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11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邱榮舉(Zong-Gi Cho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jui-chang Chi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江瑞昌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6:41:1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8-01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8-01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8-0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份
丁日健,1959〔1867〕,《治臺必告錄》,臺文叢第17種,臺北:臺銀。 丁光玲,1994,《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丁紹儀,1957〔1848〕《東瀛識略》,臺文叢2種,臺灣:臺銀。 不著撰人,1958〔1788〕,《平臺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書第16種,臺北:臺銀。 不著撰人,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文叢第102種,臺北:臺銀。 不著撰人,1963,《清聖祖實祿選輯》,臺文叢第165種,臺北:臺銀。 不著撰人,1964,《清高宗實錄》,臺文叢第186種,臺北:臺銀。 不著撰人,1966,《清會典臺灣事例》,臺文叢第226種,臺北:臺銀。 尹章義,1988,〈清代臺灣移墾社會芻論〉,《臺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一集,臺北:臺灣史研究會主編出版。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 仇德哉,1983,《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一至四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孔 立,1990,《清代臺灣義民問題》,臺北:文獻會。 方傳穟,1963〔1852〕,《噶瑪蘭廳志》,臺文叢第160種,臺北:臺銀。 王 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王天麟,1996,《新莊地區本土宗教發展現況調查報告》,臺北:臺北縣文化中心。 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卷二,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王育德,1979,《臺灣》,東京:臺灣青年社。 王瑛曾,1964〔1764〕,《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46種,臺北:臺銀。 司徒尚紀,2001,《嶺南歷史人文地理-廣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較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史 明,1998,《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草根文化。 石萬壽,1990,《臺灣的拜壼民族》,臺北:臺原。 伊能嘉矩,臺灣省文獻會譯,1985〔1828〕,《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朱真一,2001,〈臺灣客家人的血緣-從生物學的觀點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通訊》第三期,臺北,中央大學,頁36。 江日昇,1993,《臺灣外記》,臺北,智揚。 江金瑞,1998,〈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臺北:國立中興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江運貴,1996,《客家與臺灣》,徐漢斌譯,臺北:常民文化。 何星亮,1992,《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吳士功,1760,〈請准臺民搬眷並嚴偷渡流〉,乾隆25年,收入《清秀疏選》,頁47。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 吳金夫,1996,《三山國王文化透視》,廣東,汕頭大學。 吳密察,1990,《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 吳密察,1998,《臺灣通史》,臺北:時報出版社。 呂理政,1992,〈臺灣民間信仰概說〉,《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頁1-21。 宋德劍,2003,〈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客家武術文化〉,《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理系研究中心,頁419-424。 李少儒,1999,〈從人本化談到神明的昇華〉,《三山國王叢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頁76-81。 李亦園,1985,〈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民族學會,頁1-7。 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縣:立緒文化。 李如龍,2003,〈客家歷史、文化和語言〉,《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理系,頁413-418。 李汝和,1971,《臺灣省通誌》,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李汝和,1983,《臺灣省通志稿》,臺北:成文。 李乾朗,1986,《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豐楙,1993,〈苗栗義民廟信仰的形成、衍變與客家社會:一個中國式信仰的個案研究〉,《建館七十八(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頁91-116。 沈起元,1966,〈治臺灣私議〉,《清經世文編選錄》,臺文叢第229種,臺北:臺銀,頁6。 沈葆楨,1959〔1880〕,〈請改臺地營制摺〉,《福建臺灣奏摺》,臺文叢第29種,臺北:臺銀,頁62-63。 肖 平,2002,《客家人》,成都:成都地圖出版。 阮昌銳,1985,〈如何端正民間宗教信仰〉,收入《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民族學會,頁130-141。 