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人類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有貝(Yu-Pei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Shu-Yuh Yaoen
dc.contributor.author姚書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3T08:36:07Z-
dc.date.available2016-08-30
dc.date.available2021-05-13T08:36:07Z-
dc.date.copyright2016-08-30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8-18
dc.identifier.citation千千岩助太郎
1988 《臺灣高砂族ソ住家》。臺北市:南天書局。
白林奇
2008 《花東土砂災害集水區崩塌地潛感分布及地景變遷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
2012 《台灣踏查日記(上):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臺北市:遠流。
吳翎君
2005 《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歷史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石璋如、劉益昌
1987 《大馬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佐山融吉
2008﹝1919﹞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前篇》。余萬居與黃淑芬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9﹝1914﹞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阿美族奇密社太巴塱社馬太鞍社海岸蕃》。余萬居與黃淑芬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
2001 《國立埔里高級中學校舍重建工程暨大馬璘文化遺址發掘保存計畫第一期工作期末報告》。國立埔里高級中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何傳坤、劉克竑
2004 《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考古遺址挖掘計畫 : 大馬璘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汪怡萱(繪圖)
2002 [TML462磨製多孔石器想像復原圖]。《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d/c3/53.html(2015/06/25瀏覽)
尹意智
2014 〈台東縣長濱鄉膽曼遺址考古田野報告〉。刊於《田野考古》17(2):60-101。
朱正宜
1990 《台東縣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薰
1972 〈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在東南亞史前史上的地位〉,《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 60-61 年 : 366-367。
1976 〈臺灣東海岸ソ巨石文化〉,《りシソエ》6:145-156。
1980a 〈由考古學看臺灣〉。刊於《中國的臺灣》,陳奇祿編,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等
1992 《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中國民族學會執行研究。
宋韻如
2013 《卑南遺址房屋建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修、葉美珍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李坤修
2004 《台九線花東公路第三期拓寬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文化古蹟遺址》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委託 京華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李光周
1982 〈考古學對其研究現象之解釋〉,《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9:55-67。
凌純聲
1959 〈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46。
金子リэロ
1978 〈台湾東海岸ソ先史巨石遺跡再考〉。《りシソエ》(10):165-170。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90〔1979〕 《台灣考古誌》,譚繼山譯。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鹿野忠雄
1930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ズ就ゆサ(二)〉。《人類學雜誌》45(9):362-374。
花蓮港廳
1933 《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8年》。花蓮港廳:花蓮港廳。
姚誠
1997 〈一個村落的誕生—富源社區史初探〉。載於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編《方志學與社區鄉土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頁101-128。
馬淵東一原著,楊南郡譯
2015 《臺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海樹兒・拔剌拉菲
2006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許榮盛主編
2007 《瑞穗鄉志》花蓮縣瑞穗鄉:花蓮縣瑞穗鄉公所。
康培德
2005 《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族群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野林厚志
1999 〈狩獵活動復原ソ試ノみеユ③⑦族ソ狩獵活動ズ關エペ民族考古學的調查〉,《1999-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主辦,1999年5月1日~3日。
連照美、宋文薰
2006 《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連照美、宋文薰等
1992 《台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台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連照美
2003 《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素秋
1995 《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彰化縣遺址普查計畫 第一期》。彰化縣文化局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協會執行。
2012 〈台中市市定遺址內涵概述〉。《「台中市市定遺址教育推廣研習營」研習講義》。臺中市文化資產管理中心主辦。
2013 《花蓮縣縣定遺址-掃叭遺址與公埔遺址範圍及內涵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社團法人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執行。
2014 〈花蓮縣掃叭遺址的文化內涵-兼論麒麟文化〉,《田野考古》17(2):1-58。
郭素秋、陳得仁、袁進龍、陳祥寬
2012 《新北市三峽區鵠尾山遺址範圍及內涵研究成果報告》。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國分直一
1981 《台灣考古民族誌》。東京 : 慶友社。
陳玉美
1996 〈文化接觸與物質文化的變遷:以蘭嶼雅美族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2): 415-444。
陳仲玉等
1986 《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陳有貝
1991 《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花蓮縣芳寮遺址的調查與試掘〉,《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9:152-177。
2007 〈史前臺灣的兩縊型網墜與投網技術〉,《考古人類學刊》67:117-155。
2013 〈花東地區出土石杵的意義與研究〉。刊於《田野考古》16(2):81-100。
陳有貝、尹意智
2013 《花蓮縣四八高地遺址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新上
2002 《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鶯歌陶瓷博物館。
陳培源
2008 《臺灣地質》。臺灣:科技圖書。
張振岳
1999 〈富里鄉境內的史前遺址初探〉,《臺灣文獻》50(1):287-318.
