 掘底設置垃圾場利弊得失 鹿谷鄉長與村民引發舌戰。
中國時報 (1990a/08/10) 電魚遭舉發 氣焰高過人 惟恐作證遭不利 清水溝保育榮生會員將集體出庭。鹿谷報導。
中國時報 (1990b/08/12) 榮生會決與電魚者卯上了 總幹事面對出庭作證 誓言不低頭。鹿谷報導。
中國時報 (1991/05/30) 摸黑電魚 當場被逮。鹿谷報導。
方國運 (2006) 溪流生態保育政策及推動現況。臺灣地區封溪護漁論壇,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臺北。
毛壽龍 (2000) 公共事務的制度基礎 (中文版譯序)。收錄於《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余遜達、陳旭東譯。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譯自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王一匡 (2008) 溪河生態保育與社區封溪護漁。2008年全球非政府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會主辦。
王郁涵 (2008) 真保育,還是假噱頭?–談臺灣變調的封溪護漁現象。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王鑫、盧道杰 (1998) 社群參與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國家公園學會,行政院農委會研究計畫報告。
包茂宏 (2000) 環境史:歷史、理論和方法。史學理論研究,4,70-83。
司徒達賢 (2001)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左承偉 (2006a) 封溪引援法令之困境與整合。山野釣遊雜誌,2,98-99。
左承偉 (2006b) 封溪護魚的各種面向(上)、(中)、(下)。大自然季刊,93:78-83、94:62-71、95:84-91。
民眾日報 (1992/10/10) 違背保育精神 榮生會盼縣府修正。鹿谷報導。
民眾日報 (1994/07/05) 鹿谷鄉生態資源豐富無汙染 鄉所爭取設淡水生態資源館。
石德華 (1997) 樸實的華美 榮生會。收錄於《知福惜福-熱忱奉獻環保》,163-177,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朱益生 (2001) 社區進行保育工作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馬蘭鉤溪護溪巡守隊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花蓮。
吳甘棠 (1995/03/12) 清水溝溪榮生會提溪大呼籲 喚醒大眾保育河川。民眾日報,中部焦點,鹿谷報導。
吳甘棠 (1996/07/21) 榮生會風波提出說明。民眾日報,鹿谷報導。
李大朋 (1994) 南投縣河川保育發展史。收錄於《森林溪流淡水魚類保育訓練班手冊》,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主辦。
李大朋 (1995) 河川保育團體的發展與困境。全民搶救河川:河川保護、地方自治與民眾參與研討會 (下),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出版。
李運金 (2006) 蓬萊社區守望相助護魚巡守隊成立力成及目標。臺灣地區封溪護漁論壇,93-96,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台北。
李瓊如 (2001) 山美鄒族從事達娜伊谷溪資源管理之探討。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官有垣 (2000) 非營利組織的決策與領導。《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蕭新煌主編,高雄: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林育珊 (2008) TOP研究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臺北:寂天文化出版社。譯自Grix, J. (2004) The Foundations of Research.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cations.
林典武 (1996/07/21) 組團赴東部進行觀摩研習 被檢舉有「暗渡陳倉」之嫌 鹿谷榮生會:一切合法 另要求竹山同濟會前會長L09歸還2萬元。臺灣新聞報,鹿谷報導。
林明宏 (1999/05/10) 清水溝溪流域封溪 續延一年。自由時報,南投報導。
林盈雄 (1992/07/08) 清水溝溪十年回顧展十二日起文化中心與你相見。中國時報,第14版,竹山報導。
林智海 (2013) 從沙巴經驗看臺灣推行原住民與社區保育區的潛力與挑戰–以封溪護漁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雲閣 (1999,11月25日) 「封溪護魚」衝突 凸顯保育癥結,中國時報。
林愛琴 (2013) 封溪護漁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新北市平溪區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林薏伶 (2006) 原住民族部落土地資源自主治理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曜松編 (1990) 森林溪流淡水魚保育訓練班論文集。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出版。
胡幼慧 (2008)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出版社,二版。
徐宗國 (1997) 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出版社。譯自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blications.
