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938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胡家瑜(Chia-yu H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ih-hsiang Su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宋世祥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17:27: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1-12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1-12 | |
dc.date.issued | 2004 | |
dc.date.submitted | 2004-12-2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天津大學建築系編
1990 景觀、建築、風水。台北:地景。 王一剛 1953 港仔墘的地理。台北文物2(2):117。 1958 臺北的傳說九則。台北文物 7(3):97-102。 王立甫、李乾朗、郭肇立 1985 臺北建築。台北:台北建築師工會。 王其亨主編 1993a 風水理論研究。臺北:地景。 1993b 風水研究理論(二)。臺北:地景。 王斯福(Feuchtwang, S) 1997 中國風水:歷史與文化。刊於象徵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王銘銘、潘忠黨主編,頁 176-18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What is Feng Shui? 刊於建築雜誌77:48-51 王唯工 2002 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台北:大塊文化。 王復昆 1993 風水理論的傳統哲學框架。刊於風水理論研究,頁1-29。臺北:地景 王銘銘 1997 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市:三聯書局。 王銘鴻 1987 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明文書局。 李亦園 1985 中國家族與其儀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47-61。(收 入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上)) 1988 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刊於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和補償,林治平編。臺北:宇宙光。 1994 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漢學研究12(1):1-26。 利瑪竇 Mathew Ricci 1983 利瑪竇中國札記(China in the Sixteen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edthew Ricci 1583-1610 )。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北京:中華書局。 沈祉杏 2002 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台北:田園文化。 林世超 1997 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成大碩士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開世 2003 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個案。臺灣人類學刊1(2):1-26。 林會承 1995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 2001 臺灣建築史之建構:七個文化期與五個面向,臺灣文獻52(3):231-278。 林瑋嬪 2000a 人觀、空間實踐與治病儀式: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6:44-76。 2000b 「風水」是什麼?一般人的觀點。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儀式、親屬與社群小型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1 漢人「親屬」概念重談—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90:1-38。 2002 血緣或地緣?台灣漢人的家、聚落與大陸的故鄉。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頁93-15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 台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335-37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江柏煒 2000 「洋樓」:閩粵僑鄉的社會變遷與空間營造。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健榮 2003 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宋世祥 2003 當代消費社會下陽宅風水訊息傳遞的感官特徵—以風水出版品的視覺性為例。未發表。 2004 臺灣住屋的全球化與在地化。未發表。 宋昆&易林 1993 陽宅相法簡析。刊於風水理論研究,頁66-91。台北:地景。 宋錦秀 2001 妊娠、安胎暨「妊娠宇宙觀」--性別與文化的觀點。臺灣史研究7(2) :117-162。 何曉昕、羅雋 1995 風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季鐵男編 1992 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呂理政 1990 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周素卿&詹麗芬 1994 台北都會區居住空間之分化類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7:1-20。 胡家瑜 2003 賽夏儀式食物與Tatinii(先靈)記憶。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171-21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徐明福 1990 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 余舜德 2001 打坐、日常生活與宗教實踐--從慈溪的個案討論一個民族誌研究的取向。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9:116-151。 2003 從文化感知的方式談氣的文化研究。思與言41(4) :145-186。 張宇彤&徐明福 2001 金門與澎湖民宅營建儀式之比較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90:30 -110。 