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942
標題: 困而知之:曾國藩修身思想的起源與意義
Some Get to Learn by Going Through Hardships: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Zeng Guofan's Moral Self-cultivation Thoughts
作者: Sheng-Ping Chen
陳聖屏
指導教授: 林維紅(Wei-Hung Lin)
關鍵字: 曾國藩,疾病,身心關係,命運理論,修身,
Zeng Guofan,illness,body-mind relation,destiny theory moral,self-cultivation,
出版年 : 2006
學位: 碩士
摘要: 本文將以曾國藩日記與家書為中心,從他的生活經驗中討論其修身思想的起源。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第二章探討道光十九年-咸豐八年(1839-58)曾國藩的生活。此時期又可分前後二段。首先,在道光十九年-二十五年間(1839-1845),曾國藩初次以理學的自律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並請師友審閱其日記,矯正其行為。但是由於曾國藩此時的身心健康急速惡化,因此他逐漸放棄嚴苛的自責行為,日記亦因此停寫。其次,道光二十五年-咸豐八年(1845-58),由於沒有日記資料,此時曾國藩的生活經驗與思想只能從家書略窺一二。大致上說,在這個時期他在學問與修身上已漸有自信,身心健康稍有復原,但仍有疾病纏身。第三章探討咸豐八年-同治十一年(1858-72)間曾國藩的生活。此時曾國藩在太平天國戰事仍在進行的時候,重新開始撰寫日記,並在其中重新以道德要求規範自己的生活。雖然在表面上,這種行為與道光十九年-二十五年間之修身行為相似,但其實際內涵卻大有不同,其特徵主要是以易於實踐為主,而不以嚴苛迂腐為尚。而日記的作用也不是與師友交換以促修德,而是作為家中子弟訓誡之用。不過,晚年曾國藩病痛加劇,使得他自責的心理再度復發,認為自己進德修業百無一成。第四章將探討曾國藩的命運理論與他特別注重的修身德性,如求闕、謙遜、勤儉等,并且將這些德性與曾國藩的個人生活經驗和社會背景結合起來討論,以突顯其真正的意義。在結論部份,除了概述前面全文大意之外,並將宋明理學、功過格倫理、曾國藩的命運及倫理理論、以及清教倫理做比較,探討不同的倫理預設對生活樣式與心態有什麼樣的影響。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942
全文授權: 有償授權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9.4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