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8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符碧真(Bih-Jen Fwu),江才健(Tsai-Chien Chi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n-Hsuan L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賴昀仙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2:29:4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19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19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紙本文獻
王玉民(2001)。〈普及高等教育、就業配套與個人生涯未來〉,《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八期,頁141-157。 王家驊(1994)。《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台北:淑馨。 江文雄等(1996)。〈主題:廣設高中大學〉,《教育研究資訊》,第四卷,第一期,頁1-46。 吳修辰(2003年8月4日)。〈學歷大貶職〉,《商業週刊》,第819期,頁76-86。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林玉珮等(2005年11月15日)。〈家庭教育 贏的起點〉,《天下雜誌2005年教育特刊》,第335期。 林宜諄(1996年9月1日)。〈失業?年輕人免驚〉,《天下雜誌》,第184期,頁194-198。 林孟儀(2003年8月4日)。〈延畢、延斃?當掉自己的競爭力!〉,《商業週刊》,第819期,頁89-92。 林照真(2004年7月15日)。〈人才的搖籃?知識的賣場?大學走向市場化〉,《天下雜誌》,第303期,頁150-158。 林照真(2004年7月15日)。〈國家退位 窮人沒學位?〉,《天下雜誌》,第303期,頁160-164。 胡思聰(2003)。〈高等教育「商業化」、研究所「超商化」〉,《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祝康偉等(2005年10月)。〈專題:研究所熱──你非拿不可的碩士學歷〉,《Career職場情報誌》,第354期,頁82-216。 孫曉萍(2003年12月15日)。〈日本高教大競爭、大淘汰〉,《天下雜誌》,第289期,頁48-50。 孫震(2007)。《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彭家發(1986)。《特寫寫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彭森明等(2006)。《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九十四學年度大三問卷調查描述性統計表分析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平見與發展研究中心。 符碧真(1996)。〈教育投資報酬率長期變化之剖析──以我國教育發展個案為例〉,《教育研究資訊》,第四卷,第一期,頁82-99。 符碧真(2000)。〈教育擴張對入學機會均等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四輯,頁201-223。 陳昭穎(2001)。《從菁英走向大眾:台灣高等教育擴充過程之政策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陳憶芬(1998)。〈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勞力市場區隔論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六卷,第五期,頁86-99。 黃惠娟(2003年8月4日)。〈高學費讓窮人子弟翻不了身?〉,《商業週刊》,第819期,頁94-98。 黃碧端(2007年9月5日)。〈暴增的大學與大學生〉,《知識通訊評論》,第59期,頁64-65。 程炳林(2006)。〈主觀能力與逃避策略之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51:2,頁1-24。 賀桂芬(2006年7月3日)。〈10年後 孩子,誰來教?〉,《商業週刊》,第971期,頁80-103 楊振富譯(2004)。Derek Bok著,《大學何價 高等教育商業化?》,台北:天下。 楊淑娟(1996年9月1日)。〈一九九九 企業最愛哪些大學生〉,《天下雜誌》,第184期,頁216-227。 楊朝祥(2002)。〈研究所學生破十萬的省思〉,《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臧聲遠(2003)。〈教改浩劫 高等教育陷深淵〉,《就業情報雜誌》,321,46-52。 葉穎儒、楊舒媚(2007年3月29)。〈大學生的生涯規劃 畢業身價兩三萬,我的未來不是夢〉,《新新聞》,第1047期,頁16-21。 樊和平(1995)。《儒學與日本模式》,台北:五南。 劉海峰(2003)。〈科舉傳統與東亞考試文化圈的形成〉,《中華文民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第七屆會議》,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劉源俊(2007年9月5日)。〈廣設大學之後〉,《知識通訊評論》,第59期,頁63-64。 劉慧珍等譯(1998)。Randall Collins著,《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台北:桂冠。 劉鳳珍等(2005年2月15日)。〈2005年研究所專刊系列〉,《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滕淑芬(2002)。〈新世紀人才門檻墊高:十萬研究生搶進窄門〉,《光華畫報》。 鄭智祥(2006)。《「考研熱」下的冷思考──從台灣研究所升學市場中的「考研經濟」談起》,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 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四輯,頁201-223。 戴曉霞(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台北:高等教育。 蕭富元主編(2007)。《競爭實力──臺灣百萬大學生如何由人力變人才》,台北:天下。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天野郁夫(1989)。《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日本:玉川大學出版社。 Trow, M.(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Carnegie Commission on Gigh Education. 網路資源 日本文部科學省 http://www.mext.go.jp/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中時新聞資料庫 http://www.tol.com.tw/faq/procedure.aspx 財団法人日本高等教育評価機構 http://www.jihee.or.jp/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http://ctld.ntu.edu.tw/ 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整合計畫 http://www.cher.ntnu.edu.tw/index.php 臺灣教育部 http://www.edu.tw/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82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大學指定考試錄取率突破百分之九十七、大學淨在學率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今天,過去被認為是就業保證的大學生名牌逐漸褪色,激增的人數使得學歷價值急速貶值,大學學歷以上失業率也日益上升。