阮昌銳,1990,〈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宗教研究》,臺北:臺灣省博物館,頁261-288。 卓新平,1999,《宗教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 璽,1962〔1835〕,《彰化縣志》,臺文叢第156種,臺北:臺銀。 周大鳴,2003,〈族群互動中的族群認同──動蕩中的客家族群意識〉,《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研中心,頁348-354。 周蔭恩,1945,《臺灣郡縣建置志》,滬一版,上海:正中。 周鍾瑄,1962(1719),《諸羅縣志》,臺文叢141種,臺北:臺銀。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 林 泉,1984,〈施琅與清初治臺政策〉,《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 林 藜,1992,《閩海揚波錄》,稻田臺叢019,臺北:稻田。 林本炫,1993,《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光華,1989,〈把歷史的還給歷史〉,《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義民廟,頁12-14。 林光華,1990,〈褒忠義民廟之沿革〉,《客家》,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頁4-7。 林美容,1988,〈祭祀圈與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3輯,臺北:中研院三研所,頁95-125。 林美容,1990,〈族群關係與文化分立〉,《民族學研究所叢刊》,第69種,臺北:中研院民族所,頁93-105。 林美容,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 林師聖,1959〔1830〕,《臺灣采訪冊》,第一冊,臺文叢第55種,臺北:臺銀。 林偉盛,1988,〈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 林勝俊,1988,《臺灣寺廟的職權與功能之研究》,臺北,文史哲。 林衡道,1971,〈褒忠亭義民廟〉,《臺北文獻》,新竹:縣文化中心。 林衡道,1980,《荷婆崙三山國王廟》,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林衡道,1982,《政治與社會》,臺北:青文。 林衡道,1988,《臺灣歷史民俗》,臺北:黎明文化。 邱秀年,1988,〈義民廟究竟改變了多少?──訪臺大教授曾振名〉,《客家風雲雜誌》,第14期,臺北:客家風雲雜誌社,頁64-69。 邱彥貴,2001,〈從祭典儀式看北臺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150-185。 邱榮裕,2003,〈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研究──以三山國王、義民廟為中心〉,收入《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研中心,頁47-59。 邱榮舉、謝欣如,2003,〈論臺灣客家人戰後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收入《2003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理系研究中心,頁223-242。 金 東,1966,〈上某兵備論治臺書〉,《清經世文編選錄》,臺文叢第229種,臺北:臺銀,頁34。 金成前,1971,〈雍正時期措施之改變〉,《臺灣省通志》,第1冊,臺北:臺灣省文獻會,頁25。 南兵和,1981,《臺灣義民》,臺北:武陵出版社。 姜義鎮,1985,《臺灣的民間信仰》,臺北:武陵出版社。 姚 瑩,1957〔1829〕,《東槎紀略》,臺文叢第7種,臺北:臺銀,頁99。 姚 瑩,1960〔1821∼1841〕,《中復堂選集》,臺文叢第83種,臺北:臺銀。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師大地理系。 洪泉湖等,1997,《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 洪敏麟,1979,《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胡煒崟,1997,《清代閩粵鄉族性衝突之研究》,臺北:師大史研所。 范 咸,1961,《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05種,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范明煥,2003,〈臺灣客家移民面面觀〉,《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理系,頁12-28。 范振乾,2001,〈義民爺信仰與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客家中心,無頁碼。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臺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前衛。 郁永河,1959〔1700〕,《裨海紀遊》,臺叢第4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徐正光,1994,《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徐宗幹,1960〔1841∼1956〕,《斯未信齋文集》,臺文叢第87種,臺北:臺銀。 秦 桑,1987,〈化身千百護粵人:全省義民廟巡禮〉,《三臺雜誌》,14期,臺北:臺原,頁21-25。 翁仕杰,1994,《臺灣民變的轉型》,臺北:自立晚報。 張 菼,1974,〈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24卷4期,臺北:臺灣風物,頁75-85。 張 菼,1975,〈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上)〉,《臺灣風物》,第26卷第2期,臺北:臺灣風物,頁75-85。 張 菼,1976,〈宜蘭兩次械鬥事件之剖析:論噶瑪蘭粵莊殘閩與挑夫械鬥兩案〉,《臺灣文獻》,第20卷第2期,頁60-69。 張秋滿,1989,〈褒忠義民廟大事記〉,《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年紀念特刊》,新竹:義民廟,頁15-43。 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臺文叢第66種,臺北:成文。 莊吉發,1991,〈清代臺灣秘密會黨的發展與社會控制〉,《近代臺灣歷史與大化學術研習會》,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 莊金德,1964,〈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臺北:臺銀,頁47。 