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人類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06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葉春榮
dc.contributor.authorYu-hsuan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雨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0:37:48Z-
dc.date.available2012-07-26
dc.date.copyright2007-07-26
dc.date.issued2007
dc.date.submitted2007-07-25
dc.identifier.citation三尾裕子
1990 〈鬼〉から〈神〉へ-台湾漢人の王爺信仰について-。民族学研究55(3): 243-268。
2003 從地方性廟宇到全臺性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刊於信仰、儀式與社會,林美容主編,頁229-29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譯
1956 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台北縣文獻叢輯2: 21-36。(又刊於台灣史研究-初集,賴永祥譯,頁112-46。台北:作者自印,1970)
方鳳玉
1999 台灣傳統聚落中的五營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空間設計組碩士論文。
江樹生譯注
2000 熱蘭遮城日誌(一)。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2003 梅氏日記。漢聲雜誌132期。
李豐楙
1994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4: 183-209。
余光弘
2000 臺閩地區漢人民間信仰中「上身的」現象初探。考古人類學刊54: 97-113。
林瑋嬪
2003 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臺灣人類學刊 1(2):115-147。
林承毅
2004 澎湖宮廟小法操營結界儀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怡萍
1993 澎湖離島果葉村的犒軍儀式與儀式象徵。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澎湖的犒軍儀式。中國民族學通訊32: 77-99。
1996 民間宗教中兵馬儀式的地區性差異:以金門與澎湖的鎮符儀式為例。刊於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莊英章、潘英海編,頁243-26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翁佳音
n.d. 虎尾人(Favorlangh)的土地與歷史。中央研究院平埔研究會講稿。(未出版)
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
1970 馬鳴山鎮安宮沿革誌。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
許昭明等編輯
2002 褒忠鄕情-舞動人生。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
許宇承
2006 台灣民間信仰中之五營兵將。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春風
1997 田洋合安宮沿革誌。雲林縣褒忠鄉:合安宮管理委員會。
曾光棣
1999 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黃文博
2004 南瀛五營誌--溪北篇。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
黃有興
1987 澎湖的法師與乩童。台灣文獻38(3): 133-164。
葛伯納 (Bernard Gallin)
1979[1965] 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蘇兆堂譯。台北:聯經。
葉春榮
2001 神明與廟宇的來源:一個臺灣南部農村的例子。發表於「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0月26-27日。
2006 厝、祖先與神明:兼論漢人的宇宙觀。刊於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張珣、葉春榮主編,頁20-59。台北市:南天。
開安宮管理委員會
1996 同安開安宮沿革誌。雲林縣東勢鄉:同安開安宮管理委員會。
蔣瓊徽
1997 澎湖聚落民間信仰空間防禦體系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劉益昌
2003 費佛朗人聚落的考古學初步研究。刊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
賴明茂
2000 斗六地區傳統聚落五營空間序列之調查研究。建築學報33: 63-79。
褒忠聚保宮管理委員會
1987 褒忠聚保宮沿革誌。雲林縣褒忠鄉:褒忠聚保宮管理委員會。
Ahern, Emily Martin
1981 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uchtwang, Stephan
1974 “Domestic and Communal Worship in Taiwa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 Pp. 105-12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The Imperial Metaphor. Richmond, Surrey: Curzon.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rrell, Stevan C.
1974 “When a Ghost Becomes a God.”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 Pp. 193-206.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The Concept of Soul in Chinese Folk Relig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8(3): 519-28.
Jordan, David K.
1972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The Folk Religion of a Taiwanese Vill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har, Meir and Robert P. Weller, eds.
1996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Sangren, P. Steven
1987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Myths, Gods, and Family Relations.” In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Meir Shahar and Robert P. Weller, eds. Pp. 150-183.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Chinese Sociologics: An Anthro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Role of Aliena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Weller, Robert
1985 “Bandits, Beggars and Ghosts: The Failue of State Control over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in Taiwan.” American Ethnologist 12(1): 46-61.
1987 Unities and Divers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96 “Matricidal Magistrates and Gambling Gods: Weak States and Strong Spirits in China.” In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Meir Shahar and Robert P. Weller, eds. Pp. 250-268.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Wolf, Arthur P.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Wolf, ed. Pp. 131-18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9063-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以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的「五股」聚落為範圍,探討此地人們的宗教生活和人神關係。由「家」的層次、「聚落」的層次、「跨聚落」層次的宗教生活,可以發現結構上層層平行的神明防衛體系,使人們免於鬼邪的侵擾。而在這樣的一套體系中,「五營兵將」作為神明力量的來源,又具有獨特意義。本研究除了贊同Feuchtwang的說法,強調神明的武力統治和五營兵將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神明和信徒之間的相互關係。在這樣一套人、鬼、神、兵馬並存的宇宙觀當中,信徒需要神明的力量來為他們解決與鬼邪有關的問題,同時,神明也藉著為民眾解決這些問題來奠定自己的地位,獲得祭祀、建廟、香火、金紙。這些信徒的供奉,使他得以招納更多的部眾,也就是兵馬;有了越多可指揮調度的兵馬,他的力量越強大。由於「兵馬的多寡」常是當地人用來形容神明力量的標準,就某種程度上來說,神明的力量來自於信徒的崇拜供奉。因此,在這樣的一套漢人宇宙觀當中,神明和信徒呈現出巧妙的互惠關係,而神明的兵馬作為漢人宇宙觀的一部分,又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0:37: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6-R92125002-1.pdf: 2099786 bytes, checksum: 5be90cf3ce2df10143fc90c61ae8820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導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田野地點 10
第二章 田野地點介紹 11
第一節 地理位置 11
第二節 歷史記載 12
第三節 生計方式 14
第四節 馬鳴山鎮安宮和五股聚落 16
第三章 五股聚落人們的宗教生活 32
第一節 神鬼世界-家的層次 32
第二節 神鬼世界-村落的層次 35
第三節 以五股聚落為範圍的跨聚落活動 54
第四章 神與人的關係 80
第一節 人、鬼、神、兵馬共存的宇宙觀 80
第二節 由家到村落到跨村落的神明防衛系統 83
第三節 神的力量:兵馬 84
第四節 神與人的關係:互惠 89
第五節 神的形象:有別於「官僚體系下的官員」 91
第五章 結論 94
參考書目 9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五營兵將:台灣民間宗教研究zh_TW
dc.titleThe Five-Camp Army:
The Study of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豐楙(Feng-Mao Li),顏學誠
dc.subject.keyword漢人宗教,民間信仰,五營,五年千歲,zh_TW
dc.subject.keywordFive-camp army,Taiwanese folk religion,Wu-ing,en
dc.relation.page10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7-07-2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人類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人類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