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50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俊宏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ng-Chiu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盈秋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8:03:2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7-27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7-27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7-2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原典:(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冬珍註譯,2002,《管子》,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弼注,1984,《老子》,台北:學海出版社 司馬遷,1983,《史記》,台北:商務印書館 白雲霽,1988,《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皇甫謐,1981,《高士傳》,台北:中華書局 胡震亨,1966,《秘冊彙函》,台北:藝文印書館 范 曄,1976,後漢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慧君、李定生校注,1988,《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班 固,1981《漢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誘注,1959,《淮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常璩、劉琳校注,1988,《華陽國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黃錦鋐註譯,1997,《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鄭成海,1971,《老子河上公斛理》,台北:中華書局 賴炎武、傅武光注譯,1997,《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 嚴 遵,1987,《老子指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嚴 遵,王德有點校,1994,《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 專著(依姓氏筆劃編排) 丁原明,1997,《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王中江,2001,《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王 博,1993,《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 王德有,1997,《嚴君平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王德有,1998,《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德有,2003,《莊子神遊》,香港:中華書局 王澤應,1999,《自然與道德─道家理論道德精神》,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白 奚,1998,《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 伍至學,2002,《老子反名言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任繼愈主編,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 哲,2000,《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曉原,1993,《天學真原》,台北:紅葉文化 牟宗三,1983再版,《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 牟宗三,1962,《魏晉玄學》,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牟鍾鑒,1987,《《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牟鍾鑒等,1991,《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 何建明,1997,《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 怡,1993五版,《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李先耕,2002,《老子今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 增,1992,《淮南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沈清松,1991,《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 那 薇,1994,《道家直覺與現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聰舜,1991,《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出版社 孟祥才,1991,《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卷 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桂鈿,1999,《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邱進之,2003,《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台北:鷹漢文化 金春峰,1987,《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家聰,1998,《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祝瑞開,1989,《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復觀,1979,《兩漢思想史》(卷一-卷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許倬雲,1982,《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社 崔大華,1997,《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立文,1989,《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永義,2001,《墨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張國華,1994,《中國秦漢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舜徽,1983,《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 張運華,1998,《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張默生,1993,《莊子新釋》,山東:齊魯書社 郭沫若,1996,《十批判書》,台北:東方出版社 陶建國,1986,《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鼓應,1992,《莊子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1999,《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趙建偉,2000,《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0,《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3,《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 陳廣忠、梁宗華,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馮爾康,1988,《中國社會史研究論述》,台北:谷風出版社 黃錦鋐,1979,《秦漢思想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 熊鐵基,1995,《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熊鐵基,2001,《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明田,1970,《莊子的政治思想》,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蔡明田,1976,《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印書館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韓復智,1980,《漢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薩孟武,1975,《中國社會政治史(一)》,台北:三民書局 羅彤華,1989,《漢代流民問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學術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原植,1991,〈老子思想中「聖人」觀念的提出〉,《哲學與文化》,第18卷2、3期合訂本,頁209-222 于迎春,1996,〈漢代道家思想的興盛及其對文人的影響〉,《齊魯學刊》,第1期,頁17-22 王中江,1998,〈道家形而上學中「化」觀念及其歷史拓展〉,《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頁33-65 王介英,1998,〈論莊子由技入道所開拓的精神境介〉,《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頁194-203 王葆玹,1998,〈「黃老易」與「莊老易」〉,《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頁31-51 王德有,1984,〈《老子指歸》自然觀初探〉,《哲學研究》,第9期,頁60-66 王德有,1994,〈嚴遵與王充、王弼、郭象之學源流〉,《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頁222-231 王德有,1998,〈嚴遵引易入道簡論〉,《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頁223-236 任繼愈,1998,〈中國哲學史的里程碑─老子的無〉,《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頁117-122 朱伯崑,1994,〈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頁63-76 池田知久,1998,〈《老子》的道器論〉,《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頁143-156 吳志鴻,2003,〈兩漢宇宙論思想:宇宙發生論與結構之研究〉,《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0卷9期,頁109-131 