鳥居龍藏
1897 〈台灣ズ於んペ有史以前ソ遺跡〉。《地學雜誌》9(107):503-506。
1926 〈臺灣ソ古代石造遺物ズ就サ〉。《民族》1(3):123-128。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
1996 《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臺北市:遠流。
鹿野忠雄
1930a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ズ就サ(一)》。人類學雜誌,45(7):273-285。
1930b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ズ就サ(二)》。人類學雜誌,45(9):362-374。
1952 〈先史學プベ見ギペ東南亞細亞ズ於んペ臺灣ソ位置〉,《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 第二卷》:89-186。東京:矢島書房。
鹿野忠雄原著,宋文薰譯
1952 〈台灣先史時代的文化層〉。《文獻專刊》3.3(4):59-62。
就是你的有限公司
2013 《花蓮縣102年度遺址監管通報系統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就是你的有限公司執行。
2014 《花蓮縣103年度遺址監管通報系統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就是你的有限公司執行。
森丑之助
1911 〈台湾ズ於んペ石器時代遺跡ズ就サ(上)〉。《台灣時報》(19):17-19。
黃士強
1984 《臺北芝山巖遺址發掘報告》。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90 〈台東縣東河地區史前遺址〉。刊於《歷史月刊》27:105-109。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之研究計畫報告。
黃家榮
2015 《日治時期花蓮港廳之神社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金勇
1994 《台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下田組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兼論東海岸麒麟文化〉。刊於《田野考古》8:45-93 。
經濟部水利署
2003 《臺灣東部地區降雨深度-面積-延時曲線之建立》。臺灣:經濟部水利署。
楊昭男
1981 《花蓮瑞穗地區大南澳片岩之岩相構造學硏究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振岳
1999 〈富里鄉境內的史前遺址初探〉,刊於《臺灣文獻》50(1):287-318。
葉美珍
1987 《卑南文化農業形態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花岡山文化之研究》。台東: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3 〈港口遺址繩紋陶之研究〉。收錄於《台灣史前史與民族學硏究的新趨勢 : 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39。臺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2005 〈秀姑巒溪口史前遺址新發現〉。刊於《2004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頁17-37。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
2009 〈麒麟遺址單石再發現〉。《臺東文獻》復刊15:61-76。
2010 〈花蓮縣港口遺址繩紋陶文化初探-2001年試掘出土繩紋陶片之分析〉。《田野考古》12(1、2):19-68。
葉長庚
2008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之相關研究:遺物、類型與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 《臺灣史前岩棺─重要古物白守蓮Ⅰ號岩棺保存維護推廣手冊》。臺東:臺東縣政府、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4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17(2):59-100。
2015 《臺東縣史前文化古物普查計畫-巨石文化 結案報告》。臺東:臺東縣政府、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蕭輔宙
2005 《花蓮縣壽豐鄉芳寮遺址之試掘》。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振華
1993 《第二高速公路後續計畫規劃路線沿線文化遺址調查評估報告》。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1995 《台灣考古》。文化資產叢書之52。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1935 《臺灣ズ於んペ神社及宗教》。臺北州: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劉益昌
1990 〈臺東縣東河鄉漁橋、奇觀及新橋遺址〉,《田野考古》1.2(1990):32-59。
1993 《史前文化》。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遊憩解說叢書。臺東市: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1996 《田野調查暨田野發掘實施報告》,「臺灣地區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第二期】第二階段田野課程」。宜蘭: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2000 〈立霧溪流域史前族群關係〉。收錄於《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頁209-227。
2002a 《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b 〈台灣東部麒麟文化初步探討〉。《東台灣研究》2002(5):71-104。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2006 〈史前歷史〉。收錄於《續修花蓮縣志歷史篇》,吳翎君編,頁:1-31。花蓮: 花蓮縣政府。
2007 《原住民文化與國家公園永續經營之研究: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人文活動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
2008 《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之研究報告。
2011 《臺灣全志・卷三住民志考古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2016 〈玉器的交換體系研究-製造與資源控制〉。刊於《臺灣史前史專論》。劉益昌編,頁83~118。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劉益昌、鍾國風