馬振評 (2004) 臺灣封溪護漁保育法規及執行相關問題之探討。中國水產,618,33-39。
高國榮 (2005) 甚麼是環境史。鄭州大學學報38 (1):120-125。
張明雄、梁世雄、紀純真 (2006) 封溪護魚的內涵–溪流與社區資源永續經營。保育新機「從水中螢火蟲原鄉」坪林出發 臺北縣「封溪護漁」經驗與發展研討會,坪林鄉公所主辦,1-18。
梁世雄、張明雄、莊鈴川、張弘毅、陳至瑩、陳益志、林宣佑 (2009) 森林溪流魚類保育工作資料分析與效能評估。河川生態與永續發展研討會,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主辦,39-50。
章樹王民 (1991/01/15) 防堵清水溝非法捕魚榮生會訂定巡檢辦法。中國時報,第14版。
莊武龍、戴興盛 (2009) 誘因排擠與社區保育集體行動:臺灣東部兩個案例之比較研究。地理學報,56,17-38。
許雪姬 (1997) 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宜蘭文獻雜誌,30,3-36。
許齡文 (2008) 封溪護漁河段開放與管理之研究–以雙溪河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基隆。
陳向明 (2002) 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
陳良安 (1984/12/16) 清水溪魚蝦保護區榮生會 瑞峰國中組成擴大徵會員。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良安 (1985/01/26) 清水溪魚蝦保裕榮生會召開籌備委員會議 通過重點工作計畫。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良安 (1986a/04/19) 瑞峰國中生態調查 時間至明年底結束。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良安 (1986b/05/07) 鹿谷鄉清水溝溪 發現非法電魚。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良安 (1989/06/19) 鹿谷鄉清水溝溪魚蝦保護區出擊 生態保育盃溪釣約五百高手垂竿。
陳良安 (1990/02/19) 生態保育跨大步 榮生會庇佑河川。
陳良安 (1991/08/04) 青少年野外生活夏令營落幕。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良安 (1997/05/28) 將向國財局爭取土地撥用 鹿谷擬建魚蝦保育資料館。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良安 (1999/02/23) 鹿谷受龍宮冬尾清醮 昨放生鯉魚。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良安 (2013/12/03、2013/12/05、2013/12/07) 全國獨一首創清水溝溪魚蝦保育區榮生會的心酸史 (上)、(中)、(下)。民眾日報,第六版。
陳重伊 (1990/10/28) 追隨榮生會 徜徉清水溝 生態保育盃溪釣比賽下餌。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陳重伊 (2007/04/11) 鹿谷鄉清水溝溪河川魚蝦保育區榮生會代誌大條。臺灣正聲新聞網,鹿谷報導,2015/05/02擷取自http://www.rvn.com.tw/。
陸宛蘋 (2000) 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規劃與管理。《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蕭新煌主編,高雄: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鹿谷鄉公所 (2009) 鹿谷鄉志 (上)、(下)。南投:鹿谷鄉公所。
曾華璧 (1999) 論環境史研究的源起、意義與迷思:以美國的論著為例之探討。台大歷史學報,23,411-444。
曾華璧 (2001) 人與環境:臺灣現在環境史論。台北:正中書局。
曾德蒼 (1997) 清水溝溪護魚的故事。美哉南投第六輯春季號-鹿谷鄉特輯,120-125,南投:南投縣美術學會藝文編輯組。
湯京平、呂嘉泓 (2002) 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 (2):261-287。
馮燕 (2000) 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蕭新煌主編,高雄: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黃明和 (2006) 封溪護漁適用法律規範之探討。臺灣地區封溪護漁論壇,37-49,台北: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
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 (2007) 最新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譯自Benjamin F. Carbtree and William L. Miller edited.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楊秋霖 (2008) 封溪護漁與社區永續發展。現代育林,23,63-72。
溫英傑 (1997) 達娜伊谷生態保育與山美社區營造。河川與社區研討會,1-10,經濟部水資源局、臺灣省水資源局、中國時報系與時報文教基金會。
葉明憲 (1986/06/06) 垃圾場緊臨魚蝦保護區 未來廢物汙染不容坐視。臺灣時報。
葉明憲 (1995a/06/19) 巡檢河川 有保障 清水溝溪保育會決補助巡檢員保險費。中國時報,第14版,鹿谷報導。