莊英章,1989,〈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出版社,頁223。 莊訓霸,1989,〈鍾鼓齊頌•眾心崇祀〉,《褒忠義民廟創建二百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義民廟,頁41-54。 許南村,1994,《史明臺灣史論的虛構》,臺北:人間。 許雪姬,1987,《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許極墩,1996,《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 連 橫,1979〔1962〕,《臺灣通史》,臺文叢第128種,臺北:臺銀。 連景初,1976,《臺南三山國王廟裡的韓文公祠》,臺北:臺灣文化。 郭 輝,1976,《新竹縣志》,中國方志叢臺區第69號,臺一版,臺北:成文。 郭廷以,1990〔1954〕,《臺灣史事概說》,10版,臺北:正中書局。 陳 板,1997,《臺北義民廟》,臺北:臺北市政府。 陳元煦,1997,〈媽祖信仰圈形成原因淺析──兼談當代“媽祖熱”問題〉,《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頁324-332。 陳孔立,1990,《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 陳孔立,1996,《臺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 陳支平,2003,〈從族譜資料看客家人向閩南漳州的遷移歷史〉,《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研中心,頁355-363。 陳文惠,1993,〈社神崇拜與社區地域關係──漳林三山國王的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史學專刊》,第二輯,廣東:人民出版社,頁90。 陳其南,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 陳秋坤,1975,〈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地區的開發〉,臺北: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陳培桂,1963〔1871〕,《淡水廳志》,臺文叢第172種,臺北:臺銀。 陳淑均,1963〔1852〕,《噶瑪蘭廳志》,臺叢160,臺北:臺銀。 陳紹馨,1964,《臺灣省通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刊。 陳瑛曾,1764,《重修鳳山縣志》,臺叢第146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運棟,1987,〈義民乎?不義之民乎?〉,《三臺雜誌》14期,臺北:臺原出版社,頁10-20。 陳運棟,1987,〈誰說褒忠義民是客家之恥〉,《客家風雲雜誌》創刊號,臺北:客家風雲雜誌社,頁58-61。 陳運棟,1989,《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運棟,1992〔1978〕,《客家人》,臺北,東門。 陳運棟,1994,〈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原出版社,頁193-203。 喬慧玲,2004,〈客家義民祭千人挑擔奉飯繞境〉,《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93.8.23,C3版,臺北焦點。 彭欽清,1998,〈落實客家運動從落實客家導向教育著手初論〉,《看見臺北客家──第三屆臺北市客家文化節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北市民政局,頁141。 曾振名,1977,〈褒忠義民廟的社會功能:從宗教組織看新竹客家人的都市化〉,《中國民族學通訊》,15期,頁18-19。 曾景來,1938,〈臺灣寺廟總攬〉,《臺灣宗教與迷信陋習》,臺北:宗教研究社,頁302-306。 曾逸昌,2003〔2002〕,《客家概論》,增訂版,臺北:作者自印。 曾慶國,1997,《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黃永達,2001,〈枋寮褒忠義民亭祭祀輪值與客家社區意識及宗族意識關聯性轉化之初探〉,《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黃秀政,1995〔1992〕,《臺灣史研究》,增訂再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黃叔璥,1957〔1722〕,《臺海使槎錄》,臺文叢第四種,臺北:臺銀。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黃國漢,1992,〈三山神當是山岳神和社會神的混合體〉,《汕頭大學學報》第四期,廣東:汕頭大學,頁26。 黃清漢,1987,〈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臺北:文大地學研究所地理碩士論文,頁46-55。 黃欽俊,1987,《頭份義民廟圓滿福蘸紀念特刊》,頭份:新竹縣文化中心。 黃榮洛,1989,《渡臺悲歌》,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德實,1991,《天主教在臺開教記》,臺北:光啟社,頁68。 楊國鑫 ,1987,〈在日漸疏離的道路上:客家新生代對義民的看法〉,《三臺雜誌》,14期,臺北:臺原出版社,頁46-48。 楊國鑫,1993,《臺灣三山國王廟初探》,臺北:唐山出版。 楊鏡汀,1991,〈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頁102-123。 楊鏡汀,2002,〈2000年總統大選,陳水扁客家政策白皮書〉,《世紀大選看客家》,客家文叢019,新竹:客臺文化學會。 楊鏡汀,2004,〈義民廟抗爭廢廟護產秘辛〉,《臺灣客家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客家文叢022,新竹:客臺文化學會。 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漢皇出版社,1984,《臺灣聖地之旅》第一輯,臺北:漢皇出版社。 漢皇出版社,1985,《臺灣聖地之旅》第二輯,臺北:漢皇出版社。 漢皇出版社,1986,《臺灣聖地之旅》第三輯,臺北:漢皇出版社。 漢寶德,1985,《新莊廣福宮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 窪德忠著,肖坤華譯,1989,《道教諸神》,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臺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7,《客家民俗文化》,臺北:臺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劉佐泉,1991,《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希孟,1960〔1408〕,〈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刊於《永典大典》第6函第59冊,北京:中華,頁18-19。 