如今不只是大學生滿街跑,就連研究生數量也悄悄攀升。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後不進入職場,轉而就讀研究所,「研究所普及化」的時代被認為即將來臨。這種最高學歷不斷向上延伸的結果,是否合乎高等教育開放政策的最初期待?而影響大學生畢業不就業,繼續攻讀研究所的原因何在? 為釐清問題,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二十二名計畫報考國內研究所的大學生受訪者,鎖定報導主軸為「大學生為何報考研究所」,分析學生報考研究所的內在、外在動機,進而拼湊出臺灣當前職場、家庭、文化價值,對於大學生生涯規劃的影響。 除質化訪談之外,並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等教育資料庫,與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等研究機構所做之大規模量化問卷調查為佐,配合實地訪問家長、研究所在學生、高中教師、教授、教育部行政官員、人力銀行、企業代表等各屬性受訪者,將「大學生報考研究所」的動機問題,自現象面推廣至更深廣的文化層面。 更以鄰近的日本為輔,以實地探訪當地大學生、大學教師、留學生的方式,發現日本企業好用有如「一張白紙」的社會新鮮人,大學生受此影響,多以就業為生涯規劃的首選,報考研究所意願不高。這與臺灣學生在大學學歷普及之後,為了要超越他人、脫穎而出,因此競相報考研究所的現象差異甚大。本報導期望透過日本實地環境訪查,並與受訪者進行面訪的方式,拼湊出與臺灣相異的日本社會價值與職場文化,結合日本大學生普遍無意報考研究所的現象,提供臺灣另類的思考空間。 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學歷貶值與職位競爭問題早已浮上檯面,教育要如何讓學生「各適其位」、「各職其分」將是一大課題。近年來各大學陸續以「課程地圖」、「合頂石經驗」等形式變革,期望協助學生盡快找到符合自己性向的生涯規劃,並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擁有具體的學習成果,以避免一紙文憑的空泛意義,使企業在選材時,有文憑以外的參考依據。 高等教育的普及確實提升了社會整體知識水準,若是能將學習心態在「內在知識的涵養」與「找到好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以減少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那麼教育投資才能走向「永遠不會過剩」的理想境界。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2:29: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3342005-1.pdf: 600740 bytes, checksum: afe38f949f58a75e8655ce2df9441b4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ii 壹、深度報導………………………………………………………… 1 第一章:褪色的大學生名牌:兩個現象…………………………… 2 1.1 現象一:大學生的集體焦慮……………………………… 2 1.2 現象二:從「家裡蹲大學」到「大學生家裡蹲」……… 6 1.3 改變中的臺灣社會與教育現況…………………………… 10 第二章:從「大學生了沒」到「研究生了沒」…………………… 12 2.1 普及化高等教育社會來臨………………………………… 12 2.2 高等教育開放政策之初衷………………………………… 13 2.3 人人都要上大學?………………………………………… 14 2.4 研究所普及化時代來臨…………………………………… 15 2.5 「你,研究生了沒?」──被稀釋的學歷與信心……… 18 第三章:臺灣學生,考研為哪樁?………………………………… 20 3.1 學歷之必要………………………………………………… 20 3.2 「眼高手低?」──大學生身後的巨大壓力…………… 22 3.3 職場現實:「名正言順」的碩士學歷…………………… 23 3.4 報考研究所的內在動機:專業能力�興趣……………… 24 3.5 報考研究所的外在動機:他人影響�逃避現實………… 26 3.6 無止境的「爭取時間之旅」……………………………… 28 3.7 「向上提升」的動機……………………………………… 29 第四章:升學背後的社會價值與職場文化………………………… 32 4.1 臺灣的升學文化…………………………………………… 32 4.2 日本的升學文化…………………………………………… 35 4.3 家庭與民族性:「齊等」 vs.「超越」的社會………… 40 第五章:文憑之後…………………………………………………… 42 5.1 文憑社會:學位品牌 vs.學歷貶值……………………… 42 5.2 文憑的現在與未來………………………………………… 44 貳、報導限制………………………………………………………… 50 参、參考文獻………………………………………………………… 53 肆、附錄……………………………………………………………… 58 附錄一:訪談規劃與歸納…………………………………………… 58 附錄二:報導書寫原則……………………………………………… 6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考研為哪樁?」大學生一窩蜂報考研究所現象之觀察 | zh_TW |
dc.title | Why Graduate School? -Observ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 desire for going into graduate school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advisor-orcid | ,江才健(chiatchi@ms62.hinet.net)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朱賜麟,王秀槐(Hsiou-huai Wang) | |
dc.subject.keyword | 學歷貶值,職位競爭,升學主義,臺日文化比較,大學教育, | zh_TW |
dc.relation.page | 6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86.66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