2009a 《花蓮縣遺址監管通報系統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執行。
2009b 《水璉遺址緊急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壽豐鄉水璉遺址》。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劉益昌、趙金勇
2010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 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邱水金
2000 《宜蘭縣丸山遺址搶救發掘資料整理計畫: 第一階段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民政局。
劉益昌、邱水金、戴瑞春、李貞瑩、廖正雄
2002 《宜蘭縣丸山遺址搶救發掘資料整理計畫-第二階段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劉益昌、顏廷伃
2000 《台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台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劉瑩三
2005 《續修花蓮縣誌 自然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駱香林
1958 《花蓮縣誌 卷二 地形》花蓮縣: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鹿野忠雄
2016む1946め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楊南郡、李作婷譯註。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古野清人
2000〔1945〕 《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高砂族ソ祭儀生活)。葉婉奇譯。台北市:常民文化。
黃志弘、楊詩弘
2012a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上)》。台北市:華訊事業。
2012b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下)》。台北市:華訊事業。
湯淺浩史
2009 《瀨川孝吉 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 布農族篇》。台北市:南天。
成田武司
1912 《台湾生番種族寫真帖》。成田写真製版所。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任先民
2012 《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李亦園、文崇一
1982 《山地建築文化之展示》。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趙秀英、廖秋吉、鍾興華
2013 《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屏東縣瑪家鄉: 行政院原民會文化園區。
撒古流
2012 《祖靈的居所》。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關華山
2002 〈布農族傳統家屋的構成與意義〉,《住宅學報》11(2):145。
黃應貴
1995 〈土地、家與聚落-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中研院民族所,pp73-132。
周穎君
2006 《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華山、張錦榮等
2003 《部落家屋再生 布農族居住文化之研發與傳承》。台北市: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
陳世國
2001 《ba hin和qa vu tadh的家》台北市: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
江冠榮
2008 《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再現八通關布農族的聚落原貌與遷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2010 〈布農族傳統建築家屋選址之智慧〉,刊於《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85~116。
黃俊銘、林一弘、顏亮平
1999 《玉山國家公園拉庫拉庫溪布農族舊部落調查研究》。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曾振名
1991 《台東縣魯凱・排灣族舊社遺址勘察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李坤修、張振岳
2006 《台東縣原住民舊社及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計畫期中報告》。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Alison Wylie
2002 Thinking form thing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evi, Potshangbam Binodini
2011 Megalithic Culture of Manipur. Delhi: Agam Kala Prakashan.
Erdogu, Rabia
2005 Megalithic monuments of Turkish thrace, Durham theses, Durham University.
Freeman, L. G., Jr.
1968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In R. B. Lee and I. DeVore (eds.), Man the Hunter, pp. 262–267. Chicago: Aldine.
Gould, R. A., and P. J. Watson
1982 A Dialogue on the Meaning and Use of Analogy in Ethnoarchaeological Reasoning.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 355–381.
Hawkes, C.
1954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Old Worl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6: 155–168.
Clark, J. G. D.
1951 Folk-Culture and the Study of European Prehistory. In W. F. Grimes (ed.), Aspectsof Archaeology, pp. 49–65. London: Edwards.
