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94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吉雄 | |
dc.contributor.author | I-ting WANG 王依婷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依婷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2:33:3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8-19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19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古籍
司馬遷:《史記》,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62.9初版。 張昭遠編撰:《舊唐書》,本文參考書為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97.06。 歐陽修:《新唐書》,本文參考書為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97.06。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初版。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學海出版社印行,1988.6初版。 王守仁:《傳習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臺四版。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88初版。 邵廷采:《思復堂文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5。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56臺初版。 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臺一版。 戴震:《戴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1。 姚鼐:《惜抱軒文後集》,收入在《惜抱軒手札》,臺北:文海書局,1980。 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收入在《安徽叢書•戴東原集》,臺北:藝文出版社,1980。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6。 章學誠:《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影印「劉氏嘉業堂」本,1973.1初版。 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08第一版。 曾燠:《賞雨茅屋詩集》二十二卷(與外集),共二十三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一版。 洪亮吉:《洪北江詩文集二十四種•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2。 閔爾昌:《碑傳集補》,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06。 近人研究 1.專著: 倉修良:《章學誠和《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4.12。 倉修良、葉建華:《章學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3。 倉修良:《史家、史籍、史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3。 倉修良、倉曉梅:《章學誠評傳--獨樹一幟的史學評論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8二刷。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4。 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12。 傅振倫:《傅振倫方志論著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方祖猷、滕復主編:《論浙東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 黃葦:《方志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一版。 黃葦:《方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6。 黃葦主編:《中國地方志辭典》,合肥:黃山書社,1986.11。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2。 胡適著、姚名達訂補:《章實齋先生年譜》,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7一版。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86.6二刷。 林慶彰:《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初版。 林衍經:《方志學綜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1。 羅炳綿:《清代學術論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收入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初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新興書局,1964。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2。 李泰棻:《方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1。 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8。 來新夏主編:《方志學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8。 黎錦熙:《方志今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3。 毛一波:《方志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74.12。 內藤湖南:《章實齋先生年譜》,收入在《支那學》第一卷第3.4期(1920〈大正9年〉11.12月)及《研幾小錄》,p113-136(1928),原文後注「禁漢譯」,後由姚名達於民國69年(1980)譯出。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9。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 宋晞:《方志學研究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9。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9.10。 田漢雲:《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2。 吳天任:《章實齋的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79.4初版。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2。 王贈芳:《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書局,1995初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11。 