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JSPUI

DSpace preserves and enables easy and open access to all types of digital content including text, images, moving images, mpegs and data sets

Learn Mor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Browse
    •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 Publication Year
    • Author
    • Title
    • Subject
  • Search TDR
  • Rights Q&A
    • My Page
    • Receive email
      updates
    • Edit Profile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0988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曾宛如
dc.contributor.authorChi-Min F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枋啟民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2:24:09Z-
dc.date.available2007-05-02
dc.date.copyright2007-05-02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1-29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王仁宏,有限公司債權人與少數派股東之保護的現行法檢討及立法修正建議,台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2期,1992年8月
2. 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3年10月
3. 王文宇,公司章程之定位與資本制度之改革,法令月刊,第54卷,第10期
4. 王文宇,從「公司管控」之觀點論如何加強董事權責,載於「商事法暨財經法論文集:王仁宏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元照,1999年
5. 王文宇,論我國大小公司法制之設計及改革,全國律師,2003年6月
6. 王志誠,閉鎖性公司少數股東之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89期
7. 王泰銓,公司法新論,三民,2002年
8. 王筆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執行業務與董事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以公司法之相關規定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9.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0年,第281頁。
10.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1998年9月
11. 王麗玉,公司負責人對第三人之民事責任,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12. 江如蓉、李貞儀、陳錦隆、黃馨慧、葉大殷、賴中強合著,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1999年12月
13. 利美利,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4. 汪渡村,論公司法幾個重要之修正方向,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1988年8月
15. 林美珠,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會多數決之濫用,公司法論文選輯(法律學研究第一輯),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5年
16. 林國全,有限公司法制應修正方向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0期,2002年11月
17. 施啟揚,民法總則,1996年4月,
18. 柯芳枝,公司法專題研究,1976年4月
19. 柯芳枝,公司法論,三民,2003年5月
20. 洪世崇,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代表訴訟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1. 徐錫祥,內部人員交易歸入權行使之研究─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七條之存廢問題,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2. 財團法人萬國法律基金會,公司法制全盤修正計畫研究案總報告,第一冊,2003年2月
23. 張素文,現行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制度評析,證券暨期貨月刊,2004年6月,第22卷,第6期
24. 張德寬,代表公司訴訟之股東權能與責任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5. 張冀明、闕光威、林靖揚,淺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的保護主體與保護機構的調查權,律師雜誌,第285期
26. 張龍文,論董事之責任,載於鄭玉波總主編,商事法論文選輯(上),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7月
27. 許美麗,公司法上股東代位訴訟之裁判費,2000年12月15日,全國律師,第4卷12期
