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人類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06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珣,童元昭
dc.contributor.authorFu-Chen Chi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蔣馥蓁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7:50:42Z-
dc.date.available2005-07-30
dc.date.copyright2005-07-30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25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書目

王銘銘 1996 ‘中國民間宗教:外國人類學研究綜述’,世界宗教研究 2:125-34
1998 ‘漢學與社會人類學’,世界漢學 1:23-45
2000 王銘銘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
2003 走在鄉土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朱越利 1995 道經總論,台北:洪葉
任繼愈 主編 1991(1989) 宗教詞典,台北:博遠
1991 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發行
呂錘寬 1991 ‘台灣天師派道教儀式音樂的功能’,藝術學6:81-97
1994 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台北:學藝
李叔還 1990(1987) 道教大辭典,浙江:古籍
李豐楙 1991 ‘當前道藏研究成果及其展望’,書目季刊25(3):3-24
1993 《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 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3:417-54
1996 ‘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 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9:91-130
1998 ‘台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
台灣文獻49(4):187-206
1999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傳承與創新----中研院文哲所十週年紀念論文集,p.53-110,台北:文哲所籌備處
2000 ‘中部山線道士行業圈:陳、李兩個道壇的合作與傳承’,收於鄭志明主編,道教文化的精華,p.159-203,台北:學生
2001 ‘制度與擴散----台灣道教使研究的二個面向’,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
2003 ‘救劫與解罪:道教的末世性格’,民族所「教義、文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
2004 ‘經脈與人脈:道教在教義與實踐中的宗教威信’,民族所「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周西波 2003 杜光庭道教儀範之研究 ,台北:新文豐
林如 主編 1994 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林美容 1991 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2 ‘來民間信仰研究成果’,國科會「五十年來宗教研究評估計劃」成果發表會,取自台灣宗教學會「五十年來台灣宗教研究成果評估計劃」(http://www.tars.org.tw/project/%E6%B0%91%E9%96%93%E4%BF%A1%E4%BB%B0.doc)
林富士 2002 ‘台灣地區的「道教研究」總論(1945--2000)’,國科會「五十年來宗教研究評估計劃」,取自台灣宗教學會「五十年來台灣宗教研究成果評估計劃」(http://www.tars.org.tw/project/%E9%81%93%E6%95%99.doc)
林開世 2002 ‘文明研究傳統下的社群:南亞研究對漢人研究的啟示’,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p.331-58,
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周高德 2004 道教文化與生活,北京:宗教文化
柳存仁 1992 ‘《道藏》之性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1):1-15
1997 和風堂新文集(上),台北:新文豐
施博爾 1966 ‘台灣之道教文獻’,台灣文獻 17(3):173-92
2003 ‘道教的清約’,法國漢學7(宗教史專號):149-67,
北京:中華書局
2004 ‘道教的現代化’,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p.8-14,
上海:上海古籍
2004(2002) 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
卿希泰 主編 1991 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
索安(A. Seidel,石秀娜),呂鵬志 陳平 譯 2002 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
麥肯羅. R. 薩梭,肖坤華 譯 1992 道教的傳授經戒----論正統道教型的受戒,宗教學研究 5:65-75
張珣 1996 ‘光復後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
民族所集刊 81:163-215
i. ‘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35(2):235-65
2000 ‘人類學與歷史學宗教研究的對話’,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七十周年硏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p.401-424
2002 ‘交換的物質面與神聖面----以香為例’,「物與物質文化」學術 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
2003 文化媽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張澤洪 1999 道教齋醮科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003a 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台北:文津
2003b ‘論道教祭祀儀式中的青詞’,漢學研究 21(2):173-200
張澤洪,閔智亭,李遠國,陳耀庭 合著 2000 道教儀禮,香港:青松觀香港道教學院
郭武 主編 2003 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上海:上海古籍
陳國符 1975 道藏源流考,出版地不詳:祥生
陳耀庭 1992 ‘論道教儀式的結構----要素及其組合’,道家文化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
2000 ‘一件清代道教的重要文件’,中國道教58:43-4
2003 道教儀禮,北京:宗教文化
康豹 1994 ‘中國東南地區的道教儀式與民間信仰(丁荷生書評)’,新史學 5(3):165-76
1998 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
許麗玲 2003 ‘疾病與厄運的轉移----台灣北部紅頭法師大補運儀式分析’,信仰、儀式與社會,p.339-66,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勞格文 1996 台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民俗曲藝 103:31-48
1997 ‘中國的文字和神體’,法國漢學2:76-85
ii. 台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續篇),民俗曲藝 114:83-98
2002 ‘詞彙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討論中國宗教?’,法國漢學7(宗教史專號):260-70,北京:中華書局
黃宗智 主編 2003 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傅飛嵐 2001 道教視野中的社會史:杜光庭 (850-933)論晚唐和五代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李凌翰 譯述)
2002 ‘二十四治漢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 法國漢學7(宗教史專號):212-53,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天師道上章科儀----《赤松子章曆》和《元辰章醮成立儀》研究’,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p.37-71,香港:中華
閔智亭 1995 道教儀範,台北:新文豐
楊光文 甘紹成 1994 青詞碧蕭----道教文學藝術,四川:人民
蒲慕州 1995 追尋一己之福,台北:允晨
黎志添 主編 2003 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
劉枝萬 1974 中國民間信仰論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83 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
葛兆光 1997 葛兆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
1998 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新華
韓森(Valerie Hansen),包偉民 譯 1999 變遷之神,浙江:浙江人民
黨聖元.李繼凱 1998 中國古代道士生活,台北:商務