朱士嘉:《中國地方誌綜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75.11初版。 朱敬武:《章學誠的歷史文化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10。 周迅、李凡等編:《史學論文分類索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2。 2.論文研究: (1)學位論文: 林釗誠:《清章實齋六經皆史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呂敏慧:《章學誠方志學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宋天瀚:《論章學誠的方志理論與「方志學」》,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年碩士論文,1997。 朱敬武:《章學誠歷史文化哲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鄭吉雄:《經史與經世—清代浙東學者的學術思想》,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0.10。 (2)單篇論文: 黃兆強:〈同時代人論述章學誠及相關問題之編年研究〉,收入在《東吳文史學報》第9期(1991.3)。 黃兆強:〈六十五年來之章學誠研究〉,收入在《東吳文史學報》第6期(1988.1)。 余英時:〈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收入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卷第一期(1993.3)。 鄭吉雄:〈論章學誠的道與經世思想〉,收入在《臺大中文學報》第五期(1992),頁303-328。 鄭吉雄:〈中國方志學的跨世紀展望〉,收入黃俊傑:《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頁489。 鄭吉雄:〈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歷史背景與觀念〉,刊登於《臺大中文學報》15期。 鄭吉雄:〈浙東學術名義檢討──兼論浙東學術與東亞儒學〉,收入陳祖武主編:《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1。 鄭吉雄:〈「理」與「道」的新詮: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因緣〉,今年將刊登於《文史哲》,濟南:山東大學。 張其昀:〈劉知幾與章實齋之史學〉,收入在《學衡》,1922.05)第五期,頁1-53;後收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香港:崇文書局,1975.10)第六編,頁107-15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94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要
章學誠身處以考據學掛帥的乾嘉時代,卻不為此風所囿,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他長於史學,提出「史學所以經世」,實事求是的精神反覆出現在他的文章中,要求學者們在學術研究上要與當前社會之需要密切結合起來,而不要脫離社會現實去閉門造車。 這篇文章的題目雖然是「章學誠的方志學」,但研究的內容並不僅只於他的方志理論、方志作品、方志體例。實齋的學問是不能切割的,他主張理論必須能實際推行,從常引孔子說的:「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來強調這番道理。因此,方志理論與實際纂修的方志之間互動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學者單方面看他的史學理論,談六經皆史的意義,卻忽略方志的例證;或是只談方志的著作,整理他的著史條目,卻不見史學意涵,兩者皆不能表示實齋的學問。 第一章「緒論」介紹章學誠的研究概況與成果,並提出本文撰作的方法。第二章「章學誠的成學過程」從生平概述、家世背景、師友切磋等時序切入,並介紹章學誠初修的《天門縣志》、《順天府志》、《國子監志》,由此見出他早年的撰志風格。 章學誠被後人推為歷史派的方志學家,方志體現了他畢生學術、實踐、理論,從中表現史學經世的精神,將方志比照國史,也可以見出他發揮六經皆史的涵義。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依序舉出實齋生平重要的方志著作,分別是《和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與《湖北通志》,由這些方志中舉出他的史學創見,並對照專書、專文著作,最後再將其方志學發展與特點作為整理,希望能藉此將實齋的學問更清楚的表現出來。 第六章「其他方志」補充受到章學誠影響的其他方志著作。第七章「章學誠方志學發展與特點」是將前述論述成果為依據,從中以時間先後來呈現章學誠方志理論的進步與成熟。 最後「後記」提出個人的心得與省思。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Zhang Xue-che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Qian Jia school. His works cover several fields, including the study of scriptures, study of literature, historiography, local history and textual criticism. Sinc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has been a great number of studies on Zhang' works. Most of the studies of this kind, however, have attempted to explicate Zhang 's works in terms of specific topic instead of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 theories. This present thesis, on the ground of the notion ' six scriptures as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aims to establish patterns of ancient book writing, i.e. 'meaning pattern' and 'style pattern'.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e way these patterns work in the edition of local history and furthermore the methods of 'three book style' of local history is built up. Besides, it is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heor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each theory and the way theories of local history have a effect on local history in Ching dynasty, attempting to sketch the whole picture of Zhang's studi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2:33:3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4121018-1.pdf: 1166843 bytes, checksum: 42b02ccfedfab0c24a3ff66f5fd1266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謝辭……………………………………………………………………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i 圖、表目錄……………………………………………..