張哲凡 1995 光復後臺灣集合住宅發展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珣 1989a 台灣民俗醫療研究。刊於疾病與文化,頁91-108。台北:稻鄉。 1989b 台灣漢人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刊於疾病與文化,頁109-151。台北:稻鄉。 張興國 2000 臺北縣的傳統民居。刊於臺北縣傳統民居調查(第一階段),賴志彰等,附錄頁11-15。台北:北縣文化局。 許木柱 1992 醫療人類學。刊於文化人類學(下冊),莊英章、許木柱等編著,頁217-255。台北:空中大學。 施添福 2001 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解釋。刊於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143-169頁。新竹:竹縣文化局。 陳文尚 1993 臺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與地理系。 陳玉美 1995 夫妻、家屋與聚落。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74-13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陳國鎮 1997 信步走過經絡的世界。科學月刊28(3):200-207。 陳朝興 1984 西元1945以前台北市城市形式轉化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1994 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黃啟木 1953 分類械鬥與艋舺。台北文物2(1):55-58。 黃得時 1953 劍潭一帶的傳說奇聞。台北文物2(2):83。 曹永和 1951 士林的傳說。臺灣風物1(1):10-11。 曹羅羿 1998 風水—傳統環境論述與空間實踐的認識與批判—以相宅術中八宅法之論述分析為例。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游謙 1994 宿命與非宿命:以宜蘭地區神明收契子的習俗為為例。刊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論文集,莊英章與潘英海主編,頁251-63。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葉春榮 1995 風水與空間—一個台灣農村的考察。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頁317-350。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9 風水與報應—一個臺灣農村的例子。中研院民族所集刊88:233-57。 董芳苑 1985 命運天定論之分析與批判。刊於「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頁8-30。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榮峰 1958 臺北市龍脈。台北文物7(4):91。 渡邊欣雄 1997 中國風水與東亞文明:社會人類學的論點。刊於象徵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王銘銘、潘忠黨合編,頁187-215。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漢民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觀點。周星譯。臺北:地景。 1999 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楊昭譯。台北:地景。 2000 風水、氣的景觀地理學,索秋勁譯。台北:地景。 顏學誠 2002 修煉與身心互動--一個氣的身體人類學研究。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8:112-145。 漢寶德 2000 風水與環境。台北:蕭行中基金會。 楊仁江編 2000 臺北市民宅—傳統民居調查。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頁91-92。 賴志彰 2000 臺北縣傳統民居調查〈第一階段〉。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頁10-12。 劉維公 2001 當代消費社會理論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董芳苑 1985 命運天定論之分析及批判。刊於「民間宗教意識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頁8-30。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1988 台灣民宅門楣八卦牌守護功能之研究。台北:稻鄉。 謝金選 1952 唭里岸地方的史蹟和傳說。臺灣風物2(3):7-9。 關華山 1989 臺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概念。刊於居民、社會與文化頁。台北:明文。 箬冠道人(明代) 1996 八宅明鏡。台北:武陵。¬ 余勝唐 2002 簡易陽宅風水佈局秘法。台北:旺文。 尖端出版社 2002 人旺、財旺、改運寶典。台北:尖端。 林俊寬 2001 台灣風水景觀之旅。台北:國際道家學術基金會。 任鐵樵 1997 滴天髓闡微。台北:武陵。 雨揚居士 2003 開運招財好風水。臺北:臉譜。 徐宇辰 2000 家居風水的趨吉避凶。台北:宋林。 黃友輔 2002 黃友輔居家開運好風水。台北:春光出版。 萬民英[明] 1973[1735] 三命通會。台北:商務。 鐘義明 1993 增訂臺灣地理圖記。臺北:武陵。 蔣廷錫編、許平和續編 2002 堪輿全書。台北:鼎文書局。 蔡上機 2002 蔡上機2003開運風水&流年運勢大解析。台北:禾雅文化。 謝沅瑾 2004 謝沅瑾居家風水教科書。台北:鼎樂。 戴文鑫 1997 三元陽宅精義。台北:益群。 Ahern, Emily M. 1973 The Cult of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Affines and Rituals of Kinship.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ed. Pp279-307.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gors, Waldemar 1925 Ideas of Space and Time in the Conception of Primitive Relig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7:205-266.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Classen, Constance 1997 Foundation For An Anthropology of The Sens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53:401-412 Daniels, Stephen & Denis Cosgrove 1988 Introduction: Iconography and Landscape. In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ssays on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if Past Environment. Daniels, Stephen & Denis Cosgrove, eds. Pp1-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De Groot, Jan Jakob Maria 1897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Vol.