葉明憲 (1995b/10/25) 帶著釣竿 清水溝溪釣 百餘高手今競技 同時受理現場報名。中國時報,第14版,鹿谷報導。
葉明憲 (1997a/05/01) 清水溝溪澗保育館 有錢沒地:省專案補助三千多萬元 地方盼財產局撥地興工。中國時報,第16版,鹿谷報導。
葉明憲 (1997b/08/31) 計劃先完成硬體建設 再尋求與保育中心合作 清水溝溪教育館 功能可期。中國時報,第16版,鹿谷報導。
葉明憲 (1999a/03/04) 鹿谷清水溝溪 封山禁水。中國時報,第19版,南投報導。
葉明憲 (1999b/03/14) 榮生會 營造美麗水世界:搶救清水溝溪 成立首處民間河川生態保護區。中國時報,第21版,
詹秀員 (2002) 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文化出版。
廖嘉展 (1992) 清溪永碧魚蝦盈。收錄於天下雜誌134期,148-156。
廖學誠 (2009) 社區林業與溪流保育–宜蘭縣大同鄉及南澳鄉原住民社區案例分析。地理研究叢書第三十九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榮生會 (2000) 清水溝溪災區青少年夏令營營隊手冊。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主辦,榮生會承辦。
榮生會 (2002) 第六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臺灣時報 (1980/11/02) 清水溪中有人毒魚 秀峰地區用水叫停。鹿谷報導。
臺灣時報 (1986/03/03) 鹿谷十位茶農青年 購買二萬魚苗放飼。鹿谷報導。
臺灣時報 (1990/04/19) 響應四月二十二地球日活動 鹿谷鄉民 淨溪淨山。
臺灣時報 (1991/01/14) 榮生會通過巡檢辦法草案。
臺灣時報 (1996a/07/16) L19:向會員收旅費落人口實 清水溝溪魚蝦保育區榮生會移師台東開大會 會員抗議。鹿谷報導。
臺灣時報 (1996b/07/22) L21否認發布新聞稿 澄清L19指責榮生會辦研習活動有「暗渡陳倉」之嫌。鹿谷報導。
臺灣時報 (1998/10/06) 鹿谷魚蝦資料館 進度延滯。
臺灣時報 (1999/10/19) 鹿谷鄉秀峰、清水村如人間煉獄。鹿谷報導。
劉戊山 (1996/07/21) 辦聯誼活動向會員收取費用遭質疑、針對榮生會索討二萬元捐款一事 L09指其散布不實消息。臺灣公論報,鹿谷報導。
劉坤明 (1990a/04/22) 淨化清水溝 溪畔不再髒。中國時報,清水溝溪淨溪現場報導。
劉坤明 (1990b/10/13) 榮生會展現護魚成果 將辦保育盃溪釣賽。中國時報,鹿谷報導。
劉坤明 (1991a/07/18) 台大林管處為環保盡心 委榮生會編篡鳥類解說手冊 並將給予經援。中國時報,第14版,竹山報導。
劉坤明 (1991b/10/05) 永保垂釣樂 釣翁有三願 榮生會籲隨手保護生態 勇於檢舉電魚者。中國時報,第14版,鹿谷報導。
劉坤明 (1992/07/01) 榮生會查獲自己人電魚 羅姓理事否認在清水溝溪犯行 仍將被停權並送警處理。中國時報,第13版,南投報導。
劉坤明 (1993/06/13) 讓我們看河去-為榮生會建立行政制度 L19全心投入居首功。中國時報,第14版
劉坤明 (1996a/07/21) 一語掀波 鹿谷兩社團撕破臉。中國時報,第16版,鹿谷報導。
劉坤明 (1996b/07/23) 清水溪理事長向同濟會致歉。中國時報,第16版,竹山報導。
劉波宏 (1996/07/21) 清水溝溪魚蝦保育區榮生會爆發會款糾紛。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劉波宏 (1997/08/31) 清水溝溪魚蝦保育區資料館 興建有譜。臺灣時報,鹿谷報導。
劉翠溶、伊懋可主編 (1995) 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 (上)。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還月 (1994) 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 【醮事卷】。台北:臺原出版。
劉麗雯 (2004) 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書廊出版。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宏進 (2007) 社區原理。修訂三版三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盧道杰 (2001a) 社區發展與溪魚棲地保育–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2001年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盧道杰 (2001b) 分權、參與及保育區經營管理–以宜蘭無尾港與高雄三民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地理學報,30,101-124。
盧道杰 (2004a) 臺灣現地保育的治理–1990年以來一些新興個案的回顧。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8 (1):13-27。
盧道杰 (2004b) 臺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分析。地理學報,37,1-25。
盧道杰、陳律伶、江慈恩 (2008) 封溪護漁(魚)資料庫建立及政策法規的回顧與檢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研究計畫,計畫編號:97-林發-03.1-保-25,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賴惠珠 (1992) 由「清水溪魚蝦保護區榮生會」的組成來談公德與環境保護運動。環境教育季刊,12,56-59。