28. 許美麗,股東代位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29. 許曉微,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0. 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
31. 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㈠,學林,2002年10月
32. 曾宛如,董事不法行為之制止及濫權行為之處理,臺灣本土法學,第39期,2002年10月
33. 湯千慧,證券團體訴訟之本土化?─美國法濫訴問題之思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4. 黃茂榮,債法各論,第一冊,2003年8月
35. 黃虹霞,有限公司董事之變更,萬國法律,第109期,2000年2月
36. 黃書苑,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東代表訴訟─著重於程序法上問題之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7. 楊君仁,有限公司退股與除名的法律問題,全國律師,2003年6月
38.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民,1985年
39. 楊碧惠,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立法規範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5月
40. 經濟部,最新公司法解釋彙編,上冊,1999年12月版
41. 劉彥廷,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之團體訴訟,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2.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㈠,1995年1月
43. 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1995年
44. 劉連煜,投資人保護與團體訴訟,實用月刊,2002年9月
45. 劉連煜,股東代表訴訟,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4期
46.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2006年
47. 劉連煜、林俊宏,投資人團體訴訟新時代的來臨,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8月
48. 蔡佩茹,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業務運作現況,證券暨期貨月刊,2004年6月,第22卷,第6期
49. 蔡昌憲,中小企業之股份轉讓限制─兼論公司章程之性質,法令月刊,第54卷,第7期
50. 賴源河、王仁宏、王泰銓、曾宛如、王文宇、余雪明、黃銘傑、林仁光、劉連煜、梁宇賢、林國全、王志誠、柯芳枝合著,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2002年1月
51. 駱永家,民事法研究II,1999年
52. 駱永家,民事法研究III,1997年
53. 鄺承華,美國法上代位訴訟制度之研究,公司法論文選輯(法律學研究第一輯),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1985年
外文文獻
1. A. J. Boyle, Minority Shareholders’ Reme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 ALI,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Vol. 2, 1994
3. Carmen Harper Thomas,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Are Off And Running: Historic Charleston Holdings , LLC V. Mallon, Accountings, And Derivative Actions in LLC Litigation, South Carolina Law Review, Vol. 57, Spring 2006
4. DTI, Company Law Reform, Cm. 6456, March 2005
5. DTI, Modern Company Law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Completing the Structure, November 2000
6. DTI, Modern Company Law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Developing the Framework, March 2000
7. DTI, Modern Company Law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Final Report, July 2001
8. Elizabeth J. Boros, Minority Shareholders’ Remedie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5
9. G Stedman & J Jones, Shareholders’ Agreements , 2nd ed., 1990
10. Harry G. Henn & John R. Alexander, Laws of Corporations, 3rd ed., West Publishing Co., 1983
11. Hodge O'Neal, Close Corporations: Existing Legislation and Recommended Reform, 33 BUS. LAW. 873 (1978)