Ⅲ. Leiden: E.J.Brill. Douglas, Mary& Baron Isherwood 1979 The World of Goods-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msumption. London: Allen Lane. Durkheim, E & Marcel Mauss 1963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dney Needhampp.73 Chicago: 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Evans-Pritchard, E. E. (Edward Evan) 1937 Witchcraft, 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Frazer, James Geroge 1911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3rd ed. London: Macmillan. Feuchtwang, S 1965 An Anthropology Analysis of Chinese Geomancy.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 Published 1974, Vientiane, Laos: Vithagna.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re, Inc.) Frazer, James George 1911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3rd ed. London: Macmillan. Freedman, M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Monographs on Social Anthropology,18.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64 Chinese Geomancy: Some Observation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paper. (Reprint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by Maurice Freedman. G. Willam Skinner, ed. Pp.189-21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966 Geomancy and Ancestor Worship. In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Pp.127-128. London: LSE The Athlone Press. 1967 Ancestor Worship: Two Facets of the Chinese Case,33. In Social Organization: Essays Presented To Raymond Firth. Pp. 85-103. Chicago: Aladine. (Reprint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by Maurice Freedman. G. William Skinner, ed. Pp. 296-31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970 Ritual Aspect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Maurice Freedman, ed. Pp. 163-18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by Maurice Freedman. G. William Skinner, ed. Pp. 296-31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979 Geomanc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Essays by Maurice Freedman. G. William Skinner, ed. Pp.313-33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eritain and Ireland 1968:5-15, 1969)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 Basic Books. Gell, Alferd 1998 Art and Agency . London: Athlone Press. Hannerz, Ulf 1980 Explorng the Cit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rrell,S. 1979 The Concept of Fat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8(3):519-528. Janelli, Roger L., Daeahee Yim Janelli 1982 Ancestor Worship and Korean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napp, R. 1986 China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China’s Living Houses: Fold Beliefs Symbols, and Household Ornamenta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i, Yih-yuan(李亦園) 1976 Chinese Geomancy and Worship: A Further Discussion. In Ancestors, William H. Newell, ed. Pp.329-338. The Hague: Mouton. Levine, Robert 1997 A Geography of Time: the temporal of misadventures of a social psychologist, or how heavy culture keeps time just a little bit differently. New York: Basic Books. Lin, Kai-shyh(林開世) 1999 The Frontier Expansion of the Qing Empir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Merleau-Ponty, Maurice 2002[1987]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Colin Smith tran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Miller, Danniel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 Blackwell. 