戴永禔 (1990) 林務局溪流魚類資源監測技術手冊。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戴興盛、謝妙勤 (2007) 保育為先–苗栗縣後龍溪區域性河川保育之集體行動與制度分析。地理學報,48,67-86。
聯合報 (1985/01/03) 保育河川群策群力 挽救清水溪魚蝦與水質 鹿谷鄉教師發起榮生會。聯合報,第三版,鹿谷報導。
謝宗榮 (2012) 禮斗•做醮•祈平安—臺灣的禮斗、建醮習俗及其民俗藝術。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雜誌,第102期。
鍾龍治、廖學誠 (2006) 羅東處社區林業案例介紹–崙埤社區。臺灣林業,32 (2):19-29。
簡獻宗 (2002/05/01) 清水溝溪生態館恐將拆除。聯合報,地方版,鹿谷報導。
顏愛靜、孫稚堤 (2008) 原住民地區共用資源自主治理之研究:以馬里克灣河域的護魚行動為例。地理學報,52,53-91。
蘇彩娥 (2014/07/17) 四河局南清水溝溪「綠水環境、手護河川」淨堤護環境。今日新聞網,南投報導,2015/05/02擷取自http://www.nownews.com/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25-
dc.description.abstract封溪護漁計畫是臺灣重要的地方保育議題,依其主導者約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社區發展協會、基層地方政府以及民間保育團體。本研究旨在分析南投縣清水溝溪魚蝦保育區榮生會,以民間保育團體形式長期執行封溪護漁計畫的歷程,在不同時代中所呈現的成果與運作的影響因素。採取環境史的取徑,以質性研究方式收集田野資料,共累積29筆訪談資料與21筆參與觀察紀錄,並以體制分析進行討論。
研究結果發現,榮生會的運作歷程在不同時代中起起伏伏,由在地傳統信仰引起對溪流保育的關注,由當地學校推行護溪運動,為延續集體行動而引進民間保育團體形式,成立榮生會。經歷了組織活躍的成長期、穩定運作期,業因組織內外部的困境使人群離散,組織沉寂,到近年來欲重新再起。相較於其他兩種類型的封溪護漁,在榮生會早期的運作中,曾經透過在地學校的動員機制,達到流域尺度的封溪護漁,並且維繫了一段活躍的集體行動時期。當時榮生會內部公平的參與機會、透明的決策機制、領導能力有助於內部人群的凝聚力。後續因未能創造參與空間、人員流動率偏高及沒有傳承則弱化組織運作。除了組織內部因子,榮生會與在地社區、政府單位之間的關係也影響組織運作與計畫成效。在地社區的參與可強化組織運作的可持續性,而使在地居民參與的誘因在於榮生會的目標與地方發展是否能有所互動。另外,政府單位是榮生會重要的經費與其他資源的來源,但是其對於溪流保育相關事務的消極態度,反映在其政策規劃與執行上,影響封溪護漁計畫的運作。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Stream conser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issues in Taiwan. Based on types of the implementing body, stream conservation schem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local communities, government (mainly county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NGOs) across communities. Rong-sheng association is a NGO which had been executing stream conservation program for decades. This study aims to present the operating history of Rong-sheng association which has changed though periods. This study collected 29 records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 and 21 record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the field, and employed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to analyzing the reco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eration-history of Rong-sheng association have been though ups and downs with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backgroung across times. In the 1980, the stream conservation program was motivated by traditional belief, and run by local school. For Continueing the program, Rong-sheng association, an NGO, was set up in 1990. On the early stage, Rong-sheng association mobilizated local people through local school, carried out the watershed scale stream conservation, and also kept the collective action for decades.