劉秀美,2003,〈六堆客家祠堂空間位序與信仰觀〉,收入《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研中心,頁271-287。 劉妮玲,1982,〈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師大史研所碩論文,臺北:師大。 劉妮玲,1989,《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臺北:九大文化。 劉昌博,1981,〈客家人的神明〉,《臺灣搜神記》,臺北:黎明文化,頁206。 劉阿榮,2000,〈宗教vs.科技──新世紀的辯證和想像〉,《社會文化學報》第12期,中壢:中央大學,頁85-113。 劉阿榮,2003,〈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系列研討會論文(2003/9/28),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1-16。 劉敏耀,2001,〈褒忠義民廟建築藝術〉,《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文化局,頁102-121。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劉繼元,1996,〈崇正會舉辦義民祭典的真義〉,《客家雜誌》,第76期,臺北,客家雜誌社,頁23。 樊祥麟,2004,〈族群操弄──綠營選戰的政治嗎啡〉,《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93.4.16,2版。 潘朝陽,1994,〈臺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地研所博士論文,臺北:師大地研所。 潘朝陽,2005,〈從三山國王崇拜看客家人的環境倫理〉,《客家研究輯刊》,總第26期,廣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頁44-58。 蔡采秀,2001,〈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從流民轉變為義民的歷史過程〉,《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稿文》,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蔡相輝、吳永猛,2001,《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空大。 蔡錦華,1992,《社神──三山國王初探》,廣東:人民出版社。 鄭志明,1998,《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1999,《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2001,〈臺灣義民信仰與祭典的文化特色〉,《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稿文》,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未編碼。 鄭志明,2003,〈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收入《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研中心,頁35-46。 鄧迅之,1982,《客家源流研究》,臺中:天明。 鄧曉華,2003,〈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畬間關係〉,《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師大地理系,頁467-476。 戴炎煇,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 戴國煇,1988,〈歷史與社會新探──藉琉球、阿爾薩斯、魁北克的比較研究來探討臺灣問題〉,《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集,臺北:臺灣史研究會,頁1-10。 戴國煇譯,1989,路德里斯原著(LUDWIG RIESS),1898,《臺灣島史》,漢聲《臺灣的客家人》專集23,臺北:漢聲,頁112-114。 謝 劍,1994,〈清代嘉應神統社會結構分析〉,載《第一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293-302。 謝金鑾,1962〔1831〕,《續修臺灣縣志》,臺文叢第140種,臺北:臺銀。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社。 謝重光,2001,《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謝國興,1993,《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 鍾仁嫻,2001,〈褒忠義民廟歷史初探〉,《義民心鄉土情》,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54-101。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 鍾華操,1979,《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省文獻會。 鍾肇政,1990,〈發揚新義民精神〉,《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頁26-30。 鍾靈秀,1982,〈義民廟與地方發展〉,《人類與文化》17,臺北:中研院,頁83-91。 瞿海源,1984,〈世俗化與宗教變遷〉,《中國論壇》,第220期,頁49-52。 簡陛仁,1995,《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 藍博洲,1994,《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時報文化。 藍植銓,1996,〈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客定光古佛談到創廟的兩個家族〉,《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二期,桃園縣: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頁60。 藍鼎元,1958a〔1721〕,《東征集》,臺文叢第12種,臺北:臺銀。 藍鼎元,1958b〔1721〕,《平臺紀略》,臺文叢第14種,臺北:臺銀。 龐宇珍,2005,〈別讓族群與仇恨裂解臺灣〉,《中央日報》,94.5.1,9版,全民論壇,臺北:中央日報。 羅香林,1929,〈古代越族考〉上篇及〈廣東民族概論〉收《中山大學民俗週刊》,第63期,廣東:中山大學,頁1-47。 羅香林,1992〔1933〕,《客家研究導論》,臺一版,臺北:南天書局。 羅烈師,2001,〈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臺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收錄於徐正光編,《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頁115-152。 