1995 Consumption as Vanguard of History. In 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 : a review of new studies, Daniel Miller, ed.Pp.1-57.New York : Routledge. Sangren. Stev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lereth, Thomas J. 1982 Material Culture and Cultural Research. In 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in America . Pp.1-75.Nashville, Tenn.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Slater, Don 1997 Consumer Culture & Modernity. Oxford, UK : Polity Press ;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Story,John 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rnold; New York: Co–published in the U.S.A. by Oxford Univerity. Taussing, Michael T 1993 Mimesis and Alterity: A Particular Histort of the Senses. N.Y. & London: Routledge. Tilley, Christopher 1994 Interpreting Material Culture. In Interpreting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Pearce, Susan M. eds. Pp.44-47.New York : Routledge. 1999 Metaphor and Material Culture. Oxford: Blackwell. Wang, Sung-Hsing(王崧興) 1974 Taiwanese Architecture and Supernatural.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 Pp.183-19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ax 1968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sim and Taoism. Hans Gerth Tra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atson, Rubie S. 1988 Remembering the Dead: Graves and Political in Southeastern China. In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James L. Watso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p. 203-22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ller, Robert P. 1987 Unites and Div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 London: Macmillan. Wirth, Louis 1972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 A Review and n Agenda. Berkeley :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938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風水至今仍為臺灣漢人對於命運操作重要的機制,在都會地區尤其重視「陽宅風水」的部分,影響了當代日常生活中建築室內空間的表現。本研究以當代大台北都會區為田野地,以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的客戶、空間相關業者作為報導人,探討陽宅風水如何透過住宅,體現當代漢人命運觀中對於「運勢」的重視。本文提出「當代社會陽宅風水特性」、「物與氣的交互關係」與「當代漢人命運觀念」 三個議題為切入點,對於當代社會風水現象進行分析。
在「當代社會陽宅風水特性」中,都會地區的社會形態、建築形式、地景樣貌等等,都讓風水術的實踐別於傳統聚落以陰宅風水為主,而改以陽宅風水為大宗。媒體雖然成為當代人接觸風水的主要途徑,民眾仍以關係網絡決定延請哪位風水師到府幫忙。陽宅風水的實行場域,也自住家延伸的商業與工作空間,成為各行業業主追求財富的方法之一。 在「物與氣的交互關係」中,風水師與民眾以「氣」連結了「人」與「物」兩個範疇,開運物件與住宅空間也才得到了影響運勢的力量,成為追求風水實踐過程裡的選項。而漢人「氣」文化之傳播並非僅靠著實際的體驗,更是在生活物質環境體現了對於「氣」的想像,讓物質空間成為認識氣文化體系的鑰匙。 「當代漢人命運觀念」方面,當代都會地區的漢人正是以「運」的觀念面對社會生活的壓力,藉著「改運」來解決社會生活裡的挫折與困頓,而對於「好運」的追求與強調,也成為當代漢人命運的特性。這整體是一個文化實踐的過程,漢人對於宇宙的想像、對於物質的概念,都在陽宅風水實踐過程中,繼續在當代漢人的日常生活裡延續下去。 綜合言之,本文指出了漢人的「命運觀」、「氣」、「風水」等文化觀念並未隨著環境變遷而消失,而是跟著環境的變遷而變化,進一步地找尋與當代意識形態與生活形態接合的面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7:27: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3-R90125004-1.pdf: 3016216 bytes, checksum: e8b1df2444af8bcbcb39b12ee998285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台灣當代社會陽宅風水中的「物」與「氣」
