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258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畢恆達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u-Yin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書吟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4:11:5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6-10-31 | |
dc.date.copyright | 2006-07-29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6-07-2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Alexander, C.(1994)建築模式語言:城鎮、建築、構造(王聽度等譯)。臺北:六合。
Arksey, H., & Knight, P. (1999). Interview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London: Sage. Bachelard G.(2003)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 Block, M.(1989)史家的技藝(周婉窈譯)。台北:遠流。 Brooker, P.(2003)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根芳譯)。台北:巨流。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小雯譯)。台北:心理。 Conger, R.. D., Elder, Jr., Glen, H., & King, V. (1996). Attachment to place and migratio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6(4), 397-425. Crang, M.(2005)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Cresswell, 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Demick, J., Takashi, T., & Takiji, Y. (1997). Body and self experience: Japan versus USA. Handbook of Japan-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toward a transactional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83-99. Doyle, K. O. (1992).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ouse and home: An exploration in the psychology of good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5(6), 790-802. Easthope, H. (2004). A place called home.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21, 128-138. Marcus, C. C.(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McAndrew, F. T.(1995)環境心理學(危芷芬譯)。台北:五南。 Miller, R. L., & Brewer, J. D. (2003). The A-Z of social research: A dictionary of ke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ncepts. London: Sage. Morley, D. (2000). Home territories: Media, mobility and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Rapoport, A.(1976)住屋形式與文化。台中:境與象。 Robert, S.(2005)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 Runyan, W. M.(198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史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丁興祥等譯)。台北:遠流。 Rybczynski, W.(2001)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台北:城邦。 Tuan, Y.-F.(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潘桂成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Winstanley, A., Thorns, D. C., & Perkins, H. C. (2002). Moving house, creating home: Exploring residential mobility. Housing Studies, 17(6), 813-832. 子敏(1974)在月光下織錦。台北:純文學。 王文興(1978)家變。台北:洪範。 王文興(2001)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 王文興(2002)小說墨餘。台北:洪範。 王惠君(2002)台北市歷史建築清查建教合作計畫報告清冊(三)中正區(上、下)。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建構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8,149-168。 左翔駒(2006)古蹟保存作為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台北市青田街的日式宿舍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天文(1987)炎夏之都。台北:三三書房。 何鳳嬌(1990)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新店:國史館。 余光中(2002)聽聽那冷雨。台北:九歌。 余光中(2005.08.10)思台北,念台北。〔Online〕Available:http://weidson.go1.icpcn.com/shuji/zhjdwgwm/test070.htm, retrieved on 2006.04.19 吳忻怡(1996)「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吳坤霖(1998)陽明山山仔后美軍眷區住居空間變遷之研究:一個跨文化社群的生活空間。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8,83-120。 李俊仁(1973)從領域理論試探建築環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渝(1991)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臺灣住宅發展:1895-1945。台北:田園。 周婉窈(2002)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 林志峰(1995)國人對日式住宅室內空間使用之適應性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邱紫華、王文戈(2001)日本美學範疇的文化闡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1。 缺頁數 施麗雯(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祖武、陳國祥(2002)傳統日式住宅起居性空間風格型態建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6,411-420。 徐國能(2002)文學台北街道書寫。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 高鼎翔(1999)日治時期台鐵官舍建築平面構成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素玢(2001)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5-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台北:國史館。 張崑振(2002)台北市歷史建築清查建教合作計畫報告清冊(三)大安及中正區東段部分(上、下)。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張琬琳、林育群(2005)「城南」舊事:臺北市「城南」作為一個文學發展中的「地方」。青年文學會議,台南。 梁實秋(1990)雅舍小品。台北:正中。 畢恆達(2000a)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55-157。 畢恆達(2000b)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8,57-82。 畢恆達、吳昱廷(2000)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宅空間體驗:四個個案。應用心理研究,8,121-147。 畢恆達、楊長苓(2003)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書籍介紹,人與環境研究電子報。〔Online〕Available: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fss0227/20030324025836.html#Environmental%20psychology:%20Principles%20and%20%20practice。