大淵忍爾 1983 台灣人の宗教儀禮 東京:福武

Asano Haruji
2002 “Offering in Daoist Ritual”
in Livia Kohn and Horold D. Roth eds. Taoist Identity. p.274-94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Dean, Kenneth
1993 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in Southeast Chin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oody, Jack
2000 The Power of the Written Tradition.
Washington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7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Written and the Oral.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iade, Mircea
1957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Feuchtwang, Stephan
1992 The Imperial Metaphor :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London : Routledge.
Finnegan, Ruth
1988 Literacy and Orality.
Oxford :Sasil Blackwell
Lagerwey. John
1987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N. 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aruyama Hiroshi
2002 “Documents Used in Ritual of Merit in Taiwanese Daoism”
in Livia Kohn and Horold D. Roth eds. Taoist Identity. p.256-73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obinet, Isabelle
1992 Taoism: Growth of a Religion.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gren, P. S.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inese Sociologics.
London : The Athlcne Press.
Saso, Michael
1974 “Orthodoxy and Heterodoxy in Taoist Ritual” in Religion and Ruther in Chinese Society. p. 325-36.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The Teaching of Taoist Master Chuang.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hipper, Kristofer
1974 “The Written Memorial in Taoist Ceremonies.” in Religion and Ruther in Chinese Society. p.309-24.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Vernacular and Classical Ritual in Taoism.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XLV no.1:21-57
1993(1982) The Taoist Bod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ahar, Meir
1998 Crazy Ji: Chinese Religion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rickmann, Michel
1980 History, Anthropology, and Chinese Religio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0(1):201-48
Tambiah, S. J
1968 “The Magical Power of Words”
Man 3(2): 175-208
1970 Buddhism and the spirit cults in north-east Thailand.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suchiya Masaaki
2002 “Confession of Sins and Awareness of Self in the Taijing Jing”
in Livia Kohn and Horold D. Roth eds. Taoist Identity. p.39-57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067-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道教行使儀式的文書----「文檢」為討論對象。認為在這個重視寫傳傳統的漢人宗教裡,形諸文件的神人交通方式,是最慎重的極致;一則劃開神人間的絕對距離,也展現出在繁複斟酌下,人對神祇想像多面向的建構,與宇宙觀、一些特殊觀念的相互支持。看這個「情志上達,恩命下頒」的祈請過程裡,文檢如何達成最高級的交通任務,並能蘊含、傳播道教的教義思想。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7:50: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89125005-1.pdf: 688062 bytes, checksum: 79d5add87c821f430870597eb9ef5e7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道教儀式中的神聖文書:文檢的使用與意義

一、 前言 1
二、文獻回顧 6
與人類學及民俗研究有關的文獻回顧 6
道教、漢學與史學領域對文檢的研究 11
三、文檢與儀式的歷史 19
定義 19
在道經中確立指涉範疇 20
現代學者的態度與本文使用「文檢」一詞的原因 22
文檢/ 章表使用、創、改的沿革 23
齋與醮:道教的儀式 27
帝國的隱喻與青詞 28
文檢純然人為的性質 30
文檢的重要性及無所不在的特質 31
文檢具有的文學性與神聖性 33
四、文檢的使用與道士的訓練 36
道教文字的神聖性質 36
道教「盟誓」的意義及其在文檢中之體現 38
成為一個道士 40
一個靈寶道士的例子 42
道士作為一「知識份子」 45
文檢對民眾、道士不同的意義與責任 46
五、從行使齋醮的流程看文檢的中心關懷 49
文檢四大段落的分析與意義 49
文檢在書寫與使用裡的規範 51
文檢在書寫與使用上的象徵 54
上章科儀 60


六、從文檢分析中看到的「道教」 63
道士獨特的煉養觀----「我命由我不由天」 63
「罪」的基本概念與其在文檢中的表現 65
從文檢看到的(道士的)宇宙觀、神靈觀、人神關係 70
文字、經典的力量 74
七、結語 77
參考書目 8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道教儀式中的神聖文書:文檢的使用與意義zh_TW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豐楙
dc.subject.keyword文檢,道教,科儀,zh_TW
dc.subject.keywordwen-jian,Taoism,Taoist ritual,en
dc.relation.page8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2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人類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人類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671.94 k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