∼試論漢人命運觀念於物質空間之體現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議題………………………………….…………….001 一、 研究動機……………………………………………….…………...001 二、 研究目的……………………………………………….…………...001 三、 研究議題……………………………………………….…………...001 第二節 相關研究之回顧………………………………………….………….004 一、 關於命運的研究…………………………………………….……...004 二、 關於風水的研究…………………………………………….……...005 三、 物質文化研究文獻回顧…………………………………….……...00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11 一、 文獻資料收集與整理……………………………………………....011 二、 經典與技術的學習………………………………………………....012 三、 田野參與觀察與訪談:風水師堪輿過程與相關人士訪問……….012 第四節 章節內容………………………………………………………..........014 第二章 風水、命運與城市生活……………………………………………..018 第一節 歷史上臺灣與台北的風水習俗……………………………………..018 一、 臺灣歷史上的墾拓適應與風水習俗………………………………018 二、 風水、移民與台北聚落發展………………………………………020 第二節 進入田野……………………………………………………………..024 一、 印象台北都會………………………………………………………024 二、 當代台北陽宅風水師與客戶網絡…………………………………027 第三節 相傳至今的風水、命運與氣等概念………………………………..030 一、 經典與生活中「氣」的概念………………………………………030 二、 命運與命理…………………………………………………………032 三、 生活中風水與命理資訊的來源……………………………………035 第三章 風水師的專業領域—經典、技術與風水師……………………039 第一節 技術與實踐者:風水師的養成……………………………………..039 一、 風水術中「氣」的觀念與派別……………………………………039 二、 風水老師的基本資料………………………………………………042 三、 成為風水師的動機與學習過程……………………………………043 四、 風水師對於道德的要求……………………………………………045 第二節 八宅風水與三元風水的基本內容…………………………………..047 一、 八宅風水與方姓風水師……………………………………………047 二、 三元風水的呂姓風水師……………………………………………054 三、 不同風水派別中的理想居住空間…………………………………058 第三節 風水師眼中的世界…………………………………………………..062 一、 帶有「氣」的物質空間:建築與物件……………………………062 二、 八字、命運與陽宅風水術…………………………………………063 三、 物質空間的隱喻:身體、家庭、星宿與社會生活………………066 四、 風水師心目中的科學概念與陽宅風水……………………………069 五、 當代陽宅風水師的任務與角色……………………………………071 第四章 從算命到看風水...................................................................................077 第一節 命理、風水與信仰體系……………………………………………..078 一、 對於命運的想像…………………………………………………....078 二、 對於氣的想像………………………………………………………080 三、 尋找專業操作者的動機…………………………………………....081 四、 算命與改運……………………………………………………...….084 第二節 非專業的風水操作…………………………………………………..086 一、 居家風水常識裡的感官特徵……………………………………....086 二、 風水與信仰體系…………………………………………………....090 三、 開運與化煞的風水裝飾物………………………………………....092 四、 開運的身體裝飾物………………………………………………....094 第三節 風水、命運與消費…………………………………………………..097 一、 袁老師的命理風水課程…………………………………………....097 二、 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的風水經驗………………………………....099 三、 命運與風水消費的文化特徵……………………………………....102 第五章 看房子:住宅空間的風水化的過程與意義………....……........108 第一節 個人命運的發展與陽宅風水………………………………………..108 一、 日常社會生活與運勢………………………………………………108 二、 案例:陽宅風水、創業與住屋裝潢(曾文秀一家)……………109 三、 案例:陽宅風水對於工作轉換的影響(莊俊信一家)………....114 四、 案例:陽宅風水、工作與子女升學(范政忠一家)…………....120 五、 陽宅風水、生活與運勢…………………………………………....122 第二節 趨吉避凶的陽宅風水………………………………………………..124 一、 生活中的突發事件與命運詮釋…………………………………....124 二、 案例:住屋風水、災劫與應變(饒正隆一家)…………………125 三、 風水作為趨吉避凶的策略………………………………………....128 第三節 追求健康的陽宅風水………………………………………………..130 一、 風水師言中的疾病與命運………………………………………....130 二、 案例:陽宅風水與疾病治療(邵永蕙一家)…………………….131 三、 陽宅風水作為疾病原因與治療策略……………………………....135 第四節 商業與工作空間的陽宅風水…………………………………….….136 一、 公司行號的運勢與風水…………………………………………....136 二、 案例:陽宅風水與店面經營(魚鮮海產店)…………….….…..137 三、 案例:辦公室陽宅風水與企業經營(美澳書局)……………....139 四、 物質空間與營業狀況……………………………………………....144 第五節 看風水前與看風水後…………………………………………….….147 一、 更改風水後對於運勢的想像……………………………………....147 二、 更改風水後對於風水的態度……………………………………....149 第六章 當代陽宅風水實踐特徵與信仰意義….……………………….…154 第一節 都市陽宅風水運作特點:與生活形態密切結合………………....154 一、 當代社會陽宅風水現象的七項特點………………………………154 二、 與過去風水研究的比較……………………………………………160 第二節 陽宅風水過程中的「物」與「氣」:物的特性與意義轉換…..…162 一、 物件與物質空間「氣」的來源與操作……………………………163 二、 物反應了氣的特徵…………………………………………………166 三、 「氣」與象徵的使用………………………………………………167 四、 漢人神靈信仰的物質性……………………………………………169 五、 氣的主體性與社會性………………………………………………170 第三節 當代漢人的命運觀與陽宅風水……………………………………172 一、 當代的命運觀念:對於好運的重視………………………………172 二、 改變風水成為當代運勢操作的要項………………………………174 第七章 結論………………………......................................................................177 參考書目………………………………………………………………………….181 圖目錄 【圖一 田野區域圖】……………………………………………………………….28 【圖二 袁老師客戶網絡示意圖】………………………………………………….29 【圖三 五行生剋圖】……………………………………………………………….34 【圖四 排山掌】…………………………………………………………………….49 【圖五,卦位與方位對照圖】………………………………………………………50 【圖六,命卦為離卦者的家中吉凶方位圖】………………………………….