Michael B. Schiffer
1987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Renfrew, Colin
1973 Before Civilization. London: Jonathan Cape.
Robert J. Sharer, Wendy Ashmore
2009[2003] 《考古學 發現我們的過去》。余西云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Onur Özbek
2006 Menhirs in the Graveyards: Fact or Fiction? A Reconsideration of Erected Stone Monuments of Gallipoli Peninsula. Funeral Rites, Rituals and Ceremonies from Prehistory to Antiquity 83-96.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08-
dc.description.abstract富源遺址為東部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據研究結果至少有兩個史前文化層,分別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素面陶文化與鐵器時代文化,年代早至3000年左右。由於位置偏僻,為山坡水土保持區域,故除了日治時期曾為神社所在地,及後期人群開墾種植檳榔、山蘇園等作物外,並未受到過度開發破壞,保存狀況堪稱良好。根據過去以來的認識,本遺址存有石壁、單石、石板,及各種考古遺物。2014-2015年臺灣大學考古隊在富源遺址的發掘工作中,亦出土了豐富的地下埋藏,包含大量陶片、石器及玉器等。而石壁周圍以及其它地點亦發現了整齊的石板結構,顯示史前時代人群在此定居、生活的榮景。本遺址具有豐富的單石遺留,根據地表調查結果即計有百餘件單石,發掘過程中亦出土多件,且形式多元,頗值得注意。過去研究多關注於東海岸區域之單石遺留分佈,近年來縱谷區域調查研究增加,亦開始累積縱谷地區單石遺留分佈資料,而富源遺址豐富的單石正可提供此一問題研究的重要參考。
本文以2014-2015在富源遺址進行之考古研究成果為基礎,加上相關遺址與早期民族學的調查資料,整理與討論縱谷型單石的形態與出土脈絡,並以類比的方法比較早期原住民與富源遺址所見利用石板與單石的方式,嘗試解釋本遺址出土結構與遺構的可能意義。在餘論的部分則對於「巨石文化」與石質遺構的定義,以及富源遺址的文化意義提出一些看法。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Fuyuan site is an important Neolithic site in Eastern Taiwan, with at least two prehistorical cultural layer, including Neolithic plain pottery culture and iron age culture. Because of the inaccessibility, the site was neither severely exploited nor destroyed. During the excavations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TU in 2014 and 2015, abundant artifacts of potsherds, stone tools and jade tools were discovered. Around the stone walls we also discovered some regular slate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urface research, more than one hundred menhirs were recorded. Several menhirs with diverse forms were also discovered during the excavation. Despite that most research in the past focu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enhirs in the coastal range, the abundant menhirs of Fuyuan site can enrich the accumulating information of menhirs in the East Rift Valle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excavation on Fuyuan site during 2014 to 2015, and with the earlier ethnographies,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the slat structures and stone structures. Furthermore, I discuss the definition of “Megalithic Culture” and stone structure, and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Fuyuan sit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8:36: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125001-1.pdf: 183047514 bytes, checksum: f1d4316c29243ba6cb4cefe861b89e3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 謝 III
中文摘要 V
ABSTRACT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遺址背景介紹 4
第一節 遺址位置 4
第二節 自然環境背景 6
第三節 人文歷史背景 8
第四節 遺址調查研究史 12
第三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東部地區考古研究史 15
第二節 東部史前文化層序 19
第三節 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類變遷 20
第四節 民族誌類比方法 23
第四章 地表調查與發掘說明 28
第一節 地表調查方法與成果 28
第二節 發掘方法與層位 31
第五章 石質結構與遺構 51
第一節 結構 51
第二節 遺構 69
第六章 出土遺物 93
第一節 陶質遺留 93
第二節 石質遺留 114
第三節 其他遺留 150
第七章 文化內涵與年代 157
第一節 年代 157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 160
第三節 鐵器時代 167
第四節 歷史時期 169
第八章 綜合討論 172
第一節 遺址形成過程 172
第二節 花東縱谷單石遺留之分佈與形態研究:以富世遺址、太巴塱遺址、富源遺址為例 176
第三節 富源遺址結構�遺構之功能意義初探:民族誌資料的分析 201
第九章 餘論 225
第一節 石質遺構的再定義 225
第二節 富源遺址呈現的文化意義 231
參考書目 23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花蓮縣富源遺址發掘與史前遺構初探zh_TW
dc.titleExcavation and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Prehistory Structure of Fuyuan Site, Hualie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趙金勇(Chin-yung Chao),邱鴻霖(Hung-Lin Chiu)
dc.subject.keyword富源遺址,縱谷,麒麟文化,巨石文化,單石,石板結構,鐵器時代,zh_TW
dc.subject.keywordFuyuan site,East Rift Valley,Chinlin Culture,Megalithic Culture,Menhir,Slate Structure,Iron age,en
dc.relation.page249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301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6-08-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人類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人類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178.7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