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94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維紅(Wei-Hung Lin)
dc.contributor.authorSheng-Ping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聖屏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3:25:20Z-
dc.date.available2007-08-01
dc.date.copyright2006-08-01
dc.date.issued2006
dc.date.submitted2006-07-28
dc.identifier.citation徵引書目
一、 中、日文書目
(一) 論文
王聿均,〈從日記書札中探討曾國藩之內心世界和自強思想〉,收入《清季自強運 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921-940。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年7月),679-712。
王汎森,〈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顔李學派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1998年4月),245-294。
王新華,〈祖國醫學對於梅毒之認識〉,《新中醫藥》9.9(1956年9月),412-417。
成曉軍,〈120年來曾國藩研究著作與出版資料述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291-308。
呂實強,〈曾國藩先生的行誼〉,《故宮學術季刊》11.2(1993年11月),27-54。
余英時,〈曾國藩與「士大夫之學」〉,《故宮學術季刊》11.2(1993年11月),79-96。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收於郝延平等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23-52。
林維紅,〈婦道的養成—以晚清湘鄉曾氏為例的探討〉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六集》(台北:稻鄉,2004),245-265。
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5.1(1994年3月),131-153。
林麗真,〈論魏晉時期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2期(1993年6月),25-52。
唐浩明,〈曾國藩先生的生平與事功〉,《故宮學術季刊》11.2(1993年11月),7-26。
唐浩明等,〈「曾國藩先生逝世雙甲子紀念演講會」綜合討論記錄〉,《故宮學術季刊》11.2(1993年11月),97-104。
酒井忠夫著,許洋主譯,〈功過格的研究〉,收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北京:中華書局,1993),497-542。
張玉法,〈心理學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收於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1980),535-550。
張玉法,〈曾國藩的歷史地位〉,《故宮學術季刊》11.2(1993年11月),55-78。
張靜二,〈曾國藩的文學理論--從養氣到行氣〉,《漢學研究》9.2(1991年12月),333-363。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22.2(2004年12月),387-419。
程之范,〈我國梅毒病的歷史〉,《中華皮膚科雜誌》1959年第1號,1-5。
劉廣京,〈從曾國藩家書說起〉,《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97-118。
(二) 專書
文天祥,《紀年錄》,收於《文山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卞哲《曾國藩》,上海:上海人民,1984。
王爾敏,《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1985。
王澧華,《曾國藩詩文繫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3。
王澧華,《曾國藩家藏史料考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7。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1977。
朱東安,《曾國藩傳》,天津:百花文藝,2003。
朱東安,《曾國藩集團與晚清政局》,北京:華文,2003。
朱熹,《中庸章句》,香港:東亞,1979。
朱熹,《孟子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成曉軍,《晚清第一智庫:曾國藩的幕僚們》,台北:捷幼,2002。
李少陵,《曾國藩》,高雄:大業書局,1955。
李星沅,《李星沅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李春光編,《清代名人軼事輯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
杜聯喆編,《明人自傳文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何貽焜,《曾國藩評傳》,台北:正中書局,1972(初版1937)。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收於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東大圖書,199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3。
祖欽,《雪巖和尚語錄》,《續藏經》第122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
胡直,《困學記》,收於黃宗羲編,《明儒學案(五)》,台北:台灣商務,1965。
胡哲敷,《曾國藩治學方法》,上海:中華書局,1935。
范文瀾,《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北京:新華書局,1944。
韋政通,《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的性格與命運》,台北:立緒,1999。
唐浩明,《曾國藩》,台北:黎明文化,1993。
郭登峰編,《歷代自敘傳文鈔》,台北:文星,1965。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ソ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60。
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1980。
章炳麟,《檢論》,收於《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1984。
曾昌永,《曾國藩養生祕訣:修心胸養身體卻疾病智慧大全》,北京:中國華僑,2000。
曾紀芬,《崇德老人八十自訂年譜》,收於《湘鄉曾氏文獻(十)》,台北:台灣學生,1965。
曾國藩,《緜緜穆穆之室日記》,收入《湘鄉曾氏文獻(六)》,台北:臺灣學生,196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一》,長沙:岳麓書社,199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二》,長沙:岳麓書社,199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三》,長沙:岳麓書社,199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長沙:岳麓書社,199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二》,長沙:岳麓書社,199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一》,長沙:岳麓書社,199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1995。
曾國藩著,王澧華校點,《曾國藩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5。
蕭一山,《曾國藩》,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初版為1944)。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四)》,台北:台灣學生,1964。
趙爾巽等撰,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台北:台灣商務,1999。
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台北:廣文書局,1971。
歐陽兆熊、金安清撰,《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97。
魏禧,《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二、 英文書目
(一) 論文
Dikoetter, Frank. “A History of Sexualit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 China” In Sex, disease, and society : 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HIV/AID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eds. Milton Lewis, Scott Bamber, Michael Waugh, Westport : Greenwood Press, 1997, 67-83.
Guo, Yingjie and He, Baogang., “Reimagining the Chinese Nation: The ‘Zeng Guofan Phenomenon’” Modern China, Vol. 25 No. 2(April 1999), 142-170.