吳儀鳳,1998,〈《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嚴遵《道德指歸》三家注本比較〉,《孔孟月刊》,第36卷6期,頁16-22 沈清松,1988,〈老子的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5卷12期,頁22-37 李 增,2003,〈論河上公注之氣化宇宙觀特色〉,《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0卷9期,頁93-108 李玲珠,2002,〈魏晉養生意識的文化思維〉,《哲學雜誌》,第38期,頁116-129 那 薇,1985,〈嚴君平《道德指歸》淺析〉,《社會科學研究》,第3期,頁97-101 那 薇,1990,〈嚴君平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孔子研究》,第2期,頁34-41 周桂鈿,1984,〈秦漢時代的哲學特點〉,《貴州社會科學》,第3期,頁38-43 拉多薩夫•普金奇(Radosar Pusic),1998,〈論《老子》的無〉,《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頁123-130 林俊宏,1999,〈《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頁171-194 林俊宏,2000,〈《黃帝四經》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頁27-60 林俊宏,2002,〈禮與政治現實的對話:賈誼《新書》的禮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頁145-174 林俊宏,2003,〈氣、身體與政治─《老子河上公注》的政治思想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頁1-34 林俊宏,2004,〈《老子指歸》之政治思想試論〉,《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頁91-138 林聰舜,1993,〈《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幾層意義〉,《漢學研究》,第11卷1期,頁1-14 柳存仁,1997,〈道家與道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頁137-163 孫振青,1983,〈莊子的無為論〉,《國立編譯館刊》,第12卷1期,頁1-33 許雅棠,2003,〈無以取有─《帛書老子》政治思想試說〉,《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71-190 許雅棠,2003,〈聖人無事─慎到政治思想試說〉,《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頁35-55 陳鼓應,1998,〈先秦道家易學發微〉,《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頁1-30 陳鼓應,1998,〈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頁100-116 陳鼓應,2000,〈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臺大文史哲學報》,頁41-92 陳鼓應,2002,〈漢代易學鉤沉〉,《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頁47-65 陳鼓應,2002,〈稷下學宮與稷下道家〉,《哲學雜誌》,第38期,頁80-97 陳鼓應,2004,〈「理」範疇理論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頁51-73 陳福濱,2003,〈《老子指歸》中「道」的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0卷九期,頁79-91 陳麗桂,1985,〈淮南子論政〉,《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8卷2期,頁165-188 陳麗桂,1987,〈淮南子論修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0卷1期,頁45-64 陳麗桂,1988,〈淮南子的無為論〉,《師大國文學報》,第17期,頁93-121 陳麗桂,2001,〈《老子指歸》的聖人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頁117-146 鄔昆如,1991,〈漢代宇宙論之興起與發展及其在哲學上的意義〉,《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9-114 蒙文通,1998,〈略論黃老學〉,《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頁232-261 蒙培元,1993,〈老莊思想特徵〉,《道家文化研究》,第2輯,頁111-124 蒙培元,1998,〈論自然─道家哲學的基本概念〉,《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頁20-32 趙中偉,1999,〈天人之際,大道畢矣─嚴遵天人思想研究〉,《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45 趙雅博,1999,〈從《道德指歸》看嚴遵的思想(上)〉,《哲學與文化》,第26卷1期,頁2-14 趙雅博,1999,〈從《道德指歸》看嚴遵的思想(下)〉,《哲學與文化》,第26卷2期,頁110-118 趙衛民,1993,〈老子道初論〉,《鵝湖月刊》,第19卷3期,頁10-16 劉笑敢,1997,〈老子的自然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頁25-58 劉福增,1994,〈老子思想奧晦的起源:「有」、「無」和「無為無不為」〉,《國立編譯館刊》,第23卷2期,頁1-41 劉蔚華,1994,〈論道家的自然哲學〉,《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頁16-31 蔡明田,1980,〈莊子應帝王篇的應治思想〉,《政治大學學報》,第42期,頁53-65 蔡振豐,2000,〈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2期,頁93-118 鄭萬耕,1998,〈《易傳》與西漢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頁157-173 鄧星盈、黃開國,1997,〈試論嚴君平學術思想〉,《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頁92-95 魏啟鵬,1998,〈《太玄》•黃老•蜀學〉,《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頁236-252 龐 樸,2001,〈「太一生水」說〉,《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1-11。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江佳蒨,2001,《《老子河上公注》思想考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宏,1991,《《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應哲,1996,《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儷文,1997,《《老子指歸》一書道涵義之探索》,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裕宜,2001,《《老子》自然思想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為博,2000,《嚴遵《老子指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50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嚴遵《老子指歸》是西漢晚期的道家代表著作,以《老子》章句為本,加以闡發與詮釋,透過《指歸》可以看見由先秦到西漢的道家思想發展脈絡,特別是在「宇宙生成論」的開展上,以《老子•四十二章》為骨幹,配合西漢的「氣化分離」思想,建構出由道而人的哲學框架。然而《指歸》的貢獻不僅在於「宇宙生成論」的建立,還又藉由内聖與外王的修養、開展,建構起一條向道回歸的路途,因此《指歸》的思想是由「由道而人」與「由人而道」兩條途徑所架構起的思想,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處理「由道而人」與「由人而道」的兩個重要議題。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study deals with the text, called Lao Tsu Jyy-Guei(《老子指歸》). I try to construct the model of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ao and beings. I think there are two ways that can help me to construct this model. First of all, I have to use the 'gasification viewpoint' to explain how beings come out; second, I want to find the way for beings to return Tao, and it should depend on body formation and political rul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8:03:2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0322003-1.pdf: 781255 bytes, checksum: a4a93f3ea9a78a04ae39e82ae005ae5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緒論 2 一、研究動機 3 二、嚴遵生平與《老子指歸》版本介紹 5 三、文獻回顧 8 四、章節安排 12 第一章 道論 15 第一節 道 15 一、以無為本的道 16 二、道與無為自然 19 三、道與氣 22 第二節 宇宙生成論與自生自化 25 一、宇宙生成論 25 二、自生自化 32 第二章 聖人與政治角色論 36 第一節 內聖與理想人格─聖人 36 一、形神相養 37 二、我為道室 42 第二節 政治角色論 54 一、守分思想 54 二、君臣民的互動關係 56 第三章 統治術與無為 64 第一節 統治術 64 一、對儒家治術的看法與回應 64 二、刑名法術 68 三、刑德相養 73 第二節 無為而治 76 一、虛靜與因 77 二、和與化 80 三、守嗇 83 結論 88 一、不斷向「道」回歸的《指歸》 88 二、從《指歸》而來的反思 91 參考文獻 9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老子指歸》的政治觀 | zh_TW |
dc.title | The Political Philiophy of Lao Tsu Jyy-Gue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雅棠,郭應哲,詹康 | |
dc.subject.keyword | 道,無,氣,神明,一,聖人,無為,有為,太和,宇宙生成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root and branch,body formation,gasification viewpoint,Yellow-Lao Taoist,non=ac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0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7-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62.94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