12. Joel Seligman, Corporations Cases and Material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5
13. John Lowry, Mapping the Boundaries of Unfair Prejudice, in The Reform of United Kingdom Company Law (John de Lacy ed., Cavendish, 2002)
14. Mary Elizabeth Matthews, Derivative Suits and The Similarly Situated Shareholder Requirement, 8 DePaul Bus. L.J. 1
15. Not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rect and Derivative Shareholder Suits, 110 U. Pa. L. Rev. 1147
16. Paul L. Davies, Gower and Davie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7th ed, Sweet & Maxwell, 2003
17. 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in A Nutshell, 5th ed., West Group, 2000
18. Sandra K. Miller, How Should U.K. And U.S. Minority Shareholder Remedies For Unfairly Prejudicial Or Oppressive Conduct Be Reformed?, 36 Am. Bus. L.J. 579
19. The Law Commission, Shareholder Remedies, Law Commission Report No.142, Cm. 3769, 1996
20. The Law Commission, Shareholder Remedies, Law Commission Report No.246, Cm. 3769, 1997
21. William L. Cary and Melvin Aron Eisenberg,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7th ed, Westbury, 1995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0988-
dc.description.abstract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訴訟制度,迭經修正,然其使用率仍屬偏低。本文分析其原因,並針對學術界已有之批評意見,加以整理。包括訴訟費用、預供擔保、持股期間與持股比例之限制、公司內部機關先行程序、被告之範圍、原告敗訴時之賠償責任、原告之訴訟費用補償請求權及其他關係人訴訟參與等議題,均有再次澄清之必要。個人訴訟或直接訴訟之法制,在我國仍屬有待開發研究之領域,除公司法若干個別規定外,公司章程、忠實義務或侵權行為法,是否均得作為股東個人訴訟之請求權基礎,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公司法第11條之裁定解散制度亦不失為一種股東救濟管道,實務界有認為股東間彼此意見不合,並不構成該條規定之「公司經營有顯著困難及重大損害」,其規範目的,有待釐清。有限公司在可見的未來,仍將繼續存在。其欠缺代表訴訟、董事違法行為制止請求權、裁判解任董事之訴等設計,亦應加以改進。
英國法提供三種訴訟救濟管道予少數股東,即個人訴訟、代表訴訟及不公平侵害救濟制度。自從Foss v Harbottle一案以來,「適當原告原則」(the proper plaintiff rule)及「多數決原則」(the majority rule),一直影響著當代英國法上代表訴訟之發展。以往,英國係以普通法的方式來規範代表訴訟的要件,自2006年新的公司法公布後,未來將併以制定法的方式對代表訴訟加以規範。就個人訴訟而言,訴權基礎主要在於公司章程及股東協議。就不公平侵害救濟而言,則屬於英國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對於代表訴訟與個人訴訟等制度嚴苛性所產生的反動,性質上帶有濃厚之衡平法色彩,屬於英國法中相當具有特色之救濟制度,並影響了近代美國公司法關於少數股東保護的發展。在不公平侵害救濟制度發展成熟前,少數股東亦得選擇使用「公正衡平解散」(just and equitable winding up)制度,向法院聲請解散公司,作為另一種抗衡多數股東之手段。
美國法要求提起代表訴訟之原告股東必須滿足同時持有股份原則、公正適切之代表性、對內部機關之提訴請求等要件。此外,另有訴訟費用擔保制度,以為節制。直接訴訟之訴因在於股東成員契約之違反或其他法律之規定,在具體個案中區別其性質為直接訴訟與代表訴訟,或多或少均會碰到理論上之困難。在特別的情形,美國法承認代表訴訟得改以直接訴訟之方式提起。另外,美國許多州法均規定,當公司發生股東經營僵局或少數股東受到「不法、壓迫或詐欺」之侵害時,得聲請法院裁定解散公司。然解散公司往往並非解決股東爭議之最佳途徑,當少數股東得以其他方式收回其出資時而退出公司時,股東間爭議亦可藉此解決。
不可諱言,少數股東救濟之便利性與濫訴防止之要求,始終處於一個兩難的局面。英美兩國對於少數股東訴訟救濟制度之安排,實質上因公司規模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本文以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限公司為主軸,提出若干我國現行少數股東民事訴訟救濟制度之改革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2:24: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a21029-1.pdf: 1791755 bytes, checksum: bc898dfa9dab22a84afc74015f162d9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1.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範圍 2
1.3. 本文架構 3
2. 我國少數股東民事訴訟救濟之途徑與困境 5
2.1. 概論 5