羅烈師,2005,〈信仰、族群與政治:臺灣枋寮義民廟十五大庄形成史及其傳播〉,《客家研究輯刊》,總第26期,廣東:臺應學院客家研究所,頁37-43。 羅肇錦,1998,〈鄉土文化教育的歷史責任〉,《師友》,彰化:彰師院,頁20-22。 二、英文部份 Spiro, Melford, 1987. “Religion: Problems of Definition and Explanation,” in: Kilborne B. & L.L. Langness, ed.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Theoretical Papers of Melford Spiro,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pp.187-222. Weber, MAX, 1951. “The Religion of China: New York: Free press”. 二、日文部份 增田福太郎 1939、『臺灣ソ宗教』東京:養賢堂。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11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宗教可給人精神的慰藉,尤其是早期渡海來臺灣拓墾的先民,無論是渡海風濤之險,或是抵達臺灣後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如:瘟疫疾病、原住民的抗拒、災荒以及五穀欠豐等。宗教信仰自然成為墾民心中的寄託。因此,臺灣客家先民之廟宇所供奉者,除神格較高的觀音、三官大帝,或與渡海安全有關的海神媽祖及關公等外,即是客屬原鄉的三山國王為主,隨著移墾的腳步遍布全臺灣。
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三山國王廟的功能,逐漸改變或日趨沒落,代之而起能發揮較大凝聚功能,促進團結的力量乃漸由義民廟所承繼。本文即探討義民廟之源起、演變及發展,嘗試了解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為何(Why)?以及如何(How)發展成增強臺灣客家族群凝聚力的重要力量之一的問題。 本論文先對客家人及客家民間信仰作一概略說明,然後針對臺灣客家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進行深入探討,筆者認為有四大因素:灱政治因素;牞經濟因素;犴社會因素;犵族群文化因素。由於清治時期臺灣社會多變亂,分類械鬥、民變層出不窮,義民遂成為當時維護臺灣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現今臺灣省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之源起、演變及發展,羅烈師從義民廟產權與祭典之經理承辦方式觀察,曾將枋寮義民廟的歷史分成四個階段,但筆者針對整個義民廟的發展情形分為三個階段:灱早期草創階段(一七八八至一八三五);牞分香拓展階段(一八三五至一九七六);犴全面發展階段(一九七六迄今)。其劃分關鍵在於清光緒十五(一八三五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廟產交值年經理管理,輪值祭典形式開始出現,此種大改變使得義民祭典逐步由家族祭祀發展為跨村庄廟宇,進而全面發展成為全臺灣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民間信仰。 本論文之主要發現有五: 1.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中的三山國王與義民爺信仰,已逐漸成為其他族群也共同參與祭拜的神明,以促進族群和諧。 2. 義民爺定位為儒教中的神明,一開始就是具有高位神格的正神:義民非不義之民,義民爺也不是孤魂野鬼,而是臺灣客家族群所崇拜之具有高位神格的神明。 3. 臺灣客家族群產生義民爺民間信仰之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及族群文化因素。 4. 臺灣客家社會透過義民爺信仰的祭祀活動,大大增強了臺灣客家族群的凝聚力。 5. 新埔枋寮義民廟能團結臺灣客家族群,使臺灣社會趨於安定,在臺灣發展史上有其重要性。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Yi-ming templ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6:41: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P89341016-1.pdf: 1037123 bytes, checksum: 8fb8f173c27c6330f99ea465b839f88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 論 1
壹、研究動機、目的及問題陳述 3 貳、文獻評論 8 參、研究架構、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 16 肆、論文結構重點 18 第二章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發展 21 第一節 客家人與客家人之民間信仰 21 第二節 自然崇拜三山國王廟與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 40 第三節 客家族群移墾臺灣及其移入之民間信仰 47 第三章 臺灣客家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 65 第一節 何謂義民爺信仰 65 第二節 義民爺信仰產生之原因 66 第四章 新埔枋寮義民廟之源起、演變及發展 95 第一節 早期創始階段(一七八八至一八三五) 98 第二節 分香拓展階段(一八三五至一九七六) 101 第三節 全面發展階段(一九七六迄今) 107 第五章 評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與臺灣發展 115 第一節 評臺灣客家民間信仰 117 第二節 評新埔枋寮義民廟在臺灣發展史上的重要性 127 第三節 評新埔枋寮義民廟與臺灣客家文化之保存與發揚 132 第六章 結 論 139 壹、主要研究發現、創見與貢獻 139 貳、研究檢討 144 參、研究限制 14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為中心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洪泉湖(Chan-Ho Hon),劉阿榮(A-Zong Liu)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VALUE! | |
dc.subject.keyword | 義民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Yi-ming temple, | en |
dc.relation.page | 16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8-0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