(2005.01.28) 郭永傑(1988)台灣の住樣式に關ゆゐ比較住居論的研究。不詳。 郭永傑(1990)日據時期官舍住宅使用後評估。建築學報,1,33-48。 陳文玲(2005)溫州街68巷10號。我窩故我在。台北:網路與書。知道編輯名字嗎? 陳信安、傅朝卿(2004)臺灣總督府「標準官舍圖」之研究。建築學報,46,1-46。 曾憲陽(2003)集體空間營造的經驗研究:紫藤廬。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蘭翔(1995)昭和初期在台殖民地官僚住宅之特徵:以台灣建築會誌所載日式住宅資料為主。台灣史料研究,13,119-152。 楊淑媛(2003)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學刊,1(2),83-114。 溫祖健(1998)擬像的逼真:虛擬基地中的「家」空間。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葉鈺山(2005)保存運動與城市再發展:以紀州庵個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可強(2005)市定古蹟紀州庵修復調查研究(含再利用構想暨保存區計畫)。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劉劍寒(1985)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鄭毓瑜(2004)空間與文化專題課程導言。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篠田英雄(1966)日本の家屋と生活。東京:岩波書店。 薛月順(1996)台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台北:國史館。 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隱地(2000)漲潮日。台北:爾雅。 關華山(1989)民居與社會、文化(頁71-113)。台北:明文。 關維雅(1991)中日合院住宅空間結構之比較研究。建築學報,4,19-4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258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以居住者在日式房舍裡的生活經驗為探討主題,並以在1945年至1949年之際自大陸來到台灣後由政府分配予日式房舍的居住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台北市現存日式房舍產權多屬公家所有,因此早先居住於此的居民多為自大陸來台的政府任職人員。因此,居住空間與居住者之間有著社會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而影響了居住者的環境觀感與居住行為。除此之外,當時政府分派日式房舍的方式和實際居住狀況,也影響了居住者對於居住空間的感覺,主要是個人領域、私密性與擁擠感受等方面。在差異的居住文化背景之下,居住者對於在其居住空間當中產生有別於過去自身經驗裡的身體感官體驗,包括了視覺和聽覺,甚至是氣味、溫度,以及身體動作方面。當時政府分配給職員宿舍是按依其職等位階與家庭狀況而定,後來又因為整個國民政府遷台,有大批大批人員需要安置,且後來居住者家庭人口增加,使得日式房舍的實際居住狀況多有一個家戶住宅單位內卻有多戶居住的情形。於是在日式房舍原有空間特質和實際多戶共住的情況下,居住者在視覺、聽覺和空間使用方面之私密性受到干擾的困擾,並且有生活空間領域不足的問題,這些環境感受又因為年齡和被分配到的房舍空間形式情形而有不同程度差異。居住者為因應這樣的居住空間而採取了對實質空間進行調整之方式,而無法調整之處則透過身體習慣改變來適應之,或者選擇搬遷至他處。居住者的環境觀感與居住行為受到日式房舍空間本質、居住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實際居住狀況影響,他們與居住空間的關係也與其本身生命歷程相互連結,對於這些居住者來說他們所居住的日式房舍就是「家」,在其逐步開展生活的過程中,並且對於居住地點的人、事、景、物產生情感依附。本研究從日式房舍者的空間生活體驗和其個人生命歷程兩個面向來探究日式房舍的居住經驗。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assigned ways of Japanese houses by government were according to the office degree and family condition. Then, becaus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vacuated to Taiwan from mainland China in 1949, suddenly there were many staffs needed arranging for dwelling places, what is more, the numbers of their families members gradually increased, so there were several families lived in one unit house. In this situation, the sense of sight, hearing and space uses are interfered and there was problem in lack of enough life territories. However, these environment perceptions are different extent as a result of age and house style. The dwellers adjusted their house space to deal with the above, changed their habits, or moved to other house. The environment perceptions and living ac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essences of Japanese houses, dwellers’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and actual dwelling conditions. Their dwelling space and themselves life courses is also interrelated. The Japanese houses are “home” for them. They gradually attach their emotions and feelings to their dwelling places. I discuss about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dwellers in Japanese houses and individual life cours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4:11:5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92544009-1.pdf: 2062850 bytes, checksum: 3b9cbef76c49de62ff3292bdb5eb77b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2 第三節 研究發問 ……………………………………………… 10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12 第二章 日式房舍的生活故事 第一節 日式房舍居住使用緣由………………………………… 20 第二節 田野範疇介紹 ………………………………………… 25 第三節 日式房舍的生活敘事 ………………………………… 33 第四節 小結 …………………………………………………… 38 第三章 日式房舍居住生活分析 第一節 日式房舍之空間特性 ………………………………… 40 第二節 日式房舍的身體與感官經驗…………………………… 44 第三節 領域與私密感…………………………………………… 53 第四節 居住習慣的適應與延伸………………………………… 68 第五節 小結 ……………………………………………………71 第四章 地方依附與家 第一節 居住空間與生命歷程…………………………………… 72 第二節 地方依附與家的形成…………………………………… 80 第三節 日式房舍環境變遷 …………………………………… 86 第四節 小結 …………………………………………………… 88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日式房舍居住經驗義 ………………………………… 9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4 參考書目 …………………………………………………………96 附錄 附件一 訪談大綱 …………………………………………… 100 附件二 受訪者名單與居住背景資料………………………… 102 附件三 受訪者手繪圖 ……………………………………… 10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榻榻米上的生活故事-日式房舍居住經驗研究 | zh_TW |
dc.title | Living on the tatami:The research of living experience in the Japanese hous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關華山,王應棠,劉可強 | |
dc.subject.keyword | 日式房舍,日式宿舍,居住經驗,身體經驗,家,地方,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apanese houses,living experience,body experience,home/house/family,place, | en |
dc.relation.page | 10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6-07-2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0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