…..50 【圖七,袁老師使用的離卦命卦圖】………………………………………………50 【圖八 洛書】……………………………………………………………………….54 【圖九 洛書與八卦方位】…………………………………………………………..54 【圖十 飛星路線圖】……………………………………………………………….55 【圖十一 七運盤】…………………………………………………………………..55 【圖十二 八運盤】………………………………………………………………….55 【圖十三 八運子山午向盤】……………………………………………………….55 【圖十四 三元風水「密笈」整體圖】…………………………………………….57 【圖十五 吉凶之氣專化圖】……………………………………………………….58 【圖十六 震卦命命卦圖】………………………………………………………….59 【圖十七 坤卦命命卦圖】………………………………………………………….59 【圖十八 居家安排實例圖一】…………………………………………………….60 【圖十九 三元派理想房間圖】…………………………………………………….60 【圖二十 三元派理想住家圖】…………………………………………………….61 【圖二十一:八卦、方位、卦數與五行相配圖】…………………………………66 【圖二十二:八卦、方位與人體相配圖】…………………………………………67 【圖二十三 八卦與器官對照圖】………………………………………………….67 【圖二十四 八卦與六親對照四】…………………………………………………..68 【圖二十五 三元派天星與物質空間對照圖】…………………………………….68 【圖二十六 房屋配八宅方位圖】………………………………………………….68 【圖二十七 八宅配社會生活事件圖】……………………………………………..69 【圖二十八 曾小姐家同住關係圖】………………………………………………109 【圖二十九 莊俊信家同住關係圖】………………………………………………115 【圖三十 范政忠家同住關係圖】…………………………………………………120 【圖三十一 饒正隆家同住關係圖】………………………………………………126 【圖三十二 邵永蕙家同住關係圖】………………………………………………132 【圖三十三 黃俊福家同住關係圖】………………………………………………137 【圖三十四 傳統住宅住屋擴建示意圖】…………………………………………155 物質空間圖目錄 【物質空間圖一 曾小姐店面平面示意圖】………………………………………110 【物質空間圖二 曾小姐店面平面示意圖搭配命卦圖】…………………………110 【物質空間圖三 曾小姐住家裝修前平面示意圖】………………………………112 【物質空間圖四 曾小姐住家裝修後平面示意圖】………………………………112 【物質空間圖五 莊俊信家平面更改風水後示意圖】…………………………..117 【物質空間圖六 范政忠家更改風水後平面示意圖】…………………………..121 【物質空間圖七 饒正隆先生住家改完風水後平面示意圖】……………………127 【物質空間圖八 邵小姐家風水更改前平面示意圖】……………………………132 【物質空間圖九 邵小姐家風水更改後平面示意圖】……………………………133 【物質空間圖十 黃老闆海產店面平面示意圖】……………………………….138 【物質空間圖十一 美澳書局辦公室更改風水前平面圖】…………………….141 【物質空間圖十二 美澳書局主管辦公室更改風水前平面圖】……………….141 【物質空間圖十三 美澳書局辦公室更改風水後平面圖】………………………142 【物質空間圖十四 美澳書局主管辦公室更改風水後平面圖】…………………142 【物質空間圖十五 陳姓報導人住家平面圖】……………………………………156 表目錄 【表一 臺灣及臺北集合住宅發展表】…………………………………………….25 【表二 五行對照表】……………………………………………………………….33 【表三 八宅方位與五行星辰表】………………………………………………….48 【表四,八宅方位與意義簡表】……………………………………………………49 【表五 天干地支五行對照表】…………………………………………………….51 【表六 門向與文昌方位置對照表】……………………………………………….52 【表七 坐向與五鬼運財方位置對照表】………………………………………….52 【表八 住宅裝潢用色表】………………………………………………………….53 【表九 元運與星宿對照表】……………………………………………………….54 【表十 東西四命五行屬性表】……………………………………………………..65 【表十一 八方的五行屬性表】……………………………………………………..65 【表十二 礦物五行對照表】………………………………………………………..93 【表十三 地支與生肖對照表】…………………………………………………….95 【表十四 天干與五行屬性對照表】……………………………………………….95 【表十五 三合五行屬性與生肖對照表】………………………………………….96 【表十六 袁姓風水師開課紀錄表】……………………………………………….98 圖版目錄 【圖版一 掛著八卦鏡與山海鎮的住家】…………………………………………..38 【圖版二 風水書中介紹的八卦鏡與山海鎮等風水裝飾物】…………………….38 【圖版三 八卦宅命圖】…………………………………………………………….75 【圖版四 羅姓風水師的三元派「江湖一點訣」】…………………………………76 【圖版五 彌勒佛造型的石來運轉】………………………………………………106 【圖版六 花市裡各式「石來運轉」】……………………………………………..106 【圖版七 風水輪】…………………………………………………………………106 【圖版八 水晶洞】…………………………………………………………………106 【圖版九 水晶鎮】…………………………………………………………………106 【圖版十 五色水晶聚寶盆】………………………………………………………106 【圖版十一 五色水晶聚寶盆包裝文案】…………………………………………107 【圖版十二 曹小姐的舖子與各式飾品】…………………………………………107 【圖版十三 袁老師台北開課】……………………………………………………107 【圖版十四 莊俊信家臥房】………………………………………………………152 【圖版十五 莊俊信家廚房】………………………………………………………152 【圖版十六 莊俊信家屏風】………………………………………………………152 【圖版十七 范政忠家的鏡子】……………………………………………………152 【圖版十八 邵永蕙家廚房】………………………………………………………152 【圖版十九 魚鮮海產店】…………………………………………………………152 【圖版二十 盧遠雋辦公室】………………………………………………………15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當代社會陽宅風水中的「物」與「氣」∼∼試論漢人命運觀念於物質空間之體現 | zh_TW |
dc.title | The Objects and Chi of Living House Feng-shui in Taiwan Comtemporary Society~Discussing about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cept of Ming-Yu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葉春榮(Chuen-rong Yeh)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瑋嬪(Wei-ping Lin) | |
dc.subject.keyword | 台北都會,命運,陽宅風水,風水,漢人,物質文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eng-shui,Living House Feng-shui,Han People,Taipei City,Ming- Yun, | en |
dc.relation.page | 19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4-12-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人類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人類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9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