Liu, Kwang-Ching. “Education for Its Own Sake: Notes on Tseng Kuo-fan’s Family Lett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eds. Benjamin A. 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76-108.
Muench, Paul, “The Thesis before Weber: An Archaeology” In Weber’s Protestant ethic: origins, evidence, context, eds. Hartmut Lehmann and Guenther Roth, Washington, D.C.: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1993, 51-72.
Rawski, Evelyn S. “Economic and Social Foundation of Late Imperial China.”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s.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ski,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3-33.
Wu, Pei-yi, “Self-examination and Confession of Sins in Traditional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9, no.1(June 1979), 5-38.
Zaret, David. “The Use and Abuse of Textual Data”, In Hartmut Lehmann and Guenther Roth eds., Weber’s Protestant ethic: origins, evidence, context, 245-272.
(二) 專書
Brokaw, Cynthia J.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Erikson, Erik H.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 Norton, 1962.
Fromm, Erich. Escape from freedom, New York : Farrar & Rinehart, 1941.
Fromm, Erich. The 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 New York: Grove Press, 1957.
Hayden, Deborah. Pox: genius, madness, and the mysteries of syphilis, New York : Basic Books, 2003.
Kuhn, Philip A.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Quetel, Claude. History of syphil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Ridley, Matt. Nature via nurture: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Weber, Max.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2002.
Weber, Max. The Religion of China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White, Hayden. Metahistory :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Wu, Pei-yi. The Confucian’s Progress: autobiography writings in traditional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Yu, Chun-fang.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194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將以曾國藩日記與家書為中心,從他的生活經驗中討論其修身思想的起源。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第二章探討道光十九年-咸豐八年(1839-58)曾國藩的生活。此時期又可分前後二段。首先,在道光十九年-二十五年間(1839-1845),曾國藩初次以理學的自律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並請師友審閱其日記,矯正其行為。但是由於曾國藩此時的身心健康急速惡化,因此他逐漸放棄嚴苛的自責行為,日記亦因此停寫。其次,道光二十五年-咸豐八年(1845-58),由於沒有日記資料,此時曾國藩的生活經驗與思想只能從家書略窺一二。大致上說,在這個時期他在學問與修身上已漸有自信,身心健康稍有復原,但仍有疾病纏身。第三章探討咸豐八年-同治十一年(1858-72)間曾國藩的生活。此時曾國藩在太平天國戰事仍在進行的時候,重新開始撰寫日記,並在其中重新以道德要求規範自己的生活。雖然在表面上,這種行為與道光十九年-二十五年間之修身行為相似,但其實際內涵卻大有不同,其特徵主要是以易於實踐為主,而不以嚴苛迂腐為尚。而日記的作用也不是與師友交換以促修德,而是作為家中子弟訓誡之用。不過,晚年曾國藩病痛加劇,使得他自責的心理再度復發,認為自己進德修業百無一成。第四章將探討曾國藩的命運理論與他特別注重的修身德性,如求闕、謙遜、勤儉等,并且將這些德性與曾國藩的個人生活經驗和社會背景結合起來討論,以突顯其真正的意義。在結論部份,除了概述前面全文大意之外,並將宋明理學、功過格倫理、曾國藩的命運及倫理理論、以及清教倫理做比較,探討不同的倫理預設對生活樣式與心態有什麼樣的影響。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3:25:2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92123011-1.pdf: 9705817 bytes, checksum: ce9646ff910d51d1faee042d20072e2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論文目次
引言……………………………………………………………1
一 儒者的懺悔: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1
1 中國自傳的傳統:對客觀性的強調 …………………………2
2 自我譴責的自傳………………………………………………10
3 對曾國藩修身思想與身心狀況的探討………………………19
4 以曾國藩身心狀況為中心的研究著作………………………30
二 摸索中的自我譴責者(1839-1858) ……………………39
1 曾國藩的早年生活及其寫日記的動機 ………………………40
2 失敗的修身日記(1840-1845) …………………………………51
3 曾國藩的疾病史(1840-1858) …………………………………65
三 哀傷的自我譴責者(1858-1872) ………………………77
1 恢復撰寫日記(1858-1859) ……………………………………78
2 自我譴責(1860-1866) …………………………………………88
3 病情惡化(1860-1866) …………………………………………98
4 晚年與臨終(1867-1872)………………………………………109
四 曾國藩修身思想的意義 ……………………………119
1 曾國藩的命運理論 …………………………………………120
2 求闕與謙遜 …………………………………………………134
3 勤儉與其他美德………………………………………………143
五 結語:兼論不同倫理預設對生活樣式及心態的影響………159
徵引書目 …………………………………………………169
年代對照表…………………………………………………17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困而知之:曾國藩修身思想的起源與意義zh_TW
dc.titleSome Get to Learn by Going Through Hardships: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Zeng Guofan's Moral Self-cultivation Thought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端(Duan Lin),劉季倫(Chi-Lun Liu)
dc.subject.keyword曾國藩,疾病,身心關係,命運理論,修身,zh_TW
dc.subject.keywordZeng Guofan,illness,body-mind relation,destiny theory moral,self-cultivation,en
dc.relation.page174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6-07-2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9.4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