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概述…………………………………………...1 一 歷史背景………………………………………….........1 二 時代遭際………………………………………....1 三 近人研究章學誠的成果 ……………………………………..3 第二節 本文撰作之方法論基礎………………………………………7 一 研究方法……………………………………………........7 二 不能分割的方志、理論與專著………………………8 第二章 章學誠的成學過程…………………………………10 第一節 生平概述…………………………………………….10 第二節 家世背景……………………………………………….11 第三節 師友切磋………………………………………….13 一 朱筠…………………………………………………..13 二 戴震...…………………………………………………14 三 邵晉涵………………………………….……………......24 四 謝啟昆................25 五 洪亮吉.......................................25 第四節 小試牛刀──方志寫作的初階………………………….27 一 早期的方志理論……………………………………………..28 二 志屬信史…………………………….........29 三 方志經世的作用 ………………………………………..…..30 四 初修的三本方志…………………………..................31 第五節 小結……..………………………………………………32 第三章 《和州志》與《永清縣志》………………………….34 第一節 《和州志》概述……………………………………….35 一 《和州志》的體例………………….……...................36 二 《和州志》中的創舉與各體的改造…...…………….36 第二節 《永清縣志》概述………………………………………….38 一 《永清縣志》的體例…………..…….………….52 二 《永清縣志》中的創舉與體裁的改造.….…………..52 第三節 《校讎通義》編撰與修志的關係………….………………54 一 《校讎通義》著作主………………………...……….61 二 《校讎通義》的內容……………………………………..62 第四節 小結………………………..…………………….66 第四章 《亳州志》……………………………………………..68 第一節 《亳州志》概述………………………………………..70 一 創作緣起………………………………..…….…........70 二 「人物表」和「掌故」的特色……….…….………..71 三 章學誠對《亳州志》的評價………………………….76 第二節 《亳州志》撰著與《史籍考》及《文史通義》若干篇章的關係.………78 一 《史籍考》撰著與《亳州志》「掌故」………………….78 二 《文史通義》中若干篇目……………………………….80 第三節 小結…………………………………………..81 附錄:《亳州志》寫作期間之文章…………….………………82 第五章 《湖北通志》…………………………………99 第一節 《湖北通志》概述……………………………………99 一 《湖北通志》創作緣起……………………… ………..99 二 《湖北通志》雖為代表作卻未能付刊………100 三 《湖北通志檢存稿》…………………………….102 四 《湖北通志》與《檢存稿》目錄………………….104 第二節 《湖北通志》的特色……….…………………….109 一 沿革圖朱墨互用……………...…………………..…..110 二 筆削的精當……………………...…………………111 三 列傳範圍的推廣…………………..……………….112 四 「別錄」的增立…………………………………….114 五 史傳人物的處理……………...…………………………115 六 「叢談」的附輯…………………………………..116 七 流寓的刪削………………...………………………117 第三節 方志分立三書……...……………………….118 一 〈方志分立三書議〉…………………………………..118 二 三書內容………………….......................120 三 撰述與記注……………………......................122 四 「叢談」………………………………………123 第四節 《和州志》、《永清縣志》、《湖北通志》三者比較.124 第五節 小結……………………………….…………….127 第六章 其他方志………………………..……………..129 第一節 《麻城縣志》……………………………………129 第二節 《常德府志》………………………..…………….130 第三節 《荊州府志》………………………..……………..131 第四節 其他……………………………………..……………..133 一 《文安縣志》…………………………..………………..134 二 《大名縣志》……………………………………….135 三 《廣濟縣志》………………………………….136 四 《石首縣志》………………….……………….137 第七章 章學誠方志學發展與特點……………..……………….139 第一節 早年的方志學理論………………..……………….139 一 述志之例……………………………………....140 二 撰志之要……………………………142 三 論志之體………………………………….……………..143 第二節 中年以後的方志理論……………….…………...144 一 方志分立三書………………………………….……………..144 二 州縣立志科……………………………………………......147 三 立史官傳…………………………………………………......150 第三節 修志的經驗累積………………………………….150 一 修志沿革………………………………........150 二 各體精神要旨……………………………………........153 第四節 小結…………………………………….............156 後記…………………………………….......................158 參考文獻…………………………………………..… 164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論文著作之旨 二、不可分割的方志、理論與專著 《文史通義》 △ 方志 《校讎通義》…………………………………9 第四章 《亳州志》 第一節《亳州志》概述 二、人物表和掌故的特色………………………………....74 (二)掌故 表目錄 第五章 第四節 《和州志》、《永清縣志》、《湖北通志》三者比較.124 和州志 永清縣志 湖北通志 紀 皇言 皇言、恩澤 皇言紀(存紀贊) 表 官師、選舉、氏族 職官、士族、選舉 職官、封建、選舉、族望、人物 輿圖 輿地(建置、營汎、水利) 輿地、水道、建置 考(書) 田賦、藝文 吏、戶、禮、兵、刑、工 府縣、輿地、食貨、水利、金石 傳 (政略)共二十九人,列傳共二十三卷,八十二人,闕訪及前志各一卷 (政略)歷代名宦事蹟 (不分目)列傳共十卷 (政略)經濟略、循績略、悍禦、師儒,列傳五十三 文徵 文徵(奏議、徵述、論著、詩賦) 奏議、徵實、論說、詩賦、金石 文徵八集 掌故 缺 缺 掌故六十六篇、內分史、戶、禮、兵、刑、工、共五十二目 叢談 缺 缺 叢談四卷(考據、軼事、瑣語、異聞)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章學誠方志學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Research on Zhang Xue-cheng's Studies in Local Histo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張麗珠,趙飛鵬 | |
dc.subject.keyword | 章學誠,六經皆史,經世致用,方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Zhang Xue-cheng,Six scriptures as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 en |
dc.relation.page | 16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1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