2.2. 董事或控制股東侵害少數股東之類型 5
2.2.1. 掏空公司資產 5
2.2.2. 違反商業判斷法則 7
2.2.3. 經營權爭奪 8
2.2.4. 盈餘分配爭議 8
2.2.5. 小結 10
2.3. 股份有限公司少數股東之救濟 10
2.3.1. 代表訴訟之現況 10
2.3.1.1.代表訴訟之修正趨勢 10
2.3.1.2.代表訴訟制度使用率過低之原因 12
2.3.1.2.1.代表訴訟之訴訟費用 13
2.3.1.2.2.持股期間與持股比例之限制 14
2.3.1.2.3.股東敗訴時對於公司及董事之損害賠償責任 15
2.3.1.2.4.小結 16
2.3.1.3.少數股東提起代表訴訟之請求權基礎 17
2.3.1.4.代表訴訟之被告僅限於董事而不及於第三人 18
2.3.1.5.公司與其他股東之訴訟參與 19
2.3.1.5.1.公司之訴訟參加 19
2.3.1.5.2.公司之重複起訴 21
2.3.1.5.3.代表訴訟之訴訟上和解 21
2.3.1.6.小結 22
2.3.2. 個人訴訟之規範 23
2.3.2.1.個人訴訟之概念 23
2.3.2.2.公司法上有關個人訴訟之個別規定 24
2.3.2.2.1.單獨股東權之個別規定 24
2.3.2.2.2.少數股東權之個別規定 28
2.3.2.2.3.小結 29
2.3.2.3.公司章程作為個人訴訟之請求權基礎? 29
2.3.2.3.1.章程之性質 29
2.3.2.3.2.請求權人與被請求人 31
2.3.2.3.3.章程之解釋與補充 31
2.3.2.4.公司法第23條第1項作為個人訴訟之請求權基礎? 32
2.3.2.5.侵權行為法作為個人訴訟之請求權基礎? 33
2.3.2.5.1.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適用 33
2.3.2.5.2.民法第184條之適用 34
2.3.2.5.2.1.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34
2.3.2.5.2.2.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 36
2.3.2.5.2.3.民法第184條第2項 36
2.3.2.6.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之團體訴訟 37
2.3.2.6.1.投資人保護法團體訴訟之適用範圍 37
2.3.2.6.2.投資人保護法團體訴訟之可能優勢 39
2.3.2.6.3.小結 41
2.4. 有限公司反對股東之救濟 41
2.4.1. 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公司之抉擇 42
2.4.2. 大小公司分別規範與退場機制之思考模式 43
2.4.3. 代表訴訟之欠缺 44
2.4.3.1.有限公司與董事間訴訟,何人應為公司訴訟上法定代理人? 45
2.4.3.2.反對股東代表訴訟之欠缺 48
2.4.4. 個人訴訟之規範 49
2.4.4.1.個人訴訟之個別規定 49
2.4.4.1.1.董事違法行為制止請求權 49
2.4.4.1.2.解任董事之訴 50
2.4.4.2.公司章程 51
2.4.5. 股份收買請求權與股東退出公司之要求 52
2.4.6. 裁定解散公司 53
3. 英國少數股東民事訴訟救濟制度 57
3.1. 代表訴訟 60
3.1.1. Foss原則 60
3.1.1.1.Foss原則之起源 60
3.1.1.2.多數決原則與適當原告原則 61
3.1.2. Foss原則之例外 62
3.1.2.1.對少數股東詐欺之例外原則(Fraud on the minority) 63
3.1.2.1.1.詐欺 63
3.1.2.1.2.詐欺行為人之控制力(Wrongdoer control) 64
3.1.2.1.3.在預審程序中證明詐欺與控制力之要求 65
3.1.2.1.4.控制力證明之困難與緩和 65
3.1.2.2.權利能力外行為之例外原則 66
3.1.2.3.特別決議程序違反之例外原則 68
3.1.3. 公司獨立機關之否決權 68
3.1.4. 認可 69
3.1.4.1.董事會越權行為之認可 70
3.1.4.2.董事違反受託人義務行為之認可 70
3.1.4.2.1.認可不影響代表訴訟提起之例 71
3.1.4.2.2.認可影響代表訴訟提起之例 71
3.1.4.2.3.分析 72
3.1.4.3.小結 72
3.1.5. 費用補償命令 73
3.1.6. 小結 74
3.1.6.1.現行英國普通法中代表訴訟之限制模式 74
3.1.6.2.代表訴訟之改革與2006年公司法之規定 75
3.2. 個人訴訟 76
3.2.1. 公司章程 76
3.2.1.1.章程之性質 76
3.2.1.2.內部人權利(Insider rights) 77
3.2.1.3.內部違規(Internal irregularities) 78
3.2.1.4.公司權利能力外交易 80
3.2.1.5.對章程修改之救濟 80
3.2.2. 股東協議與其他法律規定 81
3.2.2.1.股東協議之性質 81
3.2.2.2.股東協議與制定法之關係 82
3.2.3. 個人訴訟與代表訴訟之關係 83
3.2.3.1.反射性損失(Reflective loss)與個別損失(Separate loss) 83
3.2.3.2.得以主張個人訴訟之章程 84
3.3. 公正衡平解散與不公平侵害救濟制度 86
3.3.1. 公正衡平解散制度(Just and equitable winding up) 86
3.3.1.1.請求權人 86
3.3.1.2.解散的要件(Ebrahimi Test) 87
3.3.1.3.最後手段性 88
3.3.1.4.聲請人之不當行為 89
3.3.1.5.裁定解散之威嚇力 90
3.3.1.6.公正衡平解散制度實際上只存在於小型公司 91
3.3.2. 不公平侵害救濟制度(Unfair prejudice remedy) 91
3.3.2.1.立法背景 91
3.3.2.2.不公平侵害救濟之要件 92
3.3.2.2.1.過去現在未來 92
3.3.2.2.2.公司事務之概念 92
3.3.2.2.3.利益(Interests qua member) 93
3.3.2.2.4.個人或全體股東之利益受害(of all its member) 94
3.3.2.2.5.不公平侵害之判斷基準(Meaning of unfairly prejudicial) 94
3.3.2.3.不公平侵害救濟之救濟方式 98
3.3.2.4.章程之先買權條款與不公平侵害救濟之關係 99
3.3.2.5.常見類型與適用之公司種類 100