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agglomerate people for better cooperation from different villages distributed over the watershed area of the stream, the following key factors are necessary: the fair participant opportunities, transparent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informal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leadership. However, Rong-sheng association didn’t keep creating the new events for participants, and it led to the shrink of organization. Also, the organization affairs lacked of well-organized inheritance that weaken the group capacity of Rong-sheng assoc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lationship of Rong-sheng association and local communities is the key factor of organization sustainability. For the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communities, the operation of Rong-sheng association connecting with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ommunities is the key incentive. Government is the important role for providing fundings and other resources. Nevertheless, the negative attitude of government about stream conservation reflected on the poor policy making and promoting, and affected the operation of local stream conservation program.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50:4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1625023-1.pdf: 2721200 bytes, checksum: ca3813b5a5ca80a272d28088e40c227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研究架構 2
第三節、研究提問 5
第二章、研究方法 6
第一節、環境史 6
第二節、體制分析 8
第三節、質性研究 10
第三章、臺灣的封溪護漁 18
第一節、議題的形成與發展 18
第二節、定義與內涵 20
第三節、執行項目與內容 21
第四節、封溪護漁的類型 30
第四章、榮生會的運作歷程:醞釀成立期與成長活躍期 37
第一節、榮生會基本概況與地理位置 38
第二節、醞釀成立期 (1980-1989) 41
第三節、成立活躍期:第一屆、第二屆 (1990-1995) 49
第四節、榮生會早期運作體制分析 57
第五章、榮生會的運作歷程:穩定運作期、沉寂期、再起 63
第一節、穩定運作期:第三屆-九二一大地震 (1995-1999) 63
第二節、沉寂期:九二一大地震-組織再起 (1999-2010) 70
第三節、榮生會後期運作體制分析:轉折 75
第四節、再起的契機、內容及後續發展性 81
第六章、以民間保育團體執行封溪護漁計畫之特性與影響因素 89
第一節、民間保育團體執行封溪護漁之特性 89
第二節、影響民間保育團體執行封溪護漁的因素 92
第七章、研究成果與限制 103
第一節、研究結果與發現 103
第二節、研究建議 105
第三節、研究限制 108
參考文獻 10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民間保育團體執行封溪護漁計畫之體制分析-以榮生會為例zh_TW
dc.title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NGO operating stream conservation program -The case study of Rong-Sheng Associ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戴興盛,葉美智,張明雄
dc.subject.keyword封溪護漁,民間保育團體,環境史,體制分析,組織運作,zh_TW
dc.subject.keywordstream conservation,NGO,environmental history,institutional analysis,organization operating,en
dc.relation.page117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5-08-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4-1.pdf2.6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