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112
標題: |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為中心 |
作者: | jui-chang Chiang 江瑞昌 |
指導教授: | 邱榮舉(Zong-Gi Chou) |
共同指導教授: | 洪泉湖(Chan-Ho Hon),劉阿榮(A-Zong Liu) |
關鍵字: | 義民廟, Yi-ming temple, |
出版年 : | 2005 |
學位: | 碩士 |
摘要: | 宗教可給人精神的慰藉,尤其是早期渡海來臺灣拓墾的先民,無論是渡海風濤之險,或是抵達臺灣後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如:瘟疫疾病、原住民的抗拒、災荒以及五穀欠豐等。宗教信仰自然成為墾民心中的寄託。因此,臺灣客家先民之廟宇所供奉者,除神格較高的觀音、三官大帝,或與渡海安全有關的海神媽祖及關公等外,即是客屬原鄉的三山國王為主,隨著移墾的腳步遍布全臺灣。
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三山國王廟的功能,逐漸改變或日趨沒落,代之而起能發揮較大凝聚功能,促進團結的力量乃漸由義民廟所承繼。本文即探討義民廟之源起、演變及發展,嘗試了解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為何(Why)?以及如何(How)發展成增強臺灣客家族群凝聚力的重要力量之一的問題。 本論文先對客家人及客家民間信仰作一概略說明,然後針對臺灣客家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進行深入探討,筆者認為有四大因素:灱政治因素;牞經濟因素;犴社會因素;犵族群文化因素。由於清治時期臺灣社會多變亂,分類械鬥、民變層出不窮,義民遂成為當時維護臺灣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現今臺灣省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之源起、演變及發展,羅烈師從義民廟產權與祭典之經理承辦方式觀察,曾將枋寮義民廟的歷史分成四個階段,但筆者針對整個義民廟的發展情形分為三個階段:灱早期草創階段(一七八八至一八三五);牞分香拓展階段(一八三五至一九七六);犴全面發展階段(一九七六迄今)。其劃分關鍵在於清光緒十五(一八三五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廟產交值年經理管理,輪值祭典形式開始出現,此種大改變使得義民祭典逐步由家族祭祀發展為跨村庄廟宇,進而全面發展成為全臺灣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民間信仰。 本論文之主要發現有五: 1.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中的三山國王與義民爺信仰,已逐漸成為其他族群也共同參與祭拜的神明,以促進族群和諧。 2. 義民爺定位為儒教中的神明,一開始就是具有高位神格的正神:義民非不義之民,義民爺也不是孤魂野鬼,而是臺灣客家族群所崇拜之具有高位神格的神明。 3. 臺灣客家族群產生義民爺民間信仰之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及族群文化因素。 4. 臺灣客家社會透過義民爺信仰的祭祀活動,大大增強了臺灣客家族群的凝聚力。 5. 新埔枋寮義民廟能團結臺灣客家族群,使臺灣社會趨於安定,在臺灣發展史上有其重要性。 Yi-ming temple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112 |
全文授權: | 有償授權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