3.3.2.6.不公平侵害救濟與公正衡平解散之關係 100
3.3.2.7.不公平侵害救濟與代表訴訟之關係 102
3.3.2.8.不公平侵害救濟之訴訟成本 103
3.3.2.9.不公平侵害救濟之改革 104
3.3.2.10.小結 106
4. 美國少數股東民事訴訟救濟制度 107
4.1. 代表訴訟 107
4.1.1. 概說 107
4.1.2. 代表訴訟之當事人 108
4.1.2.1.代表訴訟之原告 108
4.1.2.2.代表訴訟之被告 109
4.1.2.3.公司之訴訟地位 109
4.1.3. 同時持有股份原則 110
4.1.3.1.繼續性違法行為理論 111
4.1.3.2.公開理論 112
4.1.3.3.公司合併 112
4.1.4. 公正適切的代表性 113
4.1.5. 股東對公司內部機關之提訴請求 114
4.1.5.1.向董事會所為之提訴請求 115
4.1.5.2.提訴請求之豁免 116
4.1.5.3.向股東會所為之提訴請求 117
4.1.6. 特別訴訟委員會 119
4.1.6.1.擴大商業判斷法則之適用(Expansion of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120
4.1.6.2.兩階段途徑(Two-Step Approach) 121
4.1.7. 訴訟費用擔保制度 123
4.1.8. 訴訟費用補償制度 126
4.1.8.1.公司獲得實質上利益 126
4.1.8.2.合理之訴訟費用 127
4.1.9. 訴訟合併、反訴與和解 127
4.2. 直接訴訟 129
4.2.1. 直接訴訟之意義 129
4.2.2. 直接訴訟之類型 129
4.2.3. 直接訴訟與代表訴訟之區分難題 130
4.2.4. 直接訴訟與代表訴訟之關係 130
4.2.4.1.特別義務原則 131
4.2.4.2.閉鎖性公司中之代表訴訟性質 132
4.2.5. 證券詐欺案件之團體訴訟 133
4.2.5.1.證券詐欺訴訟之濫訴現象 133
4.2.5.2.美國法之改革 135
4.3. 強制解散請求權與股東退出公司機制 136
4.3.1. 強制解散請求權 137
4.3.1.1.壓迫行為之測試標準㈠─忠實義務理論 138
4.3.1.2.壓迫行為之測試標準㈡─合理期待測試 140
4.3.1.3.合理期待測試標準之質疑 142
4.3.1.4.合理期待測試標準與商業判斷法則 143
4.3.1.5.法律推定與個案認定途徑 145
4.3.1.6.公司收購反對股東之股權 145
4.3.1.7.小結 147
4.3.2. 少數股東退出公司 148
4.3.2.1.少數股東之法定股份收買請求權 148
4.3.2.2.股東書面協議 149
4.4. 小結 152
5. 我國少數股東民事訴訟救濟制度之改革 155
5.1. 股份有限公司之改革建議 156
5.1.1. 團體訴訟 156
5.1.2. 代表訴訟 156
5.1.2.1.代表訴訟之被告 156
5.1.2.2.持股比例與持股期間 158
5.1.2.3.公司內部機關先行程序 159
5.1.2.4.訴訟費用之計算 161
5.1.2.5.預供擔保 163
5.1.2.6.原告對於董事及公司之賠償責任 164
5.1.2.7.訴訟費用補償 165
5.1.2.8.公司與其他股東之程序保障 168
5.1.3. 個人訴訟 169
5.1.3.1.公司章程 169
5.1.3.2.公司法之個別規定 170
5.1.3.3.股東協議 171
5.1.3.4.公司法第23條第1項 171
5.1.3.5.民法第184條 172
5.1.4. 裁定解散 175
5.2. 有限公司之改革建議 178
5.2.1. 代表訴訟 178
5.2.2. 個人訴訟 179
5.3. 小結 180
6. 結論 183
主要參考文獻 18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少數股東民事訴訟救濟制度之檢討zh_TW
dc.titleA Review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Remedie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劉連煜,林仁光
dc.subject.keyword不公平侵害救濟,公司章程,公正衡平解散,少數股東,代位訴訟,代表訴訟,同時持有股份原則,多數決原則,直接訴訟,股份收買請求,股東協議,股東權,個人訴訟,特別訴訟委員會,裁定解散,訴訟救濟,經營僵局,團體訴訟,適當原告原則,壓迫,證券詐欺訴訟,zh_TW
dc.subject.keywordappraisal right,buy-out,constitution,contemporaneous share ownership rule,deadlock,just and equitable winding up,demand rule,derivative action,direct suit,dissenting shareholder,Ebrahimi Test,fairly and adequately represent,Foss,fraud,independent organ,individual suit,insider rights,internal irregularities,involuntary dissolution,majority rule,minority shareholder,oppression,personal action,private company,proper plaintiff,ratify,reflective loss,separate loss,shareholder’s membership contract,shareholders’ agreements,SLC,special litigation committee,strike suits,unfair prejudice remedy,unfairly prejudice,en
dc.relation.page190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1-3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dc.date.embargo-lift2300-01-01-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ntu-96-1.pdf
  Restricted Access
1.75 MBAdobe PDF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